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網站使用「Cookies」為你提供最好的網站體驗。
2022年M+幕牆精彩回顧。M+幕牆是全球最大型的媒體幕牆之一。
1970年代,由許敬雅設計的「垃圾蟲」成為了清潔香港運動的大使。儘管這隻調皮的綠色吉祥物是個反面教材,卻深受市民歡迎,更反映當時政府如何致力營造公民身分認同及提高環保意識。
在新冠肺炎肆虐之際,我們從香港藝術家何倩彤的虛構電影節,回顧上電影院這回事。
藝術家黃炳探討他的動畫作品,以及他與香港愛恨交纏的關係。影片設香港手語。
透過圖文並茂的年表,了解草間彌生1929年至今的一生,見證藝術的力量。
聚焦在跨越時空的地理上。在二十一世紀,從地圖學的角度思考意味着甚麼?
聚焦於物件,將其視為正式的研究對象,探究它在建築、藝術製品等視覺文化中的表現形式。
探索視覺文化這個廣泛且時有爭議的領域。
1996年,學術期刊《October》刊登了〈視覺文化問卷調查〉。M+現以中英文重刊此問卷調查。
觀看全新的一氣呵成版《博物館是怎樣建成的》,重溫這位可愛工人天馬行空的旅程。
策展人、修復員和工匠是如何將整座壽司吧遷到博物館的?來了解他們為倉俁史朗的清友壽司吧所下的工夫。
香港藝術家徐世琪討論其展覽「徐世琪:懸浮,香港在威尼斯」中自我轉化、創造世界的行為如何貫穿她數十年來的創作。
M+策展人彭綺雲及王蕾介紹石漢瑞在1960、1970及1980年代的三個項目。
藝術家胡曉媛討論其作品《石疑》如何藉有機物質隨時間的變化,探討「真實」這個題目。
藝術家楊嘉輝講述他開始創作「消音」系列的故事,他在此系列中指導樂手無聲演奏樂器。
建築師兼設計師李鼐含介紹其參照北京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設計的衣櫃,並探討背後的創作意念。
藝術家徐震以1990年代上海藝術圈為脈絡,講述其作品《彩虹》。
香港藝術家麥海珊述說她拍攝實驗紀錄片的過程,以及她對超八菲林為創作媒材的鍾愛。影片設香港手語。
香港藝術家徐世琪討論其展覽「徐世琪:懸浮,香港在威尼斯」中自我轉化、創造世界的行為如何貫穿她數十年來的創作。影片設香港手語。
香港視覺藝術家楊東龍與我們分享他對藝術、其作品,以及其藝術家身分的想法。影片設香港手語。
攝影大師何藩在最後一次造訪香港時,分享關於他對攝影的一些看法。影片設香港手語。
平面設計師石漢瑞探討他如何與香港的知名公司及機構合作,為它們塑造品牌形象。影片設香港手語。
藝術家張曉剛講述血緣系列的作品以及其靈感來源──一張舊的家庭照。影片設香港手語。
在一邊興建博物館大樓的同時,就令這間新博物館如火如荼地運作起來,究竟會是怎樣的一回事?
在M+開幕之時,博物館館長華安雅和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帶你踏上一趟虛擬之旅,參觀館內的開幕展覽及各個廣闊空間。
M+資深佈展及陳列展示經理卓尤達講述安裝珍貴的物件與藝術品的藝術。
M+紙類藏品修復員講解團隊如何運用現代及傳統工具,修復館藏中的一幅巨型作品。
兩位M+成員分享收藏香港街頭霓虹招牌甚有難度又令人興奮的經驗。
特邀編輯HG Masters與瑟杞和旻討論《M+誕生記》當中有關圖文編排的故事。
攝影師吳爾夫剛於2019年初去世,黃啟裕撰文向他及其以香港及亞洲城市為題材的作品致意。
何藩的黑白照片捕捉了五、六十年代香港的日常面貌,為觀眾打開一扇獨特窗口,從影像窺視往昔。
M+副策展人譚雪凝簡述攝影師如何記錄戰後日本的行為藝術及場域特定作品。
回顧香港攝影師王禾璧於1980年代拍攝的寶麗萊作品。
邱良的《儷人行(告士打道,1961)》是M+館藏之一。它是甚麼樣的作品,M+又為何將它納入館藏?
黃楚喬在1997年前後創作的「Hollian Thesaurus」系列作品,探討香港的過去和未來,發人深省,乃香港藝術史重要一章。
走到幕後,窺看佈置一件由有機物組成的藝術品有何難度
M+文獻管理主任Kevin Forkan和M+設計及建築副策展人王蕾簡介M+檔案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