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网页已自動翻译成简体中文。

黑白图片的前景中中可见一个在香港工业出品展览会中的摊位。中央可见一个巨型的「A」字号在圆圈之内,摊位入口的招牌写着「星光」二字,背景中可见连绵的山。

1960年代是香港塑胶业的黄金岁月,亦是品牌「红A」等香港成功故事的开始。

香港制造业在1960年代快速增长,如日方中。当时香港是东西交汇的活力之都,凭借经济成就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于国际舞台发亮,也缔造香港的成功故事:品牌「红A」由来自上海的梁氏家族打理的星光实业有限公司创立,出品了香港街市中经典的红色灯罩及一系列塑胶家品,时至今日属少数的「香港制造」经典。

塑胶:一个地道的香港故事
塑胶:一个地道的香港故事
4:25
视频文稿

梁馨兰:认识红A的人都知道,我们的胶盘、桶子、筲箕是最吃香的。因为这些系列的产品种类最多。红A所有的注塑机器、制模机器、吹塑机器,都是全东南亚首屈一指的。


红A这个品牌的前身,是一个叫ACE的牌子,主要制造梳和刷类产品。到了1956、1957年,开始慢慢转型制作塑胶家品。 1959年成立星光实业有限公司,旗下的红A品牌亦相继衍生。

红A当时的产品较为实际和务实,每一个家庭都会用到,譬如盘、桶、筲箕。可能外面的人会发现,原来红A不只生产这些,还会生产其他的家品,譬如仿水晶系列的产品。因为当时玻璃产品开始盛行,但玻璃等同现在一些水晶的产品,价格较高,所以我们先探索了市场,再大量衍生今时今日一系列的产品。至于为什么会推出这样的花纹,其实是由一个很简单的肥皂盒演变出来的。当时我爸爸觉得,与其只印一些图案上去,为何我们不尝试用一些角度和一些数据的原理,去将这些线条变出多元化的图案呢?当时我们的设计团队,因应线与线之间的角度,设计出一定的计算方式。那时候当然没有电脑支援,只靠人手绘画出每个图案。值得一提的是,当中除了是用人手去因应角度,画出每一条线的距离之外,其实在制作模件时,也是真的用一根钉、一个锤,慢慢地刻凿出来的。

其实以我们现在的机械和科技,绝对可以重塑这些效果,但必然会失去了那种缺憾美。当中你看到的那些人力、那些想法、那些人情味,和现在的产品比较……我不是说现今的产品没有人情味,但在这个年代真的比较难看见。那种美感……现在的产品很难取代这个系列的成就。

出口的部分由60年代初期已经展开,以中东、欧美、南美、非洲的市场居多。打开出口市场的主要渠道,非工展会莫属。因为当时工展会的目标,主要是推广香港的工业,在香港设厂,在香港做生产的厂家。另外,在我爷爷的那个年代,他会联同塑胶商会,一行数十人到欧美、中东交流,参与展览会或一些讲座,不仅推广自己的品牌,当然品牌也重要,但他们亦去推广香港制造、香港品牌,以至整个香港的塑胶工业。


「香港制造」原来是非常珍贵的一件事情。但怎样才能代表「香港制造」,我自己也还在思考这个问题。但空泛点来说,其实「香港制造」就是代表满载人情味的产品,这一刻的我会如此演绎。

1963年的香港经历严重天旱,实施长达一年的制水措施,曾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仅四小时;各个地区都出现长长的人龙,不论男女老幼都携同大小水桶和脸盆取水,实属当时三百多万香港人的集体回忆。然而,位于新蒲岗的星光实业厂房,则忙于生产六加仑容量的红色和蓝色塑胶桶,在数天内制造出数千个水桶,供家庭和商户取水和储水之用。这段制水日子不仅是香港供水政策的转捩点,还令红A自此家传户晓,成为每代港人都认识的名字。

星光实业有限公司,红A牌啫喱杯,314型, 约 1960至1980年代,聚苯乙烯,M+,香港

星光实业有限公司,红A牌杯,578型, 约 1960至1980年代,聚苯乙烯,M+,香港

红A的成功与香港一脉相连。当塑胶开始成为广受欢迎和常见的新物料后,商家便更敢于创新和研发各类新产品。红A除了继续生产塑胶日用品,例如颜色缤纷的水桶、杯和水壶,亦设计家居和厨房餐桌饰品。从聚苯乙烯制的米白色筷子到形似扇贝裙边的半透明啫喱杯;从农历新年全盒到如像春联的挂饰;从闪亮的仿水晶吊灯到多块塑胶稜鏡拼合的自行组装灯具,红A产品均承载独特的香港美学。

这段制水日子不仅是香港供水政策的转捩点,还令红A自此家传户晓,成为每代港人都认识的名字。

尽管大多属大量生产制品,但部分仍灌注了制造者的情味和无可挑剔的手艺。例如用于仿水晶制品的模具,要靠工匠用钉和锤子人手刻凿,以做出重复的几何图案。 「那时候当然没有电脑支援,只靠人手绘画出每个图案。」星光实业有限公司业务拓展总监,亦即第三代接班人梁馨兰这样说。 「空泛点来说,其实『香港制造』就是代表满载人情味的产品。」

两盏灯和一盏水晶灯悬在半空。中央右上方的是粉红色的,中央左上方的是橙色塑胶灯具,而接近中央底部的一盏仿水晶吊灯。

红A在1960至1980年代设计及生产的仿水晶灯饰

从左到右,可见蓝色、红色、半透明粉红色、橙色、浅红色和绿色啫喱杯在灰色的背景之中。

红A在1960至1980年代设计及生产的彩色啫喱杯

近镜拍摄一个蓝色的仿水晶圆盒。圆盒放在浅灰色的背景之中,在接近画面右下方的部分反射着光线。

红A在1960至1980年代设计及生产的仿水晶产品

近镜拍摄一盒米白色聚苯乙烯筷子,包装以黄色及红色为底色,上面有一个「A」字,并写着「星光塑胶牙筷」。

红A在1960至1980年代设计及生产的米白色的筷子

近镜拍摄一盏以塑胶水晶制造的仿水晶灯,塑胶水晶排列成一层层。

红A在1960至1980年代设计及生产的塑胶水晶灯

两盏灯和一盏水晶灯悬在半空。中央右上方的是粉红色的,中央左上方的是橙色塑胶灯具,而接近中央底部的一盏仿水晶吊灯。

红A在1960至1980年代设计及生产的仿水晶灯饰

从左到右,可见蓝色、红色、半透明粉红色、橙色、浅红色和绿色啫喱杯在灰色的背景之中。

红A在1960至1980年代设计及生产的彩色啫喱杯

近镜拍摄一个蓝色的仿水晶圆盒。圆盒放在浅灰色的背景之中,在接近画面右下方的部分反射着光线。

红A在1960至1980年代设计及生产的仿水晶产品

近镜拍摄一盒米白色聚苯乙烯筷子,包装以黄色及红色为底色,上面有一个「A」字,并写着「星光塑胶牙筷」。

红A在1960至1980年代设计及生产的米白色的筷子

近镜拍摄一盏以塑胶水晶制造的仿水晶灯,塑胶水晶排列成一层层。

红A在1960至1980年代设计及生产的塑胶水晶灯

红A设计简洁,体贴用家,能善用创新的工序、形式和物料,凸显塑胶便利的特点,切合日常所需。它的家品功能齐全、实用且价廉物美,受到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市场青睐。在数十年间,它已流通于本地和世界各地的住宅、酒店和食肆。今天随处可见的红A产品,是战后香港塑胶工业腾飞的凭证。虽然很多公司已因成本考虑,将生产线转到其他地区,但红A厂房仍留在新蒲岗。

对某些人来说,这幅照片彰显了物品的社会学意涵,阐明设计与日常生活之间不言而喻又跨越时间的联系。

M+藏品中有一幅邱良摄于1960年代的黑白照,相中是星光实业设于香港工展会的摊位。其时香港被誉为世界顶尖的塑胶制品产地和出口地。这幅作品拍摄了摆满塑胶产品的货架,点出这是香港曾为制造业重镇的黄金岁月。对某些人来说,这幅照片彰显了物品的社会学意涵,阐明设计与日常生活之间不言而喻又跨越时间的联系。

黑白图片中可见一个展览会中的摊位,入口处有一个写着「星光实业有限公司」的招牌。照片前景中有一群访客,正在观赏陈列的商品,摊位内的天花板更悬挂着一些灯具。

邱良,无标题,银盐照片,M+,香港,© Photo Pictorial Publishers

本文于2023年2月15日首刊于《明报》,现经翻译及编改及发布于此。原作者: 冯佩悠;翻译:梁雅婷;编改:网络编辑梁仲汶。

冯佩悠
冯佩悠
冯佩悠

冯佩悠是M+数码内容编辑。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