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9年5月31日 / Kevin Forkan、王蕾

探索香港建筑档案: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照片所见是一幅如水彩画般的黑白示意图,描绘了一座屋顶扁平的圆形建筑物。这座建筑物坐落在山上,俯瞰山下景观。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香港港安医院–司徒拔道(1971年)鸟瞰示意图照片》,约1966至1967年,银盐照片,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M+的Kevin Forkan和王蕾介绍香港的王欧阳建筑师事务所及其负责的四个建筑项目

"近观档案藏品"系列,我们集中为大家介绍M+的文件藏品。今回,M+成员为我们介绍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的档案资料,细看这家扎根香港的建筑事务所负责的四个著名项目。

这四个项目代表了该事务所的不同发展阶段,它们分别为王泽生宅邸、香港港安医院、和记大厦,以及现称力宝中心的奔达中心。

这组档案藏品从何而来?

王蕾:这组档案藏品来自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事务所于1958年由王泽生和伍振民成立,当时名为王伍建筑工程师事务所,与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同属早期的本地建筑事务所。

与王董建筑师事务所不同的是,王欧阳两位创办人均于香港受训,同为1955年香港大学建筑系首届毕业生,当时的系主任是前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校长Gordon Brown教授。他们亦是首批在香港毕业后自立门户的建筑师,对香港建筑及城市发展贡献甚多。

这组档案藏品内容是什么?

这幅绘图的左侧是一座四合院式住宅的示意图,中央有一个花园;右侧呈正方形的,则是同一座房子的平面图。

此档案中历史最悠久的物品,就是一幅王泽生在大学时期所画的绘图。王泽生,《中国教授的四合院设计绘图》,约1954年,炭笔、墨水、水彩纸本,M+,香港,© 王泽生遗产管理会

Kevin Forkan:王欧阳的档案包含六个建筑项目的文献纪录,以下介绍其中四个。 档案总共约有160件物品,包括绘图和楼层平面图;这些平面图大部分是重氮晒印绘图,一种由经化学处理过的纸张所制成的复本(更多解说可见于这篇关于王董建筑事务所档案的文章)。 若有人想重建一座力宝中心,就要来找我们了,因为我们收藏了这座建筑全部的楼层平面图。

档案中还有所有已完成项目的照片,以及在兴建过程中拍摄的一些照片。大部分照片是黑白或彩色的实体照片,亦有一些是数码复本。此外还有刊载相关项目内容的杂志、剪报和宣传小册子等。

档案中历史最悠久的物品绘于1954年,就是王泽生在香港大学攻读建筑时所画的一幅绘图。这幅绘图由王泽生家属捐赠的,而我们将它纳入了王欧阳的档案。

绘图中是王泽生为一位中国教授所设计的一座四合院式住宅,糅合现代主义和传统中式建筑风格,令人想起包豪斯建筑学院最后一任院长、建筑师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作品。 这设计与王泽生后期的作品,尤其是他本人的宅邸,有不少共同点。

王泽生宅邸(1965至1966年)

黑白照片中可见一座建于山上的多层高房子,前临海洋,房子以钢筋混凝土建造,形状方正如盒子,前方有写着舂坎角道的路牌。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王泽生先生位于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外部照片》,约1966年,银盐照片,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王蕾:这是王泽生本人的住宅,因其结构简约并采用大量清水混凝土,大部分香港建筑师视之为破格的住宅设计。 整幢建筑结构清晰,以平直楼面和悬臂式盒状结构组成。

王泽生先生住宅的外部照片。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王泽生先生位于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外部照片》, [约1977年] ,彩色照片,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一座房子的两张剖面图,分别命名为剖面图CC(西向立面)及剖面图DD(东向立面)。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王泽生先生位于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剖面图CC(西向立面)及剖面图DD(东向立面)》,1964年1月30日,修订于1966年1月6日,重氮晒印品及墨水纸本,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黑白照片中可见建筑物内一间呈长方形的房间,远处墙壁的架上放满洋娃娃,左边墙壁设有柜子与储物架。右方放了一张被椅子围着的桌子,前景有一个柜台。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王泽生先生位于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内部儿童房照片》,1960年代至1986年6月,银盐照片,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王泽生先生住宅的外部照片。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王泽生先生位于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外部照片》, 1977年,彩色照片,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王泽生先生住宅的外部照片。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王泽生先生位于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外部照片》, [约1966年], 银盐照片,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王泽生先生住宅的外部照片。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王泽生先生位于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外部照片》, [约1977年] ,彩色照片,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一座房子的两张剖面图,分别命名为剖面图CC(西向立面)及剖面图DD(东向立面)。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王泽生先生位于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剖面图CC(西向立面)及剖面图DD(东向立面)》,1964年1月30日,修订于1966年1月6日,重氮晒印品及墨水纸本,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黑白照片中可见建筑物内一间呈长方形的房间,远处墙壁的架上放满洋娃娃,左边墙壁设有柜子与储物架。右方放了一张被椅子围着的桌子,前景有一个柜台。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王泽生先生位于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内部儿童房照片》,1960年代至1986年6月,银盐照片,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王泽生先生住宅的外部照片。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王泽生先生位于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外部照片》, 1977年,彩色照片,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王泽生先生住宅的外部照片。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王泽生先生位于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外部照片》, [约1966年], 银盐照片,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王泽生非常大胆地在房子外墙以至室内大量使用外露的混凝土(béton brut),反映了自1950年代英国兴起的「粗野主义」美学在那时对他的影响。 纵然不经表面处理的清水混凝土未必是最适合香港气候的建材,但仍有许多香港建筑师广泛使用,这从1960年代司徒惠建筑师事务所为香港中文大学设计的建筑可见一斑。 在1960年代英国粗野主义风格的市政建筑呈现现代主义及平等主义思想,令香港建筑师深有共鸣。 王泽生则在此私人高级住宅中采用这种风格。 他一直实验不同建材,这座房子就是最佳例子;这里大量使用的外露混凝土,亦出现在后来设计的香港港安医院中。

一如王泽生在大学时代所画的那幅中国教授四合院式住宅绘图,他这座自宅也体现了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线性及开放式设计对他的启发。

画面可见从一本杂志扫描的两个页面,页面左右并排。左边是杂志的封面,印有一张王泽生宅邸的黑白照,顶端和右方围着红色边框,上方亦写着《远东建筑师与建设者》的英文。右边是杂志内页,是一篇题为「An Architect's House(建筑师的家)」的文章的第一页,页面上还有两张王泽生宅邸的黑白照。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王泽生先生位于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相关文章摘录,载于杂志〈远东建筑师与建设者〉》,1966年9月,油墨纸本,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港安医院(1967至1971年)

照片中的蓝天白云下,有一幢以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圆弧形多层建筑物。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香港港安医院–司徒拔道(1971年)外部照片复本》,约于1973年拍摄,2007年10月31日扫瞄,TIFF图档,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王蕾:有别于较私人的项目如王泽生宅邸,香港港安医院是王欧阳最早设计的公共设施之一,亦是该事务所设计的首间医院。 为配合其位于山上的院址,这间医院采用新颖的圆形大楼,是香港首批采用圆形楼层设计的建筑物。

平面图上可见一幢建筑物的图形楼层,右下方写着「六楼平面图」的英文。平面图的中央英文标示着「仓库」,而附近其他房间则标示着「大堂」、「教堂」、「厨房」、「餐厅」和「牙科手术室」。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香港港安医院–司徒拔道(1971年)六楼平面图》,1967年8月,修订于1968年2月至10月,重氮晒印品及墨水纸本,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上图是这座建筑物的楼层平面图呈放射状,显示整层楼的全景,从中可见以人为本的医疗规划于当时正逐渐盛行。这种设计方式着重满足使用者的需要。病房沿墙而建,围着楼层中央的护士站,除了减少所需空间外,亦令护士能直接看到病人,便于照顾及提供协助。这种楼层形状及规划,可提高这此等规模的医院的运作效率,令空间的使用更多元化,在同一楼层中容纳教堂、门诊部、病房和护士站。

就如王泽生宅邸,香港港安医院亦以外露的混凝土,贯彻粗野主义美学。不过,与很多粗野主义风格建筑同一命运,医院的外墙已刷上油漆,难以辨认其粗野本色。

和记大厦(1972至1974年)

两张图片左右并排。左边的照片显示一幢办公室大楼的示意图,这座建筑物位于市区,顶部写有「和记大厦」的红色英文字样。右边是同一幢办公室大楼从另一角度拍摄的的实景照片。

左起: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香港夏慤道和记大厦(1975年)示意图照片》,约1972年,彩色照片;《香港夏慤道和记大厦(1975年)外部照片复本》,约1975年拍摄,2007年10月31日扫瞄,TIFF图档,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王蕾:这座大厦属香港最早一批兴建的办公室大楼,是为在香港有悠久历史的和记国际设计,作为该公司的总部。

当时整个金钟和湾仔区都在翻新重整,英军营房慢慢迁移,腾空的地皮须改作他用,和记大厦就是在其后规划的商业区中首批落成的办公室大楼之一。

两张照片左右并排,展示和记大厦的室内大堂。左边的照片中,可见天花板上排成格子图案的方形电灯,还有两条通往商店楼层的扶手电梯。右边似乎是从较低位置拍摄的同一场景,所以能看到地面,该处展示着两辆车。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香港夏慤道和记大厦(1975年)内部照片,显示自动梯细节》,约1975年,彩色照片,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1974年7月出版的杂志《亚洲建筑师和建设者》形容和记大厦为「功能强大的建筑物」(A high powered building),皆因这幢楼高22层的顶级现代办公楼,设施完善,并采用优质物料建造。电梯大堂和楼梯位于大厦中央,营造无柱的办公室空间以供租用。地板采用优质柚木,窗户则用上青铜及阳极氧化铝窗框,配以能阻隔阳光的灰色玻璃,以减少太阳热力和眩光透进室内。

大厦平台层同时设有商场和办公室,是香港首批混合用途的办公室大楼之一。大堂/商场装潢华丽,天花板有一组水晶灯,以黄色和绿色亚加力管组成;亚加力管镶在青铜及阳极氧化铝制造的格子,形成几何图案。商场中庭有六条扶手电梯,墙壁和地板以意大利大理石铺面。

时至今日,和记大厦已被更高的建筑重重包围,它亦将被拆卸;然而它在44年前落成时,其融合零售和办公室用途的建筑设计,大大影响当时的香港。 身为本地建筑师,王欧阳敢于建造香港首批办公大楼之一,并应对中金钟区的需要。 奔达中心、和记大厦,还有同为此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重要项目太古广场,确立了他们在这一区的地位。

奔达中心(现称力宝中心,1984至1987年)

示意图中可见力宝中心的底部,展示一座由两幢高楼组成的建筑。采用玻璃幕墙的高楼由巨型圆柱支撑,建筑物底部的广场中有一个喷水池。玻璃幕墙上可见棱角分明的外凸部分。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香港金钟奔达中心(力宝中心)(1984至1987年)外部示意图》 ,约1985年,彩色照片,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王蕾:奔达中心是当时王欧阳最为人注目的合作项目,由美国建筑师Paul Rudolph担任顾问。 大家或许对「力宝中心」这个名称较熟悉;澳洲奔达集团在大厦落成后不久就宣告破产了。

平面图右下方标有「四楼平面图」的英文字样,图中可见左右并排的两幢大楼,各自的中央部分都设有楼梯及升降机,中央部分四周则以英文标示为「办公室」。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香港金钟奔达中心(力宝中心)(1987年)四楼平面图》,1985年,修订于1985年11月至1986月年5月,重氮晒印品及墨水纸本,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此建筑物的最后绘图都由王欧阳负责,并由梁帼平担任项目建筑师;而项目的初始构思则源自顾问Paul Rudolph,他代表了这个项目。 档案中有一本在大厦落成之初刊印的招租的宣传小册子,而Rudolph便是小册子中的重点。 他亦曾在一个奔达中心的电视广告中亮相,在片中讲述建筑怎样适合金钟和湾仔商业区的环境,以及强调玻璃幕墙如何照出四周的建筑物。

宣传册的跨页可见一个建筑物大堂的黑白绘图,空间十分宽敞。左边写着引用自建筑师保罗·鲁道夫的说话,意思是「中央大堂将是聚集的地点,亦是个宁静的地方,将会是使用这座建筑的人聚焦之处。」下方的文字以英文写着「大堂示意图,由保罗·鲁道夫设计,1987年4月」。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香港金钟奔达中心(力宝中心)(1987年)宣传册》书页,1987年,油墨纸本,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这项建筑物最具特色的,就是其玻璃幕墙向外凸出的楔形部分。由于看起像抱着树干的树熊,两座大楼常被称呼为「树熊的树」。建筑师以悬臂式结构使部分楼层向外凸出,令其外墙高低起伏,让建筑的规模看起来份外分明。外凸的地面、楼顶及墙壁,亦使这些单层结构像是悬浮半空,因而有人称之为「空中楼层」。

两张图片左右并排。左边是力宝中心的照片,整座建筑由两座采用玻璃幕墙的高楼组成。玻璃幕墙上的凸出部分在高楼侧边互相扣着。右边是同一座建筑物的示意图,可见建筑物周遭的城市景观。

左起: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香港金钟奔达中心(力宝中心)(1987年)外部照片复本》,约1988年,2008年4月1日扫描,TIFF图档;《香港金钟奔达中心(力宝中心)(1987年)宣传册》书页,1987年,油墨纸本,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Rudolph一直避免大厦样式流于标准化,尝试打破对建筑物的固有想像,这一点充分体现于这个设计中。正因如此,这座大厦才会有那么多不同的楼层平面图。每12层,其基本平面图便旋转45度。因此,从上向下俯看,外凸结构就如同风车叶片旋转一样。

建筑最低的四层为平台,上面两幢大楼以巨柱支撑;此设计除了是想制造空间感、与街道拉开距离外,Rudolph亦考虑到这座建筑物有连接金钟道这条主要干道的作用。行人只要走上一道宽阔的楼梯,就能进入建筑的平台,到达两座大楼之间、楼高三层的大堂。平台还有行人天桥楼层,让行人能舒适行走,避开马路上的车辆,也无须受日晒雨淋。平台的四个角落均与邻近建筑物的行人天桥相连。

两张照片左右并排。左边的照片可见一个在市区中的建筑工地,周遭全是高楼大厦。右边照片中是同一个建筑工地,里面的建筑物开始成形,可见巨型的柱子及两幢高楼。

左起: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香港金钟奔达中心(力宝中心)(1987年)施工照片》,1984至1988年;《香港金钟奔达中心(力宝中心)(1987年)施工照片》,约1986年,彩色照片,M+,香港,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捐赠,2017年,© 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

内容由Ellen Oredsson转述。为确保行文清晰,此访谈经过编辑。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