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8年8月23日 / Kevin Forkan、王蕾

从东南亚建筑档案探义寻趣

彩色幻灯片中的蓝天之下,有一座宏伟建筑物在草地上。建筑物呈横向窄长形,犹如同一艘邮轮,正中部分竖立了一座又高又窄的白塔。

建筑三人小组(1967年于新加坡成立),《从山脚望向新加坡裕廊镇大会堂(1969至1974年)的幻灯片》,1974年,彩色幻灯片,M+,香港,建筑三人小组捐赠,2015年,© 建筑三人小组

近观「南行觅迹:M+藏品中的东南亚」展览中林林总总的档案资料

「南行觅迹:M+藏品中的东南亚」展出的M+档案资料堪称是历来最多,以下由M+ 设计及建筑副策展人王蕾和M+ 文献管理主任 Kevin Forkan 谈谈展览的重要档案资料,深入探索并介绍这些展品中的微观历史。

Geoffrey Bawa档案

黑白照片中是峇里房屋群,焦点是池塘中的凉亭,两侧有雕像装饰。一个男人正站在通往凉亭的楼梯前,而另一名男人则沿楼梯走向凉亭。

Geoffrey Bawa,《Bawa与Donald Friend及Wija Waworuntu一同到访峇里研究当地建筑时所拍的研究照片,印尼峇里巴图吉巴(1972至1975年)》之一,约1972至1975年,银盐照片,由Lunuganga 信托基金提供,© Lunuganga 信托基金

斯里兰卡建筑师Geoffrey Bawa设计的峇里巴图吉巴庄园,为今日「峇里风格」的别墅形式度假村定调。你可在展览首个部分「在地脉络」看到Geoffrey Bawa 的档案资料;此部分探讨艺术家和建筑师对如何回应其所处脉络的独特之处。

王蕾:很多人以为Geoffrey Bawa 全凭直觉设计,过程中鲜有搜集资料;但当我阅览 Bawa 在科伦坡的档案资料时,发现了他拍摄的研究照片。当时他获澳洲艺术家 Donald Friend 和印尼企业家 Wija Waworuntu 委托,设计位于峇里岛东南部沙努尔的巴图吉巴庄园。

这些研究照片拍下传统的峇里式大型建筑和住宅群,之前从未刊出。这些照片在建筑类型、材料使用,以至度假村入口雕塑的摆放上,都影响了Bawa 最终设计的别墅。

纸本书册的封面,画有依水而建、被丛林环绕的村庄插图,右下方写有以印尼文写有「峇里巴图吉巴庄园」。村里有很多人,有些人在水中游泳、划船或骑在动物之上。水中还看到乌龟、鱼和龙等动物。

Geoffrey Bawa,《以Ida Bagus Nyoman Rai的画作为封面的销售目录,内有6、8、10、 11、12、13、14和15号地段别墅的详细绘图,印尼峇里巴图吉巴庄园(1972至1975年)》,约1975年,印刷纸本,由Lunuganga 信托基金提供,© Lunuganga 信托基金

细看巴图吉巴庄园销售目录上的绘画和插图,可见Bawa 在设计这座庄园的方式,与他设计在斯里兰卡的同类型别墅有所不同。每幅地段都由墙壁包围,内有环水而建的多间单层度假小屋,与峇里岛的住宅区相类似。不过,Bawa 排列小屋的方式多变而不对称,各有不同的私隐程度;建筑亦设有现代设施,并采用茅草、火山石等当地常见的建材。

墨水、炭笔纸本绘图上是房屋群的平面图。房屋群内的建筑物平均分布于图中,并穿插着棕榈树和树叶,建筑物以一条人行道相连。

Geoffrey Bawa,《后由王明星拥有的6号地段别墅平面图,印尼峇里巴图吉巴庄园(1972至1975年)》,约1974年,墨水笔及炭笔纸本,由Lunuganga 信托基金提供,© Lunuganga 信托基金

我们在展览展出这些研究照片和一帧草图,以展示Bawa 如何仔细观察,并敏锐地就地取材,运用当地元素。虽然巴图吉巴庄园项目只有三座房子竣工,但此项目影响了峇里和区外其他同类型度假村的规模和风格。五号和六号地段的房子最后分别由酒店发展商Adrian Zecha 和王明星购入,这或许能说明安缦度假村和科莫度假村为何带有Bawa 项目的影子。

这是展览的重点之一──一位斯里兰卡建筑师到印尼的峇里岛设计建筑,然后这作品一直影响着全世界度假村的设计;我们想借此指出东南亚充满着各式各样而且自由的流动,区内外的艺术家和建筑师均可互相影响。

建筑三人小组档案

林苍吉:星马筑迹
林苍吉:星马筑迹
3:44

建筑师林苍吉细说他参与过的一些重要建筑项目,并忆述他与巴克敏斯特.富勒在东南亚的时光,以及他们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视频文稿

(原文:英语)

林苍吉:我觉得我们这个国家的那一代人,大家出国学习都是为了成为专业人士,然后对国家有所贡献。我们虽是英国殖民地的子民,但我们也是世界的一分子,同时与自己所属的国家血肉相连。

因此,在国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体验。我们可以实践自身的建筑意念,亦会对结构、形态、功能、材料的运用一清二楚。

那个大会堂设计比赛是首个主要的公开比赛,显然每个人都全力以赴争胜。我们所做的设计不只可供举行会议之用,还可用于举办演奏会。公共空间、展览空间等,以及到访建筑物参观的种种体验,都是启发我们设计的灵感来源。

以公开比赛来征集清真寺的设计是很不寻常的事,而在这次比赛中,获奖的建筑师并非穆斯林。这就是这个国家早期的状态,它在建国之初是一个很开明的社会。

位于罗敏申路的新加坡马星航空公司大楼,是我们继大会堂后首个重大的市区项目。我们从那时起,才针对热带气候,以创新方式设计都市建筑,加入平台、天台花园、遮阳设施等设计。

我们在设计如大华和星展等银行大厦时,大厦是建在市区,要考虑都市化的因素及其限制。那时我们对周遭环境做了充分研究,希望能为那个时代提供参考。

裕廊镇大会堂设计比赛几乎是当时所有新加坡公司志在必得的目标。首先,在外形方面,整座大会堂由两幢建筑结构组成,两者之间留有空洞。而钟楼是这座建筑的重要元素,就如潜艇的潜望镜一样。这个钟楼要建得够高,才能从四方八面都看得见。

巴奇(巴克敏斯特.富勒)不仅是未来学家,还是人文主义者。我们偶然相识,事实上,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年,我可说是他最亲密的朋友之一。当然,我在与巴奇的相处中获益良多,而他的哲学对我影响最大,亦即你我共处的世界,四海一家的世界,共享这个世界等概念。当然,他的测地线研究是另一个我们协作的范畴,我也尝试将测地线以圆顶的形式呈现。最著名的是那个在峇里建造的竹制张拉整体(tensegrity)圆顶,那是我们为庆祝他生日而建造,好像是1977年的事。我相信那些接触、人情味、真正提升当地居民生活的事物、与我们相处的经验,对他而言都别具意义。

身为马来人或马来西亚建筑师,关键其实不在于你做了什么作品,而在于你的原则和作品的质素,风格不甚重要。你的建筑设计一定要有原则,最好也有独创性。我的灵感都来自全球,因为我的背景较国际化。我会看到当中的关联与意义,而不是单纯模仿,我不一味追求风格或跟随潮流。

建筑三人小组(AT3)前身是马来亚合伙制建筑事务所,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基地,两者均由槟城建筑师林苍吉参与创办。林苍吉1960 至 1980 年代的作品对当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国家建设影响甚广。你可在展览第二部分──「国家与政权」中看到建筑三人小组的档案资料;此部分的作品回应后殖民时代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当代治国之道。

Kevin:建筑三人小组在那段紧迫的时间内,设计了为数甚丰、与国家建设息息相关的建筑,实在是十分惊人。这群人基本上建设了我们今日所认识的新加坡。在当时的新加坡以这种步伐发展,一定既兴奋又紧张。

王蕾: 建筑三人小组档案的价值,在于资料数量众多──不但种类繁多,并广泛地涵盖由它和其前身马来亚合伙制建筑事务所的不同项目,而这些项目全都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政治独立后头二十年展开。一口气展出这些资料,可以凸显建筑三人小组在新马两地都市转变上所发挥的作用。他们设计了无论在政治上或建筑上都举足轻重的建筑,例如新加坡星展银行总部、裕廊镇大会堂,亦反映这个城邦借着投资于金融服务和出口的导向工业化来推动现代化发展。

黑白照片中是一个建筑模型,其中一幢高楼大厦与白色矮建筑群连在一起,左方是另一幢高楼,右方则是一座较矮的大厦,前方有一座独立矮建筑。

建筑事务所:建筑三人小组,《新加坡星展银行(DBS) 大厦(1969 至1975 年)风洞测试研究模型》,约1973年,银盐照片,M+,香港,建筑三人小组捐赠,2015年,© 建筑三人小组

Kevin:通常在展出档案资料时,都会像艺术品那样单独陈列。王蕾和展览设计师则设计了一张档案藏品桌,将为数众多的资料集合起来展出,令大家可以看到一组档案的实际面貌及其通常包含的内容──视觉上有趣的照片当然少不了,除此之外,还有以文字为主的文件,和性质短暂的资料。

不过,看到明信片等本质短暂的资料,从档案中被挑选出来,特地用一个透明亚加力小箱盛载,展示在博物馆展览中,那亦是很有趣的事。策展人总会挑选及展示一些物品,并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诉说故事。这可说是在博物馆与策展人合作的乐事之一。

两人正拿着一张镶嵌在亚加力框架内的海报,海报展示一座高楼大厦的横切面,左上角印着「星展银行大厦纵剖面图」的英文。

建筑事务所:建筑三人小组,《DBS大楼纵剖面图、平面图和面积表,新加坡星展银行(DBS)大厦(1969 至1975年)》,1975年,石印纸本,60.8 x 72 厘米,2页,M+,香港,建筑三人小组捐赠,2015年,© 建筑三人小组

王蕾: 我们亦展出了一些来自建筑三人小组图书馆内的书籍。其中一本介绍新加坡公共房屋的小册子,是由新加坡的建屋发展局在1961年出版,比其在1965年的独立还要早。另一本名为《以西非为蓝本的热带地区乡村房屋》的书册,则被视为1950到1960年代「热带建筑」概念形成的关键文本,是由Jane Drew、Maxwell Fry及Harry L. Ford于1947年撰写的。

书册的封面上有而橙色和绿色为主的插图,上面的村庄被田野围绕着,前景是一棵棕榈树及一些植物。封面顶部印着意为《以西非为蓝本的热带地区乡村房屋》的英文书册名称,左下角则印着出版社的名字「Lund Humphries」。

Jane Drew,Maxwell Fry及Harry L. Ford《以西非为蓝本的热带地区乡村房屋》书册,1947年,油墨印刷纸本,M+,香港,建筑三人小组捐赠,2015年,© 版权所有

BEP Akitek事务所档案

书册封面的黑白插图是一个被森林、田野及山丘围绕着的机场,右下角以马来文印着「Lapangan Terpbang Antara Bangsa」以及「吉隆坡国际机场」的英文。

建筑事务所:Booty, Edwards & Partners 建筑事务所(后为BEP Akitek事务所),《配合马来西亚吉隆坡梳邦国际机场(1962至1965年)开幕而出版的书册,封面由甘伯祥绘制》,吉隆坡:马来亚联合邦联邦资讯部,1965 年,印刷纸本,M+,香港,由BEP Akitek事务所提供,© BEP Akitek事务所

Kevin:Booty, Edwards & Partners 建筑事务所(1969年注册为 BEP Akitek 事务所)是英属马来亚及婆罗洲一家历史悠久且多产的建筑事务所。你可以在展览的「国家与政权」部分看到 BEP Akitek事务所的档案资料。

王蕾:我们将 BEP Akitek 事务所的资料放在建筑三人小组的展品旁边,除了是想凸显这两家事务所的不同外,亦想展示他们如何参与设计新马两地独立后的建筑。Booty, Edwards & Partners 建筑事务所于 1919 年创办,在卢景端成为合伙人前是一家由英国建筑师领导的世袭殖民地建筑事务所。相反,建筑三人小组(原为马来亚合伙制建筑事务所)的成员均为曾负笈美国和英国的年轻马来西亚人和新加坡人,他们回国后于1961成立此事务所。

黑白照片中的棕榈树及森林围着一幢白色尖顶矮建筑和一座白色高塔。

建筑事务所:Booty, Edwards & Partners 建筑事务所(后为BEP Akitek事务所),《汶莱斯里巴卡旺国家清真寺(现为奥马尔阿里赛福鼎清真寺)(1953至1958年)》,约1958年,银盐照片,由BEP Akitek事务所提供,© BEP Akitek事务所

Kevin:两家事务所虽然背景各异,但在针对热带地区的建筑上,却采用了类近的设计手法;这点从他们在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设计的私人住宅可见一斑,是次展览亦展出了相关的相片及绘画。从这些展品,你可看到房子常以木条屏风、格栅、屋檐达至自然采光和交叉通风的效果,同时营造室内外的阴影过渡。

王蕾:BEP Akitek 事务所的档案资料亦有以文字为主的文档,包括一场以「什么是马来亚建筑?」为题的讨论的纪录抄本,参与讨论的是一群在马来西亚甚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包括来自Booty, Edwards & Partners 建筑事务所的卢景端及C. H. R. Bailey,还有德国建筑师、吉隆坡技术学院建筑课程创办人Julius Posener。这是一大重要议题,反映了马来西亚在「默迪卡」 (马来语:merdeka, 「独立」 之意)后的民族意识。

纸本上印有文字,标题为「1960年10月5日举行的『什么是马来亚建筑?』 讨论」。很多人在讨论中发表意见,及后印有是讨论抄本的开头。文字以蓝色及红色笔删减并加添文字,以修正文法。

建筑事务所:Booty, Edwards & Partners 建筑事务所(后为BEP Akitek事务所),《1960 年10 月5日举行的「什么是马来亚建筑?」 讨论的会议纪录抄本,参加成员包括R. Honey(主席)、C. H. R. Bailey、A. A. Geeraerts、Hisham Albakri、卢景端、J. Posener、F. Sullivan、T. A. L Concannon》,1960年,原子笔、箱头笔碳纸复印纸本,由BEP Akitek事务所提供,© BEP Akitek事务所

此场讨论的相关文件后来刊于《PETA:马来亚联合邦建筑师学会期刊》,大家可以在展品旁的 iPad 阅读全文。读过文件后大家应该会发现,身分认同是一个复杂问题,绝不是轻易就能形成。此场讨论显示那个时期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建筑与文化认同的多种视角;此后 「马来亚」 风格建筑逐渐与政治元素挂钩,塑造了后来的马国建筑风格。

巴克敏斯特.富勒与东南亚

照片中一行十七人正在沙滩上的小圆顶型结构前拍照,结构是以几何形状的塑胶为骨架,里面是帆布。

建筑事务所:建筑三人小组,《巴克敏斯特.富勒到访新加坡时于测地线网格圆顶外拍摄大合照的幻灯片》,1974年10月,彩色幻灯片,M+,香港,建筑三人小组捐赠,2015年,© 建筑三人小组

世人對美國建築師、發明家兼哲學家巴克敏斯特.富 勒在東南亞參與的項目普遍描述不多,但其實富勒從1970年代至 1983 年離世前,在東南亞逗留了一段很長時間。他與於區內建築師的交流,可見於書梅春塞和建築三人小組的檔案資料,大部分於展覽的「跨國流動」部分展示。

王蕾: 富勒与定居曼谷的建筑师书梅春塞和林苍吉(建筑三人小组的创办人之一)是朋友,我很庆幸能在两位建筑师的档案资料中找到记录富勒在东南亚活动的幻灯片和照片。这些资料让我们更为认识富勒与东南亚建筑师之间的交流与建筑项目合作,反映一种为社会利益而相互强化的物质和抽象思想原则。这一点在坎普安世界会议的纪录中尤其明显;会议由富勒与林苍吉在1975 至 1983 年间合办,乃先后在峇里和槟城举行的非正式集思会。

照片中三人围坐在圆形玻璃茶几前对话;茶几上有一本名为「关键路径」的英文书。

书梅春塞,《巴克敏斯特 · 富勒与书梅春塞及林苍吉在马来西亚槟城的坎普安世界会议坐着对话的照片》,1981年5月,彩色照片,M+,香港,书梅春塞捐赠,2018年,© 版权所有

Kevin:你看到的其实是记录在两组不同档案中的两场不同会面。来自建筑三人小组档案的幻灯片记录了另一种聚会,富勒当时正与建筑系学生一起兴建测地线网格圆顶,凸显运用最少材料建造最大空间的原则。而另外一些照片及幻灯片则显示这种测地线网格圆顶如何融入林苍吉和书梅春塞设计的数个项目,包括书梅春塞设计的曼谷科学馆及林苍吉设计的槟城光大大厦。他们不仅是简单地复制某种形式,更向富勒的激进主义建筑理念致敬。

因此,当我们结合并展示这些来自不同档案、记录不同聚会的资料时,就能更明确地了解当时横跨不同地方,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

照片由上而下拍摄,画面中有一群人聚集在一个小圆顶形结构前摆姿势拍照;结构的几何形状骨架由竹制成。

书梅春塞,《第二届坎普安世界会议时于峇里测地线网格圆顶的聚会,会议由林苍吉和巴克敏斯特.富勒合办》,1977年,彩色照片,M+,香港,书梅春塞捐赠,2018年,© 版权所有

王蕾: 还有,我们将书梅春塞题为「 NAGA──从公元前二万年到二十一世纪及以后的设计回顾」的演讲笔记数码化。从这篇演讲笔记,可见春塞对该地区的概念,深受富勒重构的航运史前史论以及西太平洋地区的航海文化启发。

以蓝色墨水写在白纸上的演讲笔记,标题以英文写着「从公元前二万年到二十一世纪及以后的设计回顾@ 马丁建筑与城市中心,2001 年11 月7 日」。这些笔记涵盖演讲的开头部分,论述冰河时代以来的文化艺术品。

书梅春塞,《于剑桥大学马丁建筑与城市中心发表题为 「 NAGA──从公元前二万年到二十一世纪及以后的设计回顾」 的演讲,此为他的演讲笔记》,2001年11月7日,墨水纸本,M+,香港,书梅春塞捐赠,2018年,© 书梅春塞

Kevin:这些资料是反映东南亚如何影响巴克敏斯特.富勒的思考,以及富勒如何影响东南亚建筑师的绝佳例子,也是相对地较少人探究与发表的部分。

王蕾:我们很高兴在展出建筑模型、绘图及相片之同时,也能借此机会以投影片的形式展示记录此等交流的资料。

「南行觅迹:M+藏品中的东南亚」现于M+展亭举行,展期由6月22日至9月30日。为确保行文清晰,以上访谈已经过编辑。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

附注:此文章的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