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9年9月5日 / Ellen Oredsson

M+人物:潤物無聲

一個男人坐在一輛拖車的樓梯上,微笑地望向鏡頭,拖車的車身鋪上灰色金屬片。

「M+ 敢探號」是Dicky第一個參與的策展項目,由前線走到幕後,在每個崗位所得到的經歷,都為他上了寶貴的一課。照片:M+,香港

教學及詮釋助理策展人楊柏匡(Dicky)回答了五道問題,為我們介紹他在M+的工作!

是甚麼驅使你加入M+?

在2015年的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中,我擔任了香港藝術家曾建華個展「無盡虛無」的展覽實習生。展覽由M+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合辦。當時我剛辭掉在一所本地中學的工作,時刻在問自己:「到底世上有沒有一份能夠讓我全情投入的工作?」我在大學修讀創意媒體,希望能從事與文化藝術相關的職業。當中最令我嚮往的是與不同的人合作,過程中能凝聚多種價值觀念,繼而互相啟發。那時,我覺得策展人是很神秘的崗位,甚至以為策展人像是公關,專責與傳媒打交道或市場營銷等工作,從未想過這是一份能潤物無聲、關顧他人的職業。

我想起實習時期在威尼斯與Stella(M+教學及詮釋主策展人)的對話。Stella是「無盡虛無」展覽的聯席策展人,那時她過來工作,順道與我和另一位實習生吃了一頓飯。我們談到她在工作上與人合作的經歷,每個故事也像是訴說着一種她對策展工作的信念──以人為重。她與藝術家和與觀眾的互信關係觸動了我,也從此改變了我對博物館策展人的看法。

不過,我卻從沒想過自己會加入M+團隊,見證「M+ 敢探號」的誕生和演進過程。這個計劃既為我的博物館工作生涯帶來難忘的開始,也一直扶助我在M+的成長。

請描述你日常的工作。

晚上,一輛拖車停在路旁,車身鋪有灰色金屬片,另貼上有鏤空「M+ 敢探號」標誌的大幅黑色物料,準備在其上噴漆。一個人站在拖車旁的梯子上。

「M+ 探敢號」啟航前的一晚,團隊在貨櫃場通宵趕工,為銀色的貨櫃噴上計劃的標誌。Dicky見證了「M+ 探敢號」的誕生,也自此成為了它的第一位觀眾。圖片由楊柏匡提供

博物館的工作每天都變化不斷,所以我實在沒有一天是尋常地度過的。

我的主要工作是策劃供學校及教師參與的教學活動,當中M+的首個校園外展計劃「M+ 敢探號」在我的工作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M+ 敢探號」是穿梭於香港不同校園的流動創作教室,自2016年起,M+每年委約一至兩位本地創作人構思一件參與式作品的雛型,作品隨着這輛特製拖車的校園巡迴每天蛻變,成為一個不斷由學生重構的展覽。

由於學校的情況各有不同,我們需要靈活配合學校的環境。計劃期間,我感到自己像個要隨時趕到不同地方「救火」的消防員。不論接到有關泊位的改動、駕駛通道的阻塞或惡劣天氣等通知,我們都要即時想出解決方案,讓校園活動能如期舉行 。

你在M+最難忘的經驗是甚麼?

一個男人將延長電線連接到「M+ 敢探號」的插頭。

「M+ 敢探號」的工作團隊曾遇過突發的情況,最終要在沒有電源的展廳內摸黑佈展,以趕及迎接第一群到場參觀的師生。照片:M+,香港

「M+ 敢探號」巧妙地提供了一個空間,給予我和觀眾很多意想不到的對話。

我還記得於第二年「M+ 敢探號」校園巡迴期間,我遇上一位非常熱愛紋身的學生,他更悄悄地告訴我一個秘密──他背脊上的紋身。我倆交談了很久,說到他想成為紋身師的夢想,以及其家人的反對,也說到他覺得校園生活有多浪費光陰,阻礙他步向成為紋身師的志願。他重覆抱怨,如果他早就輟學到校外學習紋身,今天已經成為紋身師了,為何還要待在學校讀生物和歷史?

我跟他說,一位紋身大師不只在乎把圖案紋好的技巧,更在乎透過紋身作品把他的獨特見解和思考「紋」在別人的皮膚上。而在學校所學的知識便能滋養我們建立批判思維,以及不從流的價值觀,從中達至這種藝術造詣。

一幅採用不同顏色箱頭筆所畫的人臉,臉上額頭位置畫了另一張細小的臉,被一個心圍着。

李香蘭為那位熱愛紋身的學生所畫的肖像,記載了他和Dicky的惺惺相惜。圖片由楊柏匡提供

在學生參與的工作坊中,插畫及繪本作家李香蘭會挑選幾位學生與她對談,一邊訪問,一邊按他們所分享的故事畫下他們的肖像。李香蘭也有訪問那位跟我詳談的學生,但他看似不樂於在眾人前多談,總是不太投入地回答。但當李香蘭追問他有沒有想感謝的人時,他竟出乎意料地說出我的名字!李香蘭即時在他的人像畫上畫了我的樣子,然後再請他多添幾筆,他便圍着我的畫像畫了一個心形圖案。我跟這位學生才剛相識,實在沒有想過他會如此珍重自己所說的話。

請在M+藏品中,挑選一件你最喜歡或令你深受啟發的作品或物件。

裝置藝術品中,九張木書桌排列成三行。每張書桌上都有一個電動卡式錄音帶播放裝置,連着書桌的座位上則有一個金屬架,每個架上都裝設兩個模塑成形的人頭,塑像眼睛緊閉。

Heri Dono,《思想發酵》,1992至1993年,木書檯、玻璃纖維、金屬、書本、卡式帶播放機、電子零件,M+,香港,© Heri Dono

Heri Dono的作品《思想發酵》呈現了多個只會機械式點頭的人頭雕塑,象徵一個受到高度箝制、人民必須遵從指令處世行事的社會。

我在M+與學校合作的經驗,使我特別關注作品中人頭雕塑的機械式反應。這種反應警惕我去思考課室等正規的教學場所可如何影響學生汲取知識。這作品也提醒我時刻反思每個學習平台的限制,發掘博物館這非正規學習環境的獨特之處,讓我們透過博物館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學校以外的知識交流平台。

我們相信,一個理想的教學場所應開放給主動積極的人持續學習,並且經常鼓勵批判思考及多元的意見。

有甚麼關於你的事,是同事不知道的?

我想很少同事知道我曾從事香港電影製作。我所參與的第一部商業電影是許鞍華導演的作品。我在電影業所獲得的經驗也對我在M+的工作大有助益。

我學會借用場景和道具去說故事。記起當我初次參與具規模的獨立電影製作,戲中有一幕的場景是葬禮。為此,我學習設計及製作殯儀花牌,更認識了各種花的特性和花語。我以往在電影業所學到的知識,也能應用於籌備鄧國騫在「M+ 敢探號」的展覽,為其作品添置與內容環環相扣的場景和道具。

一個戴着口罩的男人在電梯內自拍,他揹着好幾個袋子,還拿着一大卷泡泡紙。

籌備鄧國騫的「M+ 敢探號」展覽期間,Dicky為展覽四出張羅道具。圖片由楊柏匡提供

我在電影美術工作上遇到的第一位美術指導,是我美術上的啟蒙老師。他相信電影美術的重點不在於創造絢爛或爭艷的畫面,而是編排富真實感的場景陳設,讓演員與它互動,不着痕跡地訴說使人信服的故事。也許策展人的工作亦如是──我們就像一面鏡子,在觀眾不察覺我們存在的情況下,反映藝術家的所思所想。

內容由Ellen Oredsson轉述。為確保行文清晰, 以上訪談經過編輯。了解「M+ 敢探號 2020」更多。 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