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刘天兰:玩出架势形象
刘天兰:玩出架势形象
7:48
视频文稿

刘天兰:我工作这么多年,没试过只做一件事。我经常都是多线同时进行,很多界别我都参与其中去「玩」。我用「玩」这个字绝对不是儿戏。

我在香港土生土长,青少年时期去了加拿大。我当时是艺员,要演出、唱歌、当主持,但同时我也拍电影。拍电影时,我不只在幕前演出,在幕后也做制片、副导演等。当时是1978年、1979年、1980年,是香港百业腾飞的时间。大家都可以创作一些东西,亦有一些平台出现,这是很难得的发展机缘。

《号外》它比较时髦,比较有年轻人对世界流行文化的敏感度。我们当初做《号外》的时候,大家都没有长远的计划,只想开开心心地做一本城市杂志,反映当时的香港。我们的杂志在1982年加大尺寸后的第一期,整个形象也改变了。于是找了张叔平帮忙构思怎样设计封面,我就帮忙替封面人物化妆和处理各种安排。

至于在制作费不足的情况,又想做出好的成果,就得靠自己的资源。我经常将家中的东西拿去拍摄,譬如有一个很特别的封面。这个人到现在也没答应过当其他刊物的封面人物,那年是她40岁的生日,那就是作家亦舒小姐。我只给她一件黑色的长袖上衣,为她化一个淡妆,还有展示她长长的头发。后面的背景是什么呢?其实是我从家里拿来的一张毯,而这张毯是我当时的朋友林子祥送给我的生日礼物。

林保怡当时刚入行不久,他是我公司黑白唱片的制作助理。他那时很阳光,又很年轻,他当时好像才二十多岁。封面概念是什么呢?就是请他坐在我女儿岑宁儿儿时的吹气游泳池,我们让他坐在游泳池中间,再从旁边的高梯上,一次又一次地倒水在他身上,而他就要做反应。最后我们选了这张当封面。当时的我们只要可以玩,有工作就行,「可以这样吗?做吧!」不会去计较。

我真的是由《号外》开始,才发现自己有点美艺、设计方面的⋯⋯该怎样说呢?天分吗?有天分也要有练习的机会。当时每个月在那里做的所有跟设计或者造型设计相关的东西,的确就是我练习的游乐场。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这个潜质竟然巩固成我的职业,我成为了形象顾问。

设计唱片封套,我绝对会依照人和歌(的特质),或者这张唱片的概念。这些资讯要经过融会、思考,因为包装也是用来衬托这两点。 《千个太阳》当时⋯⋯我非常熟悉它的制作,由零开始到选歌、录音,叶德娴和陈洁灵合唱等我都知晓。我想走华丽、灿烂、明亮的路线。我从一块织锦布上得到灵感,就想到要做一件衣服给叶德娴。于是我从人出发,开始设计人的形象。她的发型是很干净的,只是一条马尾,她的首饰是传统的景泰蓝,化妆也是我替她化的,有少许东方感,眼线稍微向上挑,因为《千个太阳》这首歌是很热血、很有力的。我想表现一种如太阳般灿烂的热力,所以音乐给予我的颜色、感觉,跟织锦布给我的感觉似乎可以交织在一起。

当时我的确觉得形象打扮不只是银幕上或舞台上需要的东西,即使不是公众人物,也不等于不需要留意自己的形象。因为每人出落的打扮其实都是一些讯息,是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亦表现他们对生活是否有要求。谁不是每天都面对观众?只不过不一定是上台而已。我可以说「架势堂」,就是我把这种想法付诸实现的平台,是我把对形象的知识带到寻常百姓家的地方。

电影的服装造型工作主要是帮忙说故事,而这些造型需要由我们去创造、去实现,令观众在看电影时忘记演员是谁,信服这是戏里的人物,并跟随情节走下去。我记得有部电影叫《东成西就2011》,也挺有挑战性的,因为它除了现代人物的衣服,那七、八个主角还是神,所以在人间的时候,他们各有各的性格,我们要设计进服装里,然后他们在天上的服装也要有其特色,还要有所连系。我觉得从跳脱、灵活或时髦、有趣的角度来说,我能满足导演的要求。

作为电影美术学会的一员,近年,我也以行动去实践所想,就是让更多人了解电影美术和服装造型这个行业,并将它传承下去。所以我们开班授徒,讲解我们的行业,让他们看更多电影。为电影服务是你的嗜好,嗜好是开心的,是关乎玩的。

这个字经常出现吧,这个「玩」字。我想这是我的态度。我不是说要不负责任地去玩,我用「玩」这个字代表我去享受它。虽然我现在已经几十岁了,但工作起来仍然有很多东西学习,是一种成长。我想我这个口头禅不会改,我会继续玩下去。

刘天兰是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不断在职业生涯中突破创意界限。 1978年,她加入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成为演员、歌手和主持,渐渐为人熟悉;1981年,她成为了《号外》的执行编辑,慢慢在时尚造型和编辑设计方面磨练出一套一丝不苛的风格。 《号外》是香港首本城市生活潮流杂志,甚具影响力;而刘天兰为《号外》设计的封面亦将香港的文化面貌活现读者眼前。

除了对电影、电视、广播、音乐和印刷媒体的贡献,刘天兰独特的艺术眼光亦可见于她与亦舒、叶德娴张叔平等人的合作。当中不但充分展现她的众多才华以及跨界能力,同时体现香港独特的视觉文化。

制作人员

监制

M+

影片制作

Pigture Creations

导演

罗嘉骏

制片

方嘉

撰稿

郑文熙

摄影

郑佳丽

灯光

谭乐谦、卫思瀚、钟卓勋

摄影助手

林泺晴、罗家权

灯光助手

陈庭亮、黄昭湛、袁伟达

收音

黄仲明

剪接

赵浩志

调色

林政安

M+制片

谭乐谦

M+策展研究

丘雪君、张嘉琳、陈慧卓

M+文本

彭绮云

特别鸣谢

梁仲汶、林立伟、苏浚

特别鸣谢

刘天兰

无中生有香港电影美术及服装造型展

香港文化博物馆

香港电影美术学会

号外

邵氏影城

黑白唱片有限公司

大地时代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