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贝聿铭:人生如建筑」的观众,2024年,摄影:Winnie Yeung @ Visual Voices,图片由M+提供
M+广受赞誉的特别展览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圆满结束 录得逾二十二万五千人次参观 展览将于2025年巡迴至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多哈卡塔尔博物馆阿尔里瓦克展览馆
参观「贝聿铭:人生如建筑」的观众,2024年,摄影:Winnie Yeung @ Visual Voices,图片由M+提供
M+广受赞誉的特别展览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圆满结束 录得逾二十二万五千人次参观 展览将于2025年巡迴至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多哈卡塔尔博物馆阿尔里瓦克展览馆
位于西九文化区、亚洲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M+宣布,由中国银行(香港)首席贊助、广受赞誉及屡获殊荣的特别展览「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已于2025年1月5日圆满结束,录得逾二十二万五千人次参观。此展览经过七年的筹备,是二十及二十一世纪深具影响力的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1917–2019)的首个全面回顾展。展览获得贝聿铭遗产管理委员会和贝考弗及合伙人事务所(该公司继承自贝聿铭创立的建筑公司)的支持,展出逾400件展品,包括一系列来自机构或私人收藏的绘图手稿、建筑模型、相片、录像和其他档案纪录,当中不少展品为首次公开亮相。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将于2025年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及多哈卡塔尔博物馆阿尔里瓦克展览馆巡迴展出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由M+设计及建筑策展人王蕾、荷兰鹿特丹Nieuwe Instituut(New Institute)馆长兼艺术总监陈伯康共同策展,为期半年的展览共接待逾二十二万五千人次参观。展览于2024年获深具影响力的国际建筑及设计杂志《Dezeen》评选为2024年全球十大最佳建筑与设计展览之一,同年入围《卷宗Wallpaper*》设计大奖最佳展览体验奖项。展览将于2025年4至7月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巡迴展出,并于2025年11月至2026年2月移师多哈卡塔尔博物馆阿尔里瓦克展览馆展出。
展览专着于「建筑书籍奖2024」荣获最佳建筑书籍大奖
由M+与 Thames & Hudson 共同出版、王蕾及陈伯康主编的400页展览专着《贝聿铭:人生如建筑》,于「建筑书籍奖2024」(Architecture Book of the Year Awards 2024)的实践(专着)类别荣获最高殊荣的年度最佳建筑书籍大奖。此专着展示了贝聿铭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中或耳熟能详、或鲜为人知的经历,其中包含大量未曾出版的文献、全新委约拍摄的照片、文章,以及不同学者和曾与贝聿铭共事的人所分享的轶事。「建筑书籍奖」由世界建筑节、Worshipful Company of Chartered Architects和Temple Bar Trust共同策划。
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表示:「继『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于2023年巡迴至西班牙毕尔包古根海姆美术馆、2024年移师葡萄牙塞拉尔维斯博物馆并大获成功后,『贝聿铭:人生如建筑』是M+第二个在全球巡迴展出的特别展览。M+馆内团队拥有专业的策展人才,涵盖不同的视觉文化领域,策划以研究和学术为基础的展览,吸引广泛的观众,我们引以自豪。我们将继续扩展巡迴展览的计划,与国际知名机构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吸引并启发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
中国银行(香港)是「贝聿铭:人生如建筑」的首席贊助,展览同时获北山堂基金以及陶伯欣家族慷慨支持,旅游伙伴国泰及酒店伙伴香港丽思卡尔顿酒店亦为展览的举办提供协助。
关于贝聿铭
贝聿铭(1917–2019)出生于广州,1918年移居香港。年少的贝聿铭自1927年起一直在上海和苏州成长生活,直至1935年始在美国学习建筑学。1940年,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本科学业,并于1946年获得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硕士学位。1948年,贝聿铭在纽约市房地产开发商威廉.齐肯多夫创办的齐氏威奈公司担任建筑研究部主管。其中,贝聿铭负责的项目包括基普湾广场(1957–1962)、哩高中心(1952–1956)和协会山(1957–1964)。贝聿铭建筑事务所于1955年非正式成立,1960年从齐氏威奈公司独立出来。事务所受委约的重要项目包括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961–1967)、艾弗森艺术博物馆(1961–1968)以及甘迺迪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1964–1979)。事务所于1966年更名为贝聿铭及合伙人事务所。1960年代末,贝聿铭承接了如国家美术馆东馆(1968–1978)的大型公共委约项目,并透过华侨银行大厦(1970–1976)、香山饭店(1979–1982)、中银大厦(1982–1989)和大罗浮宫现代化改造计划(1983–1993)等项目,不断扩大其国际影响力。1983年,贝聿铭成为第五位普立兹克建筑奖得主。1990年,贝聿铭及合伙人事务所改组为贝考弗及合伙人事务所,贝聿铭从事务所退休不再全职工作,但仍以个人名义承担了一些项目,如MIHO美术馆(1991–1997)、苏州博物馆(2000–2006)、伊斯兰艺术博物馆(2000–2008),以及最后的MIHO美学院中等教育学校礼拜堂(2008–2012)。
关于M+
M+是亚洲的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致力于收藏、展示与诠释二十及二十一世纪的视觉艺术、设计及建筑、流动影像,以及香港视觉文化。滨临香港维多利亚港的M+大楼由世界知名建筑事务所 Herzog & de Meuron 联同TFP Farrells和奥雅纳设计,总建筑面积达65,000平方米,设有三十三个展厅,还有学舍、流动影像中心、研究中心、天台花园,以及其他举办活动和节目的空间。M+幕墙是全球最大的LED屏幕之一,每晚以香港天际线为背景展示委约作品。M+的永久馆藏来自亚洲及世界其他地方,横跨不同领域,当中的M+希克藏品,论丰富程度是全球数一数二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M+今天已是研究和展示当代视觉文化的枢纽,致力启发大众的思考及好奇心。
关于西九文化区
西九文化区滨临维港,佔地四十公顷,不仅是香港最新的文化旅游地标,更是全球最具规模、最富雄心的文化枢纽之一。区内设有众多地标式文化艺术设施,包括世界级博物馆M+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设计匠心独运的戏曲中心和自由空间等表演艺术场地、佔地十一公顷的艺术公园和海滨长廊,以及兴建中的西九演艺中心。
西九文化区每年倾力呈献约千场展览、表演、节目和活动,致力为新晋及享誉盛名的艺术家提供重要平台。西九文化区每年吸引过千万名访客,增强了香港的文化影响,更巩固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