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謄本
藤原西蒙:(英語)這是我一系列啟發自畢加索的作品之一,我的確會問自己,為何Who the Bær參考了那麼多畢加索的作品。我猜Who the Bær 可能會說:當你提到藝術家,就會立刻想起畢加索。
Who the Bær 是我創作的角色,誕生於疫症大流行、封城鎖國之際。Who the Bær具備熊的形象而又說不上是真正的熊,他們活在影像世界之中,沒有性別、沒有種族、沒有國籍,甚至沒有清晰的設計。但他們全都憧憬成為一個影像,他們活在影像世界之中,不斷地變成他們看到的每個影像。
Who the Bær的宇宙有幾個分支,在其中一個分支中Who the Bær跳進藝術史之中,把經典畫作和藝術作品改頭換面。這幅畫的藍本是畢加索的《朝鮮大屠殺》,那是一幅肩負任務、充滿政治意味的繪畫,講述當時在朝鮮發生的戰爭。我覺得創作畫作用於政治宣傳這點對藝術家來說並非完全沒有牴觸的,而這一點放諸今日,仍令人很有共鳴,皆因當今圖像的利用異常廣泛,而藝術和電子圖像亦遍佈於今時今日的經濟體。我覺得頗堪玩味的是我們可以思考畢加索創作這幅畫的動機,也就是要喚起大眾對戰爭和大屠殺的關注。
當我開始這樣思考,腦海馬上浮現一個畫面,在我的版本中,我想畫作中央有人將一幅畫遞給你看,因此我畫了一個把《格爾尼卡》猛推向士兵的人物。當畢加索以韓戰為作品主題時,他並沒去過朝鮮,據說他只是在報章看過有關照片,他決定借鑒藝術史資料,於是,他參考了馬奈的畫作《槍決皇帝馬克西米連》,以及哥雅筆下的處決情境。我認為這已是某種元圖像,畢加索這幅畫繪畫了另一幅繪畫戰爭場面的畫作。因此,我們要描繪的不只是戰爭場面,同樣是歷史上的眾多圖像。我想在作品中加入另一幅畫我選擇了《格爾尼卡》,因為這大概是今天我們所知的對於戰爭最極致的圖像。可以說,這也讓我能任意地在同一幅畫中繪畫很多幅畫,左右兩方幾乎是兩幅不同的畫,而居中的《格爾尼卡》則是第三幅畫。
藤原西蒙揭示圖像不只能記錄歷史,還能介入和建構歷史。
圖像可以形塑歷史、身分和我們對現實的觀感。無論是畫作、政治宣傳、社交媒體抑或新聞照片,它們均影響着我們對何謂真實的判斷。藝術家藤原西蒙通過他創造的角色Who the Bær探索圖像的力量:這隻熊形態不定,總在變化,並且吸收和重塑周圍的圖像。Who the Bær沒有固定性別、種族和國籍,反映在人們高速創造、分享、混合和重新詮釋圖像、創作迷因的時代裏,視覺文化如何建構和重構意義。
藤原作品的主軸之一,是對藝術史,包括畢加索作品和文化影響力的詮釋。他受M+委約,為「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畢加索——與亞洲對話」特別展覽創作的作品,是跟畢加索畫作《朝鮮大屠殺》的一場對話。畢加索在原作中描繪一場他從未親歷的戰爭,並參考哥雅和馬奈的畫作繪畫而成。但一幅不經目擊而描繪的戰爭圖像,仍可稱為見證嗎?抑或它成為了一種視覺形式的政治宣傳?藤原提出此問,將Who the Bær置於持續的對話之中,探討圖像其扭曲和定義現實的力量。
觀賞藤原的作品,或會令我們反思,圖像到底是歷史的真實存照,還是經過高度介入,變幻無常的詮釋?通過將Who the Bær置於這脈絡中,藤原強調影像的不穩定性,並留下問題:若歷史是由影像建構而來,真相應在何處尋覓?
製作人員
- 監製
M+
- 影片製作
art/beats Berlin
- 導演
Olga Siemons
- 製片經理
Felix von Boehm
- 攝影
Lovis Pangratz
- 燈光
Lovis Pangratz
- 收音
Lovis Pangratz
- 剪接
Sejeong Oh, Nica Hoffschrör
- M+策展研究
陳欣怡
- M+製片
羅紫玲
- 字幕翻譯
關小春
- M+ 文本及字幕編輯
梁仲汶、林立偉
- 特別嗚謝
藤原西蒙、施博爾畫廊、鄭道鍊、Leah Turner、鄭世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