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网页已自動翻译成简体中文。

苗颖:像素化的过去
苗颖:像素化的过去
4:38
视频文稿

苗颖:(英语)要用两个词形容我在「希克奖」展览展出的作品,我会说是「不祥」和「天真」。「不祥」指的那种「危险」是你对即将发生的事毫无头绪,而「天真」则是指作品有很多色彩鲜艳、富卡通感的视觉元素。

我认为网页和互联网的确是一种启蒙,它就像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也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它确实影响了我的创作风格,因为作品的灵感正是来自互联网。我很欣赏网民的幽默感,还有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反应,这就是互联网的核心。在我使用人工智能之初,它尚未广为一般人所接触;但现在,它已成为大众的工具,生成了不少内容。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关系很有趣。

我在M+展出的作品花了近四年完成,共有三个章节,名为《桃源十二村》。第一章是《牧羊人之耀》,由六个人工智能组成。它们都被训练了很久,长达好几个月。起初它们什么不知道人类的关节是如何弯曲,以及有何限制。因此,我将大数据输入到人工智能中。第二章是一部电影,剧本完全由GPT-3撰写。然后我拿着剧本,在游戏引擎上导演了这部电影。而在第三章,所有模型都被训练好,任它们随意发挥,场面一片混乱。

这个网站是整个作品的指南和选单。这三个章节就像见证了人工智能的崛起,并探讨未来会是何等光景,例如我们会怎样应对人工智能科技。这个展览会有实体的装置。当你走进去,首先会看到一些塔楼,看起来就像哥德式的、中世纪的塔楼。然后(你会看到)它们曾被点燃的痕迹,但又不是从上到下都被烧过。这是一个比喻,表达早期的人工智能训练。之后是第三章,它们已训练完成,被点燃和烧毁了,好像被训练过头似的,全部变成黑色的。

三个章节都与机器学习有关,这是我过去几年一直研究和运用的技术。我常常在作品中追求一种胡闹的叙事手法,就如在我其他网站似的作品中所见的,当中总有一些虚构的意识形态概念,几乎在宣传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生活方式。

在我的作品中,我试着将艺术家变成人工智能的奴隶,提出一种可能性:如果人工智能取代了艺术家,在这种情况下会是怎样么呢?谁会来带领牧羊人?我所担忧的是,一切会变得像素化。如果人们都从网上的大数据学习,这将非常危险。这样的话,历史也会变得像素化,你也就再不知道什么是真实。人类往后的世代,如果他们想(在网上)寻找答案,(他们会发现)历史好像已被改写,这实在很难想像。

新媒体艺术家苗颖以探讨中国互联网文化的项目和作品见称,她把这个异常复杂、高度管控的领域称为「中式互联网」,当中自我审查是必需的,她将这种情况形容为近乎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其近作经常以网站、动态图、截图和装置的形式表现,把源自西方和当代中国的科技和思想并置,凸显中式互联网的政治、美学和意识。

身为中式互联网和全球互联网的双重身分公民,苗颖的作品涵盖虚拟仿真和装置,探索科技对人们意识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苗颖在「希克奖2023」展览中的作品为三章节装置《桃源十二村(2019–2023)》,它实时模拟由人工智能管治人类的未来世界,呈现以游戏引擎建构的中世纪魔幻之地。装置运用机器学习系统制成电脑绘图,令观众每次都能观赏独一无二的画面。

第一章呈现六个人工智能「社会牧羊人」,他们由大数据训练出来,熟习人类行为。这些牧羊人引领桃源十二村,并监视其蟑螂村民。

第二章是由机器学习文字生成模型GPT-3编写的电影,叙述一名人工智能牧羊人被监禁,以及其蟑螂爱人试图靠开采比特币来拯救他的故事。

第三章结合三部曲的概念,并以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式展现,让观众透过二维码进入。

借着此作,苗颖邀请观众探索桃源十二村,藉由人工智能主宰的专制未来,重新想像我们身处的现实境况。

制作人员

监制

M+

影片制作

流动影像工作室

制片

王伟健、陈咏姿

摄影指导

张旻匡

摄影

刘子康、谢百闰、叶耀东

剪接

张旻匡

调色

张旻匡

M+制片

张嘉琳

M+策展研究

谭雪凝、龙云、黄家彦

M+文本及字幕编辑

梁仲汶、林立伟

特别鸣谢

苗颖、苏浚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