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21年8月13日 / Marta García Celma

解构摄影:与司马恩同游藏品修复实验室

一名戴上口罩和手套的女人,俯身细看一张放于桌上的大型照片。她的双手均在照片上方,仿佛在调整照片的位置。

修复员司马恩准备装裱照片。摄影:郑乐天

你还记得上次拿着一张实体照片是何时吗?在这个几乎人手一机的年代,随时随地都可拍摄和分享照片。我们与照片的交会很易流于表面──匆匆一瞥,手指轻轻一扫,照片就在饱和的媒体世界中转瞬即被遗忘。不过在照片尤其是实体照片的表面之下,却另有故事在不断开展。每一层、每条刮痕、每道皱折、每分褪淡,都是其过去与未来留下的痕迹。

M+摄影藏品修复员司马恩带大家近看馆藏中一些照片,细说这些看来静止的照片出人意表的修复过程,并与大家分享如何保育摄影这种最大众化的视觉文化媒介。

相比其他媒介,摄影作品修复仍是相对新的领域。照片的构造方式如何令修复工作特别困难?

大家要记住一点,并非每张照片都是以相同的物料、同样的方式制造出来的。事实上,它们大有不同!多年来,很多人认为照片是印在纸上的东西,因此在博物馆处理照片的人都是纸类藏品修复员。不过,如果手上的照片是印在玻璃、塑胶、布料、金属或陶瓷上,那该怎样办?甚或当图片是用银、染料、颜料甚至番茄汁制作时,又该如何处理?

幸好,在过去二十年摄影慢慢被视为需要专门照顾的独立艺术媒介。虽然纵观全球,设有摄影藏品修复员的艺术机构不多,但M+就有这个岗位!

黑白照片中可见一个贴有食品标签的白色瓶子。标签顶部印着「自由选择 脂肪含量减少70%」的英文字样,右边则有一个条码,底部显示到期日为「07.97」。

在黄永砅的《大限(有效期1997年7月)》中,银盐照片上贴上了绳子和封上蜡,© 黄永砅;M+ 希克藏品(捐赠),香港

的确,我们馆藏中大部分实体照片都是纸本的;而较旧和较新的照片虽然略有分别,但结构往往相同。

首先,照片的基底常以纸纤维制成,有时会加上涂层。较旧的照片会额外添加一层氧化钡,即白色的硫酸钡,作为冲印图像的背景。(数码打印则以白色颜料模仿此部分。)基底之上就是成像化合物,可以是悬浮于明胶上的卤化银或染料成色剂,也可以是沉淀于液态表面的染料和色素。

照片或许看似平平无奇,不过当你把照片放在显微镜之下,就会发现内有乾坤!

五张并排的直长照片,可见其放大后的不同质感。左边第一张是银色的,有微小的白色圆点;第二张的影像模糊,可见紫红与黄色色调;第三张的白色背景下有浓密的深灰色、青色和紫红色圆点;第四张可见由浓密黑色圆点组成的深色线条,第五张可见六角形图案平均地分布在画面中,六角形由黑色、青色、紫红色、黄色和绿色圆点组成。

显微镜下,照片自有其生命与形态。左起:银盐照片、彩色显影照片、两种不同的喷墨打印照片,以及电子显像照片。摄影:司马恩

修复照片时,你会因应不同类型作出不同处理吗?

我们处理照片时,首先要辨别出手上照片属哪一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照片在同样的环境因素例如温度、湿度、光线、污染物之下,也会产生不同反应。

照片中可见一些银色物料放大后的模样,当中呈现微小的白色圆点。左下角标示放大比例尺「0.5mm」,底部标示「银盐照片,以哑光纸冲印」的英文字样。

在银盐照片,基本的成像化合物是硝酸银,以一层明胶固定在基底上

最为人熟悉的黑白照片,亦即银盐照片,接触到光和空气就会变黄。在某些情况下,银更可能会氧化──当银粒子分解,浮上表面,就会形成我们称为「银粒子镜像化」的现象。这种情况发生时,当你拿着照片左右移动,照片上的深色范围会像一块小镜子般反光。有人视之为劣化的迹象,不过氧化是伪造不来的,所以这同时是岁月的证明。

褐色照片中,一个男人在一叠手写海报前一边说话,一边挥动着手;海报由另一个年轻男人举起。

M+馆藏中不少1950至1970年代的摄影作品,例如何藩1960年的《传道》都是银盐照片,© 何藩

传统的彩色显影照片(C-prints)流行至2000年代初,这种照片曝露于高温与光线下会褪色。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彩色照片变成紫红色的样子,那就是它严重褪色时的模样。

这些照片很容易褪色,即使在阴暗环境中也会发生,因为温度对它们大有影响。当温度很高或起伏不定时,形成影像的粒子会开始「跳来跳去」。

照片放大后呈现模糊的紫红色、黄色与绿色物料。左下角标示放大比例尺「0.2mm」,底部标示「彩色显影照片,以光面纸冲印」。

彩色显影照片有三层以明胶包裹的染料成色剂,分别对青色、黄色与紫红色产生反应

照片与食物可说是有点相似。假如你不将食物放入雪柜,一两天就会变坏发霉,因为温度与湿度会促进分子活动,令更多有机化合物进入食物,影响原来状态。不过如果将食物放入雪柜就没事,分子定住不动,没有活跃起来的能量,变化就来得较慢。

所以在处理彩色显影照片时,最重要是尽可能把作品储存在低温环境。这样做的话,起码可保证它们在未被展出时不会变质。如果照片在无人观赏期间消失了,那有什么用呢?

照片中可见一男一女坐在石墙上,他们身后有一个小泥坡和疏落的树木。女子身穿红色毛衣,男子身穿黑衣;他们同时移开视线,没有望向镜头。

许多2000年代初的照片,例如海波2001年的《爱情(2)》系列作品,就是彩色显影照片,© 海波;M+ 希克藏品(捐赠),香港

接着是喷墨打印照片,自数码摄影推出后一直广为流行。这种照片对温度、湿度又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大部分喷墨打印照片在室温下完好无缺,放置在摄氏二十度的环境也完全不成问题。当然,它们会对光线产生反应,不过,令喷墨打印照片加快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污染物。要注意的是,污染物会积聚下来并产生化学变化。

从放大了的照片可见白色背景下有浓密的深灰色、青色和紫红色圆点,左下角标示放大比例尺「0.2mm」,底部标示「喷墨打印」的英文字样。

喷墨打印照片把染料或颜料施于纸上,而非靠曝光引起化学反应成像

举个例,一位艺术家把照片放入成分未明的纸筒或塑胶筒中送到我们手上。那个筒看来没什么问题,于是我们照样储藏照片。多年后,那个筒可能会释放出各种有毒的化合物,并被照片吸收。最后,我们将照片取出、装裱并展出,或许会看到照片最靠近筒的位置突然开始变色。为什么会这样?如果画框的光漆是新涂上的,或者挂照片的那道墙油漆干得不够透,那么,那些污染物就会与其他已经附在照片上的污染物产生化学作用。

那就是污染物累积和发生化学变化的问题。照片上存在一种污染物或许不成问题,而且可以多年来相安无事。不过当一种污染物与另一种污染物接触,连锁反应就会开始,那时我们就束手无策了,所以必须从一开始就采取行动。

照片中两个人在打架,周围是三座破落废弃的住宅建筑物。

黄炳培2008年的《烂尾19/野兽/台北》来自其收藏级喷墨打印系列作品,© 又一山人(黄炳培);M+,香港,又一山人(黄炳培)捐赠,2012年

修复摄影作品的绝大部分工作是预防照片老化和变质。你须要辨别照片类型,这样你才能从中得知有什么会毁掉你手上的照片,然后对症下药,防患未然。因此,如果我知道手上的是彩色显影照片,我会提议将它冷藏;如果是喷墨打印照片,我会确保用来装裱照片的画框至少有一个月时间逸散气体,而博物馆展厅的墙身必须干透。正因如此,身为摄影藏品修复员,你必须知道怎样深入理解照片的各种层次,辨别清楚是至关重要的。

照片中可见一名戴上口罩的女性正俯身观察一张照片。她单手拿着一部小型机器,将一道蓝色光线照射照片,另一只手则在纸上书写纪录。

藏品修复技术员许沛婷正在填写藏品状态报告。摄影:司马恩

在预防工作方面,你面对过哪些问题是香港独有的?

香港潮湿炎热,照片除了有可能变色,还会面对三大风险:黏块现象、虫患和霉菌。这个问题相信不只困扰博物馆藏品修复员,也困扰所有人。

黏块现象是指照片黏附在玻璃的情况。照片最表层往往是明胶,而明胶具有亲水的特性。当环境中有水分时,明胶就会把水吸收,而当照片表层水分含量增加,表层就会变得更黏稠。要知道玻璃是有细孔而非密封的,假如照片直接与玻璃接触,就会吸附在玻璃上。

一旦这种情况发生,我们能做的就很有限,因此最好事先将照片和玻璃以垫片隔开。千万不要让玻璃与照片直接接触,尤其是在这个一年里头有好几个月都很潮湿的地方。

修复摄影作品的绝大部分工作是预防照片老化和变质。

司马恩

另外,我在香港不少东西中都找到害虫,不独在我们的藏品中。

我曾看过一些有白色细孔的照片,心想:这是不是被人刮破了?不过当你用显微镜或放大镜一看,就会看到细孔旁边细小的咬噬痕迹。那是因为害虫是动物,而明胶是有机化合物,在它们眼中是很美味的食物。明胶就像啫喱,来自动物胶原蛋白,假如你是害虫,面前放了塑胶、棉花或明胶这几种食物让你选,你肯定也会选择吃明胶!

对修复员而言,害虫并不可怕,它们其实提供了很多资料,让你了解作品所处的环境。如果你每个月都看到衣鱼,就会知道环境太潮湿、太炎热。或许冷气机坏掉了?否则不会出现这情况。所以,虽然我们不想有害虫,但它们仍然有助我们打理存放照片的空间。

照片中的白色背景上有一只黑色昆虫,它有六只脚和一对触角。

在香港看见的害虫。摄影:姚映霞

在香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破坏因素是霉菌。在湿度高、温度高、通风欠佳的环境,霉菌会不断滋生。霉菌是真菌,会导致生物降解,真菌会分解照片上的明胶,令影像消失,然后穿透基底。

假如修复人员及早发现霉菌,就可以令霉菌脱水。我们修补不了霉菌造成的破坏,不过可以杜绝霉菌孢子,防止霉菌散播。如果有人把家中所有照片放在同一个盒子,又没有察觉霉菌在盒中生长,霉菌就会散播到所有照片。那就完了,我是说……照片真是无得救了。

我们在保存照片时,必须留意有哪些因素会带来破坏。不论是艺术作品还是家庭照片都一样,它们同样珍贵。

照片中可见一个深色表面放大后的样子。上方是白色霉菌,向不同方向伸延,有如树枝。

显微镜放大幻灯片上的霉菌

当问题不能防患于未然,又有什么可以做?你会如何处理表面的损坏?

照片如果有撕裂痕迹,首先要先干后湿地清洁表面,然后把纤维疏松后再拼合在一起,最后在背面封好。要是还未清洁该范围,就修补不了裂痕──这就像医生处理伤口,还未为腿部消毒,就不能缝合伤口。

照片中一名戴上口罩与手套的女性正在用干身的大油漆扫轻拂一张圆形照片。她的另一只手拿着一个小电筒。

司马恩正在清洁一幅作品。摄影:堀实美

修复摄影作品时常见问题之一,就是照片边缘开始分层和剥落。当最表层的明胶和氧化钡开始裂开,像蛋壳般逐块剥落,后面的纸纤维就会暴露出来。虽然这是触摸造成的痕迹,是照片历史一部分,但纤维外露就表示空气、污染物和湿气可直接进入作品之内。

如果发生这些情况,我们会用明胶修补照片,小心翼翼将暖的液态明胶倒进裂痕,然后等待明胶干燥,令照片表面密封。修复照片时,我们必先尝试运用与原有物料相若的材料,这样的话,如果物料因为环境因素而产生变化,修复物料的变化情况亦会与原有物料相似。其次,我们希望修复是可逆转的,如果日后须要移除修复的部分,也不会对作品造成永久影响。

Photo Conservation: Gelatin Consolidation
Photo Conservation: Gelatin Consolidation
4:54

司马恩利用明胶加固照片破旧的一角。修复员通常戴手套处理艺术品,然而在这类情况,手套布料有可能会在修复过程中污染作品,于是她直接用消毒过的双手处理。

我看过一些照片需要大范围修补,上面有深深的刮痕,或表面被削去。有些刮痕是博物馆访客的背包造成的,因此许多博物馆会请访客把背包寄存在储物柜,不要背背包入场。此举并非因为害怕访客会盗取藏品放入背包,而是因为背包可能会破坏展品,要知道不是所有艺术品都有装裱在相框内或有玻璃罩保护。

有时候,即使照片作品上有刮痕,策展人还是会选择展出它,我认为那是好事。从美感的角度看,这件作品或许不尽完美,但其实物料本身的状态并不差,就像一个健康的人灼伤了一样,刮痕仍是作品故事的一部分。

照片上一条深刮痕的特写。

一张彩色显影照片上的深刮痕

照片上可见微小刮痕的特写。左下角标示放大比例尺「0.2mm」,底部标示「一张银盐照片上的微小刮痕」的英文字样。

一张银盐照片上的微小刮痕

照片上可见折痕导致纸层外露的特写。左下角标示放大比例尺「0.2mm」,底部标示「树脂涂层相纸折痕细节,银盐照片」的英文字样。

折叠足以在照片上留下深深的痕迹,这是树脂涂层相纸上的一条折痕

照片上可见深色表面上的折痕被黑色物料填满的特写。左下角标示放大比例尺「0.2mm」,底部标示了「先前的润饰/修复」的英文字样。

有时,作品送到博物馆前,艺术家会尝试自行修补折痕和刮痕。司马恩说道:「有些用了上好的色素修补,有些则随手拿一支黑色笔甚或绿色笔修补!」

照片上一条深刮痕的特写。

一张彩色显影照片上的深刮痕

照片上可见微小刮痕的特写。左下角标示放大比例尺「0.2mm」,底部标示「一张银盐照片上的微小刮痕」的英文字样。

一张银盐照片上的微小刮痕

照片上可见折痕导致纸层外露的特写。左下角标示放大比例尺「0.2mm」,底部标示「树脂涂层相纸折痕细节,银盐照片」的英文字样。

折叠足以在照片上留下深深的痕迹,这是树脂涂层相纸上的一条折痕

照片上可见深色表面上的折痕被黑色物料填满的特写。左下角标示放大比例尺「0.2mm」,底部标示了「先前的润饰/修复」的英文字样。

有时,作品送到博物馆前,艺术家会尝试自行修补折痕和刮痕。司马恩说道:「有些用了上好的色素修补,有些则随手拿一支黑色笔甚或绿色笔修补!」

每个修复决定都是与策展人、甚至艺术家本人商讨后的结果。有些改变或许与艺术作品的叙事相关,另一些或许会意外地令艺术作品偏离原意。不是所有事情都是一个人能决定,合作才能达至最好的修复效果。

你在M+ 任职至今,最喜欢的是哪些作品?

我很喜欢这张照片,是塞西尔‧比顿的作品。相中人的眼神深邃又目光炯炯,就像是在看着你那样。另外还有这件邱良的作品。

两幅照片左右并排,左边那张有一个鼻子大、蓄长白须的男人,以目光灼灼注视镜头;右边那张有一人在空荡的十字路口行走。

(左)英国摄影师塞西尔‧比顿1944年的《那些年间——比顿在福建省所拍的肖像》;(右)香港摄影师邱良的《歧途》,两者皆为银盐照片,© Cecil Beaton Studio Archive at Sotheby's/ © Photo Pictorial Publishers Ltd.

在我们修复的当代艺术作品中,这两件并不是最近代的;它们是小型银盐照片。不过这些作品真的很动人,诉说很多故事,将你带回那时那地。

然而,它们还有另一面是公众看不见的,就是这些照片大部分都有撕痕和折痕。照片正面大多看来破损甚多,要么有刮痕、胶纸印,要么就是边缘正在剥落。

这些照片有如此种种损坏,背后是有原因的。只要看看照片背面,就会看到各种不同的戳印,反映当时摄影师努力把自己的作品投入艺术市场或参加比赛。

两张照片左右并排,可见各自的背面有各式戳印和标贴。

我们经常收到背面写有描述或盖有戳印的照片。塞西尔‧比顿的《那些年间》(左图)有成山画廊和Camera Press 的戳印;邱良的《歧途》则有「第15届新加坡摄影沙龙 1964」的戳印,© Cecil Beaton Studio Archive at Sotheby's/© Photo Pictorial Publishers Ltd.

这些照片都不是簇新的,就算何藩的作品也不是。每当我们把这些照片从储存库拿出来,总会有种令人屏息静气的感觉;它们散发一种力量。修复这些作品时,我深深察觉到自己有多幸运,竟可如此贴近地照料这些艺术品。

当照片装裱完成挂在博物馆墙上时,它们备受瞩目。但当它们尚在修复实验室、未被装裱时,它们是边角有损、易碎的纸张。修复员很幸运,得以看见这些物件脆弱的一面。

照片上可见一张未经装裱的照片放在铺上白色物料的桌子上。该照片四周有多项工具,如头戴式放大镜、瓶子与烧杯、橡皮擦、海绵和手套。

部分用于处理照片的工具,包括:用于干洗的橡皮擦(图左中)、用于识别需要加固的明胶裂缝范围的紫外线电筒(图左)、用于局部增湿和湿洗的乙醇和水(图左上),以及头戴式放大镜(图右上)。摄影:司马恩

修复博物馆艺术品与修复家中照片有何分别?

我认为民间摄影(如一般人的摄影或日常摄影)与当代艺术摄影的分别,在于是否有展示的需要。例如,修复私人的祖先照片时,可假设对方想将照片一直放在居所,或者放入相簿经常翻看。我明白普通人不会考虑将照片存放于储存库,因为他们保存照片就是为了看到它们。在这些情况下,修复员会就装裱方式和摆放位置给予建议,例如不要将照片直面窗户,或放在暖炉上等等。

在博物馆,我们也在做同样的事,不过规模不同。我们就某张照片展出的时间提出建议,以确保照片能维持现貌,达到该博物馆订立的保存目标。如果保存目标是两百、五百或一千年,我们就要令艺术作品在该年期内在视觉上保持同样的状态。

博物馆以外的人可以怎样照料他们的照片?

假如要我为收藏家、艺术家或一般大众提建议,我会提议他们尽量搜集有关长期保存照片的资料。放胆去搜寻和提问,很多网上资料都有介绍保存照片的基本方式,而这些方式不外乎针对四个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污染物和光线。更有些网站可帮你识别害虫,并知道它们是受什么事物吸引。

假如你是艺术家,记得在创作作品时,把创作的事物和运用的方式记录下来,并遵循每种摄影过程的标准做法。如果照片是要冲印的,请用足够的时间冲印,除去残留的化合物,确保日后不会产生化学反应。如果是用数码打印,在相纸和墨水的组合上,最好依从生产商的建议。

无人曾告诉我们这些『物件』会衰退得这么快。

司马恩

珍贵的私人照片,千万不要把它存放于潮湿的空间。最好选择一个空气流通的位置,避开阳光直射,用框裱起,并以垫片将玻璃与照片分隔开。

虽然我在M+主要照顾当代艺术作品,但我认为所有种类的照片都非常珍贵,各有各的原因。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拥有的是什么种类的照片,也不知道该如何照顾它们,无人曾告诉我们这些「物件」会衰退得这么快。

因此,我想对大家说的是,请务必在照片变质之前,好好爱护它们!

内容由网络编辑林玥臻转述。为确保行文清晰,此对话经过编辑。所有显微镜照片由司马恩提供。此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

司马恩是M+的摄影藏品修复员。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