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這張相片是三位講者的肖像,由左至右分別是尼克狄奧甘普、鮑藹倫和張培力。

尼克狄奧甘普、鮑藹倫、張培力:
先驅訪談

詳情
語言: 英語
觀眾: 公眾
位置: 1院
通達安排:
這張相片是三位講者的肖像,由左至右分別是尼克狄奧甘普、鮑藹倫和張培力。

尼克狄奧甘普、鮑藹倫、張培力:
先驅訪談

本次圓桌論壇集合藝術家尼克狄奧甘普、鮑藹倫及張培力,一窺他們傑出的職業生涯,以及對流動影像藝術的貢獻。自1980年代起,三位藝術家活躍於馬尼拉、香港及杭州,在倡導實驗電影和錄影藝術創作上發揮關鍵作用,這些實踐已經在電影和藝術工業範疇以外蓬勃發展。

過去四十年,狄奧甘普、鮑藹倫與和張培力致力為他們周圍的環境及以外的地區提供重要的實驗與交流平台。作為藝術家、學者、導師及電影節策劃,他們激發起公眾對這一媒介歷史的興趣;鼓勵年輕一代發展自己的概念及形式語言,不但要與他們身處的時代息息相關,更從新發展的技術中汲取靈感。

論壇由CHANEL流動影像主策展人蘇筱琪主持,從地區角度探討亞洲前衛電影的實踐。論壇將探討不同國家及社區在不同時期的聯繫與分歧,同時肯定這些藝術家的開創精神,令他們持續創作出新的作品,並不斷擴大影響力。

亞洲前衛電影節嘉賓
亞洲前衛電影節嘉賓
1:19

講者介紹

尼克狄奧甘普(1959年生於菲律賓)是電影工作者及歷史學者,也是菲律賓酷兒電影先驅。1980年代赴巴黎師從導演及人類學家尚盧治,與不少激進藝術家為同窗。其1983年紀錄片《同志夜店表演者》拍攝一位貧困的夜店變裝舞者,為菲律賓電影寫下驚人的一章。此後狄奧甘普創作多部影片,在菲律賓另類文化中有指標意義,包括批判父權的代表作《以撒的掙扎》(1994)及《私人戰爭》(1997)。《菲律賓:革命暴力的遺產》(1990)則探討社會變革必然導致的暴力,檢視其根源和機制。除了拍電影,狄奧甘普也是多產的作家,書寫菲律賓的政治及文化史;他亦曾舉辦一系列工作坊,對各地電影工作者影響深遠。

尼克狄奧甘普的人像照片,他穿着紅色上衣和戴着紅紫色太陽眼鏡。胸前放了他的著作《另類電影:菲律賓另類電影未被記述的歷史》。

尼克狄奧甘普肖像

鮑藹倫(1961年出生於香港)的創作旨在加強我們對自身實體存在的意識,啟發我們探求在此刻此地存在的意義,並更進一步反思我們每個人身處的空間。 身為香港錄像藝術領域的先驅,鮑藹倫從事藝術創作之外,亦透過創辦數個重要組織,帶領香港文化藝術的推廣、策展及教育工作,其中包括1986年成立的錄映太奇──香港歷史上最悠久的錄像藝術家組織及媒體藝術文獻庫。此外,她亦於1996年創立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鮑藹倫的作品曾在多個本地及國際電影節和藝術展中展出。2001年,她創作的《循環影院》更於第四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中展出。

鮑藹倫的人像照片,她雙臂交叉在胸前並側視。 模糊的背景似乎是忙碌的場境,以黑白呈現。

鮑藹倫肖像

張培力(1957年生於杭州,現工作及生活於杭州),1984年杭州浙江美術學院畢業,主修油畫,並曾擔任該學院新媒體系主任;學院後來更名為中國美術學院。他是「池社」創辦成員,同時是1980年代杭州前衛美術運動的重要人物。其主要創作媒介涵蓋錄像、攝影和新媒體等,作品以反抗形式來展示操縱中國社會和人民生活的力量。

張培力的人像照片,他穿着黑色上衣並拿着手機。背景是青蔥的林蔭。

張培力肖像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