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衛正!感知時間 Avant-Garde Now: Sensing Time
前衛正!感知時間 Avant-Garde Now: Sensing Time
常設系列「前衛正!」着眼於時下藝術家的流動影像創作趨勢。「前衛正!感知時間」為未來一年的探索方向打頭陣,率先探討時間作為藝術表達手法時,既是創作主題又是創作媒介的特質。牧野貴、Raqs Media Collective、黃榮法和吳梓安四位藝術家和創作團隊獲邀參與本季節目,透過菲林和數碼格式的放映及行為展演,各自呈現對時間這個命題的研究和藝術實驗。是次策展方式,以至藝術家和本地群眾之間的討論,將為接下來的活動奠定基調,包括於2025年5月舉辦的下一屆「亞洲前衛電影節」。
節目表
11:30–12:45:Raqs Media Collective|講述表演(1院)
12:45–14:00:午休
14:00–15:20:吳梓安|放映節目(1院)
15:30–16:35:黃榮法|講述表演、放映及對談(1院)
16:40–17:40:Raqs Media Collective|書寫思想(流動影像中心)
17:45–19:00:牧野貴|放映及表演(1院)
時間:11:30–12:45,1院
印度新媒體藝術團體Raqs Media Collective帶來兩場發人深省的藝術介入演出。節目分為上下午時段,上午場帶來題為「Knots」的講述表演,下午場則圍繞「We are Knotted, We Come Undone」上演黑板書寫行為展演。
「Knots」邀請觀眾投入一場獨一無二的時間體驗表演。歲月之箭向前飛逝,但作品所表達的時間卻如繩結般時而糾纏,時而瓦解,呈現多重面向,帶出一種既耐人尋味又形象化的及時性。
節目開始之前,將由CHANEL流動影像主策展人蘇筱琪作英語介紹。
Raqs Media Collective《Knots》,2025,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Raqs Media Collective《Brazen》,2009,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Raqs Media Collective《The Return of Tipoo’s Tiger》,2017,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Raqs Media Collective《Knots》,2025,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Raqs Media Collective《Brazen》,2009,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Raqs Media Collective《The Return of Tipoo’s Tiger》,2017,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Raqs Media Collective《Knots》,2025,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Raqs Media Collective《Brazen》,2009,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Raqs Media Collective《The Return of Tipoo’s Tiger》,2017,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Raqs Media Collective《Knots》,2025,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Raqs Media Collective《Brazen》,2009,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Raqs Media Collective《The Return of Tipoo’s Tiger》,2017,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Raqs Media Collective(成立於1992年)由三名新德里藝術家Jeebesh Bagchi、Monica Narula和Shuddhabrata Sengupta組成,同時分飾創作團隊、策展方和研究單位的多重角色。其創作不囿於單一領域,透過裝置藝術、雕塑及講述表演融合當代藝術、歷史探究和哲學思辨。團隊一方面透過跨界合作持續創新,另一方面堅持一貫的推想式創作手法,既糅合神話和史實,又不忘對權力拉扯關係作出批判。
Raqs Media Collective肖像,攝影:Niklas Hart/KORO
時間:14:00–15:20,1院
未知痕跡的顯現──台灣菲林實驗電影
由吳梓安策展和呈獻
「未知痕跡的顯現」精選台灣多部當代實驗菲林電影,集合導演曾莉珺、陳君典、張若涵、徐璐、劉行欣、工藤雅和吳梓安本人的作品,展示藝術家如何巧妙運用多重曝光、手沖菲林、現成影片、拼接影片和數碼處理等手法,揮灑自如,將有觸感的凝視鏡頭呈現眼前。
菲林作為視覺工具,不僅能保存記憶,更能將現實身處的時空解構再重構成導演心中所想的體驗,將觀眾捲入其一手塑造的感官世界中。在影像製作快如輪轉的時代,這些作品從菲林所呈現的溫度中,孵育出反其道而行的超脫魅力。
本作品集由藝術家兼目聶仔影展共同創辦人吳梓安策展和呈獻,取材自新一屆影展主題《實驗・時態》,旨在探討即時、及時和有時的概念。
放映資料
《初,seed》
曾莉珺|2024|16毫米菲林轉數碼錄像|黑白|有聲|10分鐘
導演以微觀視角記錄大自然,緩慢捕捉剎那之間,將所有感官與大自然連結。
《截斷面 No.444》
陳君典|2021|8毫米及135菲林轉數碼錄像|有聲|8分鐘
一艘名為「為世界疫情祈福」的王船揚帆出海,同行的還有三卷模糊不清的8亳米菲林,以及殘破不堪的135底片。
《1/5400.單格舞曲》
張若涵|2022|超8毫米及16毫米菲林轉數碼錄像|有聲|10分鐘
疫情期間,導演逐格剪下記錄生活日常的超8亳米菲林影像,黏貼在16亳米菲林上。
《撿起放下墜落提起》
徐璐|2023|16毫米菲林轉數碼錄像|有聲|5分鐘
在這部深入且具研究性質的作品中,菲林就如繃帶般療癒、保護和掩蓋傷口。一道裂痕雖然肉眼可見,卻無法看穿。
《雙八時光寶盒》
劉行欣|2024|雙8毫米及35毫米菲林轉數碼錄像|有聲|8分鐘
一波又一波迎面而來的印象,將觀者淹沒在一個開放而混亂的世界中,勾出當年一段鬧鬧咧咧的童年。
《GARA GARA ガラガラの夢》
工藤雅、張若涵|2024|單8毫米菲林轉數碼錄像|有聲|4分鐘
兩名分隔東京和台北兩地的導演,共用一卷過期的單8菲林,在各自的房間內交換日記。
《海妖嬰唱》
吳梓安|2023|16毫米加光學聲軌|3分3秒
或許,嬰兒的牙牙學語就像是尚未漂浮至水面的泡沫。
《海妖的沈默》
吳梓安|2023|16毫米及超8毫米菲林轉數碼錄像|有聲|5分55秒
海妖在屏幕的表面後唱起警報,閃爍的波浪下,都市漸漸沉沒,慢慢模糊。
曾莉珺《初,seed》,2024,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陳君典《截斷面 No.444》,2021,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張若涵《1/5400.單格舞曲》,2022,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徐璐《撿起放下墜落提起》,2023,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劉行欣《雙八時光寶盒》,2024,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工藤雅、張若涵《GARA GARA ガラガラの夢》,2024,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吳梓安《海妖嬰唱》,2023,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吳梓安《海妖的沈默》,2023,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吳梓安(1985年生於台灣)是藝術家、導演和放映活動策劃人,從事實驗電影創作與擴延。其創作的菲林電影混合異質影像、聲音和文本,審視電影敘事與自我建構的關係。其作品呈現形式不一,涵蓋放映節目、展覽與擴延電影表演等。他的作品曾參與多個國際知名影展,包括倫敦BFI Flare、鹿特丹影展、舊金山電影資料館CROSSROADS影展、巴黎差異與實驗影展、台灣金馬影展及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也曾展出於臺北美術獎、台灣雙年展、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及馬尼拉大都會美術館等。他同時是目聶映像文化與實驗電影團體後照鏡的成員,參與策劃各種實驗電影的放映活動。
吳梓安肖像,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時間:15:30–16:35,1院
藝術家黃榮法重新演繹講述表演「關於時間膨脹的一些想法」,結合對時間的科學分析和個人軼事,啟發觀眾以全新角度思考人與時間的關係,並重新想像時間的表現形式。表演完結後將放映多部記錄短片,回顧藝術家在過去的演出中如何運用自身肢體和重複費力的動作,探討時間無從遏止的流逝。節目尾聲黃榮法將親臨現場,與M+設計及建築策展助理李曉婷展開對談。
放映資料
《我有時間》
2013|數碼錄像|彩色|有聲|5分14秒
本片記錄黃榮法一場時延表演。藝術家連續24小時手持着一杯水泥,杯不離手地如常度日。杯中的水泥逐漸硬化成型,以直白的方式體現時間的流逝。
《逆時差》
2010|數碼錄像|彩色|有聲|3分鐘
藝術家在札幌逆時針倒行,妄想能讓時光倒流,逆轉香港和日本之間56分6秒的時差。
《鐵杵成針》
2015|數碼錄像|彩色|有聲|6分11秒
本片記錄藝術家嘗試將與自己身高及體重相同的鋼杵磨成細針,藉此反思時間、毅力和轉變的意義。這場時延表演至今尚在持續。
《面臨多重生活選擇的無奈》
2013|數碼錄像|彩色|有聲|9分36秒
本片記錄黃榮法獨自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陪伴他的只有一根鐵杵及一把銼刀,一個人陷入無盡的沉思。面對抉擇的重擔,藝術家表現得麻木無力,周圍的時間彷彿靜止不前。
《消解謠言》
2010|數碼錄像|彩色|有聲|5分9秒
北京草場地藝術區自2009年開始傳出清拆消息,藝術家為此在草場地上演拆卸畫廊建築模型的行為藝術,象徵打破謠言。
黃榮法《我有時間》,2013,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黃榮法《逆時差》,2010,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黃榮法《鐵杵成針》,2015,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黃榮法《⾯臨多重生活選擇的無奈》,2013,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黃榮法《消解謠⾔》,2010,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黃榮法《我有時間》,2013,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黃榮法《逆時差》,2010,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黃榮法《鐵杵成針》,2015,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黃榮法《⾯臨多重生活選擇的無奈》,2013,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黃榮法《消解謠⾔》,2010,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黃榮法(1984年生於香港)是香港媒體藝術家,專注於探究時間複雜性的藝術創作。透過裝置藝術和展演,其探究對象延伸至社會政治議題和時間性的科學概念。他的講述表演《關於時間膨脹的一些想法》(2018–2019)相繼在首爾、伊斯坦堡和香港後巡演至紐約。他於2019年獲亞洲文化協會頒發紐約獎助計劃,作品更曾在亞洲多地展出,包括札幌OYOYO Art Center和香港錄映太奇和Para Site藝術空間。
黃榮法肖像,攝影:Hazel Chow
時間:16:40–17:40,流動影像中心
延續上午的討論,Raqs Media Collective於下午透過在黑板上書寫的行為展演,就時間的概念展開更廣泛的對話。團體將運用影像和文字,對衡量時間的指標提出質疑,並將其他形式記錄和書寫下來。演出亦會邀請多名藝術家、對談嘉賓和公眾人士參與,詮釋、質疑、補充並延伸說明存在於時間中的概念。
Raqs Media Collective,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Raqs Media Collective,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Raqs Media Collective,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Raqs Media Collective,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Raqs Media Collective,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Raqs Media Collective,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Raqs Media Collective,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Raqs Media Collective,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Raqs Media Collective(成立於1992年)由三名新德里藝術家Jeebesh Bagchi、Monica Narula和Shuddhabrata Sengupta組成,同時分飾創作團隊、策展方和研究單位的多重角色。其創作不囿於單一領域,透過裝置藝術、雕塑及講述表演融合當代藝術、歷史探究和哲學思辨。團隊一方面透過跨界合作持續創新,另一方面堅持一貫的推想式創作手法,既糅合神話和史實,又不忘對權力拉扯關係作出批判。
Raqs Media Collective肖像,攝影:Niklas Hart/KORO
時間:17:45–19:00,1院
藝術家牧野貴創作流動影像和展演逾二十年,作品探討時間、感知、現象和存在本身的意義。他兼通菲林和數碼電影格式,對聲音和音樂選材嚴謹,其一絲不苟的剪接風格使成品展現出色的疊加、分層和多重曝光技巧,這些元素帶領觀眾想像、詮釋及沉浸在自己的的感官和情感空間之中。本作品集精選牧野貴的最新作品,配合藝術家的現場表演,強而有力地令人重新思考,並拼湊出在時延表演下扮演的角色。在這些體驗中,多重時間、空間和意義交匯碰撞,構成一個不穩定卻匠心獨運的整體。
放映資料
《百年》
2025|數碼錄像|彩色|有聲|30分鐘
牧野貴的首部實驗紀錄片形象化地刻劃並致敬日本最悠久的電影沖印公司——始創於1923年,原名為横濱電影商會。伴隨着作曲家渡邊琢磨的配樂,藝術家記錄這幢老舊建築物在清拆前的原貌,不時穿插從工廠廢墟所挖掘的片段,回顧橫濱在經歷關東大地震前的城市面貌。
《反宇宙》
2022|數碼錄像|彩色|有聲|16分鐘
《反宇宙》啟發自神秘主義哲學家兼學者井筒俊彥筆下探討宇宙秩序和混沌的論述,回應藝術家對自身抽象影像創作的聯想,試圖以此釋放觀眾的想像力。本作品鼓勵親臨現場觀賞,配樂以1,000赫茲以下的中低音為主,營造觸發情感共鳴的觀影體驗。
《星座》
2025|數碼錄像|彩色|有聲|21分鐘
由藝術家同場呈獻現場表演
新作《星座》以8K掃描技術重新構想牧野貴在2024年創作的一系列紙本拼貼作品,藉此引發對政治議題的反思,藝術家將作品形容為「在星塵中尋找星圖」,呼應掃描過程產生的雜訊。牧野貴的現場表演將結合由藝術音樂家Liz Harris(又名Grouper或Nivhek)創作的鋼琴配樂,湊成一幅聲音拼圖。
牧野貴《星座》,2025,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牧野貴《百年》,2025,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牧野貴《百年》,2025,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牧野貴《反宇宙》,2022,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牧野貴《反宇宙》,2022,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牧野貴《星座》,2025,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牧野貴《百年》,2025,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牧野貴《百年》,2025,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牧野貴《反宇宙》,2022,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牧野貴《反宇宙》,2022,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牧野貴(1978年生於日本)畢業於日本大學藝術學部電影系,曾在Atelier Koninck跟隨奎氏兄弟學藝,並為電影、廣告和音樂影片擔任調色師。他的流動影像創作涵蓋音樂、裝置藝術和視聽展演,着重探索自然現象、人物、街道和物件的影像。牧野的電影和聲音作品以思考縝密的佈局、分層和架構為特色,以及透過多種投影格式創作和展示。他於2011年鹿特丹國際電影節贏得金虎獎,並獲多個著名流動影像藝術節所肯定,其作品亦曾在世界各地的展覽展出,包括卡塞爾文獻展(2017)、倫敦的白教堂美術館(2016)、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S1分館(2013)、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2009)及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2008)。
牧野貴肖像,攝影:©三田村 亮
頁頂圖片:牧野貴《百年》,2025,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會籍禮遇 Membership Benefits
- 攜同賓客獨家使用M+會館
- 於週日早上參與M+專屬參觀時段
- 優先預購門票並享會員折扣優惠
- 優先進入標準門票指定展覽
- 免費入場參觀標準門票指定展覽及欣賞特定放映節目
……及更多禮遇
M+會籍禮遇於2024年3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