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9年9月10日 / 姚嘉善

问问M+策展人:策划「境遇──五个人」

展览空间中,一个女人拿着小型麦克风,向一小群人说话。那群人站在她附近,旁边还有一个放了很多件小模型的架。

姚嘉善带导策展人现场导赏活动。照片:M+,香港

是时候问问策展人了!在展览「境遇──五个人」举行期间,大家如对展览或展品有任何疑问,都可到此问问策展人姚嘉善。问题将于「M+ 故事」网志文章中解答

以下是首轮问题的答案,第二轮的内容将于展览结束后发布,衷心感谢各位踊跃提问!

当初如何挑选这五位艺术家参展?

一个女人站在展览空间,整理一件悬空的雕塑。雕塑的结构仔细,由错综复杂的金属片、钢管及镜面板组成。

李昢为其雕塑作品作开幕前的最后整理。照片:M+,香港

姚嘉善:这个问题问得好,但也很难回答。首先大家要知道,艺术家并非凭空挑选,而是经常要考虑多个因素及实际情况。策展人不单要构思主题和挑选合适的艺术家,更要思考实际上如何成事。你要从哪里取得作品?展览空间能否容纳作品?展品该怎样摆放,而将某些展品放在一起会有什么效果?会否会对预算造成影响?展品之间不单要在意念上互相呼应,在形式和材质上亦应彼此契合。

在这个展览,我们希望稍稍从M+馆藏延伸出去,并邀请艺术家以特别有趣和不一样的方式回应展览主题。我们在策展初期已决定,这将会是个小型联展。以往我们曾做过大型联展,亦做过只专注于一或两位艺术家的展览。小型联展有其独特之处,既能更深入地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手法,又可以多种声音探索同一个主题。

昏暗的展览空间中,可见墙上有两个萤幕,萤幕前方放有两张长椅。右边的萤幕正展示地上一个两臂张开的人型凹坑,里面注满红色液体。左边萤幕则可见草地上有一个以白色物料形成的人形轮廓,上面还有一些白烟。

Ana Mendieta的作品于M+展亭展出。照片:M+,香港

在只有五位艺术家的小型联展中,作品之间必须有很强的联系,但又能轻易展示其多元化。展览中每位参展艺术家都来自不同地域,生于不同年代,亦以不同方法创作。有些艺术家虽已不在人世,但作品仍然属于当代艺术所涵盖的广阔范畴。这个展览恰正呈现不同的关连,既有显而易见的,也有隐而不显的。

最后,这亦是一场女性艺术家的展览。这点当然在挑选时已考虑到,我们希望展览能呈现不同世代与地区的女性艺术家,凸显她们的才华和贡献。但我们亦清楚意识到,纵然参展艺术家全是女性,但性别并非她们作品的意义之所在。有时候,你会看到作品与性别的关连,而这个关连是重要的,但这并非这次展览的重点。

你如何邀请艺术家参展?

展览空间中,一个女人微笑望着镜头,坐在一个正播放影片的萤幕前。影片中有一个蒙眼女子,她双手伸前,走过一间中式庙宇的通道。

冯美华坐在其于M+展亭展出的作品《她说为何是我》前面。照片:M+,香港

姚嘉善:我通常会先联络每个艺术家或他们的代表,向他们解释展览关于什么,并更广泛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作品;如我已想到某件特定的作品,我便会直接询问他们是否有兴趣参与。这是基本的流程,但在现实中,可能会因应艺术家、作品以及实际状况而存在变数。我在联络这次展览的艺术家时,遇到迥然不同的情况。

冯美华的作品《她说为何是我》(1989年)已属于M+馆藏,顺理成章地可以直接展出,但我仍需联络冯美华,让她得悉我们的计划,商量以何种方式展出作品才是最理想,并邀请她参与配合展览而举办的活动。而Ana Mendieta与Charlotte Posenenske两位艺术家已去世,因此我要联络她们的代表,即是画廊或艺术家的遗产管理会。至于李昢,我联络了她的工作室及画廊,原因是我能预料商借及展示那批小模型,情况可能有点复杂。

Lara Almarcegui 訪談
Lara Almarcegui 訪談
2:14

Lara Almarcegui的访问,可见她到M+博物馆大楼工地实地考察的片段。照片:M+,香港

由于展览是以「场域」这个概念为重点,我们希望能委约一位艺术家对M+「场域」加以回应,不管这是M+工地、M+展亭或其附近的范围。我邀请了Lara Almarcegui,因为她的创作全都跟场域、土地和物料有关。我直接联络了她本人,询问她有没有时间和兴趣创作一件关于香港的作品。由于这是一项场域特定的委约作品,所以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安排她来港考察,因此时间十分重要。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很特别:李昢的《无题雕塑 W6-2》(2010年)是我们向一名私人收藏家借来的,而非向艺术家本人商借。事缘我希望展览不只展示李昢的一组小模型,更能展出其他类型的作品,以呈现李昢不同的创作手法,于是便想到可以向众多收藏了其作品的香港收藏家借藏。这也是策展过程中有时会被忽略的做法:有时候,你要把某些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去向一一记住,只为用在一时!

我们会否在网上看到Charlotte Posenenske雕塑重组的纪录?

两人提起一件大型硬纸板雕塑,其形状如同一条通风管,连接着展览空间地面,有一小群人在旁围观。

Charlotte Posenenske的雕塑根据艺术家黄志恒的设计重组。照片:M+,香港

姚嘉善:Charlotte Posenenske的钢材和硬纸板组件雕塑在1960年代制成。她所采取的手法与别不同,作品拥有者可按个人喜好或空间特性将雕塑组装成不同形状。为了凸显作品的这项重要功能,以及其与展览空间的关系可以不断改变,我们在展览期间邀请了M+以外的不同人士把作品三度重组

展览结束后,我们将于「M+ 故事」网志分享所有的重组纪录,亦会将各个组合的相片印成明信片于「M+商店」发售。 Posenenske以独树一帜的方式把「同」与「异」的概念带到艺术创作,因此展示作品的不同组合,能让观众看到其能以不同的方式来回应这个空间。即使观众未必能亲历每次重组过程,我们仍希望确保他们获得完整的观展体验。

策展过程中,有哪些事情是最令你觉得愉快的?

姚嘉善:身为策展人,我一直很喜爱跟艺术家直接讨论其作品,并寻找方法替他们实现构想。可以将他们的作品与广大观众分享,并鼓励观众以崭新一角度观看作品或欣赏当代艺术,也令我很高兴。每次将不同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凑在一起,我都希望可以萌生出新的诠释或理解。探讨艺术家如何回应「场域」,这个主题在此时此地亦显得尤其合时宜。我很庆幸能对关于艺术如何与社会、政治事件交会的讨论有所贡献,并令人对我们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有细致的理解。

能让原本没听过这些艺术家的人能认识她们,或让未有机会看到其作品的人亲身观赏,使我乐在其中。举例说,冯美华之前不太熟悉Charlotte Posenenske的作品,透过这次展览才得以了解更多。曾经也有一位记者就Ana Mendieta的行为展演作品,问了我出奇深入的问题。我就问她,你是怎么认识到她的作品的?她回答说,原本一无所知,但在看到展览新闻稿上的照片后,就Google搜寻了所有关于她的资料。她在开幕夜看过那些短片后,便想到很多好问题,全都问得十分仔细,明显Ana Mendieta触发了她的好奇心。

能发掘新世界或让人认识艺术创作的不同意念与手法令我无比快乐。尽管在芸芸观众中,可能只有几个能透过展览认识到艺术与世界的关系,继而再去探究了解,但若能如此,我都会为之而欢欣鼓舞。

为确保行文清晰,以上访谈已经过编辑。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此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

姚嘉善
姚嘉善
姚嘉善

姚嘉善是M+的视觉艺术主策展人。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