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23年2月15日 / 林立偉

重複和複製:草間彌生的《積累 No.14a》

紙本拼貼作品由數百張空郵貼紙組成,每張長方形貼紙的頂部和底部,分別綴以一條紅色幼線和一條藍色幼線。貼紙上的文字也是藍色印刷。

《積累 No.14a》(1962)由數百張空郵貼紙組成,是草間彌生以重覆的手法來創作的作品之一, © 草間彌生

這幅作品上密密麻麻貼滿帶有紅白藍色條紋的空郵貼紙,令人眼花繚亂。一如草間彌生的許多其他作品,將物件密集而重複地積累,一直是她常用的創作手法。她曾說自己年幼時,看見家後方的「河道上鋪了數百萬顆白色石頭,構成一個神秘景象」,這種豐富得不可勝數的景象令她為之着迷,因此重複和複製就成了她的招牌技法,一直貫穿於其作品。

1950年代末,草間彌生在大幅畫布上重複畫上細小圓圈,營造令人目眩的效果,創作出著名的《無限的網》系列。1961年,一位評論家看了草間那幅長達十米的《無限的網》後說:「她不想她的畫結束。」其後草間把重複的慾望投向立體事物,開始在家具和其他日常物品上,附加無數形狀像陽具的細小填充布袋,這些作品後來被稱為《積累》。

紙本拼貼作品的局部由多張空郵貼紙組成,每張長方形貼紙的頂部和底部,分別綴以一條紅色幼線和一條藍色幼線。貼紙上的印刷文字也是藍色的。

草間彌生, 《積累 No.14a》(局部), 1962年,空郵貼紙紙本 ,M+,香港, © 草間彌生

她在1962年親手縫製了數百個白色布製填充物,覆蓋在一張原本再平凡不過的椅子上,把椅子成為積累的宿主,創作出《積累 No. 1》這件重要作品。她還運用五花八門的物料,以類似手法創作拼貼畫,這幅貼滿空郵貼紙的作品就是一例。誠如有評論家所說,草間清楚知道「如何將一個微小的元素不斷重複,直到產生蔚為奇觀的統一體」。 [1]

我總是站在執迷的中央,對抗體內對積累和重複的狂熱……

草間彌生

草間在1961年寫了〈在積累的魔咒下〉一文,述說自己對積累的執迷:「我常一口氣工作五十到六十個小時。我漸漸感到自己墮進積累和重複的魔咒,深陷網中;網從自身擴展,逸越畫布,覆蓋地板、桌子和所有地方,甚至整個可見的宇宙。我總是站在執迷的中央,對抗體內對積累和重複的狂熱,迷失在這將我攫住、無以名狀的魔咒裏。」

繪畫那些巨大的無限的網畫作,以及在大片面積上縫製軟雕塑,或許讓草間將她的創作執念充分發揮。可是,有些文章卻引用精神病學的研究,將這種行為與人格障礙拉上關係。然而,這種耗時費工的創作過程亦令草間精疲力竭,甚至需要入院治療。

一個人站在一個放滿黑底白點球體的鏡房之中。

《圓點執念──渴望天堂的愛》於「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現場,2022年,攝影:梁譽聰,M+,香港

草間那些同樣大受人喜愛的「無限鏡屋」,其實也是衍生自她對積累的偏執,她發現利用鏡子可以無限地複製倒影,就以這種光學現象來拓展她積累物件的手法。

在電郵和各種流動通訊軟件大行其道的今天,還會寄信的人已少之又少,連帶年輕一代或許也很少見過這種空郵貼紙。不過,在草間彌生創作《積累 No.14a》的1960年代初,空郵貼紙是一般人都熟悉的尋常事物,貫徹她常用家具甚至通心粉等日常物件創作的做法。在現今電子通訊時代再來欣賞這件作品,這種對於素材的陌生感,或許又為當代觀賞者帶來一扇窺見過去生活方式的窗口。

本文於2022年12月14日首刊於《明報》,現經編改及翻譯發佈於此。原作者:林立偉;編改:網絡編輯梁仲汶。除另有標注,所有作品:M+,香港

M+的「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覽是草間彌生在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舉行的最大回顧展。發掘更多關於草間彌生超凡絢爛的藝術之路,見證藝術連繫人心、治癒心靈的力量。

  1. 1.

    Lil Picard, ‘Kiihler Wind des Nihlismus’ [Cool Wind of Nihilism], Die Welt, 5 March 1964.

林立偉
林立偉
林立偉

林立偉是M+資深編輯。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