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文轉載了周宛昀為「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所撰的文章,並附有在回應展開幕前撰寫的前言。

在「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中,水意想不到地成為了展覽的核心主體。我們望向魚缸時,一般會專注於魚;但在楊沛鏗的無魚水族裝置中,注意力就轉向維持生命的微系統。水,變成了主要的角色──它將一切連繫在一起,維持着所有生命,皆因海藻等新生命已悄然生長。水不僅是一種媒介,更有其能動性:它載有當地特有的DNA和礦物質,微妙地改變生態系統的運作。例如,我們在威尼斯佈展,第一次將當地的自來水注入裝置時,其混濁的模樣和沉積的礦物質讓我們驚訝不已。在過程中,楊沛鏗嘗試過使用濾水器、軟水劑等不同的處理方法,希望令水變得如香港的軟水一般清澈。經過多次嘗試、觀察和討論,我們終究理解到水是無法控制的。

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在策劃將在包陪麗、渡伸一郎展廳舉行的回應展「楊沛鏗:別離庭」時,並沒有打算要這個被竹片覆蓋的展廳原個複製威尼斯的展覽,反而視之為一個寶貴機會,讓我們藉此重新構思展品,進一步探索和維護水及它的能動性,從實際和概念上重思展覽的核心主題──依附和缺席。我們反覆談到時光的飛逝,尤其是物件、地方和人如何觸發回憶,以及人們對於銘記和捉緊回憶的迫切慾望──說到底,依附就是這樣形成的。依附,無論是對人還是對物,終歸是脆弱之舉。依附有慰籍的作用,令人產生倚賴,甚至形塑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像香港這樣的城市,變幻原是永恆;生活的步伐是如此倉促,人與周邊一切的聯繫彷彿稍縱即逝。人和情感的離徙變得不可避免,加劇了人們對終結的焦慮。

《盡力先生》(局部)(2024),可見水和生長於其中的植物,攝於「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期最後一日,© 楊沛鏗,攝影:湛思路,M+,香港

水中長滿水藻的《水泡情人們》(局部)(2024),攝於「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期最後一日,© 楊沛鏗,攝影:湛思路,M+,香港

《小小安逸龍捲風》(局部)(2024),攝於「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期最後一日,© 楊沛鏗,攝影:湛思路,M+,香港

《(不是你的)逃避洞》(局部)(2024),攝於「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期最後一日,© 楊沛鏗,攝影:湛思路,M+,香港

展場的庭院,攝於「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期最後一日,攝影:湛思路,M+,香港

《盡力先生》(局部)(2024),可見水和生長於其中的植物,攝於「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期最後一日,© 楊沛鏗,攝影:湛思路,M+,香港

水中長滿水藻的《水泡情人們》(局部)(2024),攝於「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期最後一日,© 楊沛鏗,攝影:湛思路,M+,香港

《小小安逸龍捲風》(局部)(2024),攝於「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期最後一日,© 楊沛鏗,攝影:湛思路,M+,香港

《(不是你的)逃避洞》(局部)(2024),攝於「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期最後一日,© 楊沛鏗,攝影:湛思路,M+,香港

展場的庭院,攝於「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期最後一日,攝影:湛思路,M+,香港

原展的七十四個魚缸將以全新佈局在兩個展廳中亮相。在M+,為了進一步突顯生命的痕跡,原本注滿水的魚缸會被抽乾,剩下乾掉的水藻、礦物質和水痕,暗示魚缸在不久之前曾被使用。從博物館學的角度來看,當作品成為博物館館藏,在一個嚴格控制溫度和濕度、旨在為後世而妥善保存的環境中,它已不再具備功能,而是成為了歷史紀錄,變成逝去生命的靜態遺跡。在靜止的時空中,楊沛鏗那些空蕩蕩的魚缸,反映了不論動機如何美好,為了抓住保留而做的過份照顧,都可能使人喘不過氣,以及失去原有的目的。

滿眼的水族箱既沒有魚,也沒有水,一片缺乏生命的蒼涼景致,成為了回憶的載體。然而,完全抽離也是一種現實的假像,因為作為關係的存有,我們不能獨自活着。與他人、回憶和周圍環境的聯繫,塑造了我們的自我意識、生存方式和存在意義。猶如水缸中枯乾的水藻,沉睡的回憶並沒有死去,只是沉潛休眠,靜候水的回歸。

trevor-yeung-hong-kong-in-venice-hero2

《泡中情人》,2021年,收藏級噴墨印相,© 楊沛鏗,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魚都到哪裏去了?

水族店男孩

隨意走進香港太子一間水族店,滿壁的魚就會映入眼前。多種顏色艷麗的水中生物,游曳在排列得密密麻麻的水族箱和透明塑膠袋中。要是水族店內無魚,那會怎樣?你又會有何感想?在這次威尼斯的展覽中,楊沛鏗提出上述問題,促使大家思考制約我們與他人關係的預設期望和社交規範。我們一方面渴求秩序、高效、控制,自然而然地形成各種社會慣習;可是我們亦會感情用事,令精確、理性的盤算難以實現。楊沛鏗認為,這種複雜的情感,不只關乎我們的人際關係,亦可延伸到我們整個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

在太子通菜街與弼街的交界,水族店林立,令這一帶有「金魚街」之稱,而這裏多年來是楊沛鏗探尋靈感和逃避現實的去處。他每週都會到這些商店買魚,並為作品展覽蒐集資料。他運用對植物學、園藝、水生生態系統的深入認識,將切身經歷與敏銳的社會觀察,糅合到精心構思的雕塑、攝影與裝置作品中。而渴望和情感一直貫穿他的創作。一如他鍾愛的水族店,香港是源源不斷的參考與素材來源,但楊沛鏗作品所激發的情感共鳴,以及他對權力關係的關注,可引起普世同感,而非拘於一地。

魚之樂

在元朗長大的楊沛鏗,忘我地鑽研不同品種的魚、微生物,以及養殖水生動植物的學問。與那些居住高樓大廈狹窄單位中的同代香港人無異,他人生第一回養的寵物是幾尾小魚。由於生活環境擠迫,他將魚缸搬進睡房,每天觀察魚的行為,賞魚戲魚不失為課業之外的消遣。即使魚無法以任何方式與他溝通,楊沛鏗仍對魚的行為着迷不已,不僅仔細觀察魚體顏色的變化,測量魚缸水的溫度和酸鹼值,還不斷略微調節魚缸的物理環境。他擔起照顧者的角色,憑直覺領會他自己與寵物相依共存的關係。

楊沛鏗樂此不疲地為魚創造出理想的可控環境背後,其實隱含一個他沒有明言的疑問:寵物是否快樂?他反覆思考這個問題,開始發現自己與魚的關係是人際關係的縮影。他從戰國時代思想家莊子與惠子的「魚樂之辯」中,找到可供借鑒之處。莊子與惠子討論人能否確知河中魚是否快樂。莊子觀察河中游魚,斷言魚是快樂的。惠子質疑莊子非魚,豈能知魚快樂與否。莊子反駁說,惠子不是莊子自己,豈能確知莊子是否知魚之樂。這場辯論揭示了我們如何確定自我認知,亦說明理性探究的限制。從邏輯上講,我們不可能確知另一個生命的快樂與否,然而,對他人的理解,是可透過探索共同經歷、坦誠溝通、同情共感和互相尊重而達致。楊沛鏗性格腼腆,不擅將自己的感受訴諸於口,為魚缸建造並維繫微生態系統,成為他消化人際衝突、理解人際關係的途徑。

i-am-fine-but-dont-disturb-me-2

《我很好,但請不要碰我》,2011年,魚缸、水族用品、水,私人收藏,© 楊沛鏗,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理解楊沛鏗對其寵物魚的共感之情,是詮釋他的創作主題與手法的關鍵。楊沛鏗以細膩手法構思物件、圖像與裝置,作品別富詩意,他對各種細節的全面掌控近乎偏執。其作品展現出我們藉關懷照顧之舉控制他人的慾望;這些作品由植物、水、陶器、燈光、玻璃、建築組件等生物及工業物料構成,各部分維持着微妙的平衡,顯示不同位置之間的張力。照顧者照料天然物料和生物的工作,往往不為公眾所見,與楊沛鏗童年在睡房養魚無異。

《音樂盒(睡房)》,2016年,魚缸、燈、金屬架、水族用品、苔類植物、石頭、水,© 楊沛鏗,攝影:刺點畫廊,圖片由藝術家及刺點畫廊提供

在「there’s something missing」(香港Wontonmeen,2020)展覽期間,楊沛鏗會為參觀者提供進入展覽場地的鑰匙及操作指南,攝影:周宛昀,圖片由周宛昀提供

在「there’s something missing」(香港Wontonmeen,2020)展覽期間,楊沛鏗每日都會為參觀者寫一封信,圖為他在2020年12月25日所寫的信,攝影:周宛昀,圖片由周宛昀提供

《音樂盒(睡房)》,2016年,魚缸、燈、金屬架、水族用品、苔類植物、石頭、水,© 楊沛鏗,攝影:刺點畫廊,圖片由藝術家及刺點畫廊提供

在「there’s something missing」(香港Wontonmeen,2020)展覽期間,楊沛鏗會為參觀者提供進入展覽場地的鑰匙及操作指南,攝影:周宛昀,圖片由周宛昀提供

在「there’s something missing」(香港Wontonmeen,2020)展覽期間,楊沛鏗每日都會為參觀者寫一封信,圖為他在2020年12月25日所寫的信,攝影:周宛昀,圖片由周宛昀提供

《音樂盒(睡房)》,2016年,魚缸、燈、金屬架、水族用品、苔類植物、石頭、水,© 楊沛鏗,攝影:刺點畫廊,圖片由藝術家及刺點畫廊提供

在「there’s something missing」(香港Wontonmeen,2020)展覽期間,楊沛鏗會為參觀者提供進入展覽場地的鑰匙及操作指南,攝影:周宛昀,圖片由周宛昀提供

在「there’s something missing」(香港Wontonmeen,2020)展覽期間,楊沛鏗每日都會為參觀者寫一封信,圖為他在2020年12月25日所寫的信,攝影:周宛昀,圖片由周宛昀提供

《音樂盒(睡房)》,2016年,魚缸、燈、金屬架、水族用品、苔類植物、石頭、水,© 楊沛鏗,攝影:刺點畫廊,圖片由藝術家及刺點畫廊提供

在「there’s something missing」(香港Wontonmeen,2020)展覽期間,楊沛鏗會為參觀者提供進入展覽場地的鑰匙及操作指南,攝影:周宛昀,圖片由周宛昀提供

在「there’s something missing」(香港Wontonmeen,2020)展覽期間,楊沛鏗每日都會為參觀者寫一封信,圖為他在2020年12月25日所寫的信,攝影:周宛昀,圖片由周宛昀提供

楊沛鏗在2011至2016年的藝術生涯之初,勾勒出一系列他日後不斷琢磨的意念和興趣。理解這些早期展覽,也是解讀這次威尼斯個展的關鍵。比如,楊沛鏗一直對探索私人與公共空間的界限很感興趣。其個展《睡房展》(2012)正是在自己的睡房中舉行。他為參觀者準備門匙入內參觀,以示在親密與匿名之間達致與別不同的平衡。《睡房展》舉行後近十年,楊沛鏗在香港一個私人住宅單位中舉辦「there’s something missing」(2020),再次帶來一場私密體驗。當時正值全球疫病大流行高峰之際,令展覽別具孤獨與焦慮的意味。楊沛鏗第一件水族箱作品《我很好,但請不要碰我》(2011)在《睡房展》中展出,箱中水似要滿溢,表達出完美平衡的生態系統的脆弱狀態。這個意念在《音樂盒(睡房)》(2016)中得到進一步發揮,此作精確重現他睡房小魚缸的原有佈置,展現出他少年時期的一個特定時刻:考試期間他將魚缸取代書本,對魚沉思而不去溫習。魚缸氣泵猶如樂器,每天圍繞他似在奏交響樂。《音樂盒(睡房)》中可見楊沛鏗創作的兩大特點:對系統運作的密切關注,以及對生物的深厚情感。

《蝴蝶先生》,2012年,散尾葵、煙霧機、LED燈、轉盆,圖片:© 版權所有,攝影:關尚智,圖片由藝術家及關尚智提供

《他比你想的要好》(局部),2012年,氣泵、橡膠、玻璃、魚、沙、木,© 楊沛鏗,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長於香港,生於東莞》,2015年,水族系統,黑叉尾鬥魚 / 中國鬥魚、荷蘭鳳凰魚、亞洲龍魚、鵝頭斑馬魚、蘭壽金魚和寶蓮燈魚,聚苯乙烯箱,© 楊沛鏗,拍攝:林子英 @ Image Art Studio,圖片由藝術家及Para Site藝術空間提供

《蝴蝶先生》,2012年,散尾葵、煙霧機、LED燈、轉盆,圖片:© 版權所有,攝影:關尚智,圖片由藝術家及關尚智提供

《他比你想的要好》(局部),2012年,氣泵、橡膠、玻璃、魚、沙、木,© 楊沛鏗,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長於香港,生於東莞》,2015年,水族系統,黑叉尾鬥魚 / 中國鬥魚、荷蘭鳳凰魚、亞洲龍魚、鵝頭斑馬魚、蘭壽金魚和寶蓮燈魚,聚苯乙烯箱,© 楊沛鏗,拍攝:林子英 @ Image Art Studio,圖片由藝術家及Para Site藝術空間提供

《蝴蝶先生》,2012年,散尾葵、煙霧機、LED燈、轉盆,圖片:© 版權所有,攝影:關尚智,圖片由藝術家及關尚智提供

《他比你想的要好》(局部),2012年,氣泵、橡膠、玻璃、魚、沙、木,© 楊沛鏗,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長於香港,生於東莞》,2015年,水族系統,黑叉尾鬥魚 / 中國鬥魚、荷蘭鳳凰魚、亞洲龍魚、鵝頭斑馬魚、蘭壽金魚和寶蓮燈魚,聚苯乙烯箱,© 楊沛鏗,拍攝:林子英 @ Image Art Studio,圖片由藝術家及Para Site藝術空間提供

《蝴蝶先生》,2012年,散尾葵、煙霧機、LED燈、轉盆,圖片:© 版權所有,攝影:關尚智,圖片由藝術家及關尚智提供

《他比你想的要好》(局部),2012年,氣泵、橡膠、玻璃、魚、沙、木,© 楊沛鏗,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長於香港,生於東莞》,2015年,水族系統,黑叉尾鬥魚 / 中國鬥魚、荷蘭鳳凰魚、亞洲龍魚、鵝頭斑馬魚、蘭壽金魚和寶蓮燈魚,聚苯乙烯箱,© 楊沛鏗,拍攝:林子英 @ Image Art Studio,圖片由藝術家及Para Site藝術空間提供

楊沛鏗另一件早期作品《蝴蝶先生》(2012)是由LED燈、煙霧機、轉盤和散尾葵組成的裝置,觀眾彷彿成為楊沛鏗水族聖殿中的一尾魚,可在這片寧謐的空間中隨意漫遊,而散尾葵就像是魚缸底部的人造或天然植物。作品標題暗示每棵散尾葵都是各具性格的個體──楊沛鏗作品的標題,往往為詮釋作品提供線索或入手之處。例如,在《他比你想的要好》(2012)中,天花板上吊下一組錯綜複雜的橡膠管,而觀眾會發現,空氣總是不可思議地能循最短、最快的路徑流動。在楊沛鏗的口中,這隱喻了看似複雜的人際關係中那單純的真理。

楊沛鏗常以自身背景為創作出發點。由多個裝有不同魚類的水族箱組成的裝置作品《長於香港,生於東莞》(2015),糅合羞恥感和離鄉別井引致的身分認同等主題。這些魚的來歷各有曲折,楊沛鏗形容當中一些魚類入口香港的途徑並不合法,揭示出全球家養動物貿易網絡的運作。當中波折重重的跨境歷程,亦呼應生於東莞、長於香港的楊沛鏗本人所面對的歸屬感困境。楊沛鏗的家人為求生計,於1980年代末自中國大陸移居香港。隨之而來的生活經歷,也是許多同代人的縮影。《長於香港,生於東莞》的觀眾通過洞穴般的入口,鑽進一組水族箱圍成的空間中,在楊沛鏗的內省世界裏,與魚及其棲居處親密接觸。情感、權力、控制這些主題在楊沛鏗的作品中重複出現,不過每次都會以略帶差別的新方式示人。

pond-of-never-enough-2

《永不足夠貪婪池》,2024年,「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覽現場,2024年,攝影:© 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雙附院

楊沛鏗在威尼斯的展覽中,藉「依附」的觀念探索情感和權力關係。在此,依附體現為與物件的相連之感,以及對某人的渴望。他的創作取源自父親經營的海鮮酒家、水族店、風水擺設,以及童年養的幾尾小魚,清晰表達出他對於人類與水生生態之間複雜關係的切身經歷與敏銳觀察。

展覽「雙附院」由四件裝置作品組成,各具運作正常的水族箱,配備濾水器與各式配件,但箱中皆無魚。魚的缺席在展覽中顯而易見,喚起生命生生不息的本質,並令人感受到社會生態的微妙平衡總是易於打破。這種搖搖欲墜和瀕臨崩潰的感覺,在展廳之間相互連接的空間顯得尤為凸出,志在營造難以預料之事接踵而來的顛簸坎坷,並強調楊沛鏗這一代人的韌力,他們在世界危機似乎日趨加劇的年代中成長。

佔據庭院的場域特定作品《永不足夠貪婪池》是一座魚缸噴泉,令人想到海鮮酒家的魚缸。楊沛鏗童年時父親經營的海鮮酒家門外設水缸,養有定期更換的魚類和蝦蟹等海鮮供人選擇,他在這童年回憶的啟發下思考商品和消費文化,以及我們與水生動植物的關係。作品底部的魚缸,是專為養魚場設計的養殖池。無魚的噴泉從威尼斯大運河抽水,並將過濾乾淨的水排回潟湖,凸顯維持威尼斯的水生生態系統,以及雙年展在這座城市的藝術、旅遊經濟和公共建設中發揮的作用。裝於噴泉底部的過濾器暴露在外,噴泉在展覽期間將定期清潔,令人留意到要維持這些脆弱生態所需花費的工夫,乃至維繫構成我們生活的那些系統所需的心力 。此外,庭院內各處亦設數個自給自足的蓮花園,這個裝置作品名叫《盡力先生》。蓮花在中華文化中象徵純潔,出淤泥而不染,在惡劣環境中益顯堅強、靈活適應,是希望與決心的標誌。

《盡力先生》(2024)中長出的蓮花,攝於2024年7月9日「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覽期間,© 楊沛鏗,攝影:張樂瑤,M+,香港

《盡力先生》(2024)中長出的蓮花,攝於2024年7月11日「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覽期間,© 楊沛鏗,攝影:張樂瑤,M+,香港

《盡力先生》(2024)中長出的蓮花,攝於2024年7月12日「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覽期間,© 楊沛鏗,攝影:張樂瑤,M+,香港

《盡力先生》(2024)中長出的蓮花,攝於2024年8月7日「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覽期間,© 楊沛鏗,攝影:張樂瑤,M+,香港

《盡力先生》(2024)中長出的蓮花,攝於2024年7月9日「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覽期間,© 楊沛鏗,攝影:張樂瑤,M+,香港

《盡力先生》(2024)中長出的蓮花,攝於2024年7月11日「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覽期間,© 楊沛鏗,攝影:張樂瑤,M+,香港

《盡力先生》(2024)中長出的蓮花,攝於2024年7月12日「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覽期間,© 楊沛鏗,攝影:張樂瑤,M+,香港

《盡力先生》(2024)中長出的蓮花,攝於2024年8月7日「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覽期間,© 楊沛鏗,攝影:張樂瑤,M+,香港

在楊沛鏗的作品中,魚缸既是寵物的居所,也是海鮮酒家的設備,凸顯出與水生動物交流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同一個水族空間可具有不同的功能,既可是這位藝術家個人生活的要素,亦可是香港的飲食與文化的基石。不論是想吃魚還是養魚,楊沛鏗認為我們都試圖要營造出困住牠們的環境,而這種傾向塑造了我們與魚的連繫。

參觀者進入展覽空間前,會先經過一個接待區,它的設計猶如香港小型商鋪的店面。裝置作品《水泡情人們》由自網上蒐羅的兩個水族箱和舊家具組成,它令裝飾擺設、信仰和商業之間的分界變得模糊。寓意財源滾滾的魚缸與小型流水盤等擺設,在華人商店中很常見。楊沛鏗屢屢在藝術創作中拆解文化象徵符號,可見於《家樂城鯉魚噴泉》(2016)等舊作中。這一志趣在威尼斯展出的作品中體現為覆滿苔蘚和水藻的魚缸,以及水轉風水球雕塑《財源滾滾泉》。作品中的風水球是模仿寓意財富與好運的稀有晶石──黃晶。

《水泡情人們》(局部),2024年,「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覽現場,2024年,攝影:© 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家樂城鯉魚噴泉》(局部),2016年,陶瓷、黃色方解石球、水泵、塑膠管、LED燈、水,私人收藏,© 楊沛鏗,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財源滾滾泉》(局部),2024年,「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覽現場,2024年,攝影:© 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水泡情人們》(局部),2024年,「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覽現場,2024年,攝影:© 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家樂城鯉魚噴泉》(局部),2016年,陶瓷、黃色方解石球、水泵、塑膠管、LED燈、水,私人收藏,© 楊沛鏗,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財源滾滾泉》(局部),2024年,「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覽現場,2024年,攝影:© 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水泡情人們》(局部),2024年,「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覽現場,2024年,攝影:© 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家樂城鯉魚噴泉》(局部),2016年,陶瓷、黃色方解石球、水泵、塑膠管、LED燈、水,私人收藏,© 楊沛鏗,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財源滾滾泉》(局部),2024年,「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覽現場,2024年,攝影:© 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水泡情人們》(局部),2024年,「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覽現場,2024年,攝影:© 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家樂城鯉魚噴泉》(局部),2016年,陶瓷、黃色方解石球、水泵、塑膠管、LED燈、水,私人收藏,© 楊沛鏗,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財源滾滾泉》(局部),2024年,「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覽現場,2024年,攝影:© 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秒愛之門》和《(不是你的)逃避洞》兩件裝置探討將新寵物帶回家的滿足感和興奮之情。金魚街水族店所賣的魚,多半是裝在店內牆架上的透明塑膠袋中,而位於展場拱門下的《秒愛之門》,則只陳列幾個無魚的水袋和S形掛鈎,讓人彷彿置身一間簡樸的水族店。與拱門下的充氣塑膠袋相互呼應的,是攝影作品《掩耳盜鈴的卑鄙小人》。此作展現了一個曾裝有水和魚的破舊塑膠袋的模樣,暗示當我們內心慾望凌駕深思熟慮時會導致甚麼後果。

《(不是你的)逃避洞》重現水族店內部環境,令人身歷其境──只是店中同樣無魚。裝置設於黑暗的房間中,僅以魚缸的燈照明,讓人置身海洋無光的深處。水族店的魚缸往往裝有彩色燈光,令魚的顏色顯得更加鮮艷。楊沛鏗在他的無魚裝置中,仔細講究地製作出缸中的生態景貌,暗示如果裏面有魚,會是何種品類與體型。一如他早期的水族作品,裝置中每個魚缸由不同層次的細節構成,包括裝飾元素、氣泵,以及一套特製的繁殖設備,其中一部分是由人手以香港赤陶土製成。撈魚網和水桶等工具亦包含其中。魚缸排列整齊,當中卻沒有魚,楊沛鏗藉此帶領我們重新思考創造人工生態系統的動機。細看之下,可見空魚缸的背面內壁是鏡面,我們或許會發現自己成了缸中之魚,進入我們為對另一物種施加控制而營造的系統之中。

《(不是你的)逃避洞》,2024年,魚缸、水族用品、陶瓷、塑膠桶、燈、金屬架、魚類排泄物及水,作品由M+委約創作,2024年,© 楊沛鏗,攝影:© 何兆南,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掩耳盜鈴的卑鄙小人》,2024年,收藏級噴墨印相、亞克力框、舊魚缸,作品由M+委約創作,2024年,© 楊沛鏗,攝影 © 何兆南,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不是你的)逃避洞》(局部),2024年,魚缸、水族用品、陶瓷、塑膠桶、燈、金屬架、魚類排泄物及水,作品由M+委約創作,2024年,© 楊沛鏗,攝影:© 何兆南,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不是你的)逃避洞》,2024年,魚缸、水族用品、陶瓷、塑膠桶、燈、金屬架、魚類排泄物及水,作品由M+委約創作,2024年,© 楊沛鏗,攝影:© 何兆南,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掩耳盜鈴的卑鄙小人》,2024年,收藏級噴墨印相、亞克力框、舊魚缸,作品由M+委約創作,2024年,© 楊沛鏗,攝影 © 何兆南,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不是你的)逃避洞》(局部),2024年,魚缸、水族用品、陶瓷、塑膠桶、燈、金屬架、魚類排泄物及水,作品由M+委約創作,2024年,© 楊沛鏗,攝影:© 何兆南,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不是你的)逃避洞》,2024年,魚缸、水族用品、陶瓷、塑膠桶、燈、金屬架、魚類排泄物及水,作品由M+委約創作,2024年,© 楊沛鏗,攝影:© 何兆南,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掩耳盜鈴的卑鄙小人》,2024年,收藏級噴墨印相、亞克力框、舊魚缸,作品由M+委約創作,2024年,© 楊沛鏗,攝影 © 何兆南,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不是你的)逃避洞》(局部),2024年,魚缸、水族用品、陶瓷、塑膠桶、燈、金屬架、魚類排泄物及水,作品由M+委約創作,2024年,© 楊沛鏗,攝影:© 何兆南,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不是你的)逃避洞》,2024年,魚缸、水族用品、陶瓷、塑膠桶、燈、金屬架、魚類排泄物及水,作品由M+委約創作,2024年,© 楊沛鏗,攝影:© 何兆南,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掩耳盜鈴的卑鄙小人》,2024年,收藏級噴墨印相、亞克力框、舊魚缸,作品由M+委約創作,2024年,© 楊沛鏗,攝影 © 何兆南,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不是你的)逃避洞》(局部),2024年,魚缸、水族用品、陶瓷、塑膠桶、燈、金屬架、魚類排泄物及水,作品由M+委約創作,2024年,© 楊沛鏗,攝影:© 何兆南,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楊沛鏗擅長提出充滿影射隱喻卻又清楚明確的問題。他創作中的文化指涉雖是香港特有,但在威尼斯亦不乏類近的參照因素,如密集市區中行人移動的方式、與水為鄰的地理位置,以及需要時刻應對的潮濕氣候。

《小小安逸龍捲風》位於展場的中心位置,楊沛鏗構思此作的過程很快,也旋即將之確定為本次展覽的概念核心。在一棟疊起的盆栽木几上放了一個小魚缸,缸中有股旋動的龍捲風。魚缸透過一組管道連接到專業級過濾系統。簡單水缸與顯然過度複雜的支撐裝置並置,令人倍感突兀,藝術家藉此引人思考在一個社會體制中,即使是最簡單的運作,也需龐大的官僚體制支持。缸中有節奏的旋動,流露出一股帶絲絲寂寞和脆弱的威嚴。木几呼應楊沛鏗持續進行的《回收底座》系列,以楔形榫相接作支撐,善用物件本身的堅固質地而使之不易鬆散。這件裝置作品代表藝術家本人的經歷,他既遊走於全球藝壇的大型項目中,當中關乎多重利益關係者和不同的觀點視角。在較為個人的層面上說,此作品也道出了長大成人過程中遇上的情感障礙,尤其是在社會規範和那些非我們所能控制的系統之中,尋覓安身立命之所,並與他人建立連繫。

《小小安逸龍捲風》,2024年,魚缸、水族用品、水、木製底座、電氣石,作品由M+委約創作,2024年,© 楊沛鏗,攝影:© Ela Bialkowska, OKNO studio,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回收底座(榆木)》,2022年,舊家具,私人收藏,© 楊沛鏗,攝影:刺點畫廊,圖片由藝術家及刺點畫廊提供

《極可意》(局部),2016年,魚缸、水族箱加熱器、LED燈、金屬架,© 楊沛鏗,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小小安逸龍捲風》,2024年,魚缸、水族用品、水、木製底座、電氣石,作品由M+委約創作,2024年,© 楊沛鏗,攝影:© Ela Bialkowska, OKNO studio,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回收底座(榆木)》,2022年,舊家具,私人收藏,© 楊沛鏗,攝影:刺點畫廊,圖片由藝術家及刺點畫廊提供

《極可意》(局部),2016年,魚缸、水族箱加熱器、LED燈、金屬架,© 楊沛鏗,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小小安逸龍捲風》,2024年,魚缸、水族用品、水、木製底座、電氣石,作品由M+委約創作,2024年,© 楊沛鏗,攝影:© Ela Bialkowska, OKNO studio,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回收底座(榆木)》,2022年,舊家具,私人收藏,© 楊沛鏗,攝影:刺點畫廊,圖片由藝術家及刺點畫廊提供

《極可意》(局部),2016年,魚缸、水族箱加熱器、LED燈、金屬架,© 楊沛鏗,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小小安逸龍捲風》,2024年,魚缸、水族用品、水、木製底座、電氣石,作品由M+委約創作,2024年,© 楊沛鏗,攝影:© Ela Bialkowska, OKNO studio,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回收底座(榆木)》,2022年,舊家具,私人收藏,© 楊沛鏗,攝影:刺點畫廊,圖片由藝術家及刺點畫廊提供

《極可意》(局部),2016年,魚缸、水族箱加熱器、LED燈、金屬架,© 楊沛鏗,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小小安逸龍捲風》延續了楊沛鏗2016年的作品《極可意》:一個裹上發熱帶的空魚缸。這些發熱帶通常用於為熱帶魚製造溫暖宜居的環境,但在《極可意》創造出一個令人感窒息的禁閉環境,向缺席的魚提出悽慘的兩難處境:要麼忍受難耐的高溫,要麼跳出魚缸而死。《小小安逸龍捲風》在隱含威嚇的氣氛中描繪缺席的狀態,點出楊沛鏗多年來藉藝術探究的議題,同時引發全新的思考,即渴求關懷與控制慾,如何能搖身一變成為壓迫。

最後,低調地綴於展場的是《蔭下的晚菇群(柚木櫃)》和《晚菇群(香港在威尼斯)》。這些小簇夜燈,有如自暗處冒出的菇群,等待觀眾去發現。觀眾在「雙附院」流連愈久,愈能發現展覽中總有隱藏事物靜待與觀眾建立連繫。晚菇群隨意佔據不同位置,獨立於展場的參觀路線,似乎代表無力的個體也可在森嚴的體制以外生存。

night-mushroom-in-shades-teak-cabinet

《蔭下的晚菇群(柚木櫃)》,2024年,夜燈、人造植物、轉換插頭,作品由M+委約創作,2024年,© 楊沛鏗,攝影:© Ela Bialkowska, OKNO studio,圖片由M+委約拍攝,2024年

楊沛鏗在他的無魚水族世界中,表達出對大自然和都市空間中的人工特質的着迷。機械和裝飾配件,在每件作品中皆清晰可見,強調它們對於維持一個理想生態系統的脆弱平衡,是必不可少的。魚、其照顧者,以及經精心調控的水族箱之間的關係很微妙,無論我們把自己視為魚、照顧者,還是景觀中的無生命體,對周遭環境的依附、對身邊眾人的牽絆,以及我們的自我意識,總會油然而生。究其重心,這是一份渴求──渴求自己是宏大世界中一個無可取代、與眾不同的部分,盼求去愛與被愛。

頁頂圖片:「楊沛鏗: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開幕儀式,攝影:Winnie Yeung @ Visual Voices,圖片由M+提供

周宛昀
周宛昀

周宛昀是前M+視覺藝術助理策展人。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