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走进M+
走进M+
15:24
视频文稿

华安雅:(英语)欢迎来到M+。这里是香港,我们将迎接本港首间国际视觉文化博物馆的开幕。现在,你将可先睹为快,到博物馆展厅一探究竟,并看看这里的丰富设施和可用资源。

我们身处地下大堂,博物馆中央的集合点。这个由Herzog & de Meuron为M+度身订造的空间采用坚固的混凝土和陶瓦,馆内外都可看到。另外还有竹,整个博物馆的家俬址以竹制造,是一种非常环保的物料。我们还在这里展出委约艺术家的创作,包括数码艺术家的作品。在我身后是光影铭谢墙,由广受尊崇的日本数码设计师中村勇吾设计。

地下大堂另一个重要建筑特色,是大楼两边的天窗,将美丽的自然光引入这个开扬的空间。我们亦在结构柱上展出委约艺术作品,现在展出的是台湾资深水墨艺术家董阳孜以易经为灵感的壮丽画作。

现在我站在地下大堂的中央。正如你所见,这里有一个广阔的美丽天窗。一个开口将自然光一路引入潜空间。潜空间之「潜」,源于这是建筑师在筹划博物馆时发掘出来的潜藏之地,皆因地铁的东涌线和机场快线呈对角线横越博物馆地底。这个混凝土外壳,就是用来覆盖行车隧道。

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就是地下大堂展厅。我们决定在这里展出香港馆藏。如你所见,展览名为「香港:此地彼方」。走过展厅的大门,你会看到首件展品:另一道门,表示欢迎你进入展览。这是传奇书法家「九龙皇帝」的作品,他以香港都市空间为画布,在城市各个角落随意挥毫。

M+委约香港建筑师及设计师张智强为他的家制作一比一的模型,这就是眼前的《变形蜗居》。这位设计师的住所狭窄,只有34平方米;蜗居之苦,香港人熟悉不过,但巧妙设计,的确能化腐朽为神奇。可移动的墙壁容许空间放大缩小,随心变化。这是他的床、厨房、电视和浴室。在我身后,你可看见与他家窗外一样的风景。

欢迎来到M+学舍。我们从大教堂般宏伟的地下大堂,来到这间为学习而设、气氛亲切的小房舍。当然,博物馆每个角落都是学习之地,但在学舍,我们是以实验、玩乐和活动为学习原则。这里是思维活跃的空间,与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和教师紧密合作,并本着终生学习的原则,鼓励大家活到老学到老。有一点很重要,学舍也是灵活流动的空间。它没有既定界限、充满实验精神,可举办工作坊,作为休息区,也能支援多种语言。这个名为会堂的地方,无疑是个美妙的空间,可以一边欣赏港岛的景色,一边在M+大楼的学舍中有所领悟,享受学习的成果。

修复保管中心的底层是一个展示区,不单展出作品,亦是修复藏品和展览制作的工作间,让公众从外面观看。这里集工作和研究空间于一身,也会成为举办工作坊的地方,解读研究并应用在修复馆藏上。开馆之初,我们会展出霓虹招牌,这是M+极其重要的香港视觉文化馆藏,也需要大量的修复工作。整年下来,你会看到我们的修复过程和成果。

郑道炼:(英语)欢迎来到二楼,这是33个展厅中,大部分所处的楼层。这里极为宽敞,长110米,阔130米,等于两个足球场的长度。我现在身处中庭,在这里,观众可前往四大展区,即西展厅、北展厅,或称希克展厅,南展厅和东展厅。展厅面积达1500至2500平方米,布局各具特色。在希克展厅,我们有「从大革命到全球化」,我们首个展出中国当代艺术藏品的希克藏品展览。我身后的东展厅有「物件.空间.互动」,展出国际设计和建筑藏品。南展厅的「个体.源流.表现」则聚焦国际视觉艺术馆藏。我现在进入的西展厅正展示M+最蔚为奇观的藏品──安东尼.葛姆雷的《亚洲土地》。葛姆雷在2003年来到中国,将这个梦想计划成真。他在广东找到一个村落,跟300名村民在短短一星期制作了二十万个黏土人偶。这是2003年作品完成以来首次展出。我们跟20位修读艺术的学生紧密合作,用三星期时间摆放泥人。观众可站在如海的泥人前,感受面对浩瀚人海之感。

这里是大台阶,这个地标建筑的最大特色之一。这个开放式剧院可容纳400人。在我身后,有一个巨大的LED屏幕,这个屏幕高五米、宽十米,安装在悬吊装置上,让屏幕在作放映之用时如现在升起,或降到接近地面,拉上帷幕作演讲空间使用。大台阶下有三间戏院,可坐180、60和40人,戏院可播放不同格式的作品,即35毫米、16毫米和数码格式的电影。大台阶下面有多媒体中心,是我们的流动影像馆藏图书馆。多媒体中心有40个座位,设独立和多人放映间,可以随意点选流动影像藏品,在此观赏。

我们现在身处合院展厅,M+大楼其中一个别具特色的空间。可以看到展厅到处都铺上竹片,地板到墙壁,甚至天花板都是。开幕首展,我们决定做一个如同宝库一般,探寻博物馆自身的展览,反思在亚洲建设一间二十一世纪国际博物馆的意义。我们想借M+概念艺术藏品的创作手法诉说这个故事。在首个展厅,我们展出四位先驱的创作,包括马塞尔.杜尚、约翰.基治、白南准和小野洋子。这四名艺术家在公在私均情谊深厚,正是东西方唇齿相依的写照,亦是展览的主旨。

在下一个展厅,我们可以欣赏更加多元丰富,来自不同语境、时期和地域的创作。踏入首个空间,你或会以为自己在观赏亚洲传统艺术,但其实每件作品都离不开概念艺术的意念,即偶然性和使用现成物件。走进第二个空间,我们会看到其他概念艺术创作。例如,这里有另一件小野洋子的作品。这是一个全白棋盘,是她向约翰.基治致敬之作,他们的关系亦师亦友。此作与森村泰昌的行为艺术作品互相呼应。在后者,森村重演杜尚跟年轻裸女对奕的经典一幕。我们也展出了黄永砅1987年的作品,当时正值中国当代艺术破晓之时,而他创作了一件以杜尚为灵感,也是向其致敬的作品。在展厅的其他部分,我们会看到更多来自偏远之地和标新立异的作品,例如加百列.奥罗斯科、里克力.提拉凡尼、伊黛.阿德南和傅丹的创作。

华安雅:(英语)欢迎来到M+的天台花园。这是一个开扬的公共空间,坐落在基座平台两边的展厅之上。这里矗立着66米高、110阔的LED屏幕,是展出节目和让委约艺术家发挥创意的空间。在一个充斥商业流动影像的城市,我们希望在鸟语花香的环境下,让公众一边欣赏别具创意的内容,一边饱览港岛景色。就在这无比美丽的平台,观赏独一无二的维港景致。

来探索一下M+这个香港崭新的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吧!诚邀你参与这个导赏团,了解博物馆的开幕展览及博物馆大楼各个由Herzog & de Meuron设计的广阔空间。博物馆馆长华安雅和副总监及总策展人郑道炼带你游走不同展厅、大堂及流动影像场地,沿途介绍一些经典馆藏,以及全新的委约作品。

制作人员

监制

M+

主持

华安雅、郑道炼

导演

Fallout Media

摄影指导

Edwin Lee

摄影师

Richard Fowler、William Lee、Dominic Yip

录音师

Dominic Yip

剪接

Edwin Lee

M+制片

苏浚、张嘉琳

翻译及字幕编辑

李凯琪、梁仲汶、林玥臻

版权事务

施维麟、韦迪安、丘雪君

想知道M+馆藏中有些什么?不妨看看《M+馆藏选粹》。此书是图文并茂的指南,精选了具代表性的M+藏品。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