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8年12月20日 / Kevin Forkan、王蕾

探索香港建筑档案:王董建筑师事务所

照片中的大厦内有一座圆形喷水池,池中央有一个金色抽象雕塑。人们坐在喷水池边,喷水池上方是一道通往上层的环状混凝土楼梯。

美孚新村室内喷水池。 © 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M+,香港,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捐赠,2013年

M+的Kevin Forkan和王蕾在这篇关于本馆档案藏品的文章中,介绍香港的王董建筑师事务所及其负责的四个建筑项目

在「近观档案藏品」此一系列网志中,我们聚焦M+的以下由M+文献管理主任Kevin Forkan和设计及建筑副策展人王蕾为大家介绍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的档案资料,当中详细记录这家扎根香港的建筑事务所负责的四个著名项目──美孚新村、喜来登酒店、太古城和香港公园。

这组档案藏品从何而来?内容又是什么?

王蕾:该公司在1963年成立,是香港的大型建筑事务所之一,由生于上海的美籍华人王显麒和董公濠创办。一如其他我们很早就将其档案资料纳入馆藏的香港建筑事务所,王董建筑师事务所对香港建筑影响深远,其设计塑造了这个城市的面貌。

Kevin:虽然这组档案只有数十份资料,非M+最大型的档案藏品,但却集合了不同类型的资料,包括大型建筑档案资料复制品、出版刊物、数码照片及VHS录影带,甚是有趣。

美孚新村(1965至1978年)

鸟瞰照片中可见位于水边的住宅群,数十幢十字型高楼大厦,一组一组连在一起。

美孚新村鸟瞰照片。 © 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M+,香港,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捐赠,2013年

王蕾:美孚新村的前身是美孚石油公司的油库,落成后共建有99座20层高的住宅大厦,可容纳超过八万名居民。无论在规模、占地或规划概念方面,该屋苑在香港均堪称私人住宅发展项目的先驱。

美孚新村是当时全球最大型的屋苑,也是香港首个自给自足的住宅社区,由住所到商店、公共空间和休闲设施等服务建设都一应俱全,并以高架平台紧密连接。此项目亦是香港早期作为「都市实验室」的例子,采用了高密度高层建筑设计,实践类似勒·柯比意等国外建筑师所提出的现代主义建筑概念。能将此设计在香港付诸实行,既是因为极为充实的融资,亦是对紧急房屋需求之回应。

这张总平面图呈现了这个屋苑之庞大及其高密度大楼设计之划一,其排列错落有致犹如音符。但当你走进这个屋苑,不会有身处「石屎森林」的局促感觉,特别是因为在连接各座住宅楼宇的平台上,有足够的开放空间。

纸本的总平面图中可见大型住宅群,右上角的图显示住宅群的细节,而左上角则有多幅较小的图,是各个楼层的平面图。底部是一个详细的图表,英文标题为「面积计算表」。

美孚新村总平面图及面积计算表复本,1973年1月10日出版。 © 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M+,香港,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捐赠,2013年

美孚新村为香港私人及公共房屋的模范。这个项目在1965年开始构想,比以高密度规划闻名的公共屋村美孚新村亦引入了「剪刀型楼梯」等创新设计,指的是在同一个楼梯井中,交叉兴建两条入口方向相反的楼梯。香港建筑师李景勋当年为充分利用空间及配合本地房屋条例对紧急通道的要求,率先采用「剪刀型楼梯」而广为人知,但他曾表示首度在香港采用「剪刀型楼梯」的是美孚新村。

照片中有几个人,站在一个大型住宅群的平台,俯身看着花槽内。

美孚新村公共空间装饰,约1970年。 © 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M+,香港,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捐赠,2013年

因此,美孚新村亦成为了规划高密度房屋及「城中城」的重要典范。这从当时《Asian Architect & Builder》1974年2月号的文章可见一斑,文中说到「美孚新村对香港私人房屋发展影响甚巨」。

关于美孚新村的跨页杂志文章,英文标题的意思为「城中之城」。标题下有一张黑白照,是该屋苑的鸟瞰照片。

《Asian Architect & Builder》报导文章〈City within a City〉。 © 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M+,香港,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捐赠,2013年

要体验美孚新村的大规模与高密度,最好的方法当然是亲临其中或观看其鸟瞰照片;但我们想知道公众能否从平面图欣赏或感受到其特质,因此在2014年的「构。建M+:博物馆设计方案及建筑藏品」展览,首次展出美孚新村的平面图。

我记得某次在该展览厅里看到两个男生,应该是高中生吧,他们站在十字形大厦平面图前研究睡房、厨房、楼梯井,以及每座住宅楼宇如何与平台相连。看到他们对这幅甚为技术性的绘图兴趣盎然,我有点感动,心想他们是否美孚新村的居民,正在研究自己的住处。

展览厅内,有两个年轻观众站在墙上一幅大型平面图展品前,其中一人伸手指向平面图,四周陈列着建筑模型。

两位观众在2014年的「构。建M+」展览中研究美孚新村的楼层平面图。摄影: © M+,香港

喜来登酒店(1969至1974年)

王蕾:这是这家事务所首个酒店项目,亦是香港首间将酒店结合中庭商场、混合土地用途的酒店。这个项目为事务所在其后设计多用途商场奠下基础。

照片中是香港喜来登酒店的大堂,仰拍大堂天花。右边有一个由地面延伸至天花的结构,以几何形的木及正方形的灯组成。

尖沙咀喜来登酒店大堂照片。 © 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M+,香港,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捐赠,2013年

喜来登酒店建于弥敦道的黄金地段;出售该地时,香港正因暴动而经济萧条。发展此酒店项目时,政府为振兴旅游业,放宽在土地规划上的限制,容许任何低于地面的建筑物获豁免计入总楼面面积。负责此项目的建筑师何承天因而设计了庞大的地下空间,以作多层购物商场。

照片中是香港喜来登酒店的大堂,右边有一个由天花延伸至地面的结构,以几何形的木及正方形的灯组成。镜头远处可见豆荚形状的升降机。

尖沙咀喜来登酒店商场中庭,1974年。 © 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M+,香港,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捐赠,2013年

太古城(1977至1988年)

王蕾:两者之间当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差异。相似的是两者均采用王董建筑师事务所认为最有助于空气流通及达到最佳景观的设计方法──十字形楼宇设计,以及同样以平台相连。太古城61座住宅楼宇由犹如块茎般的平台连系起来,以便行人穿梭于屋苑。

两幅图片左右并排。左边的是售楼说明书,封面是一张鸟瞰照片,照片中的住宅群背山面水,右下角以英文印着「太古城,香港」。右边的照片是同一住宅群的鸟瞰照片,这次照片从中央拍摄,呈现宽敞的空间中有喷水池和小草坪,四周被高楼大厦围着。

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香港太古城(1977至1988年)售楼说明书》,约1980年,影印纸本,以及《香港太古城(1977至1988年)鸟瞰照片》,2013年,JPEG 图档,M+,香港,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捐赠,2013年,© 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

然而,美孚新村的规划极其紧凑严密,用尽每个楼层空间。太古城则有更多开放的园林空间,以缓和「石屎森林」之感。太古城的零售设施亦设在建筑群中央的大型商场,以及向街的地下、一楼及二楼。太古城作为商住综合的发展项目,其商店与商场连接住宅、办公室、休闲设施,以及天桥及有盖走道,能通往其他车路和公共交通范围,比美孚新村综合了更多用途。

重氮晒印纸本上是住宅群的平面图,平面图下方以英文写着「太古地产有限公司的重建计划书」,上面写着「行人通道、开放空间及政府、机构或社区用地」。平面图以不同颜色标注不同用途,例如以绿色标注「地区开放空间」,以黑色条纹标注行人通道。

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香港太古城(1977至1988年)行人通道、开放空间及政府、机构或社区用地平面图》,1973年8月30日,修订于1974年6月1日,重氮晒印品,M+,香港,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捐赠,2013年,© 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

以上平面图显示商场和住宅楼宇之间的联系、开放空间的融合,以及如何疏导商场、商店、社会福利设施及地铁的人流。

太古城这个项目的档案资料凸显在设计及规划香港建筑时,把都市规划元素也纳入考量是何等重要;要妥善规划空间以提升其效率和联系,人流、公共交通、公共空间、社区设施等都必须仔细考虑。

香港公园(1988至1991年)

照片中是香港公园的建筑模型。俯视的模型中,草地及树木间有多幢大厦及蜿蜒小路;整个范围被车路围着,旁边更有一座山。

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香港公园(约1991年)建筑模型照片》,约1989年,彩色照片,M+,香港,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捐赠,2013年,© 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

王蕾:这同时是一个由1977年开始的重要重建项目,将中环和金钟之间的前英军军营设计成与传统公园截然不同的空间。除了本来已有的植物园及把军营建筑改作他用(例如香港视觉艺术中心)的计划外,建筑师亦建议设计观鸟园,喷水池和太极园,务求以建筑设计创造各种活动空间。

你们如何获得档案藏品?

Kevin:我们的设计及建筑团队当时正努力建立有关香港建筑的馆藏,因而联系了本地多间建筑事务所,了解他们眼中对香港建筑及都市建设最重要的项目,并收集他们在这些项目所能提供的资料。很多档案藏品都是这样得来,并在2014年初M+首个有关建筑的展览 「構。建 M+:博物館設計方案及建築藏品」中展出。

Two women observe an artwork on a grey panel at an exhibition. In the foreground is an L-shaped wall covered in wallpaper with photo-realistic buildings.

「建M+:博物馆设计方案及建筑藏品」 展览装置

王蕾:王董建筑师事务所的员工起初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但我们告知对方正在搜罗「旧档案」后,他们的资料库管理员便拿出照片、幻灯片、绘图,甚至小册子、杂志和一卷VHS录影带。

我们对每个建筑项目的认识及所获得关于每个项目的资料数量都不相同,甚至不成比例。通常当我们有机会在展览或某些项目运用档案资料时,我们会深入研究该项目,并了解资料的性质,就如我们在「构。建M+」展览展出的美孚新村和太古城档案资料一般。

Kevin:当然,我们很多档案藏品或许永远不会在M+的展览中展出,但在M+大楼正式开幕后,公众便可在博物馆的研究中心查阅这些藏品,以进行研究或了解更多有关这些项目的资讯。

你们如何将档案资料编目及储存?

Kevin:我们会根据档案资料原本的顺序编目,务求依资料建立的次序去呈现该项目由设计到建造的过程。

这组档案资料十分有趣,因有五个类别。其中一类是重氮晒印绘图,即一些平面图。重氮晒印并非以人手绘画,而是一种经化学处理的纸张制成的复本,会释出有害气体。这类藏品必须独立储存在大型的浅抽屉里,与铅笔绘图及透明纸本分隔开。一些来自美孚新村和太古城项目的平面图,是我们档案馆藏中最大型的绘图。

Two people stand in a room in front of multiple large floor plans on paper. One of the people is lifting a folder to reveal a floor plan, while the other person holds the folder from below.

文献管理主任Kevin Forkan与文献助理姚映霞与在M+保存及处理档案资料的仓库中检查来自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的美孚新村平面图

接着是纸本资料,这包括喜来登酒店的建议备忘录、小册子和杂志,当中有油墨印刷品、影印纸本等,各自有不同的储存方式。

另外,藏品中还有大量彩色的影像资料,包括彩色照片及已数码化的旧照片。彩色照片容易变质和褪色,因此要长时间保存照片,最好就是以零度以下的低温储存。 M+研究中心启用后会设有低温储存设施,馆内的彩色摄影藏品,包括照片、幻灯片和负片,日后会存放在该设施内,我们正在为此做准备。此外,藏品内一卷宣传太古城住宅发展项目的VHS录影带,亦应以摄氏5至15度、所谓「冷储存」的方式保存。

除此之外,王董建筑师事务所还赠予我们一些光碟,里面是建筑项目原始照片的扫描档。尽管它们是扫描为数码格式的照片,但入藏时已是数码档案,因此我们也将其纳入数码保存系统中。

内容由网络编辑Ellen Oredsson转述。为确保行文清晰,此对话经过编辑。除另有标注外,所有图片: M+,香港。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附注:此文章的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