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9年2月14日 / Ellen Oredsson

「艺术」与「设计」分别为何?

白色墙壁的展厅中摆放了一件石头雕塑,透过雕塑的洞孔望去,可见一张椅子,其圆弧形座位和靠背均以木和竹,用编篮技术编织而成;框架和椅脚则以铁杆屈曲成形,设计高雅。

野口勇的《竹篮椅》在M+展亭中展出,照片© M+,香港

「艺术」和「设计」到底有何不同?

M+的馆藏可分为视觉艺术、设计及建筑、流动影像三个范畴。这些分类固然有其作用,但各范畴之间的分际往往不是那么泾渭分明。那么,我们该如何界定一件物件到底是「艺术品」还是「设计品」?

让我们先看看传统认知中艺术与设计之别:

  • 设计讲求功能,艺术不然
  • 设计用以解决问题,艺术旨在表达情感或意念
  • 设计品大量生产,艺术品独一无二
  • 设计是客观的,艺术是主观的

试回想你熟悉的艺术品或设计品,你大概能轻易将部分归类,但亦可能发现某些作品徘徊在两者之间。

现于M+展亭举行的展览「对位变奏:野口勇之于傅丹」,正是大家探索两者区别的良机。野口勇是二十世纪享负盛名的艺术家兼设计师,作品类型极广,既有工业设计品,也有以石材、金属和其他素材制成的雕塑。他如行云流水般出入于不同艺术领域,而其于今次展览中展出的不少作品,便游走在「艺术」与「设计」之间的模糊地带。

让我们看看以下作品,尝试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分野,思考野口勇如何妙用甚至颠覆两者之间暧昧的疆界。

《黑与蓝(室内景观)》 VS 六角茶几

两张图片左右并排。左图可见一件大型的蓝色铝制直立雕塑,采弧形设计,其表面有三个镂空的小正方形和一个半月型的洞孔;前方摆放着一件较矮小扁平的黑色铝制雕塑,形如矮凳,看似椅脚的部分似是将铝片向下屈折而成,凳面则有一个小圆孔。右图的展厅中放置了数件雕塑,其轮廓在落地玻璃窗与白色窗帘前清晰可见。前景两张看似脚凳的茶几,各有三只呈三角形的桌脚。

左图:野口勇,《黑与蓝(室内景观)》,1958至1959年设计,1979至1980年制造,铝、静电油漆、聚氨酯漆,© 纽约野口勇博物馆/ ARS。摄影:Kevin Noble。右图:M+展亭内的六角茶几。照片© 何兆南

我们先将两件显然是艺术品和设计品的作品并置比较。

上方左图的《黑与蓝(室内景观)》无疑是雕塑品,可从不同角度诠释,就如Dakin Hart于「对位变奏:野口勇之于傅丹」的展览场刊中写道:「《黑与蓝》是摆设和桌子、柱子和基座、雕塑和底座,亦是建筑和地基、树木和岩石、山峰和平原。」而右图中几张同为野口勇创作的黑色六角茶几则显然是设计品。这些茶几似乎主要是供人使用而非观赏,亦可在家具公司Vitra购买。

地上摆放了两张形状似脚凳的黑色茶几,各以三块铝片折叠而成,有三只呈三角形的桌脚。

野口勇的六角茶几在M+展亭内展出。照片© 何兆南

不过,两组作品均在野口勇指导下,以相同物料制作而成,彼此的关连耐人寻味。而且,野口勇其实是在设计了此茶几后,才受启发创作出《黑与蓝(室内景观)》。

纵然两组作品用途不同,用料与设计却十分类似,令两者的分野比原先所想的更为模糊。

《Akari》灯具

两张图片左右并排。左图可见展厅的天花板悬挂着一盏小纸灯,灯罩呈椭圆形状,略显不对称。纸灯下有一个圆形木造基座,上方摆放了两件雕塑。其中较高的铜造雕塑,形状抽象,看似一只两头三脚的动物;另一件体积较小,看似石头。右图则见展厅内放置了一盏明亮的圆形大纸灯,以幼细的铁制四脚座架支撑。

左图:野口勇的《Akari》16A于展览现场,1952年,纸、竹、金属,© 纽约野口勇博物馆/ ARS。照片© 何兆南。右图:野口勇的《Akari》21N于展览现场,1968年,纸、竹、金属,© 纽约野口勇博物馆/ ARS

野口勇设计的可折叠灯笼《Akari》,是以纸和竹枝制成,他视之为人人皆可拥有的雕塑,单凭这个设计意念,已令人难以界定该作品到底是雕塑还是家具。野口勇希望灯具能自成雕塑,并本着此理念,设计出逾两百款独一无二的《Akari》──这还未计算底座与灯罩的各种不同组合呢。

展厅中放置了一盏明亮的圆形大纸灯,以幼细的铁制四脚座架支撑,旁边有一小撮人围观作品。

野口勇的《Akari》21N于展览现场,1968年,纸、竹、金属,© 纽约野口勇博物馆/ ARS,照片© M+,香港

「对位变奏」展览中数个型号的《Akari》,在艺术与设计的天秤究竟倾向哪一方,就各有不同。左图的《Akari》16A是一盏吊灯,很适合用于家居照明;相较之下,右图的《Akari》21N体积庞大,因尺寸和形状使然,不是那么实用,似雕塑多于地灯。

《竹篮椅》

图中椅子的圆弧形座位和靠背均以木和竹,用编篮技术编织而成。椅子的框架和椅脚则以铁杆屈曲而成,设计高雅。

野口勇,《竹篮椅》,1950年设计,2010年制造,障子木、竹、铁,M+,香港,© 纽约野口勇博物馆

《竹篮椅》是由野口勇与致力推广和改良日本工艺的工业设计师剑持勇共同设计,以发扬传统技术和日本工艺,但从未投入生产。在二十世纪中叶,由竹、藤再加上铁制成的椅子十分常见;而这张椅则把竹子这种物料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张椅子除作展览用途外,从未作为家具使用,而其制作原意是为传达意念,并革新传统美学。这使我们思考,这张椅子是否该因为貌似「设计品」,而不能归入「艺术品」之列?

Enzo Mari的自行设计

两张图片左右并排。左图显示一件外观抽象的白色雕塑,以平滑的雪花石膏制成,放置于橙色布料铺面的圆形木制基座上。右图中的小雕塑由一块窄长的石头和一个细小的金属基座组成,摆放在一个圆形木造基座上,此基座体积较大,以黄色布料铺面。

图中显示两个傅丹受Enzo Mari启发而用于展览的基座。照片© 何兆南

最后,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何谓「设计」。

这次展览的某些元素,受到意大利艺术家兼家具设计师Enzo Mari影响。 Enzo Mari于1974年出版了《Autoprogettazione》(意即「自行设计」)一书,鼓励大众使用现成木材和工具自制家具。 「设计」一词在此略为误导,因Mari提倡的「自行设计」,并非旨在制作实用的物件,而是在过程中加深个人对物件的理解。成品虽具备实际功能,但重点在于当中的教育意义。

艺术家傅丹受Mari启发,创作了色彩鲜艳的基座,用以展示展览中的作品。展览空间通常以白色的木制基座来展示物件,使之不为人注意;傅丹则运用Mari主张的手法,自行设计基座,令这些原本只用于展示艺术品的物件,在整体景观上亦自成一格。

那么,艺术与设计的分别到底在哪里?我们固然可逐一列举两个范畴的差异,尝试理解当中的含义,但正因没有一种方法能把两者截然区分,才使其引人入胜。

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此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