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幕牆展出何子彥的人工智能生成動畫《戲夜尋謎》向香港電影黃金時代致敬 作品由M+與巴塞爾藝術展共同委約創作並由瑞銀集團呈獻
M+幕牆展出何子彥的人工智能生成動畫《戲夜尋謎》向香港電影黃金時代致敬 作品由M+與巴塞爾藝術展共同委約創作並由瑞銀集團呈獻
位於西九文化區、亞洲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展出由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創作的全新M+幕牆委約作品《戲夜尋謎》(2025)。由M+與巴塞爾藝術展共同委約創作,並由瑞銀集團呈獻,這部人工智能生成動畫向香港電影黃金時代致敬,以充滿未來感和劇場效果的方式呈現一幕幕經典場景。作品將於2025年3月22日(星期六)至6月29日(星期日)每晚在M+幕牆上展出。今年是M+第四年與巴塞爾藝術展,並由瑞銀集團支持在M+幕牆上合作藝術項目。
《戲夜尋謎》展示由動畫人物演出的一系列默劇,令人回想起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經典場面。這些人物重演了張國榮、張曼玉、周星馳、周潤發、林青霞和梅艷芳等巨星演出過的角色。作品所呈現的場景糅合了吳宇森電影的俠義豪情、王家衛的浪漫主義、徐克的無限想像和王晶無所忌諱的搞笑等元素。這些人類和非人類的角色以惹人注目的劇場燈光效果呈現,讓人聯想起巴洛克繪畫風格和光澤明亮的廣告。
《戲夜尋謎》透過一個未來模擬空間重新想像這座城市豐富的香港電影歷史。作品中的角色身穿有發光條紋的制服、那些奢華又如雕塑般緩慢飄逸的褶皺,營造出一種既模糊又神秘的超現實氛圍。對於看過電影原作的觀眾來說,當中的場景可能似曾相識;而對於不熟悉的觀眾而言,作品提供了引人入勝的影像體驗。作品通過演算程式不斷編排重組,創造出千變萬化的人物與場景組合,以一種非線性的方式,重新註解這座城市的電影歷史,並藉此凸顯其靈活、流動,以及歷久彌新的創意活力。
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強調了博物館與巴塞爾藝術展持續合作的重要:「我們與巴塞爾藝術展在M+幕牆項目上的合作已踏入第四年,對於能共同委約創作《戲夜尋謎》,我們倍感興奮。作品從當代視角出發並藉嶄新技術詮釋香港蓬勃的電影文化,這次合作亦展示了亞洲藝術家的非凡才華,讓本地和全球觀眾領略視覺文化和香港電影交錯互動的火花。此幕牆委約作品充分體現M+的使命,致力令觀眾更深入欣賞香港層次和面向豐富的視覺敘事。」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總監樂思洋表示:「《戲夜尋謎》以香港的電影文化為基礎,體現了亞洲與全球藝術界的聯繫。這件作品不僅突出了何子彥與這座城市的淵源,亦成為本地和區域文化之間的重要紐帶。我們與M+和何子彥的合作有助於創造一種聯繫,藉此鼓勵觀眾探索關於歷史、記憶和創新性不斷演化的敘事。巴塞爾藝術展希望這個由瑞銀集團支持的委約項目,能促使世界各地社群參與,通過豐富的故事來一同塑造我們主辦城市香港的文化景觀。」
M+ CHANEL流動影像主策展人蘇筱琪及M+視覺藝術助理策展人龍雲指:「何子彥的作品探索歷史、神話敘事和香港電影文化的交集。作品以嶄新角度重新詮釋香港電影,《戲夜尋謎》讓人回想起深植於我們集體意識中那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並體現了一個重要信念,那就是電影文化將繼續是香港藝術未來的重要組成部分。」
何子彥表示:「我以《戲夜尋謎》摸索香港電影史和共同回憶的豐富多彩。以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經典場景和角色為靈感的人工智能生成影像,以充滿趣味的方式引領觀眾思索歷史,並重新想像未來。我希望在維港夜景相輔相成下,這個在M+幕牆上展現的視覺體驗能成為對香港電影歷史的頌揚,並啟發大家以全新眼光來看這座城市昔日的電影文化與情懷。」
為配合《戲夜尋謎》,M+將於2025年3月在大台階放映「何子彥:訪尋歷史」。節目將放映五部跨越藝術家二十年創作生涯的開創性電影,讓觀眾全面深入地了解他鑽研歷史和電影創作的過程。放映作品包括《烏塔馬──歷史裏的千千萬萬個我》(2003)、《4 x 4第三集:唐大霧──最激進的姿態》(2005)、《此地》[Black to Comm] 配樂(2011)、《無知之雲》(2011)及《無名》(2015)。
有關放映節目及M+幕牆節目《戲夜尋謎》的詳情,請瀏覽M+網頁。
關於何子彥
何子彥1976年生於新加坡,他的作品深富東西方文化底蘊,涵蓋藝術史、戲劇、電影、音樂及哲學,透過融合神話敘述和歷史事實,探討對歷史史實、紀錄和傳承的不同詮釋。其作品的中心主題是對東南亞身分認同多元性的長期探討,東南亞在語言、宗教、文化和影響方面的複雜多面,難以視之為單純的地理區域,也無法以單一的歷史來加以敘述。何子彥的作品融會交織不同的知識體系、敘述和表現方式,反映他對於東南亞豐富歷史的理解。從紀實研究到想像,他將檔案影像、動畫和電影融合在沉浸式和劇場式裝置之中。
何子彥曾多次舉行個展,包括黑瑟爾藝術館(2024)、首爾善宰藝術中心(2024)、東京都現代美術館(2024)、新加坡美術館(2023)、洛杉磯漢默美術館(2022)、豐田市美術館(2021)、達拉斯克羅亞洲藝術博物館(2021)、山口藝術及媒體中心(2021)、Edith-Russ-Haus for Media Art(奧爾登堡,2019)、漢堡藝術協會(2018)、上海明當代美術館(2018)、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2017)、畢爾包古根海姆美術館(2015)、東京森美術館(2012)和新加坡電力站(2003)。他於2011年參加代表新加坡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
關於M+幕牆委約作品
M+幕牆是一幅龐大的光影畫布,由數千組鑲嵌在M+大樓南面外牆的LED燈管組成,使其成為全球最大型的媒體幕牆之一。前臨維多利亞港的M+幕牆,每晚展示多姿多彩的影像,包括M+藏品、流動影像委約作品和博物館品牌形象,為成千上萬的觀眾帶來趣味盎然、充滿幽默感和富有詩意的時刻,刺激大家的知性思考和美學思索。M+每年均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藝術家合作,為幕牆構思委約作品,推動新的流動影像創作,並加深博物館與全球觀眾的聯繫。幕牆委約作品體現了M+作為國際級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的先驅角色,致力於運用最新科技和數碼媒體,促進香港藝壇的蓬勃發展。
關於M+
M+是亞洲的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致力於收藏、展示與詮釋二十及二十一世紀的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築、流動影像,以及香港視覺文化。濱臨香港維多利亞港的M+大樓由世界知名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聯同TFP Farrells和奧雅納設計,總建築面積達65,000平方米,設有三十三個展廳,還有學舍、流動影像中心、研究中心、天台花園,以及其他舉辦活動和節目的空間。M+幕牆是全球最大的LED屏幕之一,每晚以香港天際線為背景展示委約作品。M+的永久館藏來自亞洲及世界其他地方,橫跨不同領域,當中的M+希克藏品,論豐富程度是全球數一數二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M+今天已是研究和展示當代視覺文化的樞紐,致力啟發大眾的思考及好奇心。
關於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濱臨維港,佔地四十公頃,不僅是香港最新的文化旅遊地標,更是全球最具規模、最富雄心的文化樞紐之一。區內設有眾多地標式文化藝術設施,包括世界級博物館M+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設計匠心獨運的戲曲中心和自由空間等表演藝術場地、佔地十一公頃的藝術公園和海濱長廊,以及興建中的西九演藝中心。
西九文化區每年傾力呈獻約千場展覽、表演、節目和活動,致力為新晉及享譽盛名的藝術家提供重要平台。西九文化區每年吸引過千萬名訪客,增強了香港的文化影響,更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
關於巴塞爾藝術展
巴塞爾藝術展於1970年由來自巴塞爾的藝廊創辦人成立,現今為全球一致推崇的國際藝術交流平台。每年於巴塞爾、邁阿密海灘、香港及巴黎舉行的藝術展會,演示了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的最高水平。四大展會各有其地區性意義,可從參展藝廊、作品展出及與當地文化組織於同期合辦不同類型內容的藝術活動反映出來。巴塞爾藝術展透過拓展全新數碼平台以及多項全新計劃如《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Art Basel and UBS Global Art Market Report)。巴塞爾藝術展的全球媒體合作夥伴是《金融時報》。請瀏覽artbasel.com參閱更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