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杨嘉辉:听见的声音
杨嘉辉:听见的声音
3:40
视频文稿

(原文:英语)

杨嘉辉:我最初接受的是声音和音乐的训练。所以虽然我现在拍摄影片、绘画和制作物件,但声音和音乐仍然是我用来观照世界的方式之一。我在学生时代演奏低音提琴。低音提琴手演奏的部分并不多,大部分时间都是为即将要演奏的段落做好心理准备。我会无声地弹奏将要演出的段落。我记得当时曾想像,如果整个管弦乐团都这样做,无声地演奏一首乐曲,那会是什么情景。

促成整个「消音状况」系列的契机很简单。我获邀为一间图书馆创作一系列作品。当中的矛盾蕴含趣味。我们视图书馆为安静的地方,但它其实并非完全悄然无声。比如图书馆管理员会推着手推车四处走动,还会整理书籍。人们听到那些声音,但不会觉得有何问题。我开始思考各种状况,在当中你可以有所取舍地选择消除某种声音。我最终写下了二十种这类状况。

当我须要为悉尼双年展创作另一件作品时,我希望这作品是此系列的最后一件.所以我重新思考这个概念。我知道从声音表现上​​看,让整个管弦乐团来做这件事是可行;而这需要风格极度浪漫,乐手演奏动作很大的乐曲,像一层声音与另一层碰撞,整个弦乐组在跟管乐组对话。

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经常出现在电影和广告中,所以即使大家不认识整首交响乐,也能从不同部分认出当中的主旋律和段落,然后那曲调会隐隐浮现于你的脑海中。试想像你有一个遥控器,可以让你消除当中的某一层声音,却仍然保留其他层次的声音,那就是「消音状况」。在音调之下,还有节奏,还有身体的动态。这些东西都存在,只是没有被听到。在消音的概念背后,其实蕴藏澎湃汹涌的力量。

我最初接受的是声音和音乐的训练。所以虽然我现在拍摄影片、绘画和制作物件,但声音和音乐仍然是我用来观照世界的方式之一。

杨嘉辉

艺术家杨嘉辉讲述他开始创作「消音」系列的故事,他在此系列中指导乐手无声演奏乐器

跨领域艺术家杨嘉辉是作曲家出身,2013年获普林斯顿大学音乐博士(作曲)学位。由于曾受正统音乐训练,他在艺术实践中结合实验音乐、声音研究与场域特定展演的元素。他以声音作为思考工具,剖析日常生活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政治议题。

杨嘉辉在其作品《消音状况#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2018)中,指导科隆的交响乐团Flora Sinfonie Orchester无声演奏。乐手将乐器消音,凸出演奏期间发出的其他声音,包括他们的呼吸、翻揭乐谱的动作,以及按动乐器音键时发出的声音。他迫使听众以原本被掩盖或边缘化的声音,重新想像及建构音乐。作品属于杨嘉辉自2014年起创作的大型作品系列《消音状况》,凸显平常备受忽略的声音,构建出崭新的音景。

进一步了解杨嘉辉如何使用声音(及其消除)为创作物料,以及从访谈了解其展览「杨嘉辉的赈灾专辑」 。

制作人员

监制

M+

影片制作

Adam Studios

M+策展研究

皮力、谭雪凝、胡宝雯

M+製片人

苏浚、丘雪君、黄淑贤

此影片原于「M+ 故事」发布。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