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記」展覽現場,2024年,攝影:梁譽聰,圖片由M+提供
M+全新藏品展覽「造物記」探究造物過程 將於2024年11月2日(本週六)起向公眾開放
「造物記」展覽現場,2024年,攝影:梁譽聰,圖片由M+提供
M+全新藏品展覽「造物記」探究造物過程 將於2024年11月2日(本週六)起向公眾開放
位於西九文化區、亞洲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呈獻全新展覽「造物記」。展覽作品選自M+藏品,從製造過程出發,探索這種創意表達的各種面向,推究造物之舉長久以來對於人類生活、全球社群和脆弱的生態系統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展覽於2024年11月2日(星期六)起於M+開放式展廳向公眾開放。
「造物記」展出的作品大部分來自M+館藏。展覽作品來自眾多藝術家、設計師及建築師之手,包括約翰.基治、哈羅德.科恩、Julie & Jesse、前田約翰、拉法埃拉.德拉奧爾加、安娜.里德勒、Ki Saigon、藤森照信、吳世正、黃炳培,以及武重義建築事務所。展覽追尋造物的過程,由概念、研究、設計到生產,還有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網絡。透過深入研究精選作品背後的靈感、技術和影響,此展覽幫助我們了解人類在造物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這些過程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
展覽亦探討創作人如何運用適切的設計、創新的物料和別具創意的循環再用策略,從而發掘與眾不同的思維模式。這些思想置身於宏觀的歷史和社會政治脈絡之中,並分為四大主題:
- 「陶瓷:觀念蛻變的故事」探索陶瓷複雜而層次豐富的歷史,聚焦於同一種物料如何在價值和人們對它的觀感上,隨歲月流轉而變化。這部分從中國景德鎮的窯爐開始,探尋青花瓷幾百年來的演變,作為引子鋪墊有關物件製造的三個面向,包括因消費主義而衍生的物料實驗、工具演變和環境影響。重點展品包括由香港藝術館借出的一件製於清代、具有管狀把手的釉下藍彩蓮花紋花瓶、由香港中文大學借出一件青花粉彩家族聯姻紋章盤,以及M+希克藏品中倪海峰以當代視角重新想像青花瓷之作《離境與抵達》(2005)。
- 「物料的潛力」聚焦於造物之人如何嘗試使用霓虹燈、樹脂、竹子等不同物料,從而探索新的過程、方法、造型。這部分深入探討創作人如何發展技巧和技術,把物料帶來的挑戰轉化為造就革新的機會。經修復後的香港「好好洋服」霓虹招牌(1963)首次與罕見的霓虹招牌設計草圖原稿在博物館內一同展出。武重義建築事務所的風與水咖啡館(2006)結構研究模型,展示了竹子這種生長迅速、可持續獲得的物料之用途廣泛。而芭芭拉.桑索尼的草圖和彩色織物,則描繪了斯里蘭卡的景觀,表現在社區推行手工編織實踐的各種可能。
- 「人手與機器」探討電腦、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發展,如何革新製作的過程。這種創新造就了全新的混合工作方法,促使人們思考在此情況下,工藝會變成甚麼樣子。自1960年代以來,新一代藝術家將概念轉化為演算法,並愈來愈常創作隨機的、不以既定方式發展的互動作品。重點展品包括早期人工智能電腦藝術先驅哈羅德.科恩的《機器繪畫系列TCM#14》(1995);科技專家、藝術家兼教育家前田約翰的《反應書籍(按鍵、打字、書寫)》(1998);以及安娜.里德勒和戴維.普福的投機式非同質化代幣項目檔案《花卉拍賣會》(2019)。
- 「行為與後果」追溯消費主義如何在大規模生產的需求、合成材料和廉價勞動力下形塑當代社會的面貌。這部分展出一系列海報中打動人心的圖像、俐落的設計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訊息警告我們正邁向一場道德和生態的危機。面對此全球挑戰,另一些造物之人則專注於社區參與和着眼於未來的項目,以解決社會政治問題。這部分亦會展出數個來自「眾人之家」計劃的模型,這是一個由社區主導的設計項目,其過程為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後流離失所的人提供臨時庇護所和聚會空間;同時展出Ki Saigon的《致未來的信》(2021),反思即棄塑膠帶來的長期後果,作為對未來世代的當頭棒喝。
於東展廳的全新展品──來自黑川紀章中銀膠囊大樓的一個經修復的膠囊單位
經修復的中銀膠囊大樓(1970–1972)單位於M+東展廳的展示現場,2024年
攝影:梁譽聰,圖片由M+提供
為配合展覽開幕,東展廳展出建築師黑川紀章經典之作中銀膠囊大樓(1970–1972),展示當中一個經修復的膠囊單位。該大樓曾經擁有140個獨立的小型公寓單位,專為在郊區居住卻在東京市中心工作的人們提供住所。日本代謝派建築運動在1960年代興起,是源起於亞洲最重要的建築運動之一,而這座大樓就是少數根據代謝派理念建成的建築物之一。2000年代初,中銀膠囊大樓開始老舊失修,儘管人們屢次嘗試保育它,也引來全球媒體關注,大樓還是於2022年被拆卸。只有二十三個膠囊單位獲保留和修復,被少數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收藏,M+就是其中之一。同場亦會展出數段由M+製作、並得NHK Enterprises協力的影片,分別講述代謝派的由來、黑川紀章的願景,並由建築師兼歷史學家藤森照信闡釋大樓結構的獨創性及其命運。將中銀膠囊大樓中的一個膠囊單位納入收藏,加上現正在「物件.空間.互動」展覽中展出、出自菊竹清訓之手的大阪萬博塔(1968–1970)嵌板,令M+成為唯一擁有兩件代謝派少數建成的建築物構件的博物館。
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表示:「『造物記』透過創作這個錯綜複雜的世界,訴說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展現M+藏品非凡的廣度與深度。此展覽闡明了當代視覺文化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之間的深厚聯繫,並以豐富多元的故事,凸顯造物這個行為為何在當今社會仍然舉足輕重,而且是前所未有地重要。黑川紀章的代表作中銀膠囊大樓中的一個膠囊單位,現已納入M+館藏,我非常高興能將它與倉俁史朗的清友壽司吧(1988)相鄰展出,讓現代社會不同時期的日本設計和建築工藝展開獨特對話。」
M+設計及建築主策展人Ikko Yokoyama表示:「『造物記』聚焦於造物過程的各個方面,以及重要製品所產生的影響,突顯了我們日常生活所用的物件背後的動機、方法和影響,是目前的設計及建築展覽『物件.空間.互動』的延續。此展覽跨越學科,關注由概念到創造的歷程。這種創新的展示方式不僅彰顯了創作人、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築師的匠心獨運,還展示了造物的過程、人類的共同經驗,以及不斷演變的當代視覺文化景觀如何緊密交織。獲細心修復的膠囊單位來自中銀膠囊大樓,它是國際讚賞的建築地標,體現了日本現代上班族精緻入微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反映了創意表達、功能性、樂觀精神和社會變化。」
M+今晚為展覽舉行開幕儀式,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M+藝術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M+設計及建築主策展人Ikko Yokoyama和M+設計及建築策展人張俊傑均有出席。
票務安排
持標準門票的訪客可於2024年11月2日(星期六)起參觀「造物記」及位於M+ 2樓的「M+希克藏品:別傳」、「物件.空間.互動」、「山鳴水應」和「石漢瑞:化圖為語」。標準門票成人門票為港幣120元正,特惠門票*為港幣60元正。「A.A.村上:浮游之境」展覽於B2層展演空間及「傅丹創意現場:野口勇的『光』」於B2層潛空間則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
持特別展覽「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及/或「郭培:藝想天開」門票的訪客可參觀所有標準門票展覽。博物館提供特別展覽套票,成人套票為港幣240元正,特惠套票*為港幣120元正。訪客可憑票在同一天參觀此兩個特別展覽及所有標準門票展覽。展覽門票現於M+網站、西九文化區網站、「西九文化區」應用程式、購票通、香港中國旅行社、Klook、KKday和攜程旅行公開發售。有關M+票務安排的資訊,請瀏覽M+網站。
*特惠門票適用於全日制學生、7至11歲的小童、60歲或以上的長者、殘疾人士(與一名同行照料者),以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助人。
M+會籍
M+全年會員及贊助人會籍為各年齡及背景的人士提供與眾不同的當代視覺文化體驗。所有M+會員及贊助人可以無限次免費參觀標準門票展覽,包括「造物記」。而M+贊助人則可全年無限次免費參觀所有展覽,每次可攜同最多三位賓客。其他會籍禮遇包括於會籍有效期內免費參觀特別展覽三次、獨家享用M+會館、參與M+專屬參觀時段、優先購買門票、獲邀參加會員專屬活動,以及更多精彩禮遇。詳情請瀏覽M+網站。
關於M+
M+是嶄新的博物館,致力於收藏、展示與詮釋二十及二十一世紀的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築、流動影像,以及香港視覺文化。位於香港西九文化區的M+規模可媲美世界知名的現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矢志於躋身世界頂尖文化機構之列。M+冀以香港中西薈萃的歷史特色為基礎,從身處的此時此地出發,為二十一世紀亞洲創立一座別樹一幟的新型博物館。
關於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願景是為香港在濱臨維多利亞港、佔地四十公頃的填海土地上,創造一個多姿多彩的新文化地帶。文化區內設有製作及舉辦世界級展覽、表演節目和文化藝術活動的各類劇場、演出空間和博物館;並將提供二十三公頃的公共空間,包括長達兩公里的海濱長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