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保存明日的历史

藏品修复员Natalie Harding及前藏品修复实习生吴佩悦正在清洁从梁巨辉的塔状作品《城》中拆下的部分结构。

藏品修复员Natalie Harding(右)与前藏品修复实习生吴佩悦(左)清洁从梁巨辉2003年的作品《城》中拆下的部分结构

2003年的「广东快车」项目现于M+展亭展出,M+的策展人和三位藏品修复员分享了他们如何合作重现该展览

中国策展人侯瀚如2003年策划的「广东快车」项目,是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紧急地带」展览的一部份,此前珠江三角洲的艺术从未在任何重大的国际展览中亮相。「广东快车」展出了14个艺术家及艺术机构的作品,探索中国急速的全球化进程,对高度且快速工业化的珠三角地区之影响,聚焦概念及场域特定艺术与以往中国当代艺术具象化风格的迥异之处。

这个项目随后有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发展。双年展后,极具远见的中国艺术收藏家管艺收藏了整个「广东快车」项目。十年后,管艺于2013年将其捐赠予M+ ,让「广东快车」现时得以在M+展亭完整重现。这是一项令人振奋、意义重大且富挑战性的工作,推动M+的策展及藏品修复团队重新思考他们在重现该展览的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

重现这个展览,最大挑战是什么?这个项目于2003年之初已具自发性与创意,但当时的策展团队并不清楚作品在展览后的命运,亦未考虑到应如何妥善保管及记录。结果,14年后,某些作品受到损坏,缺乏完整纪录,很多组件甚至已经遗失了。

为了重现这纪录不足且作品极需修复的展览,M+的策展及藏品修复团队决定展开一次最宏大且广泛的合作,让「广东快车」重现公众眼前。

参与者:皮力(希克资深策展人,视觉艺术)、Christel Pesme(资深藏品修复员)、Natalie Harding(副藏品修复员,物件)及黄若凡(藏品修复员,纸类)。

冯倩钰的作品《难产——表皮病症》于2003年展览的现场,作品包括了两件巨大的昆虫状塑胶结构,表面有照片覆盖。一件作品置于地上,而另一件则悬挂起来。

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冯倩钰的作品《难产——表皮病症》。如你害怕昆虫,别怕;这两件昆虫状结构的作品已遗失。© Feng Qianyu; M+,香港,管艺捐赠,2013年版权

这是策展及藏品修复团队首次就一个展览的制作进行如此广泛的合作。这次合作如何,为何会有这次合作呢?

皮力:人们总是难以理解藏品修复员在一所当代艺术馆中的角色,因为他们总假定这里所有的作品都是全新的。但我们是一所保存及保护艺术遗产的机构。当代就是明日的历史,而我们正在保存这历史。这个概念在是次展览中表达得尤为清晰。

这是一次很有趣的经历。我们与藏品修复员的交流对话,在这次展览中尤其重要。原「广东快车」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连最基本的纪录都缺乏。我们虽然有一些照片及刊物,但无一载有正式的纪录。因此,当作品捐赠至我们手上时,我们对它一知半解,需要打开木箱,探索各种可能,去考虑应从何入手。

于是,我提出了藏品修复团队与策展团队合作的建议。我们一起进行研究,建立基本的纪录,再想办法保存物件,最后重现展览。每个在M+展亭举办的展览均有M+的藏品修复员参与其中。而这个项目,除了保存和保护作品,检查作品的状况之外,他们亦参与到展览的概念设计及展示中。

Natalie:由于原项目创作之时并未考虑到未来的保存问题,作品并没有经过细心包装或处理。存放在仓库达10年之久,亦未经检查。当我们收到作品时,已有部分破损及遗失。若我们不修复作品,某些结构甚至不能立起来。

我想,一个极佳的例子便是冯倩钰的作品《难产——表皮病症》中的带状照片,照片原先覆盖于两件昆虫状的塑胶结构上,但它们已遗失。我们不得不从另一个角度入手,想想如无完整的作品,应该如何展示这些照片。于是,我们想到了装裱的方式。虽然作品的展示略有不同,但照片的内容仍能展现出来。

Restaging and rebuilding
Restaging and rebuilding
0:33

2017年,冯倩钰的作品《难产——表皮病症》以一个新的形式重现在M+展亭的展览中

Christel:值得强调的是,虽然仓库的条件并不完美,但仍保存了作品。可惜原项目在创作时未有预料到这是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因而欠缺纪录。

皮力:特别是原「广东快车」乃极具概念性的场域特定项目。很多作品均以珠三角特有的时间、脉络及文化为本。所以,就我们而言,这是一个对策展工作的重大挑战。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要重现它吗?重现到哪个程度?

若凡:空间是这个展览的重要一环,展览每次的重现亦必须重塑空间。 2003年的展览有两条长巷,像街道一样,两旁有色彩缤纷的房间及「商店」。由于展亭的空间比威尼斯双年展的空间小,形状亦较为四方,因而这些街道需要「转弯」。所以,展览的每次重现都会有所不同。

「广东快车」在M+展亭的展览现场,展示了呈直角排列、色彩缤纷的「街市档口」

2017年「广东快车」在M+展亭的展览现场,鸣谢:香港M+。其中展示了呈L形排列、色彩缤纷的「街市档口」

皮力:要取得平衡是很难的。在策展层面上讲,一方面希望保留原有的质感,但另一方面,藏品修复员需要确保作品的安全稳固。因此我们要找到合作的基点,并透过物件及修复重现历史,而这个过程是很有趣的。

Natalie:我认为,策展及藏品修复团队之间达到相互理解的契机是:当时我们提及该展览下一次重现时的情况,以及相应的准备工作。我想此前策展人主要考虑的是2017年的展览,并未有想到日后展览再次重现时会发生的情况。那次对话改变了大家的想法,亦令整个合作过程变得更顺畅。

藏品修复员黄若凡在清洁郑国谷的作品《街道的软件及硬件》。这是个色彩缤纷「街市档口」微小模型,将众多展览中的装置排成一列,显示了原展览空间仿如一条直街。

藏品修复员黄若凡在清洁郑国谷的作品《街道的软件及硬件》(2004年)。这是个色彩缤纷「街市档口」微小模型,将众多展览中的装置排成一列,显示了原展览空间仿如一条直街

若凡:说到底,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这个展览是独特的。就像考古学一样;我们回到过去,尝试去了解它。对我来说,该展览并不在于传统修复方法,而着重如何理解原展览的设计、艺术家的原意,以及策展人对展览的考量。而当我们有了将艺术品的「概念」保存下来的视野后,提出修复方案就不是难事。然后我们按部就班完成即可。

当你走进这个展览空间时,你可以见到墙上那些2003年的拼贴图像。开幕当日,有人走到那堵墙前,指着说:「对,我在那里」。我几乎有记录下来的冲动,细问他们当年的情境,以及我们的展览能否保留原本的艺术视野。我访问了其中一位参展艺术家段建宇,她创作了《艺术鸡》,她回答说:「是的」。我们做到了,这是对我们极大的肯定。

除另有标注外,所有图片:M+,香港。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此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