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水墨設色紙本橫向畫作中央有一個紅色圓形,表面覆蓋黃色斑點和淡灰色潑墨痕跡。紅色圓形被黑色漩渦狀的墨染筆觸圍繞,延伸至畫作兩側。

國際婦女節快樂!你能說出五位女性藝術家的名字嗎?

M+很榮幸於過去數年積極參與由國際女性藝術博物館(NMWA)舉辦的#5WomenArtists。這個全球社交媒體活動是針對藝術界中性別不平等的問題而舉行。為響應運動,我們將在整個3月份,透過M+的Instagram專頁(@mplusmuseum),重點介紹館藏中五件由女性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或影片製作人創作的作品。

適逢國際婦女節,我們今年特地回顧了歷年在#5WomenArtists活動介紹過的藝術家及藝術工作者,從中挑選了五位你不可不認識的亞洲女性藝術家,並藉此表揚她們的作品。

張韻雯

圖中的裝置作品猶如實物大小的香港紅色的士,但車身歪斜向一邊,彷彿輛變了形似的,而車窗採不透明的設計。

張韻雯,《墮墜兔穴,愛麗絲細語搖指「的士!!!」》,2004年,混合媒材,© M+,香港

《墮墜兔穴,愛麗絲細語搖指「的士!!!」》是香港藝術家張韻雯的作品,取材自劉易斯‧卡羅爾1865年的經典著作《愛麗絲夢遊仙境》。書中主角愛麗絲跟隨一隻會說話的白兔,從洞裏掉進一個荒誕的夢幻奇境。

「紅的」為香港的標誌,張韻雯透過這輛傾向一側、擺得歪斜不平的仿製計程車,將愛麗絲的超現實旅程,暗喻香港回歸後前途未明的狀態。作品於香港及廣州展出,置於的士站輪候處、停車場及海濱區等公共場所,挑戰大眾對「真實」的感知,饒富玩味。這種以藝術介入公共空間、讓路人出其不意的創作手法,正是張韻雯作品的一大特色。

田邊麗子

一張以三塊合板組裝而成的矮凳置於空白的背景前,凳的頂部及底部形狀相同,無論上下倒轉,看起來也一模一樣。

田邊麗子,《村井凳》,1961年,柚木合板,M+,香港

家具兼室內設計師田邊麗子本姓村井,是少數能在戰後日本於該領域嶄露頭角的女性。1961年,她以僅27歲之齡設計了《村井凳》,作品入選日本合板家具生產商「天童木工」舉辦的首個設計比賽。

這張矮凳設計極為簡約,卻具備多種功能,是唯一投入生產的參賽作品,而這種務實的設計手法反映田邊懂得利用天童木工的強項,將工藝與技術結合起來。作品面世逾半世紀,《村井凳》至今仍在生產,是天童木工最暢銷的產品之一。

張怡

這張錄像截圖顯示一個人正親吻自己在水面中的倒影。

張怡,《噴泉》,1999年,單聲道錄像(彩色,有聲),M+,香港,© 張怡

張怡的行為展演別創一格,是行為藝術領域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對複雜的身份議題提出強而有力的表述。

《噴泉》創作於1999年,是張怡早期的展演作品,以錄像記錄下來,現已成為錄像藝術作品。作品的意念源自張怡對心理分析、以及對胴體與凝視的興趣,尤其是這些議題與其美籍亞裔女性身分的關係。展演中,她啜舔一面鏡子上的水,令人聯想到希臘神話中的納西瑟斯,他看見其在水中的倒影,以為另有其人,結果愛上了自己,象徵一種內在和外在自我的分裂。張怡指作品中的影像是試圖「透過飲用自己的倒影,使自身再次變得完整」

扎哈·哈迪德

合成塑膠紙本畫作是香港一個住宅及休閒建築群的計畫圖,以幾何和彩色圖形呈現抽象景觀。那些圖形出現在山巒起伏的深色地勢之高處。

扎哈.哈迪德,《 峰座—香港山頂項目建築群(晚間軸測圖研究)》,2012年,塑膠彩布本,M+,香港,© 扎哈.哈迪德

1983年,當時尚未廣為人認識的扎哈.哈迪德,一舉奪得香港山頂私人會所設計比賽的冠軍。比賽要求參賽者在山頂設計一座「極盡奢華的住宅會所」,提供動人奪目的景觀,以上為哈迪德所畫的一幅參賽繪圖。

哈迪德的作品大致可分為四層,由稜角分明的樓層堆疊而成,中間留空位置作會所設施。此設計為建築界帶來全新的形式表達手法,在當時引起轟動,並從超過五百個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贏得評審大力讚賞。雖然設計最後沒有實現,卻奠定了哈迪德的風格,令這位生於伊拉克、於倫敦發展事業的建築師聲名鵲起。哈迪德不斷在作品中挑戰極限,大膽嘗新,通過對不同形式的試驗,提出一種全新的建築語言。

周綠雲

在這幅水墨設色紙本畫作中,有一個漩渦狀的圓形圖案,其四周有一片約呈菱形的紅色水墨,幾乎將其包圍。菱形的頂端有一個開口,讓漩渦溢出,而菱形周圍則繪有濃淡漸次變化的黑色水墨。

周綠雲,《旋律二》,約1985年,水墨設色紙本立軸,M+,香港,© Catherine Yang

周綠雲於上海長大,接受先進教育,思想不落窠臼,後於1949年移居香港。其母金其超是一位書法家,也是早期的女權倡導者。周綠雲曾跟隨香港水墨名家學畫,於1970年代嶄露頭角。自從其繪畫老師呂壽琨和丈夫分別於1975年及1978年相繼離世後,繪畫就成為了她自我療癒的方式,給予其慰藉,是她釋放內心世界的出口。

1980年代,周綠雲的畫作走出其情緒幽谷,展示新的希望和力量,重新奠定其藝術風格和語言。其純熟的線條和點彩,締造出動感與韻律,圓轉迴旋的筆法體現宇宙間的力量,這些技法在其畫作《旋律二》的中心部分表露無遺。

頁頂圖片:周綠雲,《激霰二》(局部),1977年,水墨設色紙本,M+,香港,梅潔樓文化創意基金有限公司捐贈,2018年,© Catherine Yang

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

Ellen Oredsson是M+的網絡編輯。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