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网页已自動翻译成简体中文。

2025年4月25日 / 黃家彥

陈丽同与“无用之物”──过度消耗所留下的足印

高耸的雕塑在白色的背景之中,当中有些镂空的部分,接近底座的位置更有一株绿色植物。

陈丽同,《无尽的消耗》,2015–2017,M+,香港,M+新艺术委员会购藏基金购置,2020年,© 陈丽同

艺术家陈丽同透过检视社区中的废弃物,收集这些“无用之物”并加以创作,发掘其内在价值。

物料在不同城市的运用及废弃方式,皆反映并塑造各地域的不同风貌。在经济发展迅速和消费主义盛行的香港,许多物料常在短暂使用后,被丢于街角之间。被标榜为可回收的物料亦然。这驱使艺术家陈丽同积极检视并收集社区旧物──不论是家用垃圾或工业废料。她在持续钻研雕塑工艺的同时,探索现成物的物质性,透过重新组合城市和大自然里的“无用之物”,创作出细致的立体作品。

陈丽同在美国求学及工作十余年、以绘画训练展开其艺术生涯,后来将抽象语言从图像转化为雕塑创作,并重返出生地香港发展。作品《无尽的消耗》 (2015–2017)就指涉了过度生产及消耗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近镜拍摄一件以几种不同物料制造的雕塑。雕塑放于白色背景前方,其底部的凹陷位置有一株绿色植物。

陈丽同,《无尽的消耗》(局部),2015–2017,现成聚苯乙烯包装、贝壳、化妆镜盒、人造植物、水树脂、玻璃纤维、石膏、木材、镜子、金属、环氧腻子、喷散颜料,M+,香港,M+新艺术委员会购藏基金购置,2020年,© 陈丽同

《无尽的消耗》的躯干由层层堆叠、带有不规则凹坑和开口的废弃发泡胶(聚苯乙烯)包装构成。支撑整座雕塑的基座是以石膏仿照化石制成的。化石一般保存古生物的遗体或生活痕迹,而发泡胶包装则有保护和包裹的作用;在此作品中,两者成为城市化产物的载体。雕塑融合了象征制造业和消费文化的化妆镜、比喻大自然的贝壳,以及暧昧又矛盾地介乎两者之间的人造植物。在雕塑的背面,有一片陈丽同在工作室附近社区找到的枯叶印痕,与雕塑前方的人造植物形成对比。这件作品始于垃圾收集,继而推断消耗品于生活及自然环境留下的足印,暗示着永无止境的消耗,与作品标题互相呼应。

比起改变物料的形态,陈丽同倾向保有其原有特征,以唤起观众的熟悉感。例如在发泡胶表层粗糙地涂上淡粉红色的石膏,在模仿大理石表面的同时,仍然保留发泡胶的质感。作品向上堆叠的形态,加上其超过两米的狭长比例,不难让人联想到宏伟而庄严的纪念碑。艺术家正正借鉴了康斯坦丁‧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âncuși)位于特尔古日乌、高耸入云的雕塑《无尽之柱》(1938) ,并将对罗马尼亚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国捐躯的致敬,转化成对消费文化导致工业制品迅速消亡,以及对因而引发的庞大废弃现象的哀悼。

风景照中是一个公园。在多云的天气下,背景中有一件高耸入云的黄色雕塑,它是由多个叠起的几何结构组成。前景中则有整齐修剪的树木和灌木。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的《无尽之柱》(1938),位于罗马尼亚的特尔古日乌,摄影:Sebastian Condrea经由Getty Images提供

此后,陈丽同一直对弃置的行为进行探讨,并在2019年创作了《凝伫之盘(海洋)》,以揭示城市发展与海洋生态的关系。她以蓝色透明树脂填充塑胶卡板空隙,造出犹如马赛克或中国古典花窗的碎片,并嵌入了金属组件和模仿海洋生物的索带。当光线穿透作品,投射在地板上的蓝光就如同海洋的水波光。如此意象,都被框在塑胶卡板、外围的混凝土和从汽车维修店回收的保险杆包装之中。作品精致而富有诗意的模样,与物料本身粗糙冰冷的工业感形成强烈对比,让人幻想在水底游走之时,也可思考经济和消耗对生态的影响。

纯白的背景中,可见一个黑色和灰色的几何结构,当中的格栅设计有蓝色的细节。

陈丽同,凝伫之盘 (海洋),2019年,塑料、聚苯乙烯、树脂、混凝土、金属,M+,香港,M+新艺术委员会购藏基金购置,2020年,© 陈丽同

《凝伫之盘(海洋)》所用的塑胶卡板常用于物流行业中,虽可重用却不难发现它常被弃置。陈丽同儿时常在家中俯瞰葵青货柜码头,见证这里促进国际货物流通的日常,因而受到启发并收集塑胶卡板作为创作素材。她在作品中重用的卡板,带有随时日形成的磨损痕迹,但它们的历史:它的产地和载过什么货物,都已湮没无痕。她的创作意念围绕此时彼刻的地形及经济变化,亦带出由消费主义和大量弃置所连带的民生与劳动情况,进一步探讨高度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转变。

鸟瞰景观中,可见一个泊满货柜船和放满货柜的码头,码头四周是高楼大厦,背景中可见高山和蓝天。

葵青货柜码头,摄于2021年,摄影:Wpcpey经由维基共享资源提供(CC BY 4.0)

陈丽同透过耐人寻味的选材,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在作品中诠释和评论消费主义、废物处置和劳动,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化,以及人类日常生产与消费的模式,并引发我们对资源利用及环境变迁的关注。

虽然当代产物容易被取代、废弃,甚至遗忘,但它们却提示着不停演变的历史和文化。陈丽同的取材穿梭于过去、现在和对未来的概念,不但反映其成长及生活经验,并为所谓的“无用之物”赋予价值,唤醒我们审视物质文化的重要性。工业制品和现成物标志着当今人类的存在,也提醒了我们对自然生态的介入。个人与集体行为往往与社会建构互相扣连,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在面对急速的发展和转变时,针对经济、社会及环境议题作出相应的改变或行动。

《无尽的消耗》现于“山鸣水应” 中展出。

除另有标注外,所有图片由艺术家及胶囊上海提供。

黃家彥
黃家彥

黃家彥是前M+策展助理 。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