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治 Corporate Governance
我們致力維持最高標準的博物館管治水平,確保其營運的問責性和透明度。
We are committed to the highest standards of museum governance to ensure the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of our operations.
館長的話 Message from the Director
M+代表「博物館+」,「加號」表示博物館的角色處於快速變化之中,博物館不僅是一座建築物或一系列館藏,還是一個引發、傳達、吸引和啟迪的地方。我們與觀眾、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築師之間持續無間的交流,才是我們的存在意義。
過去十年,我們在香港及世界各地舉辦展覽和活動,致力展示、分享和研討視覺文化。我衷心感謝各界的意見,成就了今天的M+。座落西九文化區的全新M+大樓將於2021年正式開幕,我向所有曾參與及一直支持這趟非凡旅程的同行者深表謝意。我誠邀各位蒞臨這座嶄新的大樓,欣賞展覽和參加活動,一起探索、拓展豐碩的視覺文化。期待在M+大樓見到你們。
博物館館長
2021年8月
從維多利亞港望向M+大樓。©M+,香港。攝影:Kitmin Lee
M+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 M+ and th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uthority
概覽
自從成立以來,M+一直發展其管治政策,以履行其作為世界級博物館的使命,促進藝術及文化發展,並致力收藏、展覽和詮釋二十及二十一世紀的視覺文化。我們開放分享本館的工作實務和政策予公眾人士參考,提升工作的透明度。有關本館政策及程序的文件,包括《藏品管理政策》和《M+收藏政策》等,請參閱「關於M+藏品」。
法律地位
M Plus Museum Limited(M+ Ltd,或簡稱「M+」)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下稱「西九管理局」)全資擁有的附屬公司,為根據《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條例》(第601章)成立的法定公營機構。在博物館館長華安雅的領導下,M+遵守由西九管理局制訂的具體工作實務和政策,涉及範疇包括但不限於西九文化區的企業管治和業務管治、規劃、招聘,以及一般採購。關於西九管理局的採購政策和指引、年報、工程合約/招標公告,皆可在其網頁瀏覽。
管治架構
M+ Ltd和M Plus Collections Limited是西九管理局全資擁有的兩間附屬公司,分別由各自的董事局管治。M Plus Museum Limited董事局(M+董事局)轄下設立多個委員會,旨在向M+提供專業知識和建議。各個專屬董事局、委員會與M+的高級職員根據博物館的長遠目標,共同擬訂機構策略。西九管理局、M+職員和高級管理層以當然成員或無投票權成員的身分,支持M+董事局及其委員會的工作。M+董事局和委員會的全體成員,其服務皆為義務性質。關於各個M+董事局和委員會的主要職能和成員履歷,可瀏覽左列各部份。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
西九管理局由香港政府於2008年根據《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條例》成立,負責發展西九文化區成為綜合藝術和文化區域。《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條例》訂明西九管理局的管治架構,由西九管理局董事局、各個委員會及諮詢會共同組成。西九管理局可指派職能予其附屬公司,包括各個M+董事局和委員會。如欲了解更多關於西九管理局的整體管治架構,可瀏覽西九管理局。
M Plus Museum Limited董事局
M Plus Museum Limited董事局(M+董事局)負責制訂博物館的願景和使命,以及有關博物館事務的策略、政策和守則,以維持M+整體營運的專業水平和工作實務。
隨着M+ Ltd於2016年4月14日註冊成立,第一次M+董事局會議於2016年5月10日召開。作為西九管理局全資擁有的附屬公司,M+董事局確保博物館具備清晰的架構職能,以符合道德、可靠和透明的方式營運。M+董事局成員由西九管理局董事局及M+董事局的現任成員委任,任期最長三年。現時,M+董事局共有18名成員。
主席
陳智思先生現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1998年至2008年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保險界功能界別)。陳先生畢業於加州波莫納學院,現職亞洲金融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及亞洲保險主席;香港泰國商會主席及盤谷銀行(中國)顧問;泰國康民醫院大眾有限公司董事及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董事。陳先生的公職服務涉及不同範疇,包括大館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香港地方志中心執行委員會主席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主席。過往公職包括嶺南大學校董會主席、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紀律人員與司法人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的主席等。
副主席
劉家明先生現為騰訊微民保險代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負責公司的金融科技保險業務。他曾擔任麥肯錫公司資深合夥人,負責McKinsey Digital在亞太地區的業務。
劉先生致力貢獻香港的藝術發展,現任Para Site藝術空間董事局主席,該機構曾多次代表香港參加包括威尼斯雙年展等重要國際展覽。劉先生也是泰特美術館亞太收藏委員會聯席主席,和美國古根漢美術館的亞洲委員會聯席主席,為建立這兩家國際知名的美術館館藏出謀劃策。
劉先生於1997年畢業於牛津大學,獲工程碩士學位。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成員
龐建貽先生是大亞國際集團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該集團是國際知名葡萄酒品牌的獨家進口商和分銷商、零售商和提供葡萄酒投資服務。 他亦是香港聯交所上市的餐廳集團Classified Group的創辦人之一兼執行董事。
在藝術及文化領域,龐先生是海洋公園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及M+博物館董事局成員;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董事局主席;和香港藝術館受託人。他曾於2018-2022年擔任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商業項目租賃小組成員。
龐先生同時亦是香港貿易發展局歐洲商務委員會成員;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及咨議會成員;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員及常務會董和香港公益金董事會及執行委員會成員。他於2013-2019年曾擔任香港旅遊發展局成員,並於2018年7月獲委任為太平紳士。
龐先生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取得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他先後於2008年、2014年及2015年分別獲頒授法國農業榮譽騎士勛章、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及法國國家榮譽騎士勛章,以表揚其對法國與香港之間的商業、藝術和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貢獻。
潘楚頴女士現任世界領先的紡織和成衣製造商溢達集團品牌及分銷部董事總經理。
潘女士熱愛藝術,現任泰特美術館國際委員會及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亦是中國藝術基金會、亞洲藝術文獻庫收藏家委員會、溢達楊元龍教育基金會董事會成員。她還擔任多間機構的董事及委員職務 ,包括佳士得亞洲顧問委員會、哈佛大學亞洲中心國際顧問委員會、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家族企業顧問委員會和社會企業家促進健康全球指導委員會。
她於2014年獲世界經濟論壇選為「全球青年領袖」,以及是阿斯本研究所「中國院士計劃」成員之一。
潘女士於2004年畢業於哈佛學院,取得哲學學士學位。
嚴嘉洵女士是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嚴女士是英格蘭及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資深特許會計師和香港會計師公會執業資深會計師。她亦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委員,無律師代表法律諮詢顧問委員會成員。她同時擔任香港江蘇社團總會司庫,該會致力推廣香港和江蘇在經濟、商務、文化等方面的合作。
嚴女士於2011年4月至2020年5月期間曾任職香港瑪麗醫院和贊育醫院的醫院管治委員會成員,以及醫院管理局中央投標委員會增選成員。她於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出任教育局轄下校舍分配委員會成員。
非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成員
Nick Adamus先生是獨立顧問和天使投資者,也是Swiss Dragon Group Limited創辦人兼行政總裁,以及香港Betatron的創業合伙人。自2005至2017年,他在瑞士信貸集團歷任要職,包括亞太區營運總裁、瑞士證券交易和銷售主管,以及集團的企業發展主管。他在1990至2005年期間擔任麥肯錫公司的合夥人。
Adamus先生自2015年起出任Para Site藝術空間贊助人,並於2018年當選該機構董事局成員。他也是蘇黎世大學Swis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董事局成員及財務主管、WORLD.MINDS成員,以及香港和瑞士多個商業天使投資者和義務工作網絡的成員。
Adamus先生持有蘇黎世大學和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貝明湄女士是香港Spring工作室創始人兼行政總監,並一直負責管理工作直至工作室按原定計劃於2018 年進入暫休狀態為止。Spring 工作室是非牟利的藝術和駐留場地,在暫休期間仍繼續贊助藝術家和非牟利機構的工作空間。貝明湄女士曾在紐約擔任獨立音樂家和作曲家,並曾出任洛杉磯The Quincy Jones Listen Up基金的項目總監。
貝明湄女士現為美國加州 Cate School 的信託委員,也是亞洲藝術文獻庫、香港創樂團和哈佛大學 Signet Society的董事會成員,以及 Para Site 藝術空間顧問委員會成員。2018 年,貝明湄女士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香港藝術發展獎」的藝術贊助獎。
貝明湄女士持有史丹福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以及哈佛大學音樂作曲和比較宗教榮譽學士學位。
博茉妮女士生於瑞士,於當地從事私人銀行和獵頭工作,頗有建樹。1998 年,她與丈夫Max Burger創辦Burger Collection,廣泛收藏歐美、印度和亞洲的藝術品。
博茉妮女士與丈夫是多家機構的贊助人和支持者,包括 Para Site 藝術空間(香港)、寇居國際藝術家協會(新德里)、赫希洪博物館和雕塑園(華盛頓)、塔馬約博物館(墨西哥城)、蘇黎世藝術博物館、香港藝術館、林肯中心(紐約)、C & G 藝術單位(香港),以及裝置藝術之家(蘇黎世)。博茉妮女士曾擔任亞洲藝術文獻庫(香港)董事會成員,現為瑞士當代藝術學院(紐約)董事會成員、亞洲協會(香港及紐約)顧問委員會成員,以及巴塞爾藝術展全球贊助人委員會成員。
鄭蔡思賢女士來自新加坡,現居於香港,並經常往返美國紐約市。她自2013年加入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2015年獲委任為該博物館的董事會成員,成為古根海姆基金會最年輕的董事之一兼首位亞裔董事。除了擔任董事,鄭蔡思賢女士也是該博物館的藝術與博物館委員會成員,該委員會與古根海姆基金會轄下所有博物館的策展人和館長緊密合作,處理收藏、藏品登錄、藏品註銷、修復以及所有有關博物館永久藝術收藏的事宜﹔她亦獲委任為教育委員會成員,致力推動大眾終身參與藝術,博物館與教育活動。
鄭蔡思賢女士在青少年時期,曾是新加坡國家舞蹈團的先驅成員,並參與該舞團的演出,舞團其后發展成為新加坡首個專業芭蕾舞團——新加坡舞蹈劇場。此外,她為新加坡交響樂團舉辦了多場週年慈善晚會,並踴躍贊助獨立非牟利組織 Platform Projects,該組織致力促進與推動當地的藝術項目。 鄭蔡思賢女士與丈夫鄭威廉先生多年來一直支持新加坡新興藝術界,並曾榮獲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頒發的「藝術贊助獎」。
鄭蔡思賢女士自2021年成為M+贊助人。
馮女士曾任滙豐控股有限公司集團總經理及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香港區總裁。馮女士於香港的主要金融組織和機構擔任職務,對推動香港以至其他地區金融市場的發展不遺餘力,曾出任香港金融管理局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轄下的金融基建委員會委員。馮女士亦服務於多個公共機構及諮詢組織,包括現為博物館諮詢委員會委員及司法人員推薦委員會委員,以及曾出任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香港機場管理局董事會獨立非執行成員、香港房屋委員會非官方委員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彼亦為亞洲協會香港中心之信託人、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名譽教授,以及香港科技大學顧問委員會委員及前校董會成員。馮女士現為恒隆地產有限公司及中銀香港(控股)有限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曾出任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及Westpac Banking Corporation之獨立非執行董事,以及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及恒生銀行有限公司之非執行董事。彼於香港大學取得社會科學學士學位及於澳洲麥考瑞大學取得應用財務學碩士學位。馮女士於2013年獲授勳銅紫荊星章及於2015年獲委任為太平紳士。
葉女士2011年加入大華銀行集團,出任大華銀行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負責大中華業務策略。葉女士於2012年起兼任大華銀行有限公司香港區總裁,並於2016年 獲委任為大中華區行政總裁。
葉女士擁有超過 30年的個人銀行及企業銀行經驗,對中國銀行業的情況十分了解 。在加入大華銀行之前,葉女士曾在澳新銀行、渣打銀行和匯豐銀行的中國、香港、美國、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地區擔任過一系列高級管理層職位,並在產品開發、銷售管理、客戶管理和風險管理等領域都有所建樹。在葉女士出任澳新銀行(中國)執行董事兼行長期間,她領導該行拓展業務網絡、完善企業銀行及零售銀行的產品和服務能力,使該行獲得了由澳洲商會頒發的2009年度「中國最佳澳洲商務大獎」。在擔任渣打銀行(中國)零售銀行部總監期間,她有效的壯大團隊、開拓業務,並成功帶領該行獲得了「香港最佳零售銀行」和「中國最佳外資零售銀行」 獎。
由於業績卓著,葉女士於2008年榮獲亞洲零售商會頒發的「全球零售銀行家領袖獎」。葉女士亦獲選中國全國婦聯為2012兩岸四地百名傑出女企業家。
葉女士亦同時擔任「大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之非執行董事及香港上市公司「數碼通電訊集團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 ◦
在葉女士的帶領下,大華香港於2015年成立「藝 · 坊」,一直提倡藝術以及教育, 致力推動藝術至社會不同階層。此外, 葉女士亦有參與公職:現為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署轄下的博物館資詢委員會的委員以及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委任為旅遊業賠償基金管理委員會的成員。 自2020年1月起, 葉女士獲民政事務局委任為香港演藝學院的理事會成員,並於2021年11月起,成為香港管弦協會有限公司之董事局成員,為香港的文化藝術教育事業作出貢獻。
葉女士擁有香港大學文學士學位及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並於2018年4月獲Beta Gamma Sigma香港科技大學分會頒發Chapter Honoree,對葉女士的貢獻及成就予以嘉許及肯定。葉女士也是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舊生會顧問委員會之會員。
利宛虹女士現時專注其家族業務和慈善基金的工作。
利女士自1990年代初開始收藏藝術品,並不遺餘力地支持本地藝術和藝術家。利女士是亞洲藝術文獻庫董事會成員,也是FRIENDS of the Hong Kong Arts Centre的Founding Angel。
利女士持有赫爾大學數學和經濟學學位。
梁慶儀女士為香港藝術館之友前副主席,多年來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學位課程的校外評核員及香港大學的建築設計評論人。梁女士憑藉其國際背景和視野,於1980 年代成為香港建築界的翹楚,她與黎錦超教授合組的梁黎建築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勝出香港第三間大學(現為香港科技大學)和西港城活化計劃的設計比賽。她為住宅項目「凱旋門」設計的會所,贏得2008年優質建築大獎;而她為中環街市「城中綠洲」活化項目提出的設計方案,則獲列入世界建築大獎初選名單。她的一些室內設計項目亦獲獎項提名。梁女士還積極參與各項建築與設計實務、社區工作及院校事務。
梁女士積極參與香港建築師學會轄下委員會的事務,尤以古蹟及文物保育和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兩個委員會為重點。她也是該學會2019年年獎的國際評審團成員。
梁慶儀女士於曼徹斯特大學取得建築學(榮譽)文學士學位,並於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建築學碩士學位。
劉栗溧女士在慈善基金,文化交流和藝術發展等領域均擁有非常豐富的經歷。從2018年到2019年,劉女士擔任首屆M+視覺博物館SIGG獎的聯合主席。從2011年始劉女士擔任CCAA中國當代當代藝術獎主席(現稱希克獎)。在她的主持下,CCAA建立了CCAA文獻庫,組織國際論壇和公開演講,舉辦藝術展覽和多個出版項目。現在,希克獎是中國和全球範圍內的一個多元化交流平台。
劉女士也是一位資深投資者,她是AXON全球綠色智能環保出行平台的投資者,也是中國通信基礎建設項目的董事,劉女士是中國古典藝術收藏家。
她是慈善機構學騫教育基金會的創始人,她的家族辦公室自1999年以來一直為其運營提供支持。她還是江西婦女和兒童發展基金會理事,也是全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博物館建設發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從2013年起,她多年來一直擔任北京東方藝術博覽會的首席策展人和中國湖北藝術博覽會的藝術總監。2019年,她主編出版了著作《一場關於中國當代藝術20年的討論》。2021年,劉女士擔任北京798藝術節策展人。她還是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鑒定評估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女士也是M+創始贊助人。
劉女士出生於北京,畢業於威爾士大學,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沈南鵬先生是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及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及執行合伙人,他也是攜程旅行網和如家連鎖酒店的創始人。
沈先生現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創新及策略發展顧問團成員、香港交易所國際諮詢委員會成員、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創業投資基金專業委員會副主席、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理事、耶魯中國中心理事會主席、上海交通大學校董及西湖大學校董。
沈先生連續第三年蟬聯美國《福布斯》雜誌「全球最佳創投人」(The Midas List)榜首。他曾於2018年首次登頂該榜單,成為全球首位得此桂冠的華人風險投資人。他屢次獲得國內外各項殊榮,包括:《福布斯》2012至2020年度「全球最佳投資人」榜單中排名最高的華人投資者、《財富》2015至2021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的50位商界領袖」、《福布斯》百年百位全球最偉大商業思想家等多項大獎。
沈先生擁有耶魯大學碩士學位和上海交通大學學士學位。
烏利・希克博士曾任職記者,其後在迅達集團出任高級行政職務。1980年,他成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資公司,並於1995年獲委任為大使,先後派駐中國、北韓及蒙古。他現時擔任榮格傳媒集團副主席,也是國家開發銀行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
2012年,烏利・希克博士捐贈和出售超過1,500件私人藏品予M+──他曾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中國當代藝術藏品。1998年,他創辦了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現由M+接手續辦,改名為「希克獎」。他也在2007年成立中國當代藝術獎的藝術評論獎。烏利・希克博士現為M+購藏委員會、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國際委員會,以及泰特美術館國際諮詢委員會的成員,也是中國外商投資協會(北京)榮譽會長,以及中國瑞士商會創辦人及榮譽會員。
烏利・希克博士持有蘇黎世大學法律學博士學位。
當然成員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委任馮程淑儀為行政總裁,於2021年10月15日履新。馮女士於 2020 年 12 月至 2021 年 6 月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借調至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擔任署理行政總裁 。
馮女士於 1986 年加入香港政府政務職系,曾經在不同決策局及部門工作,包括出任布政司及財政司新聞秘書、貿易署助理署長、政府資訊科技副總監、教育統籌局副秘書長等。
2007年,馮女士獲委任政府新聞處處長,成為政府公共關係和宣傳事務之首席顧問;2009 年至 2014 年期間出任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負責發展和管理香港的文化、體育和康樂設施,包括博物館、公共圖書館和表演藝術場地等。馮女士於 2014 年 7 月至 2018 年 4 月出任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負責制定文化、體育和地區行政等政策,任內積極推動落實西九文化區計劃,當中包括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項目。
在借調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之前,馮女士於2018 年 4 月至2020年11月擔任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總監。
華安雅領導M+的發展,總攬並統理博物館各項事務和活動,包括收藏事宜 、策劃節目、管理藏品、還掌管拓展、研究、跨機構合作和博物館營運。她於2016 年加入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擔任M+行政總監,2019年獲委任為M+博物館館長。自加入M+以來,華安雅一直帶領團隊履行M+的使命,提昇M+的國際影響力,並加強M+與香港社會的聯繫。
2013至2016年,華安雅曾擔任澳洲悉尼新南威爾士藝術博物館的副館長。2002至2012年間,她亦在布里斯本的昆士蘭藝術博物館與現代藝術博物館擔任策展副總監等多個崗位,其間負責建立當代亞太藝術館藏,並策劃「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
華安雅現為M+董事局的當然成員,斯里蘭卡Geoffrey Bawa基金會及Lunuganga基金會的受託人,以及國際現代藝術博物館及藏品委員會(Bizot集團成員)的董事局成員。她於2020年獲法國政府授予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M+董事局委員會
M+購藏委員會於2016年成立,負責審閱、批核及建議與M+購藏相關的事宜。該委員會也協助M+董事局為M+藏品尋求捐贈和贊助,並向M+董事局和西九管理局董事局報告有關M+藏品的事宜。
M+購藏委員會的成員由M+董事局委任,現時該委員會共有八名成員。
主席
利宛虹女士
副主席
劉家明先生
成員
貝明湄女士
鄭蔡思賢女士
葉楊詩明女士
烏利・希克博士
增選成員
官綺雲博士
文潔華教授
管理人員代表
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女士
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先生
M+商務及財務委員會於2019年成立,負責協助、審閱和通過有關博物館財務表現、商務規劃和預算的事宜,以及博物館的風險管理。委員會亦協助審閱M+商務策略,包括零售、出版、場地租賃及舉辦活動等範疇。
M+商務及財務委員會的成員由M+董事局委任,現時該委員會共有八名成員。
主席
劉家明先生
成員
Nick Adamus先生
馮婉眉女士,BBS,JP
增選成員
岑明彥先生
當然成員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女士,GBS
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女士
無投票權成員
嚴嘉洵女士
M+副總監(博物館營運)莊偉思先生
M Plus Collections Limited董事局
M Plus Collections Limited董事局(M+ Collections董事局)負責監督M Plus Collections Limited實踐M+ Collections Trust(信託)的目標,包括把M+藏品的法定擁有權和實益擁有權在西九管理局和M+ Ltd之間分開,以保障館藏不被不當出售或移除,並透過年度審計保障館藏的安全。
隨着M+ Collections Ltd於2016年8月12日註冊成立,第一次M+ Collections董事局會議於2017年3月2日召開。M+ Collections Ltd是西九管理局全資擁有的附屬公司,並根據信託契約條款作為信託的受託人,持有M+藏品的法定權益,以保障香港社會的利益。
M+ Collections董事局成員由西九管理局董事局委任,任期最長三年。現時,M+ Collections董事局共有六名成員。
主席
蘇彰德教授,BBS,JP是一位香港和英國律師。他從香港大學考取法律學位後加入了貝克麥堅時國際律師事務所,專責商業法律。他後來出任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首席法律顧問兼公司秘書,任職近十五年。隨後被任命為其母校香港大學副校長,負責大學拓展工作。他現以實務教授身份任教於香港大學文學院。
蘇教授亦是F11攝影博物館及f22攝影空間的創辦人及總監。
與此同時,蘇教授亦熱心服務社會。現時為以下委員會之主席:
a. 古物諮詢委員會
b. 博物館諮詢委員會
c. M Plus Collections Trust
d. 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信託基金受託人委員會
e. 中醫藥發展基金諮詢委員會
f. 香港演藝學院人力資源委員會和拓展委員會,暨校董會副主席
他是教育統籌委員會委員及惜食堂和浸大中醫醫院董事。他同時擔任團結香港基金、大舜基金和香港建築中心的顧問,並且是第六屆選舉委員會委員。
為表揚蘇教授傑出的公共服務及對藝術、文化和文物保育的貢獻,他曾分別獲香港特區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及頒授銅紫荊星章,以及獲法國政府頒授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於2021年,蘇教授登上了Tatler亞洲最具影響力人物排行榜,並且連續在2020至2022年獲高峰傲雜誌選為香港300位最有影響力人士之一。他最近亦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香港分會邀請,成為榮譽會員。
副主席
Davide Erro先生是Turiya Capital的創辦人。
Erro先生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公共政策學院,並持有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成員
郭心怡女士是國際當代藝術畫廊豪瑟沃斯的亞洲區管理合夥人,畫廊現於全球十三個城市設有空間,代理逾 90 位藝術家與藝術資產。郭女士常駐香港,負責畫廊於亞洲的業務領導與策略,並進一步促進與亞洲藝術家、博物館、機構及收藏家的關係。
加入豪瑟沃斯前,郭女士於國際頂級拍賣行佳士得任職長達 15 年,最近期擔任亞洲區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部董事。她亦是佳士得亞洲區的首席拍賣官,於 2018 年以 6,000 萬美元落槌蘇軾《木石圖》,成為佳士得於亞洲區最高成交價的藝術拍品。
郭女士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委員會顧問,亦是香港藝術館之友執行委員會副主席,以及巴黎吉美博物館之友協會董事會成員。她活躍於社交媒體,在 Instagram 與小紅書兩個平台合共累積了逾 14 萬名追隨者。
郭女士持有哈佛大學學士學位、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碩士學位,以及史丹福大學商學工商管理碩士。
史秀美女士為《香港經濟日報》集團董事總經理。史女士於1989年加入集團,負責集團之市務策略及運作,其後獲委派開展及主管集團之財經通訊社、資訊及軟件業務。史女士擁有30多年商業管理經驗。加入集團之前,史女士曾於一間跨國電腦設備公司迪吉多有限公司(Digital Equipment Limited)的地區市場辦事處工作,獲得豐富的數碼科技經驗及進階網絡的認識。史女士畢業於澳洲麥覺理大學,取得文學士學位。此外,史女士亦擔任香港特區政府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
譚美兒女士現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副署長(文化)。譚女士1991年畢業於香港大學藝術系,2003年獲香港大學比較文學及文化研究碩士學位,2012年獲悉尼大學頒授博物館學碩士學位。譚女士投身博物館工作,一直與博物館及文化機構攜手合作,參與多個建設新館的計劃,包括設立香港文化博物館及油街實現。在2012年至2019年擔任香港藝術館總館長期間,統領香港藝術館的大型修繕及擴建工程。升任副署長前,譚女士負責多個大型博物館項目的規劃工作,包括香港科學館及香港歷史博物館擴建工程以及文物修復資源中心建造工程等。
譚女士擔任康文署文化事務部副署長,職務範圍涉及三個分科,工作包括策劃及管理博物館、表演場地、公共圖書館及室內體育館;推廣和舉辦博物館展覽、藝術節以及視覺、電影、文學、表演藝術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推行文物修護工作;管理音樂事務處。除博物館項目外,亦負責督導興建文化中心及公共圖書館等其他文化設施的發展項目。
Frank Vigneron教授於巴黎VII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主修中國藝術史,再於巴黎IV索邦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主修比較文學,並於澳洲墨爾本皇家科技大學獲取藝術博士學位。2004年起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任教,主要教授西方藝術史、現代及後現代主義理論、中西比較美學理論等專題。其研究範圍集中於十八世紀以來中國繪畫史及全球景況下中國當代藝術。他現為國際藝評人協會香港分會成員及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Vigneron教授亦從事藝術創作,曾在香港舉辦個人畫展,並參與本地及海外國際展覽。
M+的可持續發展性 M+ Sustainability
引言
作為二十一世紀一間放眼未來、環顧全球的博物館 ,M+在建構可持續未來的道路上任重道遠。
可持續性是M+的關鍵支柱,「我們致力維持社會文化的福祉以及環境和財政的可持續性,並將不斷砥礪我們的社會和企業責任,同時對氣候變化問題作出更迅速的回應。」(〈M+影響框架〉,2020年11月)
我們將在營運的每個層面,以及關乎展覽、節目、藏品管照、研究和訪客體驗的所有工作中履行承諾。
我們確立了博物館的願景和七大意向,據此規劃未來的實踐方向和行動。我們的員工是達成這個願景的關鍵──他們的承擔和熱忱,是成就改變所不可或缺、強而有力的原動力。
我們全面實踐可持續性──整合到每項決定和行動之中。我們以共同願景為基礎,朝着目標邁進,竭盡全力成為一間可持續發展的博物館。
如欲了解更多,請下載M+可持續發展文件。
我們的願景
作為一間嶄新的博物館,M+以其獨特定位採納全新的工作方式,開拓新的氣象。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緊急狀況的問題上,我們矢志成為創新者、先驅、以身作則的領導者。
我們將作出所需的改變,從而減少排放,積極為大眾締造一個可再生的未來。
我們將透過七大意向達成願景,並為每個意向訂立實踐聲明。在博物館開放後,我們將就此制訂詳盡的行動方案。
作為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的一員,我們與局方群策群力,讓工作緊貼整體的「環境,社會與管治」框架。
這個願景首要關注M+的環境議程,與此同時,我們長遠會更廣泛地踐行可持續性,體現國際博物館協會 (ICOM)所認同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意向
以下七大意向,說明M+就堅守可持續性所承擔的責任,每個意向皆以聲明交代如何實踐抱負。我們也將進一步制訂詳盡的行動方案,以落實這些目標。
我們的意向:
- M+會作為模範,在所有工作上自覺地踐行可持續性。
- 我們會成為以身作則的領導者,發揮影響帶動改變,成為香港以至整個亞洲可持續博物館模式的關鍵意見領袖。
我們怎樣達成目標:
- 我們以公開宣告履行可持續性的承諾作為起步,並已確立願景和意向,同時展望舉辦公眾活動,探索這個極其重要的議題。
- 我們會與博物館的領導者通力合作,制訂全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並以領袖的角色鼓勵整個亞洲的博物館與我們共同努力。
- 我們認定這將是持續進行的工作,從中學習和演化。
我們的意向:
- 博物館往往以獨特的角色與社區合作,共同想像、設計和締造整體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 我們會尤其關注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它們都是非常關鍵的緊急議題,也是我們與其他合作夥伴和社區一起討論的重要項目。
我們怎樣達成目標:
- 在關乎本館展覽、活動、藏品修復和訪客體驗的論述中,可持續性將成為本質的一部分。
- 我們會讓合作夥伴和服務供應者參與其中,在建立關係、訂立合約時鼓勵他們實踐可持續性。
- 我們決心達到香港政府訂立的目標,在2030年或之前減少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碳排放。
我們的意向:
- 我們將以創新和具開拓性的思維應對氣候變化問題 。
我們怎樣達成目標:
- 我們會挑戰一般的慣習模式,批判地評估我們使用的物料。為此我們會借助本館內部一眾專家的專業知識,開放地聽取新的想法,同時主動諮詢藝術家、創作人和社區的意見。
- 我們會找出各種合乎成本效益和迅速湊效的方法,直接提高可持續性。
- 我們會找出排放的關鍵源頭,投入時間為新的解決方案進行研究、探索和實驗。
我們的意向:
- 建立誠信有賴透明度、行動和責任感。我們會確立清晰的目標,積極實踐,並且公之於眾。
我們怎樣達成目標:
- 我們會調查和紀錄排放的源頭,並承諾加以審查:
- 內部系統;
- 政策和程序,以及
- 工作模式。
- 我們認同採取透明和可行的措施,並承諾會每年做得更好。
- 我們會在商議計劃時納入可持續性,並反映在年度目標和財政預算中。
我們的意向:
- 我們會全面地採納可持續性,在作出每項決定和行動時關注排放問題,竭盡全力成為一間可持續發展的博物館。
我們怎樣達成目標:
- 可持續性將會更深入地影響我們的工作方式。我們會在各方面喚起對此的關注、了解和責任:
- 員工;
- 藝術家和創作人社群;
- 物品和服務供應者;
- 夥伴機構,以及
- 本地社區。
- 我們會增加投放在可持續解決方案和作法的資源。
我們的意向:
- 推動協作是深植於本館使命的四大策略支柱之一,我們會盡展其意義,為意見和願望的交流提供安全可靠的空間,並會成為行動和教育的樞紐,回應氣候和生態的緊急狀況。這是攸關普世的議題,我們的焦點既在本地也在全球。
我們怎樣達成目標:
- 我們會在內部和文化界中推動相關的討論和辯論。
- 我們已成立一個滿有熱誠的環境倡議小組,帶領內部的討論。
- M+將會就這項工作主辦一場國際活動,號召來自整個亞洲的博物館聚首一堂,商討如何應對氣候的緊急狀況。
我們的意向:
- 就有助於個體、社區組織和業內同儕應對氣候和生態緊急狀況的倡議,我們會不吝時間和專業知識,探索如何提供積極的支援。
我們怎樣達成目標:
- 應對氣候和生態問題是個人也是機構的責任。
- 就社區和業界積極應對當下緊急狀況的倡議,我們會鼓勵員工參與其中。
- 在發展專業的同時,我們會慷慨地分享知識。
- 我們會參加由「國際博物館與現代藝術收藏委員會」(CIMAM)、「國際展覽統籌者」(IEO)以及BIZOT等博物館組織主持的論壇,確保M+積極參與各項全球性的討論。
M+幕牆
M+響應香港環境及生態局《戶外燈光約章》。為了減少光滋擾及能源浪費,我們每晚23:00後將關掉M+幕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