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网页已自動翻译成简体中文。

2023年8月3日 / 何京蕴

中国与时装界的“宇宙技术”:互动时装周和独立设计师的崛起

六位模特儿在上海时装周中,左方有一双手拿着一台手机,正以横向画面拍摄。模特儿在手机画面内排列出队形,其中一人身穿一条缀以黄花的短袖黑色长裙,并出现在图片右方;因图片的焦点落在手机上,这位模特儿看来很模糊。

SOCIAL-WORK于蕾虎呈献的2022上海时装周中发表春夏系列,图片由何京蕴提供

2021年度“M+ / Design Trust 研究资助计划”研究学人何京蕴审视中国时装界的新近发展,探讨设计师、用家和消费者于网上平台借网络媒介建立的关系,以及因而产生的互动变化。

时装既是视觉语言,也是艺术实践,无时无刻地通过社交互动被重新塑造和定义。随着科技对当代生活各个环节,尤其社交方面变得无比重要,它也对中国现今的时尚领域造成莫大影响。若以香港哲学家许煜的“宇宙技术”概念来审视中国独立时装界近年的发展,你会看到科技是如何为行内各个关键结构与环节带来多元化的改变,以及这些转变如何影响服装生产、营销和消费。

“宇宙技术”一词由许煜所创,他将其定义为“透过技术活动,即工艺和艺术,使宇宙秩序和道德秩序合一”[1]。合一这个观念源自儒家思想,意指宇宙秩序是有其道德涵义,并延伸到万物,贯穿天、地、人。“三才”合一是传统中国思想的根本,也是跟西方哲学的重要分野。

宇宙技术是‘透过技术活动,即工艺和艺术,使宇宙秩序和道德秩序合一’。

许煜

许煜在其论著中思索林林总总的美学和科技体验,叩问如何从欧洲以外的视角分析现代性。时装作为一个现象和行业,横贯美学和科技,跟时间关系密切:它讲求新鲜感、追捧新商品,以白云苍狗、转瞬即逝的逻辑运作。以占主流的欧美中心视角观之,欧洲现代性是“真时装”发源的“中心”;欧美以外,皆是边陲。然而,这由来已久的论述却正在离析,由更多元的视野取代,而“宇宙技术」的框架,正为我们开辟思考时装的新蹊径。

中国与时装界的“宇宙技术”讲座,讲者是何京蕴和现代传播集团时尚编辑总监兼独立创新社yehyehyeh创办人叶晓薇,主持是M+设计及建筑副策展人顾谈雅

时装是中国创意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它以视觉为主,在政府致力塑造的现代消费社会中担当重要角色。在极短时间内,这个行业已经历了飞速发展:在短短四分之一个世纪,中国由重工业转型至轻工业,由纺织品生产转向服装生产,近年更见证创意时装品牌的诞生。独立设计师时装在千禧年代初虽成长缓慢,但自2010年起却有长足的发展。它的这种壮大是水到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民众消费习惯日趋成熟,另外是由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其后买手店和售卖精选设计师品牌的选物店前所未有的蓬勃,以及社交媒体和网上平台的普及,也令时装业更趋民主化。

相比欧洲传统的高级订制时装,中国现当代时装较不强调专享独有,而科技在开拓行业方向和推动发展上,起了关键作用。2001年正式创办的上海时装周是独立品牌的展演平台。这一年两次的活动,由2000年代初只展出数个品牌,至2020年吸引逾两百个品牌参加,现时已是中国时装大事里不可错过的盛会。由一开始,它就集中展出国内品牌。在网上直播的上海时装周,也推动了一种令时装更平易近人和方便受众的模式,这种做法深深影响全中国的时装周和时尚活动。

三幅垂直的天猫直播截图排成一行。左图可见一位身穿蓝色外套的模特儿,站在桃红色的背景前;中图有三位模特儿,展示着不同的帽子设计;右图有一位服装店员工,为一位身穿格子衬衫和绿色长裤的模特儿调整造型。

2020秋冬上海时装周于天猫直播的截图,参展品牌为FFIXXED STUDIOS、THISNORTHAT和Damo Wang,撷于2020年3月,相片由何京蕴提供

种种数码策略让时装展和其他时装周活动接触到更多观众,也能即时与观众互动,并得到他们的回应,这跟网上参与和互动日益盛行的社会变迁一脉相承。疫症爆发后,世界各地的时装周跟随上海做法,纷纷把活动移师网上,但他们大多播放预先录制的影片,这做法亦延续至今。相比之下,中国的时装活动在网上直播,直接面向用家,显得更亲民、贴近大众和去中心化。随这而来的,是更民主的时尚行业环境,使创作者、支持者、买手和业界人士可自由交流。

尽管这些发展为设计师带来更大自由和掌控度,但也引申出一些关于如何善用这崭新体系的问题。他们应怎样看待行业的发展,有什么资源可以运用?在社交网络、数码世界和电子商务异常活跃的年代,科技怎样影响他们的工作,他们又该如何与新兴科技的发展?他们的做法跟主流有何不同,牵涉什么本地因素?

六位模特儿身穿品牌Nan Knits的针织服装。这些衣服色彩鲜艳,令人联想起霓虹灯、仿生花、金属盾牌,并将电子游戏中的盔甲融合中国风装饰。六位模特儿在灰色背景前摆姿势,其中几人的头发染成黄、橙、红色。

《霓虹意识》的宣传照,图片由Nan Knits提供

于2021年创办的Nan Knits,是新锐独立设计师品牌,于2022春夏上海时装周发表名为《霓虹意识》的首个系列。据品牌自述,它“探索亚洲文化语境下的未来主义风格〔及〕通过对技术的研发和材料运用的创新,试图打破大众对于针织服装的刻板印象”[2]。透过用心研发和以创新物料结合纱线,它希望打破一般人认为针织服是过时和花巧的成见。

由九十后电子游戏爱好者胡男(Nan)创作的系列,令人联想起霓虹灯、仿生花、金属盾牌,并将游戏中的盔甲融合中国风装饰。这些视觉元素唤起未来感,创造出时空叠合的美学。Nan Knits是靠着科技和中国独有的平台基建,迅速崛起和走向专业化的有趣例子。并且,它致力在全球和虚拟世界中,重新定义中国美学。

Nan Knits服装型录的跨页,当中可见四套服装:两件上衣、一条短裙和一条连身裙,跨页的最左和最右分别印有一位女性模特儿在天桥走秀的图片。

Nan Knits 2022春夏系列型录,图片由Nan Knits提供

Nan Knits的工作室位于珠三角的东莞,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这地区吸引大量外国企业进驻,推动服装制造业发展。这是吸引Nan将其品牌扎根于此的原因之一,但他亦忆述成立工作室的挣扎:“对于一个专注于做针织服装的新兴设计师品牌而言,要找到技术过硬的师傅和步调一致的工厂实属不易。”[3]虽然他想将工作室设于其居住的城市深圳,但从现实层面看,坐拥工厂、基础建设和熟手技工的东莞是最佳选择。成立工作室时,Nan透过跟当地一间知名针织制衣厂的联系,取得所需机器。他亦趁制衣厂于疫症期间裁员时罗致人手,将技术人员收归旗下。

谈及对品牌的期许,Nan称:“未来本就拥有多种可能,针织亦是如此。这种工艺可以有无数变换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下,乃至不同的人手中,都会展示出不一样的面貌,不受性别、种族和阶级的限制。”[4]自首个系列面世,品牌就如科技初创般,发展突飞猛进。短短一年间,它被纳入培育计划,推出了另外几个系列,甚至破天荒发表虚拟服装系列。

Nan Knits两件针织服的数码展示。左方是一套灰蓝色的服装,由厚实的长袖毛衣和及膝裙组成。及膝裙后方有长方形的镂空设计;整套服装都缀以红色和黄色图案,前方还有一个红色心形。右方是一套黄色的服装,由缀有心形的红色线条的高领长袖上衣和看似加有衬芯的长裙组成,布料上还有橙色和蓝色的部分。

Nan Knits 2022秋冬系列的数码展示,图片由Nan Knits提供

Nan Knits的茁长反映当今几个有利条件:中国的年轻设计师可以构思策略,利用所在地区强大的生产基础和技术知识,在现有体系内寻找创新之道。同时,时装社群日渐壮大,令品牌和新锐设计师有更多机会发展,更快臻于成熟,扩大现有网络和增进心得体会,并透过销售平台和买手店,孕育多个品牌。

针织……这种工艺可以有无数变换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下,乃至不同的人手中,都会展示出不一样的面貌。

胡男

由在线上直播和融入数码互动的时装周,到巧用文化传统和市场力量的设计师,中国时装界正在快速脱胎换骨。科技成为了传统中国思想和当代产业的桥梁,糅合数码和历史,将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接轨。与此同时,或长或短的数码潮流在冒起。今天,中国时装业为我们提供动力,萌发另类科技思想和实践。由上海时装周的例子,到Nan Knits等新锐品牌的崛起,时装界不但开拓使用科技的新方法,同时重塑其用法,在时尚生态圈创造缝隙,孕育多元化的科技和独特的行业现象。这些新兴的做法和情况,又反过来影响我们对时装和其相关机构的看法,以及它怎样被构思、各项工作时间如何安排。在我们超越现代性及其影响之际,时尚体制或会变得更加多元,契合涵容宇宙万物的世界观。

  1. 1.

    Yuk Hui,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in China: An Essay in Cosmotechnics (Falmouth: Urbanomic, 2016).

  2. 2.

    上海时装周:〈Nan Knits〉,YouTube,2022年6月18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mVx-yv9042,2023年1月26日读取。

  3. 3.

    何京蕴访问胡男,2022年2月7日。

  4. 4.

    何京蕴访问胡男,2022年2月7日。

何京蕴
何京蕴
何京蕴

何京蕴是驻居北京的策展人、研究员和创新领导者。她过去十多年来一直活跃于中国创意领域,曾与多个文化机构合作策展项目,亦营运建筑事务所“众建筑”旗下的社会创新平台“众研发”。其研究和策展项目聚焦于设计在不同学科范畴的社会效应和意涵,最近策划的展览包括众建筑的“社会设计:玩着学”(2019-20),以及为香港和沈阳K11筹划的“另辟物径”(2020)可再生设计联展。她是2021年度“M+ / Design Trust 研究资助计划”研究学人。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