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网页已自動翻译成简体中文。

本文转载了周宛昀为“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所撰的文章,并附有在回应展开幕前撰写的前言。

在“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中,水意想不到地成为了展览的核心主体。我们望向鱼缸时,一般会专注于鱼;但在杨沛铿的无鱼水族装置中,注意力就转向维持生命的微系统。水,变成了主要的角色──它将一切连系在一起,维持着所有生命,皆因海藻等新生命已悄然生长。水不仅是一种媒介,更有其能动性:它载有当地特有的DNA和矿物质,微妙地改变生态系统的运作。例如,我们在威尼斯布展,第一次将当地的自来水注入装置时,其混浊的模样和沉积的矿物质让我们惊讶不已。在过程中,杨沛铿尝试过使用滤水器、软水剂等不同的处理方法,希望令水变得如香港的软水一般清澈。经过多次尝试、观察和讨论,我们终究理解到水是无法控制的。

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在策划将在包陪丽、渡伸一郎展厅举行的回应展“杨沛铿:别离庭”时,并没有打算要这个被竹片覆盖的展厅原个复制威尼斯的展览,反而视之为一个宝贵机会,让我们借此重新构思展品,进一步探索和维护水及它的能动性,从实际和概念上重思展览的核心主题──依附和缺席。我们反覆谈到时光的飞逝,尤其是物件、地方和人如何触发回忆,以及人们对于铭记和捉紧回忆的迫切欲望──说到底,依附就是这样形成的。依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终归是脆弱之举。依附有慰籍的作用,令人产生倚赖,甚至形塑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像香港这样的城市,变幻原是永恒;生活的步伐是如此仓促,人与周边一切的联系仿佛稍纵即逝。人和情感的离徙变得不可避免,加剧了人们对终结的焦虑。

《尽力先生》(局部)(2024),可见水和生长于其中的植物,摄于“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期最后一日,© 杨沛铿,摄影:湛思路,M+,香港

水中长满水藻的《水泡情人们》(局部)(2024),摄于“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期最后一日,© 杨沛铿,摄影:湛思路,M+,香港

《小小安逸龙卷风》(局部)(2024),摄于“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期最后一日,© 杨沛铿,摄影:湛思路,M+,香港

《(不是你的)逃避洞》(局部)(2024),摄于“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期最后一日,© 杨沛铿,摄影:湛思路,M+,香港

展场的庭院,摄于“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期最后一日,摄影:湛思路,M+,香港

《尽力先生》(局部)(2024),可见水和生长于其中的植物,摄于“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期最后一日,© 杨沛铿,摄影:湛思路,M+,香港

水中长满水藻的《水泡情人们》(局部)(2024),摄于“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期最后一日,© 杨沛铿,摄影:湛思路,M+,香港

《小小安逸龙卷风》(局部)(2024),摄于“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期最后一日,© 杨沛铿,摄影:湛思路,M+,香港

《(不是你的)逃避洞》(局部)(2024),摄于“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期最后一日,© 杨沛铿,摄影:湛思路,M+,香港

展场的庭院,摄于“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期最后一日,摄影:湛思路,M+,香港

原展的七十四个鱼缸将以全新布局在两个展厅中亮相。在M+,为了进一步突显生命的痕迹,原本注满水的鱼缸会被抽干,剩下干掉的水藻、矿物质和水痕,暗示鱼缸在不久之前曾被使用。从博物馆学的角度来看,当作品成为博物馆馆藏,在一个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旨在为后世而妥善保存的环境中,它已不再具备功能,而是成为了历史纪录,变成逝去生命的静态遗迹。在静止的时空中,杨沛铿那些空荡荡的鱼缸,反映了不论动机如何美好,为了抓住保留而做的过份照顾,都可能使人喘不过气,以及失去原有的目的。

满眼的水族箱既没有鱼,也没有水,一片缺乏生命的苍凉景致,成为了回忆的载体。然而,完全抽离也是一种现实的假像,因为作为关系的存有,我们不能独自活着。与他人、回忆和周围环境的联系,塑造了我们的自我意识、生存方式和存在意义。犹如水缸中枯干的水藻,沉睡的回忆并没有死去,只是沉潜休眠,静候水的回归。

trevor-yeung-hong-kong-in-venice-hero2

《泡中情人》,2021年,收藏级喷墨印相,© 杨沛铿,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鱼都到哪里去了?

水族店男孩

随意走进香港太子一间水族店,满壁的鱼就会映入眼前。多种颜色艳丽的水中生物,游曳在排列得密密麻麻的水族箱和透明塑胶袋中。要是水族店内无鱼,那会怎样?你又会有何感想?在这次威尼斯的展览中,杨沛铿提出上述问题,促使大家思考制约我们与他人关系的预设期望和社交规范。我们一方面渴求秩序、高效、控制,自然而然地形成各种社会惯习;可是我们亦会感情用事,令精确、理性的盘算难以实现。杨沛铿认为,这种复杂的情感,不只关乎我们的人际关系,亦可延伸到我们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

在太子通菜街与弼街的交界,水族店林立,令这一带有“金鱼街”之称,而这里多年来是杨沛铿探寻灵感和逃避现实的去处。他每周都会到这些商店买鱼,并为作品展览搜集资料。他运用对植物学、园艺、水生生态系统的深入认识,将切身经历与敏锐的社会观察,糅合到精心构思的雕塑、摄影与装置作品中。而渴望和情感一直贯穿他的创作。一如他钟爱的水族店,香港是源源不断的参考与素材来源,但杨沛铿作品所激发的情感共鸣,以及他对权力关系的关注,可引起普世同感,而非拘于一地。

鱼之乐

在元朗长大的杨沛铿,忘我地钻研不同品种的鱼、微生物,以及养殖水生动植物的学问。与那些居住高楼大厦狭窄单位中的同代香港人无异,他人生第一回养的宠物是几尾小鱼。由于生活环境挤迫,他将鱼缸搬进睡房,每天观察鱼的行为,赏鱼戏鱼不失为课业之外的消遣。即使鱼无法以任何方式与他沟通,杨沛铿仍对鱼的行为着迷不已,不仅仔细观察鱼体颜色的变化,测量鱼缸水的温度和酸碱值,还不断略微调节鱼缸的物理环境。他担起照顾者的角色,凭直觉领会他自己与宠物相依共存的关系。

杨沛铿乐此不疲地为鱼创造出理想的可控环境背后,其实隐含一个他没有明言的疑问:宠物是否快乐?他反覆思考这个问题,开始发现自己与鱼的关系是人际关系的缩影。他从战国时代思想家庄子与惠子的“鱼乐之辩”中,找到可供借鉴之处。庄子与惠子讨论人能否确知河中鱼是否快乐。庄子观察河中游鱼,断言鱼是快乐的。惠子质疑庄子非鱼,岂能知鱼快乐与否。庄子反驳说,惠子不是庄子自己,岂能确知庄子是否知鱼之乐。这场辩论揭示了我们如何确定自我认知,亦说明理性探究的限制。从逻辑上讲,我们不可能确知另一个生命的快乐与否,然而,对他人的理解,是可透过探索共同经历、坦诚沟通、同情共感和互相尊重而达致。杨沛铿性格腼腆,不擅将自己的感受诉诸于口,为鱼缸建造并维系微生态系统,成为他消化人际冲突、理解人际关系的途径。

i-am-fine-but-dont-disturb-me-2

《我很好,但请不要碰我》,2011年,鱼缸、水族用品、水,私人收藏,© 杨沛铿,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理解杨沛铿对其宠物鱼的共感之情,是诠释他的创作主题与手法的关键。杨沛铿以细腻手法构思物件、图像与装置,作品别富诗意,他对各种细节的全面掌控近乎偏执。其作品展现出我们借关怀照顾之举控制他人的欲望;这些作品由植物、水、陶器、灯光、玻璃、建筑组件等生物及工业物料构成,各部分维持着微妙的平衡,显示不同位置之间的张力。照顾者照料天然物料和生物的工作,往往不为公众所见,与杨沛铿童年在睡房养鱼无异。

《音乐盒(睡房)》,2016年,鱼缸、灯、金属架、水族用品、苔类植物、石头、水,© 杨沛铿,摄影:刺点画廊,图片由艺术家及刺点画廊提供

在“there’s something missing”(香港Wontonmeen,2020)展览期间,杨沛铿会为参观者提供进入展览场地的钥匙及操作指南,摄影:周宛昀,图片由周宛昀提供

在“there’s something missing”(香港Wontonmeen,2020)展览期间,杨沛铿每日都会为参观者写一封信,图为他在2020年12月25日所写的信,摄影:周宛昀,图片由周宛昀提供

《音乐盒(睡房)》,2016年,鱼缸、灯、金属架、水族用品、苔类植物、石头、水,© 杨沛铿,摄影:刺点画廊,图片由艺术家及刺点画廊提供

在“there’s something missing”(香港Wontonmeen,2020)展览期间,杨沛铿会为参观者提供进入展览场地的钥匙及操作指南,摄影:周宛昀,图片由周宛昀提供

在“there’s something missing”(香港Wontonmeen,2020)展览期间,杨沛铿每日都会为参观者写一封信,图为他在2020年12月25日所写的信,摄影:周宛昀,图片由周宛昀提供

《音乐盒(睡房)》,2016年,鱼缸、灯、金属架、水族用品、苔类植物、石头、水,© 杨沛铿,摄影:刺点画廊,图片由艺术家及刺点画廊提供

在“there’s something missing”(香港Wontonmeen,2020)展览期间,杨沛铿会为参观者提供进入展览场地的钥匙及操作指南,摄影:周宛昀,图片由周宛昀提供

在“there’s something missing”(香港Wontonmeen,2020)展览期间,杨沛铿每日都会为参观者写一封信,图为他在2020年12月25日所写的信,摄影:周宛昀,图片由周宛昀提供

《音乐盒(睡房)》,2016年,鱼缸、灯、金属架、水族用品、苔类植物、石头、水,© 杨沛铿,摄影:刺点画廊,图片由艺术家及刺点画廊提供

在“there’s something missing”(香港Wontonmeen,2020)展览期间,杨沛铿会为参观者提供进入展览场地的钥匙及操作指南,摄影:周宛昀,图片由周宛昀提供

在“there’s something missing”(香港Wontonmeen,2020)展览期间,杨沛铿每日都会为参观者写一封信,图为他在2020年12月25日所写的信,摄影:周宛昀,图片由周宛昀提供

杨沛铿在2011至2016年的艺术生涯之初,勾勒出一系列他日后不断琢磨的意念和兴趣。理解这些早期展览,也是解读这次威尼斯个展的关键。比如,杨沛铿一直对探索私人与公共空间的界限很感兴趣。其个展《睡房展》(2012)正是在自己的睡房中举行。他为参观者准备门匙入内参观,以示在亲密与匿名之间达致与别不同的平衡。 《睡房展》举行后近十年,杨沛铿在香港一个私人住宅单位中举办《there’s something missing》(2020),再次带来一场私密体验。当时正值全球疫病大流行高峰之际,令展览别具孤独与焦虑的意味。杨沛铿第一件水族箱作品《我很好,但请不要碰我》(2011)在《睡房展》中展出,箱中水似要满溢,表达出完美平衡的生态系统的脆弱状态。这个意念在《音乐盒(睡房)》(2016)中得到进一步发挥,此作精确重现他睡房小鱼缸的原有布置,展现出他少年时期的一个特定时刻:考试期间他将鱼缸取代书本,对鱼沉思而不去温习。鱼缸气泵犹如乐器,每天围绕他似在奏交响乐。 《音乐盒(睡房)》中可见杨沛铿创作的两大特点:对系统运作的密切关注,以及对生物的深厚情感。

《蝴蝶先生》,2012年,散尾葵、烟雾机、LED灯、转盆,图片:© 版权所有,摄影:关尚智,图片由艺术家及关尚智提供

《他比你想的要好》(局部),2012年,气泵、橡胶、玻璃、鱼、沙、木,© 杨沛铿,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长于香港,生于东莞》,2015年,水族系统,黑叉尾斗鱼 / 中国斗鱼、荷兰凤凰鱼、亚洲龙鱼、鹅头斑马鱼、兰寿金鱼和宝莲灯鱼,聚苯乙烯箱,© 杨沛铿,拍摄:林子英 @ Image Art Studio,图片由艺术家及Para Site艺术空间提供

《蝴蝶先生》,2012年,散尾葵、烟雾机、LED灯、转盆,图片:© 版权所有,摄影:关尚智,图片由艺术家及关尚智提供

《他比你想的要好》(局部),2012年,气泵、橡胶、玻璃、鱼、沙、木,© 杨沛铿,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长于香港,生于东莞》,2015年,水族系统,黑叉尾斗鱼 / 中国斗鱼、荷兰凤凰鱼、亚洲龙鱼、鹅头斑马鱼、兰寿金鱼和宝莲灯鱼,聚苯乙烯箱,© 杨沛铿,拍摄:林子英 @ Image Art Studio,图片由艺术家及Para Site艺术空间提供

《蝴蝶先生》,2012年,散尾葵、烟雾机、LED灯、转盆,图片:© 版权所有,摄影:关尚智,图片由艺术家及关尚智提供

《他比你想的要好》(局部),2012年,气泵、橡胶、玻璃、鱼、沙、木,© 杨沛铿,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长于香港,生于东莞》,2015年,水族系统,黑叉尾斗鱼 / 中国斗鱼、荷兰凤凰鱼、亚洲龙鱼、鹅头斑马鱼、兰寿金鱼和宝莲灯鱼,聚苯乙烯箱,© 杨沛铿,拍摄:林子英 @ Image Art Studio,图片由艺术家及Para Site艺术空间提供

《蝴蝶先生》,2012年,散尾葵、烟雾机、LED灯、转盆,图片:© 版权所有,摄影:关尚智,图片由艺术家及关尚智提供

《他比你想的要好》(局部),2012年,气泵、橡胶、玻璃、鱼、沙、木,© 杨沛铿,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长于香港,生于东莞》,2015年,水族系统,黑叉尾斗鱼 / 中国斗鱼、荷兰凤凰鱼、亚洲龙鱼、鹅头斑马鱼、兰寿金鱼和宝莲灯鱼,聚苯乙烯箱,© 杨沛铿,拍摄:林子英 @ Image Art Studio,图片由艺术家及Para Site艺术空间提供

杨沛铿另一件早期作品《蝴蝶先生》(2012)是由LED灯、烟雾机、转盘和散尾葵组成的装置,观众仿佛成为杨沛铿水族圣殿中的一尾鱼,可在这片宁谧的空间中随意漫游,而散尾葵就像是鱼缸底部的人造或天然植物。作品标题暗示每棵散尾葵都是各具性格的个体──杨沛铿作品的标题,往往为诠释作品提供线索或入手之处。例如,在《他比你想的要好》(2012)中,天花板上吊下一组错综复杂的橡胶管,而观众会发现,空气总是不可思议地能循最短、最快的路径流动。在杨沛铿的口中,这隐喻了看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那单纯的真理。

杨沛铿常以自身背景为创作出发点。由多个装有不同鱼类的水族箱组成的装置作品《长于香港,生于东莞》(2015),糅合羞耻感和离乡别井引致的身分认同等主题。这些鱼的来历各有曲折,杨沛铿形容当中一些鱼类入口香港的途径并不合法,揭示出全球家养动物贸易网络的运作。当中波折重重的跨境历程,亦呼应生于东莞、长于香港的杨沛铿本人所面对的归属感困境。杨沛铿的家人为求生计,于1980年代末自中国大陆移居香港。随之而来的生活经历,也是许多同代人的缩影。 《长于香港,生于东莞》的观众通过洞穴般的入口,钻进一组水族箱围成的空间中,在杨沛铿的内省世界里,与鱼及其栖居处亲密接触。情感、权力、控制这些主题在杨沛铿的作品中重复出现,不过每次都会以略带差别的新方式示人。

pond-of-never-enough-2

《永不足够贪婪池》,2024年,“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览现场,2024年,摄影:© 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双附院

杨沛铿在威尼斯的展览中,借“依附”的观念探索情感和权力关系。在此,依附体现为与物件的相连之感,以及对某人的渴望。他的创作取源自父亲经营的海鲜酒家、水族店、风水摆设,以及童年养的几尾小鱼,清晰表达出他对于人类与水生生态之间复杂关系的切身经历与敏锐观察。

展览“双附院”由四件装置作品组成,各具运作正常的水族箱,配备滤水器与各式配件,但箱中皆无鱼。鱼的缺席在展览中显而易见,唤起生命生生不息的本质,并令人感受到社会生态的微妙平衡总是易于打破。这种摇摇欲坠和濒临崩溃的感觉,在展厅之间相互连接的空间显得尤为凸出,志在营造难以预料之事接踵而来的颠簸坎坷,并强调杨沛铿这一代人的韧力,他们在世界危机似乎日趋加剧的年代中成长。

占据庭院的场域特定作品《永不足够贪婪池》是一座鱼缸喷泉,令人想到海鲜酒家的鱼缸。杨沛铿童年时父亲经营的海鲜酒家门外设水缸,养有定期更换的鱼类和虾蟹等海鲜供人选择,他在这童年回忆的启发下思考商品和消费文化,以及我们与水生动植物的关系。作品底部的鱼缸,是专为养鱼场设计的养殖池。无鱼的喷泉从威尼斯大运河抽水,并将过滤干净的水排回泻湖,凸显维持威尼斯的水生生态系统,以及双年展在这座城市的艺术、旅游经济和公共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装于喷泉底部的过滤器暴露在外,喷泉在展览期间将定期清洁,令人留意到要维持这些脆弱生态所需花费的工夫,乃至维系构成我们生活的那些系统所需的心力 。此外,庭院内各处亦设数个自给自足的莲花园,这个装置作品名叫《尽力先生》。莲花在中华文化中象征纯洁,出淤泥而不染,在恶劣环境中益显坚强、灵活适应,是希望与决心的标志。

《尽力先生》(2024)中长出的莲花,摄于2024年7月9日“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览期间,© 杨沛铿,摄影:张乐瑶,M+,香港

《尽力先生》(2024)中长出的莲花,摄于2024年7月11日“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览期间,© 杨沛铿,摄影:张乐瑶,M+,香港

《尽力先生》(2024)中长出的莲花,摄于2024年7月12日“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览期间,© 杨沛铿,摄影:张乐瑶,M+,香港

《尽力先生》(2024)中长出的莲花,摄于2024年8月7日“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览期间,© 杨沛铿,摄影:张乐瑶,M+,香港

《尽力先生》(2024)中长出的莲花,摄于2024年7月9日“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览期间,© 杨沛铿,摄影:张乐瑶,M+,香港

《尽力先生》(2024)中长出的莲花,摄于2024年7月11日“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览期间,© 杨沛铿,摄影:张乐瑶,M+,香港

《尽力先生》(2024)中长出的莲花,摄于2024年7月12日“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览期间,© 杨沛铿,摄影:张乐瑶,M+,香港

《尽力先生》(2024)中长出的莲花,摄于2024年8月7日“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览期间,© 杨沛铿,摄影:张乐瑶,M+,香港

在杨沛铿的作品中,鱼缸既是宠物的居所,也是海鲜酒家的设备,凸显出与水生动物交流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同一个水族空间可具有不同的功能,既可是这位艺术家个人生活的要素,亦可是香港的饮食与文化的基石。不论是想吃鱼还是养鱼,杨沛铿认为我们都试图要营造出困住它们的环境,而这种倾向塑造了我们与鱼的连系。

参观者进入展览空间前,会先经过一个接待区,它的设计犹如香港小型商铺的店面。装置作品《水泡情人们》由自网上搜罗的两个水族箱和旧家具组成,它令装饰摆设、信仰和商业之间的分界变得模糊。寓意财源滚滚的鱼缸与小型流水盘等摆设,在华人商店中很常见。杨沛铿屡屡在艺术创作中拆解文化象征符号,可见于《家乐城鲤鱼喷泉》(2016)等旧作中。这一志趣在威尼斯展出的作品中体现为覆满苔藓和水藻的鱼缸,以及水转风水球雕塑《财源滚滚泉》。作品中的风水球是模仿寓意财富与好运的稀有晶石──黄晶。

《水泡情人们》(局部),2024年,“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览现场,2024年,摄影:© 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家乐城鲤鱼喷泉》(局部),2016年,陶瓷、黄色方解石球、水泵、塑胶管、LED灯、水,私人收藏,© 杨沛铿,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财源滚滚泉》(局部),2024年,“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览现场,2024年,摄影:© 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水泡情人们》(局部),2024年,“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览现场,2024年,摄影:© 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家乐城鲤鱼喷泉》(局部),2016年,陶瓷、黄色方解石球、水泵、塑胶管、LED灯、水,私人收藏,© 杨沛铿,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财源滚滚泉》(局部),2024年,“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览现场,2024年,摄影:© 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水泡情人们》(局部),2024年,“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览现场,2024年,摄影:© 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家乐城鲤鱼喷泉》(局部),2016年,陶瓷、黄色方解石球、水泵、塑胶管、LED灯、水,私人收藏,© 杨沛铿,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财源滚滚泉》(局部),2024年,“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览现场,2024年,摄影:© 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水泡情人们》(局部),2024年,“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览现场,2024年,摄影:© 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家乐城鲤鱼喷泉》(局部),2016年,陶瓷、黄色方解石球、水泵、塑胶管、LED灯、水,私人收藏,© 杨沛铿,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财源滚滚泉》(局部),2024年,“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展览现场,2024年,摄影:© Ela Bialkowska,OKNO studio,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秒爱之门》和《(不是你的)逃避洞》两件装置探讨将新宠物带回家的满足感和兴奋之情。金鱼街水族店所卖的鱼,多半是装在店内墙架上的透明塑胶袋中,而位于展场拱门下的《秒爱之门》,则只陈列几个无鱼的水袋和S形挂钩,让人仿佛置身一间简朴的水族店。与拱门下的充气塑胶袋相互呼应的,是摄影作品《掩耳盗铃的卑鄙小人》。此作展现了一个曾装有水和鱼的破旧塑胶袋的模样,暗示当我们内心欲望凌驾深思熟虑时会导致什么后果。

《(不是你的)逃避洞》重现水族店内部环境,令人身历其境──只是店中同样无鱼。装置设于黑暗的房间中,仅以鱼缸的灯照明,让人置身海洋无光的深处。水族店的鱼缸往往装有彩色灯光,令鱼的颜色显得更加鲜艳。杨沛铿在他的无鱼装置中,仔细讲究地制作出缸中的生态景貌,暗示如果里面有鱼,会是何种品类与体型。一如他早期的水族作品,装置中每个鱼缸由不同层次的细节构成,包括装饰元素、气泵,以及一套特制的繁殖设备,其中一部分是由人手以香港赤陶土制成。捞鱼网和水桶等工具亦包含其中。鱼缸排列整齐,当中却没有鱼,杨沛铿借此带领我们重新思考创造人工生态系统的动机。细看之下,可见空鱼缸的背面内壁是镜面,我们或许会发现自己成了缸中之鱼,进入我们为对另一物种施加控制而营造的系统之中。

《(不是你的)逃避洞》,2024年,鱼缸、水族用品、陶瓷、塑胶桶、灯、金属架、鱼类排泄物及水,作品由M+委约创作,2024年,© 杨沛铿,摄影:© 何兆南,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掩耳盗铃的卑鄙小人》,2024年,收藏级喷墨印相、亚克力框、旧鱼缸,作品由M+委约创作,2024年,© 杨沛铿,摄影 © 何兆南,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不是你的)逃避洞》(局部),2024年,鱼缸、水族用品、陶瓷、塑胶桶、灯、金属架、鱼类排泄物及水,作品由M+委约创作,2024年,© 杨沛铿,摄影:© 何兆南,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不是你的)逃避洞》,2024年,鱼缸、水族用品、陶瓷、塑胶桶、灯、金属架、鱼类排泄物及水,作品由M+委约创作,2024年,© 杨沛铿,摄影:© 何兆南,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掩耳盗铃的卑鄙小人》,2024年,收藏级喷墨印相、亚克力框、旧鱼缸,作品由M+委约创作,2024年,© 杨沛铿,摄影 © 何兆南,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不是你的)逃避洞》(局部),2024年,鱼缸、水族用品、陶瓷、塑胶桶、灯、金属架、鱼类排泄物及水,作品由M+委约创作,2024年,© 杨沛铿,摄影:© 何兆南,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不是你的)逃避洞》,2024年,鱼缸、水族用品、陶瓷、塑胶桶、灯、金属架、鱼类排泄物及水,作品由M+委约创作,2024年,© 杨沛铿,摄影:© 何兆南,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掩耳盗铃的卑鄙小人》,2024年,收藏级喷墨印相、亚克力框、旧鱼缸,作品由M+委约创作,2024年,© 杨沛铿,摄影 © 何兆南,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不是你的)逃避洞》(局部),2024年,鱼缸、水族用品、陶瓷、塑胶桶、灯、金属架、鱼类排泄物及水,作品由M+委约创作,2024年,© 杨沛铿,摄影:© 何兆南,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不是你的)逃避洞》,2024年,鱼缸、水族用品、陶瓷、塑胶桶、灯、金属架、鱼类排泄物及水,作品由M+委约创作,2024年,© 杨沛铿,摄影:© 何兆南,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掩耳盗铃的卑鄙小人》,2024年,收藏级喷墨印相、亚克力框、旧鱼缸,作品由M+委约创作,2024年,© 杨沛铿,摄影 © 何兆南,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不是你的)逃避洞》(局部),2024年,鱼缸、水族用品、陶瓷、塑胶桶、灯、金属架、鱼类排泄物及水,作品由M+委约创作,2024年,© 杨沛铿,摄影:© 何兆南,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杨沛铿擅长提出充满影射隐喻却又清楚明确的问题。他创作中的文化指涉虽是香港特有,但在威尼斯亦不乏类近的参照因素,如密集市区中行人移动的方式、与水为邻的地理位置,以及需要时刻应对的潮湿气候。

《小小安逸龙卷风》位于展场的中心位置,杨沛铿构思此作的过程很快,也旋即将之确定为本次展览的概念核心。在一栋叠起的盆栽木几上放了一个小鱼缸,缸中有股旋动的龙卷风。鱼缸透过一组管道连接到专业级过滤系统。简单水缸与显然过度复杂的支撑装置并置,令人倍感突兀,艺术家借此引人思考在一个社会体制中,即使是最简单的运作,也需庞大的官僚体制支持。缸中有节奏的旋动,流露出一股带丝丝寂寞和脆弱的威严。木几呼应杨沛铿持续进行的《回收底座》系列,以楔形榫相接作支撑,善用物件本身的坚固质地而使之不易松散。这件装置作品代表艺术家本人的经历,他既游走于全球艺坛的大型项目中,当中关乎多重利益关系者和不同的观点视角。在较为个人的层面上说,此作品也道出了长大成人过程中遇上的情感障碍,尤其是在社会规范和那些非我们所能控制的系统之中,寻觅安身立命之所,并与他人建立连系。

《小小安逸龙卷风》,2024年,鱼缸、水族用品、水、木制底座、电气石,作品由M+委约创作,2024年,© 杨沛铿,摄影:© Ela Bialkowska, OKNO studio,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回收底座(榆木)》,2022年,旧家具,私人收藏,© 杨沛铿,摄影:刺点画廊,图片由艺术家及刺点画廊提供

《极可意》(局部),2016年,鱼缸、水族箱加热器、LED灯、金属架,© 杨沛铿,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小小安逸龙卷风》,2024年,鱼缸、水族用品、水、木制底座、电气石,作品由M+委约创作,2024年,© 杨沛铿,摄影:© Ela Bialkowska, OKNO studio,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回收底座(榆木)》,2022年,旧家具,私人收藏,© 杨沛铿,摄影:刺点画廊,图片由艺术家及刺点画廊提供

《极可意》(局部),2016年,鱼缸、水族箱加热器、LED灯、金属架,© 杨沛铿,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小小安逸龙卷风》,2024年,鱼缸、水族用品、水、木制底座、电气石,作品由M+委约创作,2024年,© 杨沛铿,摄影:© Ela Bialkowska, OKNO studio,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回收底座(榆木)》,2022年,旧家具,私人收藏,© 杨沛铿,摄影:刺点画廊,图片由艺术家及刺点画廊提供

《极可意》(局部),2016年,鱼缸、水族箱加热器、LED灯、金属架,© 杨沛铿,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小小安逸龙卷风》,2024年,鱼缸、水族用品、水、木制底座、电气石,作品由M+委约创作,2024年,© 杨沛铿,摄影:© Ela Bialkowska, OKNO studio,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回收底座(榆木)》,2022年,旧家具,私人收藏,© 杨沛铿,摄影:刺点画廊,图片由艺术家及刺点画廊提供

《极可意》(局部),2016年,鱼缸、水族箱加热器、LED灯、金属架,© 杨沛铿,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小小安逸龙卷风》延续了杨沛铿2016年的作品《极可意》:一个裹上发热带的空鱼缸。这些发热带通常用于为热带鱼制造温暖宜居的环境,但在《极可意》创造出一个令人感窒息的禁闭环境,向缺席的鱼提出凄惨的两难处境:要么忍受难耐的高温,要么跳出鱼缸而死。 《小小安逸龙卷风》在隐含威吓的气氛中描绘缺席的状态,点出杨沛铿多年来借艺术探究的议题,同时引发全新的思考,即渴求关怀与控制欲,如何能摇身一变成为压迫。

最后,低调地缀于展场的是《荫下的晚菇群(柚木柜)》和《晚菇群(香港在威尼斯)》。这些小簇夜灯,有如自暗处冒出的菇群,等待观众去发现。观众在“双附院”流连愈久,愈能发现展览中总有隐藏事物静待与观众建立连系。晚菇群随意占据不同位置,独立于展场的参观路线,似乎代表无力的个体也可在森严的体制以外生存。

night-mushroom-in-shades-teak-cabinet

《荫下的晚菇群(柚木柜)》,2024年,夜灯、人造植物、转换插头,作品由M+委约创作,2024年,© 杨沛铿,摄影:© Ela Bialkowska, OKNO studio,图片由M+委约拍摄,2024年

杨沛铿在他的无鱼水族世界中,表达出对大自然和都市空间中的人工特质的着迷。机械和装饰配件,在每件作品中皆清晰可见,强调它们对于维持一个理想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是必不可少的。鱼、其照顾者,以及经精心调控的水族箱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无论我们把自己视为鱼、照顾者,还是景观中的无生命体,对周遭环境的依附、对身边众人的牵绊,以及我们的自我意识,总会油然而生。究其重心,这是一份渴求──渴求自己是宏大世界中一个无可取代、与众不同的部分,盼求去爱与被爱。

页顶图片:“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开幕仪式,摄影:Winnie Yeung @ Visual Voices,图片由M+提供

周宛昀
周宛昀

周宛昀是前M+视觉艺术助理策展人。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