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網站使用「Cookies」為你提供最好的網站體驗。
香港藝術家徐世琪討論其展覽「徐世琪:懸浮,香港在威尼斯」中自我轉化、創造世界的行為如何貫穿她數十年來的創作。
藝術家兼工程師劉昕談及廢棄衛星、太空藝術,以及藝術、技術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簡介香港畫家、老師、水墨大師呂壽琨的創作生涯、作品及對後世的影響
策展人王蕾分享香港幾個以「城中城」概念興建的屋苑,並分析它們如何切合這個城市的需要。
藝術家鮑藹倫談她從藝以來最氣象恢弘的作品《光之凝》。
聚焦在跨越時空的地理上。在二十一世紀,從地圖學的角度思考意味着甚麼?
聚焦於物件,將其視為正式的研究對象,探究它在建築、藝術製品等視覺文化中的表現形式。
探索視覺文化這個廣泛且時有爭議的領域。
1996年,學術期刊《October》刊登了〈視覺文化問卷調查〉。M+現以中英文重刊此問卷調查。
策展人張俊傑分析鎖區策略如何令任天堂早期的家用電子遊戲機大為成功。
策展人兼藝術家樊樂怡為2018年「M+ / Design Trust 研究資助計劃」的研究學人,研究香港遊樂場的歷史。
1997年香港珍藏版的Tamagotchi掌上遊戲機是M+藏品之一。它是甚麼樣的藏品、由誰創作、M+為何會將其納入館藏?M+ 設計及建築策展助理商瑋霖將為大家逐一講解。
戴修與愛迪探討香港在電子遊戲中的不同面貌。
策展人張俊傑和編輯安雋傑為My First Sony及三洋ROBO這兩個1980年代的兒童電子產品系列「開箱」。
藝術家謝淑妮及城市研究學者黃宇軒從一件以街頭羽毛球賽為靈感藝術品,開展了有關香港公共空間的對話。
在一邊興建博物館大樓的同時,就令這間新博物館如火如荼地運作起來,究竟會是怎樣的一回事?
M+資深佈展及陳列展示經理卓尤達講述安裝珍貴的物件與藝術品的藝術。
修復員司馬恩細說在M+修復攝影藏品的困難和樂趣。
兩位M+成員分享收藏香港街頭霓虹招牌甚有難度又令人興奮的經驗。
在M+開幕之時,博物館館長華安雅和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帶你踏上一趟虛擬之旅,參觀館內的開幕展覽及各個廣闊空間。
特邀編輯HG Masters與瑟杞和旻討論《M+誕生記》當中有關圖文編排的故事。
策展人皮力與修復員施潤發一同為曹斐《人民城寨》的離線版「開箱」,此作品原本是建構在網上遊戲平台《第二人生》的虛擬世界。
來深入幕後,看看M+大樓外牆的陶瓦於意大利佛羅倫斯生產的美與工藝。
梁美萍講述她如何從社區中收集日常物料,並以之為素材創作藝術品。
香港視覺藝術家楊東龍與我們分享他對藝術、其作品,以及其藝術家身分的想法。
藝術家黃炳談論他的動畫作品,以及他與香港愛恨交纏的關係。
藝術家楊嘉輝講述他開始創作「消音」系列的故事,他在此系列中指導樂手無聲演奏樂器。
藝術家徐震以1990年代上海藝術圈為脈絡,講述其作品《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