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网页已自動翻译成简体中文。

2025年4月30日 / Ophelia Lai

崭新语境下的现代大师:郑道炼谈“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

郑道炼肖像,摄影:梁誉聪,M+,香港

在这访问中,M+艺术总监及总策展人郑道炼探讨巴勃罗‧毕加索历久弥新的文化影响力,以及将这现代大师的杰作跟语境迥异的艺术作品一同展出的复杂性和种种可能。

鲜有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其作品教人一眼认出。他的油画、雕塑和素描以丰富的象征、富感染力的色彩和呈现空间与形态的破格手法,在过去一世纪一直风靡无数观众。 M+与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毕加索艺术馆)合办的特别展览“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以崭新视角审视这名欧洲大师,同时展出其杰作和约130件出自亚洲和海外亚洲艺术家之手的M+馆藏,让两者展开对话。这独特的展览横跨不同世代、地域和语境,邀请观众重新检视毕加索艺术实践的不同面向,在媒介各异的艺术品中瞥见其共通之处。在以下跟M+艺术总监及总策展人郑道炼的对谈中,我们剖析展览的策展理念,揭示毕加索跟亚洲的关联。

picasso-installation-view-9-edited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可否说说“毕加索──与亚洲对话”的策展理念和目的?

约三年前,我们联络毕加索艺术馆,探讨举办毕加索展览的可能性。那时我们已经很清楚,不想以那类典型的方式、单一地聚焦这位“天才”和其杰作。自我们在三年半前开幕起,每个展览都带着独特的视角,体现M+的声音和研究方法;而我们知道,这个毕加索展也不例外。

打从一开始,毕加索艺术馆便对我们让毕加索的作品跟M+馆藏对话的手法很感兴趣。由2023年起,两馆的团队终可互相探访,我们顿时意识到,要为毕加索与亚洲艺术家作品创造一场跨时空、跨文化语境的对话,殊不容易。我们明白这两者之间需要一座桥梁,让两个截然不同的馆藏、取向和语境对话交流。我花了一点时间,才想到以原型贯串毕加索和M+馆藏的艺术家。展览最终以四个原型划分:天才、局外人、魔法师和学徒,展览中毕加索艺术馆以及M+馆藏的挑选,也取决于这四个原型。我视这两张展品清单如一对互缠的线,像DNA的双螺旋结构。

你为这展览做研究时,对毕加索在亚洲的影响力和跟这片土地的联系有何发现?毕竟,他本人从未到过亚洲。

毕加索确实甚少外游。他的艺术和想像无远弗届,但其本人的活动范围却相当狭窄。他从出生地西班牙移居法国后,几乎一生都留在巴黎和法国南部。他造访过西班牙和法国以外的几个欧洲国家,却从未踏足美国──即使在位于纽约市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先驱博物馆的引介下,他早在美国奠定其国际级现代艺术家的地位,甚至比在欧洲来得早。

但有一点我们了解到的是,毕加索虽从未到访亚洲,但他很早便为亚洲人所认识。二次大战前,其作品已在日本被报导、展出,甚至收藏;而早在1910年代末,中国和印度的艺术杂志和新闻媒体已有论及毕加索和立体主义。

此外,那一代到巴黎留学的亚洲艺术家,将毕加索与同期画家乔治.布拉克创立的立体主义思想和风格带回亚洲。毕加索从未执教,但他确实影响了巴黎艺术圈中不少人物;一些综合立体主义画家,如安德烈‧洛特(1885–1962)亦教导过不少学生,当中包括亚洲艺术家。故其思想恍如涟漪一般传扬开去。

picasso-installation-view-2

“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现场,2025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可否介绍一下M+馆藏跟毕加索作品如何配对展出?这些配对背后又有何理念?

在“天才”部分的首个房间,你会看见整个展览中最早期的三件作品。它们绘于1895年,其时毕加索年仅十四岁。开首两幅是写实肖像,描绘社会边缘的无名人物──戴帽子的老人和穿红裙的赤脚女孩。第三幅是其父何塞‧鲁伊斯‧布拉斯科(1838–1913)所绘的画像,何塞既是画家,又是美术老师。我常跟观众说,这些画作就是毕加索艺术生涯的起点。

关于毕加索的早年岁月,流传着一则著名故事:其父亲意识到儿子的天赋,决定放弃画画,因他有感于自己已被年少的儿子超越。但这故事是杜撰的,我们知道毕加索的父亲继续以画家为业;这正正说明了天才的神话是如何形成和传播。单看这三件作品,我们可能会问,从中是否就能看出毕加索在青少年时期已是天才?这仍然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这个房间旨在引起诘问。

跟上述三幅画作并置的,是1970年代北京地下组织无名画会成员创作的十多幅肖像和自画像。这些画家在易于匿藏的小片纸张和画布上,描画自身和彼此──当时他们最易接触到的题材。在中国历史的那个时刻,按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规定,所有艺术表达都必须为国家、共产党和工人服务,个人抒发并不被允许。直至后来1980年代,艺术家方可以艺术表露一己想法。这些1970年代中的画像,美丽而常带丝丝哀愁,我会形容它们为中国大陆当代艺术的黎明。故这里是另一个起点──若不是天才诞生的瞬间,就是艺术作为个人表达此理念的萌发时刻。

同一房间中对面的墙上则是围绕艺术家和缪思的部分。在那里,毕加索的画作《雕塑家》(1931)跟以其缪思和爱人为灵感的青铜雕像并置。毕加索笃信艺术天才孕育自工作室,也就是男性艺术家在那里受其女性缪思启发;这并非毕加索独创之见,而是有好几百年历史的传统观念。接着,我们展出廖逸君(1979年生)一系列颠覆这种传统想像的摄影作品。她是操控相机快门的一位,亦是构思这批与其男性缪思兼伴侣Moro合照的那个人。我不知道她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有否想起毕加索,但她无疑对现存的性别权力关系和尊卑有所省思。毕加索作品沿袭男性艺术家和女性缪思的传统观念,我们将廖逸君的创作置于其旁边,意在提醒观众,在毕加索过世后数十年的今天,艺术家仍在时而隐晦、时而明确地回顾和批判他本人及其艺术作品所承载的价值观。

廖逸君,《我们互相连接着》,2015年, 喷墨印相,M+,香港,© 廖逸君,图片:M+,香港

廖逸君,《金滑鼠》,2014年, 喷墨印相,M+,香港,© 廖逸君,图片:M+,香港

廖逸君,《精神控制是女性的必备技能》,2010年, 喷墨印相,M+,香港,© 廖逸君,图片:M+,香港

廖逸君,《我们互相连接着》,2015年, 喷墨印相,M+,香港,© 廖逸君,图片:M+,香港

廖逸君,《金滑鼠》,2014年, 喷墨印相,M+,香港,© 廖逸君,图片:M+,香港

廖逸君,《精神控制是女性的必备技能》,2010年, 喷墨印相,M+,香港,© 廖逸君,图片:M+,香港

廖逸君,《我们互相连接着》,2015年, 喷墨印相,M+,香港,© 廖逸君,图片:M+,香港

廖逸君,《金滑鼠》,2014年, 喷墨印相,M+,香港,© 廖逸君,图片:M+,香港

廖逸君,《精神控制是女性的必备技能》,2010年, 喷墨印相,M+,香港,© 廖逸君,图片:M+,香港

廖逸君,《我们互相连接着》,2015年, 喷墨印相,M+,香港,© 廖逸君,图片:M+,香港

廖逸君,《金滑鼠》,2014年, 喷墨印相,M+,香港,© 廖逸君,图片:M+,香港

廖逸君,《精神控制是女性的必备技能》,2010年, 喷墨印相,M+,香港,© 廖逸君,图片:M+,香港

这个展览有一些重要的委约新作。你可否谈谈这些作品,并解释一下为何这些艺术家和作品会被挑选?

第一位我想谈的艺术家是素来跟M+关系密切的纳里尼‧马拉尼(1946年生),其作品总在尖锐地探讨针对女性的暴力。当我邀请她为这毕加索展创作委约作品时,她反而提议我们展出《女人的叙事诗》(2023),她认为自己对毕加索的一切想法都已尽在当中。此动画启发自波兰诺贝尔桂冠诗人维斯瓦娃‧辛波丝卡(1923–2012)的一首诗,讲述女人被丈夫谋杀,化为鬼魂,仍要起来收拾残局,因为这是女人数百年来的岗位和命运。纳里尼对我们说,作为女性主义者,她对毕加索人生的一些方面并不认同,但作为艺术家,她却深受其影响,她在创作《女人的叙事诗》时也不时想到他。我们决定将纳里尼的作品投映在毕加索人生中一众女性──多拉‧玛尔、玛丽—泰蕾斯‧沃尔特和第二任妻子雅克利娜‧罗克的经典肖像对面,因为我们知道,这些近乎带有宗教意味的女性面庞,未能尽诉其跟毕加索关系之中的痛苦和暴力,深爱与执迷。

nalini-malani-ballet-of-a-woman

纳里尼‧马拉尼,《女人的叙事诗》,2023年,单频道手画数码动画(彩色、有声),由艺术家借出

另外,我们有藤原西蒙(1982年生),的全新委约作品《Who对Who对Who? (一场大屠杀的景象)》(2024),当中可见其持续至今的创作项目中的角色Who the Bær。 Who是没有性别和身分的卡通角色,代表着当代人类,总在如饥似渴地吞下各种讯息和影像。它在艺术史中乱窜,占据经典图像,包括毕加索的《格尔尼卡》(1937)。我跟西蒙讨论新作品的委约时,提及《朝鲜大屠杀》(1951);那是毕加索唯一以亚洲为题材的作品,具体来说,是他在新闻看到美军于韩战中杀害平民的报导,于是绘画此画作为回应。而西蒙原来看过此画,并很讶异于画作比他所想的小得多,故决定在其版本将阔度和高度扩大一倍,赋予这暴虐和沉重的题材应有的份量。他也挪用了《格尔尼卡》的视觉语言;因此,这成为了两幅政治意味浓厚画作的混合体,表达了毕加索反法西斯和反战的信念。

sin-wai-kin-reality-war-3-to-4

单慧干,《现实战争》,单频道数码4K录像(彩色、无声),M+委约创作,2024年,© 单慧干,图片:罗炜程,© M+,香港

最后,在《现实战争》(2024)中,单慧干(1991年生)以其多重自我,重新演绎《格尔尼卡》的核心角色:华丽的变装皇后“V Sin”饰演一个死亡的士兵,而“变相怪杰”占据了公牛的位置。艺术家还创造了第三个角色,代表法西斯领袖法兰西斯科‧佛朗哥(1892–1975)的斗牛士,令人想起毕加索对斗牛的迷恋。我想他不仅视此为人类征服自然的明证,更是斗争哲学的体现──人的存在,就是一连串对峙和冲突。当我看着《现实战争》,就感觉它真的揭示了毕加索投射于作品中的某种潜意识心理活动。

藤原西蒙,《Who对Who对Who? (一场大屠杀的景象)》,2024年,塑胶彩、炭笔及粉彩布本,由Esther Schipper借出,尚待完成委约创作及收藏程序,图片:© Ludger Paffrath,图片由Esther Schipper提供

巴勃罗.毕加索,《朝鲜大屠杀》,1951年,油彩、合板,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 Succession Picasso 2025,图片:© GrandPalaisRmn (Musée national Picasso-Paris) / Mathieu Rabeau

巴勃罗.毕加索,《多拉.玛尔肖像》,1937年,油彩布本,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 Succession Picasso 2025,图片:© GrandPalaisRmn (Musée national Picasso-Paris) / Mathieu Rabeau

田名网敬一,《毕加索〈母子像〉之悦乐118号》,2020/2021年,塑胶彩布本,由NANZUKA借出,尚待完成收藏程序,© 田名网敬一,图片由NANZUKA提供

藤原西蒙,《Who对Who对Who? (一场大屠杀的景象)》,2024年,塑胶彩、炭笔及粉彩布本,由Esther Schipper借出,尚待完成委约创作及收藏程序,图片:© Ludger Paffrath,图片由Esther Schipper提供

巴勃罗.毕加索,《朝鲜大屠杀》,1951年,油彩、合板,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 Succession Picasso 2025,图片:© GrandPalaisRmn (Musée national Picasso-Paris) / Mathieu Rabeau

巴勃罗.毕加索,《多拉.玛尔肖像》,1937年,油彩布本,巴黎国立毕加索艺术馆,© Succession Picasso 2025,图片:© GrandPalaisRmn (Musée national Picasso-Paris) / Mathieu Rabeau

田名网敬一,《毕加索〈母子像〉之悦乐118号》,2020/2021年,塑胶彩布本,由NANZUKA借出,尚待完成收藏程序,© 田名网敬一,图片由NANZUKA提供

你认为毕加索的作品为何至今仍令人着迷?数十年过去,它们为何依然历久弥新?

身为策展人,我决定接受策划这个展览的挑战,因为我对这个问题充满好奇;我不肯定自己有没有答案。我想单单是毕加索这个名字,已足够使人着迷,这就是名人效应。他在亚洲富有吸引力,可能缘于他来自不同文化,却得以在国际扬名,取得成功。

毕加索的魅力更神秘的一面是,其艺术并不好懂。他的作品能令人不安,传达的也不是传统的美。我想人们对此着迷,是因为他们不能将他定性。在我们的展览中,你会看到他不断在转变。静态的图画和雕塑,仿佛在我们眼前不断变形。

我怀疑毕加索生平较令人不安和较具争议的方面,即厌女和虐待女伴,也增添了其传奇色彩。这些在文化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就算天赋异禀,却未必是品行端正之人;有些才华横溢的创作者,性格或行为上就是有种种缺失。那他们的艺术代表着什么?得知其暴虐倾向后,我仍会喜爱这艺术家的创作吗?这些问题亦是我希望展览能引发观众思考的。

这个展览既不是对经典的盲目崇拜,也不是想激进地将之推翻;它旨在将毕加索抽离本身语境,再置于全新的脉络之中。尽管M+仍是个年轻的博物馆,但M+对策展身分和定位的自信,以及馆藏的丰富多元,让我们能将这些西方艺坛的经典大师融入其中,为他们赋予全新的脉络、意义和关连。西方艺术的传统也是我们自身基因与传统的一部分。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