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9年5月31日 / Kevin Forkan、王蕾

探索香港建築檔案: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

照片所見是一幅如水彩畫般的黑白示意圖,描繪了一座屋頂扁平的圓形建築物。這座建築物坐落在山上,俯瞰山下景觀。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1971年)鳥瞰示意圖照片》,約1966至1967年,銀鹽照片,M+,香港,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捐贈,2017年,©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

M+的Kevin Forkan和王蕾介紹香港的王歐陽建築師事務所及其負責的四個建築項目

「近觀檔案藏品」系列,我們集中為大家介紹M+的檔案藏品。今回,M+成員為我們介紹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的檔案資料,細看這家扎根香港的建築事務所負責的四個著名項目。

這四個項目代表了該事務所的不同發展階段,它們分別為王澤生宅邸、香港港安醫院、和記大廈,以及現稱力寶中心的奔達中心。

這組檔案藏品從何而來?

王蕾:這組檔案藏品來自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事務所於1958年由王澤生和伍振民成立,當時名為王伍建築工程師事務所,與王董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同屬早期的本地建築事務所。

與王董建築師事務所不同的是,王歐陽兩位創辦人均於香港受訓,同為1955年香港大學建築系首屆畢業生,當時的系主任是前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校長Gordon Brown教授。他們亦是首批在香港畢業後自立門戶的建築師,對香港建築及城市發展貢獻甚多。

這組檔案藏品內容是甚麼?

這幅繪圖的左側是一座四合院式住宅的示意圖,中央有一個花園;右側呈正方形的,則是同一座房子的平面圖。

此檔案中歷史最悠久的物品,就是一幅王澤生在大學時期所畫的繪圖。王澤生,《中國教授的四合院設計繪圖》,約1954年,炭筆、墨水、水彩紙本,M+,香港,© 王澤生遺產管理會

Kevin Forkan:王歐陽的檔案包含六個建築項目的文獻紀錄,以下介紹其中四個。檔案總共約有160件物品,包括繪圖和樓層平面圖;這些平面圖大部分是重氮曬印繪圖,一種由經化學處理過的紙張所製成的複本(更多解說可見於這篇關於王董建築事務所檔案的文章)。若有人想重建一座力寶中心,就要來找我們了,因為我們收藏了這座建築全部的樓層平面圖。

檔案中還有所有已完成項目的照片,以及在興建過程中拍攝的一些照片。大部分照片是黑白或彩色的實體照片,亦有一些是數碼複本。此外還有刊載相關項目內容的雜誌、剪報和宣傳小冊子等。

檔案中歷史最悠久的物品繪於1954年,就是王澤生在香港大學攻讀建築時所畫的一幅繪圖。這幅繪圖由王澤生家屬捐贈的,而我們將它納入了王歐陽的檔案。

繪圖中是王澤生為一位中國教授所設計的一座四合院式住宅,糅合現代主義和傳統中式建築風格,令人想起包浩斯建築學院最後一任院長、建築師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作品。這設計與王澤生後期的作品,尤其是他本人的宅邸,有不少共同點。

王澤生宅邸(1965至1966年)

黑白照片中可見一座建於山上的多層高房子,前臨海洋,房子以鋼筋混凝土建造,形狀方正如盒子,前方有寫着舂坎角道的路牌。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王澤生先生位於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外部照片》,約1966年,銀鹽照片,M+,香港,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捐贈,2017年,©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

王蕾:這是王澤生本人的住宅,因其結構簡約並採用大量清水混凝土,大部分香港建築師視之為破格的住宅設計。整幢建築結構清晰,以平直樓面和懸臂式盒狀結構組成。

王澤生先生住宅的外部照片。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王澤生先生位於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外部照片》, [約1977年] ,彩色照片,M+,香港,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捐贈,2017年,©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

一座房子的兩張剖面圖,分別命名為剖面圖C-C(西向立面)及剖面圖D-D(東向立面)。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王澤生先生位於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剖面圖C-C(西向立面)及剖面圖D-D(東向立面)》,1964年1月30日,修訂於1966年1月6日,重氮曬印品及墨水紙本,M+,香港,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捐贈,2017年,©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

黑白照片中可見建築物內一間呈長方形的房間,遠處牆壁的架上放滿洋娃娃,左邊牆壁設有櫃子與儲物架。右方放了一張被椅子圍着的桌子,前景有一個櫃檯。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王澤生先生位於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內部兒童房照片》,1960年代至1986年6月,銀鹽照片,M+,香港,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捐贈,2017年,©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

王澤生先生住宅的外部照片。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王澤生先生位於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外部照片》, 1977年 ,彩色照片,M+,香港,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捐贈,2017年,©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

王澤生先生住宅的外部照片。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王澤生先生位於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外部照片》, [約1966年], 銀鹽照片,M+,香港,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捐贈,2017年,©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

王澤生先生住宅的外部照片。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王澤生先生位於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外部照片》, [約1977年] ,彩色照片,M+,香港,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捐贈,2017年,©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

一座房子的兩張剖面圖,分別命名為剖面圖C-C(西向立面)及剖面圖D-D(東向立面)。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王澤生先生位於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剖面圖C-C(西向立面)及剖面圖D-D(東向立面)》,1964年1月30日,修訂於1966年1月6日,重氮曬印品及墨水紙本,M+,香港,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捐贈,2017年,©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

黑白照片中可見建築物內一間呈長方形的房間,遠處牆壁的架上放滿洋娃娃,左邊牆壁設有櫃子與儲物架。右方放了一張被椅子圍着的桌子,前景有一個櫃檯。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王澤生先生位於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內部兒童房照片》,1960年代至1986年6月,銀鹽照片,M+,香港,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捐贈,2017年,©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

王澤生先生住宅的外部照片。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王澤生先生位於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外部照片》, 1977年 ,彩色照片,M+,香港,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捐贈,2017年,©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

王澤生先生住宅的外部照片。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王澤生先生位於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外部照片》, [約1966年], 銀鹽照片,M+,香港,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捐贈,2017年,©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

王澤生非常大膽地在房子外牆以至室內大量使用外露的混凝土(béton brut),反映了自1950年代英國興起的「粗野主義」美學在那時對他的影響。縱然不經表面處理的清水混凝土未必是最適合香港氣候的建材,但仍有許多香港建築師廣泛使用,這從1960年代司徒惠建築師事務所為香港中文大學設計的建築可見一斑。在1960年代英國粗野主義風格的市政建築呈現現代主義及平等主義思想,令香港建築師深有共鳴。王澤生則在此私人高級住宅中採用這種風格。他一直實驗不同建材,這座房子就是最佳例子;這裏大量使用的外露混凝土,亦出現在後來設計的香港港安醫院中。

一如王澤生在大學時代所畫的那幅中國教授四合院式住宅繪圖,他這座自宅也體現了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線性及開放式設計對他的啟發。

畫面可見從一本雜誌掃描的兩個頁面,頁面左右並排。左邊是雜誌的封面,印有一張王澤生宅邸的黑白照,頂端和右方圍着紅色邊框,上方亦寫着《遠東建築師與建設者》的英文。右邊是雜誌內頁,是一篇題為「An Architect’s House(建築師的家)」的文章的第一頁,頁面上還有兩張王澤生宅邸的黑白照。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王澤生先生位於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相關文章摘錄,載於雜誌〈遠東建築師與建設者〉》,1966年9月,油墨紙本,M+,香港,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捐贈,2017年,©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港安醫院(1967至1971年)

照片中的藍天白雲下,有一幢以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圓弧形多層建築物。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1971年)外部照片複本》,約於1973年拍攝,2007年10月31日掃瞄,TIFF圖檔,M+,香港,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捐贈,2017年,©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

王蕾:有別於較私人的項目如王澤生宅邸,香港港安醫院是王歐陽最早設計的公共設施之一,亦是該事務所設計的首間醫院。為配合其位於山上的院址,這間醫院採用新穎的圓形大樓,是香港首批採用圓形樓層設計的建築物。

平面圖上可見一幢建築物的圖形樓層,右下方寫着「六樓平面圖」的英文。平面圖的中央英文標示着「倉庫」,而附近其他房間則標示着「大堂」、「教堂」、「廚房」、「餐廳」和「牙科手術室」。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1971年)六樓平面圖》,1967年8月,修訂於1968年2月至10月,重氮曬印品及墨水紙本,M+,香港,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捐贈,2017年,©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

上圖是這座建築物的樓層平面圖呈放射狀,顯示整層樓的全景,從中可見以人為本的醫療規劃於當時正逐漸盛行。這種設計方式着重滿足使用者的需要。病房沿牆而建,圍着樓層中央的護士站,除了減少所需空間外,亦令護士能直接看到病人,便於照顧及提供協助。這種樓層形狀及規劃,可提高這此等規模的醫院的運作效率,令空間的使用更多元化,在同一樓層中容納教堂、門診部、病房和護士站。

就如王澤生宅邸,香港港安醫院亦以外露的混凝土,貫徹粗野主義美學。不過,與很多粗野主義風格建築同一命運,醫院的外牆已刷上油漆,難以辨認其粗野本色。

和記大廈(1972至1974年)

兩張圖片左右並排。左邊的照片顯示一幢辦公室大樓的示意圖,這座建築物位於市區,頂部寫有「和記大廈」的紅色英文字樣。右邊是同一幢辦公室大樓從另一角度拍攝的的實景照片。

左起: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香港夏慤道和記大廈(1975年)示意圖照片》,約1972年,彩色照片;《香港夏慤道和記大廈(1975年)外部照片複本》,約1975年拍攝,2007年10月31日掃瞄,TIFF圖檔,M+,香港,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捐贈,2017年,©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

王蕾:位於金鐘的和記大廈於1975年落成,正值19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的時期。這座大廈屬香港最早一批興建的辦公室大樓,是為在香港有悠久歷史的和記國際設計,作為該公司的總部。

當時整個金鐘和灣仔區都在翻新重整,英軍營房慢慢遷移,騰空的地皮須改作他用,和記大廈就是在其後規劃的商業區中首批落成的辦公室大樓之一。

兩張照片左右並排,展示和記大廈的室內大堂。左邊的照片中,可見天花板上排成格子圖案的方形電燈,還有兩條通往商店樓層的扶手電梯。右邊似乎是從較低位置拍攝的同一場景,所以能看到地面,該處展示着兩輛車。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香港夏慤道和記大廈(1975年)內部照片,顯示自動梯細節》,約1975年,彩色照片,M+,香港,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捐贈,2017年,©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

1974年7月出版的雜誌《亞洲建築師和建設者》形容和記大廈為「功能強大的建築物」(A high powered building),皆因這幢樓高22層的頂級現代辦公樓,設施完善,並採用優質物料建造。電梯大堂和樓梯位於大廈中央,營造無柱的辦公室空間以供租用。地板採用優質柚木,窗戶則用上青銅及陽極氧化鋁窗框,配以能阻隔陽光的灰色玻璃,以減少太陽熱力和眩光透進室內。

大廈平台層同時設有商場和辦公室,是香港首批混合用途的辦公室大樓之一。大堂/商場裝潢華麗,天花板有一組水晶燈,以黃色和綠色亞加力管組成;亞加力管鑲在青銅及陽極氧化鋁製造的格子,形成幾何圖案。商場中庭有六條扶手電梯,牆壁和地板以意大利大理石鋪面。

時至今日,和記大廈已被更高的建築重重包圍,它亦將被拆卸;然而它在44年前落成時,其融合零售和辦公室用途的建築設計,大大影響當時的香港。身為本地建築師,王歐陽敢於建造香港首批辦公大樓之一,並應對中金鐘區的需要。奔達中心、和記大廈,還有同為此建築事務所設計的重要項目太古廣場,確立了他們在這一區的地位。

奔達中心(現稱力寶中心,1984至1987年)

示意圖中可見力寶中心的底部,展示一座由兩幢高樓組成的建築。採用玻璃幕牆的高樓由巨型圓柱支撐,建築物底部的廣場中有一個噴水池。玻璃幕牆上可見稜角分明的外凸部分。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香港金鐘奔達中心(力寶中心)(1984至1987年)外部示意圖》 ,約1985年,彩色照片,M+,香港,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捐贈,2017年,©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

王蕾:奔達中心是當時王歐陽最為人注目的合作項目,由美國建築師Paul Rudolph擔任顧問。大家或許對「力寶中心」這個名稱較熟悉;澳洲奔達集團在大廈落成後不久就宣告破產了。

平面圖右下方標有「四樓平面圖」的英文字樣,圖中可見左右並排的兩幢大樓,各自的中央部分都設有樓梯及升降機,中央部分四周則以英文標示為「辦公室」。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香港金鐘奔達中心(力寶中心)(1987年)四樓平面圖》,1985年,修訂於1985年11月至1986月年5月,重氮曬印品及墨水紙本,M+,香港,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捐贈,2017年,©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

此建築物的最後繪圖都由王歐陽負責,並由梁幗平擔任項目建築師;而項目的初始構思則源自顧問Paul Rudolph,他代表了這個項目。檔案中有一本在大廈落成之初刊印的招租的宣傳小冊子,而Rudolph便是小冊子中的重點。他亦曾在一個奔達中心的電視廣告中亮相,在片中講述建築怎樣適合金鐘和灣仔商業區的環境,以及強調玻璃幕牆如何照出四周的建築物。

宣傳冊的跨頁可見一個建築物大堂的黑白繪圖,空間十分寬敞。左邊寫着引用自建築師保羅·魯道夫的說話,意思是「中央大堂將是聚集的地點,亦是個寧靜的地方,將會是使用這座建築的人聚焦之處。」下方的文字以英文寫着「大堂示意圖,由保羅·魯道夫設計,1987年4月」。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香港金鐘奔達中心(力寶中心)(1987年)宣傳冊》書頁,1987年,油墨紙本,M+,香港,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捐贈,2017年,©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

這項建築物最具特色的,就是其玻璃幕牆向外凸出的楔形部分。由於看起像抱着樹幹的樹熊,兩座大樓常被稱呼為「樹熊的樹」。建築師以懸臂式結構使部分樓層向外凸出,令其外牆高低起伏,讓建築的規模看起來份外分明。外凸的地面、樓頂及牆壁,亦使這些單層結構像是懸浮半空,因而有人稱之為「空中樓層」。

兩張圖片左右並排。左邊是力寶中心的照片,整座建築由兩座採用玻璃幕牆的高樓組成。玻璃幕牆上的凸出部分在高樓側邊互相扣着。右邊是同一座建築物的示意圖,可見建築物周遭的城市景觀。

左起: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香港金鐘奔達中心(力寶中心)(1987年)外部照片複本》,約1988年,2008年4月1日掃描,TIFF圖檔;《香港金鐘奔達中心(力寶中心)(1987年)宣傳冊》書頁,1987年,油墨紙本,M+,香港,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捐贈,2017年,©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

Rudolph一直避免大廈樣式流於標準化,嘗試打破對建築物的固有想像,這一點充分體現於這個設計中。正因如此,這座大廈才會有那麼多不同的樓層平面圖。每12層,其基本平面圖便旋轉45度。因此,從上向下俯看,外凸結構就如同風車葉片旋轉一樣。

建築最低的四層為平台,上面兩幢大樓以巨柱支撐;此設計除了是想製造空間感、與街道拉開距離外,Rudolph亦考慮到這座建築物有連接金鐘道這條主要幹道的作用。行人只要走上一道寬闊的樓梯,就能進入建築的平台,到達兩座大樓之間、樓高三層的大堂。平台還有行人天橋樓層,讓行人能舒適行走,避開馬路上的車輛,也無須受日曬雨淋。平台的四個角落均與鄰近建築物的行人天橋相連。

兩張照片左右並排。左邊的照片可見一個在市區中的建築工地,周遭全是高樓大廈。右邊照片中是同一個建築工地,裏面的建築物開始成形,可見巨型的柱子及兩幢高樓。

左起: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香港金鐘奔達中心(力寶中心)(1987年)施工照片》,1984至1988年;《香港金鐘奔達中心(力寶中心)(1987年)施工照片》,約1986年,彩色照片,M+,香港,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捐贈,2017年,© 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

內容由Ellen Oredsson轉述。為確保行文清晰,此訪談經過編輯。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