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網站使用「Cookies」為你提供最好的網站體驗。
來參與由策展人Ikko Yokoyama和王蕾帶領的虛擬導賞團,了解展覽「物件 · 空間 · 互動」。
來參與由策展人皮力、武漠和譚雪凝帶領的虛擬導賞團,了解展覽「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
來參與由策展人姚嘉善和馬唯中帶領的虛擬導賞團,了解展覽「個體 · 源流 · 表現」。
在M+開幕之時,博物館館長華安雅和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帶你踏上一趟虛擬之旅,參觀館內的開幕展覽及各個廣闊空間。
在一邊興建博物館大樓的同時,就令這間新博物館如火如荼地運作起來,究竟會是怎樣的一回事?
1996年,學術期刊《October》刊登了〈視覺文化問卷調查〉。M+現以中英文重刊此問卷調查。
探索視覺文化這個廣泛且時有爭議的領域。
聚焦於物件,將其視為正式的研究對象,探究它在建築、藝術製品等視覺文化中的表現形式。
聚焦在跨越時空的地理上。在二十一世紀,從地圖學的角度思考意味着甚麼?
策展人橫山育子細說亞洲及世界各地一些較鮮為人知的椅子故事。
策展人張俊傑分析鎖區策略如何令任天堂早期的家用電子遊戲機大為成功。
倉俁史朗的《燈(Oba-Q)》(1972)屬M+藏品之一,它究竟是怎樣的作品、由誰創作、M+又為何將之納入館藏?
建築師兼設計師李鼐含介紹其參照北京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設計的衣櫃,並探討背後的創作意念。
策展人張俊傑和編輯安雋傑為My First Sony及三洋ROBO這兩個1980年代的兒童電子產品系列「開箱」。
1997年香港珍藏版的Tamagotchi掌上遊戲機是M+藏品之一。它是甚麼樣的藏品、由誰創作、M+為何會將其納入館藏?M+ 設計及建築策展助理商瑋霖將為大家逐一講解。
修復員司馬恩細說在M+修復攝影藏品的困難和樂趣。
M+資深佈展及陳列展示經理卓尤達講述安裝珍貴的物件與藝術品的藝術。
M+修復員Albrecht Gumlich帶你探索當期M+展覽,解說如何保護博物館內的展品。
M+紙類藏品修復員講解團隊如何運用現代及傳統工具,修復館藏中的一幅巨型作品。
兩位M+成員分享收藏香港街頭霓虹招牌甚有難度又令人興奮的經驗。
三位修復員討論她們如何修復一件由數以千計的舊茶包縫合而成的作品。
1982年的電影《2020》以2019年為背景,適逢這個特別的年份,戴修為我們講解《2020》與香港之間的眾多關聯。
過去三十多年間,全球約有140個電子遊戲以香港為場景,但只有少數由本地遊戲開發者製作。Hugh Davies探索香港出現在電玩中的面貌,以及其廣受遊戲開發者歡迎的原因。
香港藝術家謝淑妮討論其展覽「謝淑妮:與事者與事」中兩件裝置作品《Negotiated Differences》與《Playcourt》。
藝術家楊嘉輝講述他開始創作「消音」系列的故事,他在此系列中指導樂手無聲演奏樂器。
藝術家白雙全帶我們走訪兩個他曾進行行為展演的地點,分別是九龍塘港鐵站及深水埗一幢住宅樓宇。
藝術家黃漢明分享他如何以電影、粵劇及華語科幻小說的歷史為基礎,創作錄像及裝置藝術作品。
一對簡單的手套,成為了張培力「X?」系列的重要創作宣言。
多媒體藝術家曹斐解構其2006年的作品《誰的烏托邦》,及此作品下中國廠房工人的辛酸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