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呈獻「森村泰昌與辛蒂 · 雪曼:變裝化身」 全球首個同場展示兩位藝術家作品的攝影雙人展 透過跨越時間、空間和文化的擺拍攝影 重新思考人的多重身分
M+呈獻「森村泰昌與辛蒂 · 雪曼:變裝化身」 全球首個同場展示兩位藝術家作品的攝影雙人展 透過跨越時間、空間和文化的擺拍攝影 重新思考人的多重身分
位於西九文化區、亞洲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呈獻「森村泰昌與辛蒂 · 雪曼:變裝化身」,全球首個森村泰昌(日本籍,生於1951年)和辛蒂 · 雪曼(美國籍,生於1954年)的攝影雙人展,透過跨越時間、空間和文化的擺拍攝影,重新思考人的多重身分。兩位藝術家均以變裝為創作手法,藉此探討身分、大眾媒體和歷史之間的關係。此展覽將於2024年12月14日(星期六)起於M+包陪麗、渡伸一郎展廳向公眾開放。
變裝是指借助服飾、化妝、道具和身體語言來改變一個人的外表及行為舉止,從而暫時化身為另一個人。自1970及1980年代起,森村泰昌和辛蒂 · 雪曼均受到流行文化乃至藝術史中的名人和女性角色啟發,創作出擺拍的攝影作品,在各自的文化脈絡下探索身分的建構。
「森村泰昌與辛蒂 · 雪曼:變裝化身」屬於「包陪麗、渡伸一郎展覽系列」,展覽將展出兩位藝術家重要的早期系列作品,追溯其創作的本源,探討他們如何重構藝術、電影和大眾媒體中的經典畫面。
展覽將展出四組作品,有的妙想天開,有的暗藏嘲諷,詰問既定的性別和文化觀念。這些作品讓我們反思自身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並了解塑造我們當下模樣的因素。
- 辛蒂 · 雪曼的《雜誌插頁》系列(1981)原本是由當代藝術期刊《藝術論壇》委約拍攝。為呼應雜誌的形式,雪曼參照二十世紀中期色情雜誌的插頁,一共創作了十二幅作品,本展覽展出其中七張。她在照片中擺出各種流露脆弱不安的姿勢,演繹恐懼、焦慮和其他高亢的情緒。這些俯角近鏡照片以強烈的燈光拍攝而成,色彩鮮艷飽滿。雪曼透過掌控照片中的演繹,令女性展現出如物件般缺乏自主的狀態,藉此尖銳地質問觀看的倫理。
- 森村泰昌的《一百張M的自拍像》系列(1993–2000)展出森村變裝成眾多名人和歷史人物的照片,包括瑪麗蓮 · 夢露、麥當娜、柯德莉 · 夏萍,甚至辛蒂 · 雪曼本人。部分照片展現森村在日本街頭自信地擺拍,另一些則攝於佈置了道具的工作室中,藉此引人深思人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森村花了七年時間完成整個系列,在這漫長的過程中探索如何完全化身為不同形象。他亦在照片中展示場景佈置的過程,從而揭示出身分是如何建構的。創作之時,許多人正苦思西方文化對日本社會的影響,對森村來說,這是一場極具個人意義的尋問之旅。
- 森村泰昌的《雙生之誑》系列(1987–1988)展現了森村奇異的幽默感,化身成文化及歷史名人。森村成長於戰後日本,他在那時首次接觸到西方藝術史,並在其早期作品中變裝為對其年少時代有重要影響的西方文化名人,包括施洗者聖約翰,他被斬首的場面是文藝復興時代畫作一再描繪的題材,還有法國概念主義藝術家馬塞爾 · 杜尚的女性化身蘿絲 · 瑟拉薇。此外,森村亦重現了現代主義舞者和編舞家瓦斯拉夫 · 尼金斯基的經典舞姿。作品英文標題中的「Doublonnage」一詞由森村自創,描述其變裝行為;其日文則帶有無稽複製的玩味之意,而中文標題則結合了兩者的意味。
- 辛蒂 · 雪曼的《無題電影劇照》系列(1977–1980)乍看之下彷彿是黑白電影的劇照,但其實它們是從黑色電影、荷里活B級片和歐洲文藝電影汲取靈感而設計的場景,主角全由藝術家本人擔綱。雪曼譏諷上述電影類型中常見的性別形象:職業女性、致命紅顏、寂寞主婦,以及大城市中天真無邪的少女。她以耐人尋味的諷刺手法展現這些刻板形象,促使我們反思藝術和流行文化對女性的刻畫,這一議題到了今天依然與我們息息相關。
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闡述此展覽的重要性:「『森村泰昌與辛蒂 · 雪曼:變裝化身』是首個同場展示森村和雪曼兩人的擺拍作品的攝影雙人展。此展覽體現了M+致力突破當代視覺文化框限的願景,並讓這兩位將攝影提升為概念藝術的藝術家進行跨文化對話。展覽將為觀眾提供難得機會,透過兩位藝術家的獨特視角,探索身分與再現的複雜性。」
M+視覺藝術策展人譚雪凝表示:「森村和雪曼對肖像攝影的獨特演繹手法,重新定義了當代攝影。這兩位藝術家均以變裝為其視覺和概念策略,並以此聞名,兩人藉改變自身外表呈現各種各樣的身分,從而對當代文化和歷史作出尖銳精闢的評論。這個展覽不僅凸顯他們各自的創作,更促使觀眾以嶄新的方式深入思考攝影、當代社會和身分再現之間的關係。」
森村泰昌表示:「我和辛蒂 · 雪曼的作品能夠在香港M+同場展出,實在是難能可貴的機會。雖然我們的藝術手法各有不同,卻同樣地挑戰身分與再現的觀念。我們的創作紮根於不同的文化背景,我殷切期盼我們的作品如何在香港這個活力之都引起觀眾共鳴。」
辛蒂.雪曼表示:「我很高興能夠在M+與森村泰昌同場展示攝影作品。我們以不同方式探索身分和媒體文化,我期待知悉香港的觀眾會如何解讀我們的作品。」
票務安排
持標準門票的訪客可於2024年12月14日(星期六)起參觀位於M+ 2樓的「森村泰昌與辛蒂 · 雪曼:變裝化身」以及「M+希克藏品:別傳」、「物件.空間.互動」、「山鳴水應」、「造物記」和「楊詰蒼:千層墨」。標準門票的成人門票為港幣120元正,特惠門票*為港幣60元正。
持特別展覽「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及/或「郭培:藝想天開」門票的訪客可參觀所有標準門票展覽。博物館提供特別展覽套票,成人套票為港幣240元正,特惠套票*為港幣120元正。訪客可憑票在同一天參觀此兩個特別展覽及所有標準門票展覽。展覽門票現於M+網站、西九文化區網站、「西九文化區」應用程式、購票通、香港中國旅行社、Klook、KKday和攜程旅行公開發售。有關M+票務安排的資訊,請瀏覽M+網站。
*特惠門票和套票適用於全日制學生、7至11歲的小童、60歲或以上的長者、殘疾人士(與一名同行照料者),以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助人。
M+會籍
M+全年會員及贊助人會籍為各年齡及背景的人士提供與眾不同的當代視覺文化體驗。所有M+會員及贊助人可以無限次免費參觀標準門票展覽,包括「森村泰昌與辛蒂 · 雪曼:變裝化身」。而M+贊助人則可全年無限次免費參觀所有展覽,每次可攜同最多三位賓客。其他會籍禮遇包括於會籍有效期內免費參觀特別展覽三次、獨家享用M+會館、參與M+專屬參觀時段、優先購買門票、獲邀參加會員專屬活動,以及更多精彩禮遇。詳情請瀏覽M+網站。
關於森村泰昌
森村泰昌(日本籍,生於1951年)是日本著名當代藝術家,其概念創作涵蓋攝影、電影及行為展演。他在大阪藝壇嶄露頭角之時,正值關西新浪潮興起,當時日本西部的年輕藝術家開始嘗試運用新媒體和充滿活力的表達形式。森村把自己放入藝術史上的重要作品、具代表性的歷史場景之中,或化身成大眾媒體中的名人,運用精緻的道具和數碼技術探索各種主題,包括身分、創作權,以及日本、亞洲與西方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森村泰昌的作品享譽國際,曾在多個重要展覽中展出,包括威尼斯雙年展(1988)、巡迴美國各地的「Against Nature: Japanese Art in the Eighties」(1989–1991),以及於橫濱美術館首展、其後移師至紐約和三藩市的「戰後日本的前衛美術展:向天空吶喊」(1994–1995)。他在2014年獲委任為橫濱三年展的藝術總監。
關於辛蒂.雪曼
辛蒂 · 雪曼(美國籍,生於1954年)是過去半個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她在1970年代末與被稱為「圖像世代」的一群美國藝術家一同嶄露頭角,這群藝術家對媒體文化作出批判性的分析,並因此而聞名。雪曼以她的肖像攝影作品來評論各種對於女性的刻板印象,她從電影、時裝雜誌、藝術史,以至最近期的社交媒體獲取啟發,扮演各種人物。她的早期作品批判荷里活和歐洲電影中的性別定型,並揭示其製作機制。而她的最新系列則探討階級、衰老等議題,亦運用了戲劇效果、攝影技巧和數碼科技。
雪曼曾在世界各地的藝術機構舉辦個展,包括雅典基克拉迪藝術博物館(2024)、波爾圖塞拉爾維斯博物館(2022–2023)、倫敦國家肖像館(2019),以及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該展覽隨後巡迴美國各地展出,2012–2013)。她也曾參與多個國際展覽,包括威尼斯雙年展(2013、2011、1995)、光州雙年展(2010)以及卡塞爾文獻展(1982)。
關於M+
M+是嶄新的博物館,致力於收藏、展示與詮釋二十及二十一世紀的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築、流動影像,以及香港視覺文化。位於香港西九文化區的M+規模可媲美世界知名的現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矢志於躋身世界頂尖文化機構之列。M+冀以香港中西薈萃的歷史特色為基礎,從身處的此時此地出發,為二十一世紀亞洲創立一座別樹一幟的新型博物館。
關於西九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願景是為香港在濱臨維多利亞港、佔地四十公頃的填海土地上,創造一個多姿多彩的新文化地帶。文化區內設有製作及舉辦世界級展覽、表演節目和文化藝術活動的各類劇場、演出空間和博物館;並將提供二十三公頃的公共空間,包括長達兩公里的海濱長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