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唐書璇及M+代表在「M+修復」電影《董夫人》4K修復版全球首映前在第78屆康城影展紅地毯亮相

從左至右:唐書璇的隨行人員Adele Yoshioka、M+香港電影及媒體外聘策展人李焯桃、M+ CHANEL流動影像主策展人蘇筱琪、《董夫人》導演唐書璇、M+流動影像策展人江千慧,以及M+流動影像項目統籌羅海珊

攝影:Doug Peters,圖片由M+提供

2025年5月19日

M+慶祝由香港電影先驅唐書璇執導的《董夫人》 經「M+修復」計劃完成修復 4K修復版於2025年5月17日(星期六) 在第78屆康城影展作全球首映

PA_THE_ARCH_HK_CINEMA-016

唐書璇及M+代表在「M+修復」電影《董夫人》4K修復版全球首映前在第78屆康城影展紅地毯亮相

從左至右:唐書璇的隨行人員Adele Yoshioka、M+香港電影及媒體外聘策展人李焯桃、M+ CHANEL流動影像主策展人蘇筱琪、《董夫人》導演唐書璇、M+流動影像策展人江千慧,以及M+流動影像項目統籌羅海珊

攝影:Doug Peters,圖片由M+提供

M+慶祝由香港電影先驅唐書璇執導的《董夫人》 經「M+修復」計劃完成修復 4K修復版於2025年5月17日(星期六) 在第78屆康城影展作全球首映

位於西九文化區、亞洲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慶祝由香港電影先驅唐書璇(香港,生於1938年)執導並經「M+修復」計劃完成修復的董夫人(1968)入選第78屆康城影展「康城經典」單元,於2025年5月17日(星期六)作全球首映。唐書璇與M+ CHANEL流動影像主策展人蘇筱琪、M+流動影像策展人江千慧及M+香港電影及媒體外聘策展人李焯桃一同亮相影展的紅地毯,並參與在布紐爾戲院舉行的放映。《董夫人》為唐書璇執導的突破性電影,最近完成修復,屬CHANEL支持的M+修復計劃。該片曾於1969年在首屆「導演雙週」放映,那是平行於康城影展的獨立單元。《董夫人》在2025年5月17日的放映,標誌着該片相隔五十六年後重返康城。

《董夫人》導演唐書璇表示:「身為1960及1970年代香港的女性電影人,我深感榮幸,能夠見證我的首作《董夫人》修復版在五十多年後於國際上最聲譽卓著及富有影響力的影展展出。香港電影是這座城市珍貴的文化資產,我很高興『M+修復』能夠讓香港電影再次成為焦點。」

M+ CHANEL流動影像主策展人蘇筱琪談到該片在視覺表現和主題方面的創新:「《董夫人》是香港最早的獨立電影之一,在香港電影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這部電影在視覺語言和敘事方法上都有突破性的成就,結合傳統中國美學與現代歐陸的影響。其對性別角色和社會規範的探討細膩而進取,迄今仍不過時,為跨越時代的主題提供新視角。我們很高興《董夫人》修復版入圍康城影展,讓新一代觀眾重新發現其藝術性和文化深度。」

《董夫人》是香港早期藝術電影和獨立製作的開路先鋒。電影改編自民間傳說,描述一名寡婦陷於情慾與禮教之間的掙扎,探討傳統中國社會的性別角色。以黑白拍攝的《董夫人》代表傳統中國美學與現代歐陸電影風格的完美結合。電影大膽的實驗精神,包括溶鏡、疊印、凝鏡、重複的動作等破格運用,走在時代尖端。

《董夫人》的修復過程頗為複雜,因其35毫米原黑白底片已經散佚。由M+帶領的4K修復取材自1968年保存至今的菲林物料,包括加州大學柏克萊藝術博物館和太平洋電影資料館保存的35毫米放映拷貝,以及英國電影協會國家資料館保存並掃描的35毫米放映拷貝,並於倫敦Silver Salt Restoration完成版本比較、數碼修復和色彩校正。M+特別鳴謝李朝宗先生後人、Les Blank Films,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電影資料館的支持和合作。

《董夫人》是「M+修復」項目的成果,該項目由CHANEL支持,目標是修復九部劇情長片,從而增加觀眾對香港豐富電影文化遺產的認識。M+與CHANEL於2023年7月展開為期三年的夥伴合作計劃,「M+修復」就是該計劃的一部分,聚焦於1979年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凸顯當時本土電影在創意實驗和技術創新上的突破。香港電影新浪潮由方育平、許鞍華、譚家明、嚴浩和翁維銓等導演領軍,對香港電影影響深遠。

「M+修復」為重估香港電影新浪潮提供新機會。由翁維銓執導的「M+修復」作品《行規》(1979)已於2025年4月作為第49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特備節目,在M+戲院首映。「M+修復」首三部作品,包括《董夫人》、譚家明執導的《愛殺》(1981),以及《行規》,將於M+戲院2025年秋季節目上映。

關於唐書璇

唐書璇(香港,生於1938年)在香港長大,於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系畢業。她的首部長片《董夫人》(1968)一鳴驚人,是香港最早在主流影業以外製作並獨立發行的電影,也是第一部入圍多個歐美影展的香港電影。繼《董夫人》後,她還拍了三部電影,包括《再見中國》(1974)、《十三不搭》(1975)和《暴發戶》(1979)。1975年,她創辦電影刊物《大特寫》,亦即《電影雙週刊》的前身。她在1979年移居美國。

關於M+

M+是亞洲的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致力於收藏、展示與詮釋二十及二十一世紀的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築、流動影像,以及香港視覺文化。濱臨香港維多利亞港的M+大樓由世界知名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聯同TFP Farrells和奧雅納設計,總建築面積達65,000平方米,設有三十三個展廳,還有學舍、流動影像中心、研究中心、天台花園,以及其他舉辦活動和節目的空間。M+幕牆是全球最大的LED屏幕之一,每晚以香港天際線為背景展示委約作品。M+的永久館藏來自亞洲及世界其他地方,橫跨不同領域,當中的M+希克藏品,論豐富程度是全球數一數二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M+今天已是研究和展示當代視覺文化的樞紐,致力啟發大眾的思考及好奇心。

關於CHANEL文化基金

CHANEL文化基金(CHANEL Culture Fund)積極培育能量充沛的創作者與創新者網路,推動塑造全球文化的理念。核心計劃包括CHANEL的藝術合作夥伴(CHANEL’s Art Partners),襄助機構領導者開展突破性長期專案,為文化景觀挹注活水;「CHANEL Next Prize」則為藝術家提供資源與指導,助其實現未來願景;另一項常態性播客系列「CHANEL Connects」力邀跨領域、跨世代和跨地域思想領袖共同暢談並深入探討當代重大議題。

從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MCA Chicago)的新銳策展人到首爾三星美術館(Leeum Museum of Art)的頂尖生態學家,抑或是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開創新格局的藝術家,以及英國電影協會(British Film Institute)中最優秀的導演皆囊括其中,CHANEL文化基金推崇大膽創新,構建美好未來。

關於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濱臨維港,佔地四十公頃,不僅是香港最新的文化旅遊地標,更是全球最具規模、最富雄心的文化樞紐之一。區內設有眾多地標式文化藝術設施,包括世界級博物館M+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設計匠心獨運的戲曲中心和自由空間等表演藝術場地、佔地十一公頃的藝術公園和海濱長廊,以及興建中的西九演藝中心。

西九文化區每年傾力呈獻逾千場展覽、表演、節目和活動,致力為新晉及享譽盛名的藝術家提供重要平台。西九文化區每年吸引過千萬名訪客,正發展成為香港的國際文化品牌,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

更多新聞稿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