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网页已自動翻译成简体中文。

于吉:物料流动
于吉:物料流动
5:31
视频文稿

于吉:这一次参加希克奖展览的四件作品关键词是「sculpture」(雕塑)和「recycle」(回收)。雕塑对我来说,不只是一个相对比较传统的艺术媒介,以及表现手段。它可能也包含着我对于材料,对于物体的重量、形态、体积,以及它和周围空间之间的关系的很多思考。回收是我考虑到很多在我使用的不同材料、物料之间的关系。在这两年的整个创作计划,我的状态是一直在移动。在不同的城市短暂地停留,如何可以带着我的创作一起旅行?什么又是在这移动的过程中必须放下的?我觉得这里面的考虑也是一种可持续性,所谓回收的一种生活模式吧。

我觉得我的创作方向⋯⋯我感兴趣的是来自自然的形式,以及来自自然的材料。当然在我讨论自然的时候,可能我们了解的是城市里的自然,以及被我们城市结构所打造出来的自然。但我不想回到一个自然环境里,去讨论自然。我更感兴趣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是如何去关注种植、如何去关注生态、如何去关注植被与我的生活。我一直觉得石头是非常有象征性的。人把很多对自然能量的崇拜,浓缩在一个石头的造型里面,然后石头在很多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宗教里,都有很重要的象征代表。其实混凝土也是来自于石头,所以其实这些材料和形式是有关联的。

这次展览的四件作品当中,最特殊的就是那件吊床的作品。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吊床的形态里面所承载的,都是来自于这个城市被废弃的建筑材料。我真正参与的只是吊床绳子编织的部分。因为材料本身的特性,它是一个很有弹性的材料。所有材料都是来自于整个美术馆团队,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不断帮我到处收集、到处找,然后积累下来的。这是一个大家一起完成的作品,这件作品和周围的环境,以及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紧密关联。它其实是带有互动性的,从而唤起他们与生活环境之间更多的日常记忆吧!

那件大的钢筋作品里面所用到的所有钢筋,都是来自于被拆迁房屋的内部结构。但是在整个社会运作的系统里面,当一栋大楼被推倒,里面的钢筋会全部被抽取出来,只当作金属材料回收。我在这个过程当中,把那些因为房屋被推倒所扭曲成不同形状的钢筋回收回来,保留这些造型,让它们成为我的雕塑的一部分。

那些废弃材料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来自于整个城市的过去,或者来自于个人记忆。我希望可以让大家去思考关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现实世界看到那些并不崭新和并不光鲜亮丽的东西。它们对我们来说、对我们的生活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于吉的创作涵盖雕塑、装置、录像和行为展演,她以媒材和物质性为起点,建构源自形体、物件、人性和日常生活的独特视觉语言。不论塑造肢体抑或勾勒身躯,于吉的重要雕塑作品皆是瞹眛不清的人体解剖事物,给人一种近乎怪异的机械式脱离感,仿佛人体被创造后又被掠夺至此。于吉娴熟地叙述人与物、生与死、今与昔之间的复杂关系,其作品为观众提供实在的经验,唤起回忆并激发莫名的联想,同时让观众借着审视空间、身体和时间的关系,记得他们自身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希克奖2023」展览中,于吉以工业材料制造的残躯,探讨社会环境对个体生存的影响。这些残躯或被束缚在钢筋中,或被捆绑在一起,或尚未脱模。其中一件作品展示一堆从本地收集而来的工业残骸,藏匿在形如肋骨的巨大吊床中。这些雕塑的造型源自于吉对人在极限运动下肌肉形态的持续研究,以及她对亚洲古代雕塑的长期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包括观察它们饱经风霜后磨蚀破损的状态。于吉四件大小不一、相互独立的雕塑,描绘现代都市人所感受的疲惫和经历的挣扎。

制作人员

监制

M+

影片制作

流动影像工作室

制片

王伟健、陈咏姿

摄影指导

张旻匡

摄影

刘子康、叶耀东、谢百闰、麦志豪

剪接

张旻匡

调色

张旻匡

文本翻译

梁焕茵

M+制片

张嘉琳

M+策展研究

谭雪凝、龙云、黄家彦

M+文本及字幕编辑

梁仲汶、林立伟

特别鸣谢

于吉、苏浚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