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8年3月21日 / M+团队

与杨嘉辉谈「杨嘉辉的赈灾专辑世界巡回演」

艺术家杨嘉辉站在钢琴前,琴中外露的琴槌前放有书本、纸张及其他物料。他正检查其中一本书的书背。

杨嘉辉正在布置M+展亭中的作品《Carillon》

M+展亭的最新展览「杨嘉辉的赈灾专辑 世界巡回演」,展题已揭示了艺术家的名字。然而,杨嘉辉到底是谁?「赈灾专辑」是甚么来的?为何展场恍如音乐厅?谁是Boomtown Gundane?以下,我们就这些问题与杨嘉辉并坐畅谈,了解作品背后的艺术家。

自我介绍

杨嘉辉:我是杨嘉辉Samson Young。我会制作对象,有时亦会写音乐。起初我是接受作曲家训练的,但渐渐我就涉足其他领域了。最近我正在制作录像、动画、装置、绘图、表演作品,以及音乐,也做了很多3D打印雕像。

关于M+展亭目前的展览

杨:展览名为「杨嘉辉的赈灾专辑 世界巡回演」,当中包括五件作品。就创作媒体而言,这个展览是颇多元的,但在概念上,所有作品皆与慈善单曲——即展题中的「赈灾专辑」的意念相关。

房间设有深色墙壁和粉红色地板,中间放有一件装置,是一件陈列于玻璃橱柜内蓝灰色雕塑。墙上亦有巨大照片,照片中的男人拿着麦克风。

杨嘉辉的《Palazzo Gundane (homage to the myth-maker who fell to earth)》,2017年, © Samson Young; M+,香港

聚焦于慈善单曲的原因和意义

杨:具体而言,我们探讨的是这些慈善单曲盛行时期,即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初期。这时期适逢全球流行音乐产业兴起,新自由主义坚实地成为最普遍的意识形态,也正值邓小平、戴卓尔夫人、列根等人物冒起掌权,他们都是象征新自由主义的头目。

我想,这些人和事碰巧一起出现,颇堪玩味。慈善单曲成为一个切入点,让我探视这个时代的象征意义。回望过去,我们知道那时期的某些抱负未能达成,或者本身是有问题的。这里也带出一些思考,即我们如何重新评价这些未竟之志,或是走偏了的理想主义思想。慈善单曲是一个题材,让我从中审视与疏理这些错综复杂的议题。

艺术家杨嘉辉坐在一件装置上,正在阅读展览小册子。装置为一个舞台,由几个红、黄、蓝色的三形角组成。

杨嘉辉坐在M+展亭的作品《Risers》上

关于Boomtown Gundane及其在展览中的角色

杨:《Palazzo Gundane》这件作品是关于虚构人物杨嘉辉Michael Kar Fai Young,而他扮演的其实又是另一角色,即歌手及表演者Boomtown Gundane。这个角色的灵感源自一则故事:开普敦一群非洲音乐家创作了《Yes We Do》一曲,以回应《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我在网络上看到此事后,就开始寻找这群音乐人,随即却发现他们根本不存在。这故事最初出现于某个讽刺新闻网站,继而在网上广泛流传。

我想,这真是大好机会,让我从这个处境开始,将故事尽情延伸。我把杨嘉辉Michael Kar Fai Young想象成虚构人物Boomtown Gundane;他作曲回应《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并在世界巡回演出。《Palazzo Gundane》内所有对象均与这个角色及其创作的专辑相关,例如静置于玻璃橱柜内的3D打印雕像,其实是其巡回演主要图像的3D版本。另外,我们亦为威尼斯展场的入口制作了演唱会海报,并且把它们带回香港的展览。今次,我们更重现整块海报壁板的面貌,包括在展览过程中累积的涂鸦,让人以为他真的曾经带着其专辑巡回世界演出。

黄色的墙上,有几张经撕开的海报放在黄色的画框中。其中一个海报以英文写着「杨嘉辉的赈灾专辑」及「香港在威尼斯」,另外一张则以意大利文宣传威尼斯双年展。其他海报印上与展览相关的图案,包括小号、3D打印雕像、毕达哥拉斯的头部,以及3D动画人物。很多海报中都有涂鸦。

于香港展览中重现「杨嘉辉的赈灾专辑」在威尼斯的海报

展览于威尼斯双年展与香港的主要分别

杨:威尼斯的展览题为「赈灾专辑」,所以这次我们称之为「赈灾专辑 世界巡回演」。展览的概念和内容大致上是相同的,不过也有一些零星的改动。

例如,在我们带回香港的三件作品中,《Lullaby》原是为一个特定场景构思的:威尼斯展场中一道通向运河的后门。所以,要把这件作品带回香港,对我来说是一次智力练习。我须要思考在威尼斯展览的场域特定语境之外,这些作品如何独立存在?又例如多媒体作品《Palazzo Gundane》,我曾决定以后展出这件作品时,都会保持房间原来的形状。因此在M+展亭的展览中,我们建构房间的形状跟威尼斯展览中的完全一样。

M+杂志

另一个最大的差别是,由于我们在威尼斯的展场设于一栋民居大楼内,因此我把《Palazzo Gundane》想象成虚构人物Boomtown Gundane的家居空间,藉此加深我们对整个展场的感知。然而,在香港的版本中,我把整个空间想成一个音乐厅,以取代原来的家居空间。甫踏进去,你就恍如置身音乐厅的大堂,你递过了门票,然后进去。穿梭展场,你推开另一扇门,突然就来到电影院里,再推开另一扇门,又进入了录音室。这样给不同的空间建构特性,就是这次展览的新特色。

Boomtown Gundane的背景故事也稍作改动了,我们把展场布置成彷佛他曾巡回世界演唱专辑一样。这个人物是由我的老拍档Michael Schiefel演出的,于是我采用了以前Michael和我合作时,他演出的花絮照。照片中可看到他曾在不同地方演唱,让你以为这个人物真的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

装置是一间昏暗的房间,配以暖色调灯光,里面有沙发、灯具、桌子、地毯、两部电视、一只摇摇马,还有一个挂着大衣的衣帽架。

杨嘉辉的《Palazzo Gundane (homage to the myth-maker who fell to earth)》,2017年, © Samson Young; M+,香港

为M+展亭地下的「M+原品」限定店设计商品

杨嘉辉:我完全没有为作品制作周边商品的经验,所以过程是非常有趣的。我从中学会了很多,亦很高兴设计团队同意,限定店会自然而然是音乐厅概念的延伸。限定店设计成Boomtown Gundane演出时的休息室,色系和设计也与整个展览的视觉效果相融,我对此感到十分满意。

我们制作的商品中,有一件是屏幕保护程序,对我来说这是格外趣怪的产品。很难想象有人使用我的作品作屏幕保护程序,尤其因为那是颇为古怪的录像。我们用了《Palazzo Gundane》其中一段动画来制作它,效果亦很好!

艺术家杨嘉辉坐在放满书本及草图的办公桌前,手上拿着一个3D打印的牛仔头部观众参观展览的提示
杨嘉辉:我非常鼓励他们以充裕的时间参观每件作品。当然艺术家总会这样说,但我是认真的,因为每件作品都设计成非常舒服的空间,让人在当中消磨时间。我指的是确实设有沙发可供闲坐,所以我非常鼓励参观者进去休息片刻。这不是那种你走进去,只顾看,看完就走的展览。 ,正以颜色笔为它着色。

杨嘉辉在工作室中设计于展览限定店内发售的商品

观众参观展览的提示

杨:我非常鼓励他们以充裕的时间参观每件作品。当然艺术家总会这样说,但我是认真的,因为每件作品都设计成非常舒服的空间,让人在当中消磨时间。我指的是确实设有沙发可供闲坐,所以我非常鼓励参观者进去休息片刻。这不是那种你走进去,只顾看,看完就走的展览。

内容由网络编辑Ellen Oredsson转述。为确保行文清晰,以上访谈经过编辑。除另有标注外,所有图片:M+,香港。此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