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23年12月7日 / 辜雪婷

宇宙之凝視:關於劉昕的《地表之下 別無他物》

2021年M+數碼委約項目、劉昕《地表之下  別無他物》的網頁截圖。截圖顯示漆黑背景中,有一個焦點稍為模糊的灰色球體,圖像彷彿自遙遠之地傳來。幼細的白格線覆蓋整張圖像,列明作品題目和衛星旅程參數的中英文字也遍佈畫面。

劉昕《地表之下 別無他物》,M+數碼委約項目,2021年,圖片由劉昕提供

三顆仍在軌道運行但即將退役的人造衛星,如何引發反思,討論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辜雪婷從劉昕的互動作品《地表之下 別無他物》出發,聯繫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檢視人類與地球的關係,以及來自外太空的視角。

大約每日四次,三顆由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運行的人造衛星NOAA-15、NOAA-18和NOAA-19,在前往南極的途中經過香港上空。為了預報天氣,它們於1998至2009年間發射升空,拍攝地球雲層的高清圖像。數十年後的現在,三顆衛星上的各種組件逐漸老舊損壞,它們預期於2023至2024年間終止服務。[1] 退役後,它們會脫離近地軌道,在重入大氣層時焚毀。儘管已在半退休狀態,這些衛星仍克盡厥職,將氣候數據悉數傳回地球。

地球黑白衛星圖像,看來有些雜訊。

劉昕《地表之下 別無他物》,M+數碼委約項目,2021年,圖片由劉昕提供

在藝術家兼工程師劉昕眼中,這些衛星是有靈的生命。金屬身驅沿着軌道運行,雙眼相機開合,它們憂鬱地輕聲震顫,在真空的孤寂中,默默等待命運的到來。為講述它們的故事,劉昕創作了基於網頁的M+委約數碼作品《地表之下 別無他物》(2021)。為此項目,她在香港業餘電台聯會的協助下,在聯會的基地裝設天線。每當三顆衛星進入天線探測範圍,網頁就會轉成實時的視聽體驗,直播衛星圖像和信號音,並穿插與擬人衛星的虛構對話。這個作品時刻等待有耐心的觀眾,來參與這些孤獨生命的旅程。

作品亦進一步邀請我們從另一角度感知地球,重新想像人類、地球和宇宙的關係。

儘管極具詩意,《地表之下 別無他物》並非對先進科技的浪漫演繹。相反,它嘗試揭開地球肖象的神祕面紗。我們習以為常的地球影像,其實是以數碼手法拼湊衛星圖像而成。完美的「藍色瑪瑙」背後,隱藏着以上帝之手形塑地球樣貌和概念的慾望。《地表之下 別無他物》正是批判這種人類的倨傲,和自太空視角目空一切、建構地球的做法。作品亦進一步邀請我們從另一角度感知地球,重新想像人類、地球和宇宙的關係。

自太空觀察地球的影像,當中可見地球的海洋和陸地,部分被白雲遮蔽。地球周圍是黑色的太空。

「藍色瑪瑙」,美國太空總署,2002年,此圖像由一系列衛星照片和經過幾個月觀察得來的數據拼合而成,圖片由美國太空總署提供

作家陳楸帆在回應劉昕作品而創作的短篇科幻小說《大音》(2021)中,描畫了一個聲稱能和宇宙溝通,為此深信自己是救世主的瘋子。其體內植入了感官加強器,使他通過衛星信號能聽到宇宙的聲音。此文受魯迅1918年經典短篇小說《狂人日記》的啟發,後者惶恐不安地自述了一個食人村落,抨擊了舊中國吃人的封建禮教。同樣地,陳楸帆藉着小說主角的絮聒,反對那種一味通過科技加速當代社會發展的中華未來主義。

這則短篇故事也令人聯想起中國傳統思想「天人感應」,「天」可解作自然、人格神、或超然的存在。天人感應指人透過協和一貫的體系,與天交感溝通。最終可達至「天人合一」的境界。

劉昕作品中的衛星,反思身處太空所擁有的全知上帝視角。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宇宙論的核心思想之一,於儒、釋、道三家中均可覓見蹤跡,並深入三家匯流後的傳統中國思想。天人合一的概念大概源自農耕文化中觀察和遵循自然規律的需求,並逐漸演化出不同理論。孟子和宋明理學家認為,天人合一鼓勵人內觀修省,涵養道德,改善和提升一己人格。公元前300年的儒家思想家荀子主張,人必須學習和遵循自然規律,才可榮發滋長。漢代哲學兼政治家董仲舒則創建了一個宏大的宇宙體系,涵蓋包括自然、人格神、人,以至人事、政治、制度等萬事萬物。其中個體彼此依存和牽制,在變化和流動中相互影響,不斷調整至平衡、穩定和統一的狀態。但必須強調的是,董氏的宇宙秩序亦是一種由上而下、為統治者服務的範式。[2]

中國古代墨繪全身人像,圍繞着他的是中國曆法二十四節氣的描述和八卦符號,黑線將身體部分跟節氣和八卦聯繫起來。

中醫受宋明理學影響,認為人體跟自然密切相關。這張取自中國古代醫書的繪圖,闡明人身不同部位如何跟中國曆法二十四節氣和道家宇宙論中的八卦相連,圖片經由Getty Images提供

而劉昕作品中的衛星,反思身處太空所擁有的全知上帝視角。其獨白對我們長久以來以科技征服自然的行為提出質疑。自十八世紀歐洲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以來,隨着第一台蒸汽機的誕生,人類活動便開始深刻影響和改變地球的地質和生態系統,揭開了人類世的帷幕。我們的野心不止於陸地。比如,不斷製造更精密的太空望遠鏡:最新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能更清晰地觀測宇宙更深處。還有,太空旅程此起彼落,亟欲佔據宇宙,如上帝般自由進入這個無垠之境。這是關乎擴張、榨取和征服的另一種天人合一。

作品中的衛星……是用來引發地球生命生存的省思。

在《論中國的技術問題:宇宙技術初論》(2021)中,學者許煜指出有必要就當代中國的科技活動,從中國傳統宇宙觀中汲取靈感,提出新的科技哲學思想。中國古代宇宙論和自鴉片戰爭以來強行植入中國土壤的西方現代科技思想,兩者在文化、認知和論證方面都存在鴻溝,許煜認為一種新的科技哲學思想也許可以填補這個鴻溝。為了孕育新的技術覺悟,從而擺脫現時的加速主義、全球資本主義和強制監控等科技相關問題,劉昕和陳楸帆通過作品均暗示一個統一的、但消弭階級的,針對「天人合一」的全新詮釋。故此,在這個新的科技哲學思想中,萬物應並存共生,關聯影響,於變化中生生不息,臻至平衡。這樣就有望泯除邊界分歧,共享珍視資源,深入感知宇宙、與其精神相連,最終獲得和諧統一。在這新範式中,科技不再受制於新殖民和技術官僚主義,而盲目引發人類世的災禍。反之,科技作為該宇宙觀的一員,會與其他個體相互協作,達成並鞏固天人合一。就像劉昕作品中的衛星,並非應用於軍事研究,而是用來引發地球生命生存的省思。每當我們仰望天空,這些衛星會提醒我們自身的渺小和對宇宙的無限好奇。

  1. 1.

    ‘Currently flying’, N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 Data,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NESDIS), NOAA, accessed 30 January 2023, https://www.nesdis.noaa.gov/current-satellite-missions/currently-flying.

  2. 2.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2022),頁391。

辜雪婷
辜雪婷
辜雪婷

M+數碼特別項目副策展人。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