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楊嘉輝:未被聽見的聲音
楊嘉輝:未被聽見的聲音
3:40
影片謄本

(原文:英語)

楊嘉輝:我最初接受的是聲音和音樂的訓練。所以雖然我現在拍攝影片、繪畫和製作物件,但聲音和音樂仍然是我用來觀照世界的方式之一。我在學生時代演奏低音提琴。低音提琴手演奏的部分並不多,大部分時間都是為即將要演奏的段落做好心理準備。我會無聲地彈奏將要演出的段落。我記得當時曾想像,如果整個管弦樂團都這樣做,無聲地演奏一首樂曲,那會是甚麼情景。

促成整個「消音狀況」系列的契機很簡單。我獲邀為一間圖書館創作一系列作品。當中的矛盾蘊含趣味。我們視圖書館為安靜的地方,但它其實並非完全悄然無聲。比如圖書館管理員會推着手推車四處走動,還會整理書籍。人們聽到那些聲音,但不會覺得有何問題。我開始思考各種狀況,在當中你可以有所取捨地選擇消除某種聲音。我最終寫下了二十種這類狀況。

當我須要為悉尼雙年展創作另一件作品時,我希望這作品是此系列的最後一件.所以我重新思考這個概念。我知道從聲音表現上看,讓整個管弦樂團來做這件事是可行;而這需要風格極度浪漫,樂手演奏動作很大的樂曲,像一層聲音與另一層碰撞,整個弦樂組在跟管樂組對話。

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響曲》經常出現在電影和廣告中,所以即使大家不認識整首交響樂,也能從不同部分認出當中的主旋律和段落,然後那曲調會隱隱浮現於你的腦海中。試想像你有一個遙控器,可以讓你消除當中的某一層聲音,卻仍然保留其他層次的聲音,那就是「消音狀況」。在音調之下,還有節奏,還有身體的動態。這些東西都存在,只是沒有被聽到。在消音的概念背後,其實蘊藏澎湃洶湧的力量。

我最初接受的是聲音和音樂的訓練。所以雖然我現在拍攝影片、繪畫和製作物件,但聲音和音樂仍然是我用來觀照世界的方式之一。

楊嘉輝

藝術家楊嘉輝講述他開始創作「消音」系列的故事,他在此系列中指導樂手無聲演奏樂器

跨領域藝術家楊嘉輝是作曲家出身,2013年獲普林斯頓大學音樂博士(作曲)學位。由於曾受正統音樂訓練,他在藝術實踐中結合實驗音樂、聲音研究與場域特定展演的元素。他以聲音作為思考工具,剖析日常生活背後的意識形態與政治議題。

楊嘉輝在其作品《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2018)中,指導科隆的交響樂團Flora Sinfonie Orchester無聲演奏。樂手將樂器消音,凸出演奏期間發出的其他聲音,包括他們的呼吸、翻揭樂譜的動作,以及按動樂器音鍵時發出的聲音。他迫使聽眾以原本被掩蓋或邊緣化的聲音,重新想像及建構音樂。作品屬於楊嘉輝自2014年起創作的大型作品系列《消音狀況》,凸顯平常備受忽略的聲音,構建出嶄新的音景。

進一步了解楊嘉輝如何使用聲音(及其消除)為創作物料,以及從訪談了解其展覽「楊嘉輝的賑災專輯」 。

製作人員

監製

M+

影片製作

Adam Studios

M+策展研究

皮力、譚雪凝、胡寶雯

M+製片人

蘇浚、丘雪君、伍韵怡

此影片原於「M+ 故事」發布。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