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這張照片拍攝了一名長髮女子身穿紅色裙,背向鏡頭,站在小溪的中心。小溪的四周綠草如茵。此為泰國藝術家柴 · 西里斯的作品《四季》。

家的共同體

詳情
藝術家: 多田 · 恒薩普、車在民、柴 · 西里斯、馬克 · 薩爾瓦圖斯、車智良、趙德胤、載昆寧、CAMP
語言: 多種語言
觀眾: 公眾
位置: 大台階
這張照片拍攝了一名長髮女子身穿紅色裙,背向鏡頭,站在小溪的中心。小溪的四周綠草如茵。此為泰國藝術家柴 · 西里斯的作品《四季》。

家的共同體

我們那些以光纖連結著的家,諷刺地成為了終極的隔離場所;隨著我們的城市不斷發展得一天比一天「聰明」,我們卻發現自己渴望遼闊的荒野。有別於傳統社區以實際距離相鄰為基礎的共同生活方式,「家的共同體」提出了不同的選擇。幾位藝術家透過作品探討不同宗教、世代和類型的族群所經歷的環境變化,以及他們用自己的方法適應環境而衍生的不同生活方式。

「家的共同體」分為三部份。第一及第二部分為觀眾呈獻合共七部流動影像作品,其中《你帶我沉到深海》將會於開場前重覆播放。第三部分將放映作品《水手與海灣》,放映後設有藝術家CAMP的分享會。

《你帶我沉到深海》

多田 · 恒薩普 | 2018 | 彩色 | 有聲 | 16 分 15 秒

由藝術家借出

《你帶我沉到深海》 展示出泰國軍用坦克被棄置於那拉提瓦府沿岸海底的片段。這批坦克乃泰國軍隊1987年從中國購入,現已退役,被泰軍以「不適合作戰地形」和自然老化為理由停用後,淪為一塊塊廢鐵,砌成人造深海珊瑚礁。昔日戰爭用的武器,今天肩負起為泰國旅遊業活化海洋生態系統的責任,目標是改善海床景觀,但看來卻與周遭環境格格不入,彷彿是要阻止時間的步伐不斷向前。

《你帶我沉到深海》會在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放映。

這張照片拍攝了一輛坦克被棄置於海底,形成人造珊瑚礁,一群黃色小魚在附近游動。此為泰國藝術家多田 · 恒薩普的錄像作品 《你帶我沉到深海》(2018)。

《你帶我沉到深海》,多田 · 恒薩普,2018,© 多田 · 恒薩普

第一部分

《霧與煙》

車在民 | 2013 | 彩色| 有聲 | 21 分 22 秒

由藝術家借出

《霧與煙》以南韓仁川的「新市鎮」松島為題,利用對比強烈的新舊城市面貌為背景,呈現出一個推測中的現實──一方面有原居民因市區重建而失去工作和家園,另一方面又有新住客進駐。影片透過以前從事捕魚業的原居民訴說故事,配以高樓大廈的影像、在四野無人的夜景下跳著踢躂舞的身影等,揭示在建構這個「國際都市」背後所埋藏的面向。

這張照片拍攝了一條漆黑的長街上,四野無人,有一名穿上黑色風衣的男士正在街燈下走路。此為韓國藝術家車在民作品《霧與煙》(2013)的截圖,該男子正在跳踢躂舞。

《霧與煙》,車在民,2013,© 車在民

《四季》

柴 · 西里斯 | 2010 | 彩色 | 有聲 | 10 分 25 秒

由藝術家借出

《四季》刻劃一名新移民建築工人不用上班的日子,她會走到一個瀑布附近歇息,讓自己的心思意念漂流。影片接著描繪一個建築地盤晚上的景致,重型機械的照明燈閃閃生光。

這張照片拍攝了一名長髮女子身穿紅色裙,背向鏡頭,站在小溪的中心。小溪的四周綠草如茵。此為泰國藝術家柴 · 西里斯的作品《四季》。

《四季》,柴 · 西里斯,2010,© 柴.西里斯

《最期待的那一天》

馬克 · 薩爾瓦圖斯 | 2020 | 彩色 | 有聲 | 22 分 4 秒

由藝術家借出

在《最期待的那一天》中,馬克.薩爾瓦圖斯探討巴納豪火山──自己的出生地──的象徵意義。當地後來成為了參與宗教活動人士、激進政治組織和不明飛行物體追逐者的避難所和安身之地。《最期待的那一天》表達了馬克.薩爾瓦圖斯對自由活動的嚮往,及再次與眾人相遇的期盼。

這張照片從半空中拍攝了一個室外環境,大量樹從地下延伸至整座山。山頂則被雲層遮蓋。此為菲律賓藝術家馬克 · 薩爾瓦圖斯的作品《最期待的那一天》(2020),相片中的是巴納豪火山。

《最期待的那一天》,馬克 · 薩爾瓦圖斯,2020,© 馬克 · 薩爾瓦圖斯

《新家》

車智良 | 2012 | 彩色 | 有聲 | 86 分 13 秒

由藝術家借出

車智良(1983年生於首爾)創作的參與式項目,以制度、個人和媒介為題進行現場實踐,透過眾多不知名參加者的演出,鼓勵他們對其他可行制度提出自己的想像和意見。《新家》亦延續了同一背景,集中研究面對現行房屋制度感到無助的一代人。這是一個「睡眠演出」,參加者會住進不同類型的空置房屋──城市發展的副產品──然後進行不完善的生活試驗。

這張照片拍攝了一個漆黑的室內環境,有四名人士手持樂器,正在舞台上演出。他們身後有一個大投影屏幕,畫面一片白色。台前有為數不少的觀眾。此為韓國藝術家車智良的作品《新家》(2012)。

《新家》,車智良,2012,© 車智良

第二部分

《海上皇宮》

趙德胤 | 2013 | 彩色 | 有聲 | 15 分 26 秒

M+,香港

《海上皇宮》圍繞遷徙與失去等主題展開。錄像拍攝一位居住在台灣的緬甸移民迫切返回故鄉的旅程。她身穿緬甸傳統服裝,出現在一家汽車維修店前,然後又來到一艘大船上,那艘船看起來就像是一座漂浮在海上的佛寺。接下來的場景似是女子與丈夫共舞的夢境,男子隨之變成了僧人並吟誦起了佛經,指引那些迷失受苦的靈魂。《海上皇宮》的靈感源自台灣的外來勞工,以及一艘被遺棄在高雄的海鮮畫舫。運鏡、音樂、節奏,以及碎片化的敘述結構,都令人感受到回憶、渴望和迷失等大多移民共有的經歷,並賦予人物一種超越時間的神秘氣息。

這張照片拍攝了一名身穿黃色緬甸傳統服裝的短髮女子背向鏡頭,正在走路。她身旁有大量巨型鐵鏈及基建設施。此為台灣藝術家趙德胤的作品《海上皇宮》。

《海上皇宮》,趙德胤,2013,© 趙德胤

《廖內》

載昆寧 | 2003 | 彩色 | 有聲 | 29 分 51 秒

M+,香港

《廖內》是載昆寧於2003年拍攝的影片,記錄了廖內群島的生活。橫跨新加坡與印尼的廖內群島由逾三千個島嶼組成,是許多靠捕魚為生的海上居民的家園,他們以船為家,很少上岸。載昆寧從1999到2003年間數次前往此地,尋找「海人」的蹤跡;在馬來語中稱為「Orang Laut」的海人,被視為新加坡的原住民。此作品拍攝廖內群島海上居民的生活,也記錄了載昆寧與他們的互動。片中可見他們工作、吃飯、捕魚、唱歌,這些場面之間又有長時段的無聲情景,以及藝術家的文字記述。影片着重描繪海人的生活困境,現代化發展令數目銳減的海人不斷受到歧視,並且經濟陷於困頓。

這張照記錄了於陽光明媚的日間,有兩艘小漁船於離岸不遠的海上,岸邊佈滿椰子樹。此為新加坡藝術家載昆寧的錄像作品 《廖內》(2003)。

《廖內》,載昆寧,2013,© 載昆寧

第三部份:放映節目和分享會

《水手與海灣》

CAMP | 2013 | 彩色 | 有聲 | 83 分鐘

M+,香港

船有很多功能,它可以匯聚社會、充當一個家,可以盛載著人、貨物和思想,跨越各個在我們眼中差異愈來愈大的地方。

《水手與海灣》是一部與一群海員合作拍製的長片,水手們在印度嘎奇灣航行的四年間,利用手提電話相機等各種錄影器材拍攝片段,輯成本片。他們和來自巴基斯坦及伊朗南部的船員橫渡波斯灣和亞丁灣的旅程,向觀眾展示出一個切割成很多份的世界,就算是鄉愁和民族主義者都不易將其連接,世界貿易也無法將其捕獲。海員們在自己製造的船上航行,我們一邊追蹤他們的日常生活;他們還會拍攝影片,有時更會配上歌曲。

放映後設有藝術家CAMP的分享會,座談以英語進行。

這張照片拍攝了一堆車輛,他們正停在海邊的陸地上。他們的狀態有如已經被棄置。此為孟買跨界藝術家合作組織CAMP,與印度西部喀奇縣一群水手合作拍攝,面世於2013年的紀錄片《水手與海灣》。

《水手與海灣》,CAMP,2013,© CAMP

映後CAMP藝術家分享會

這場與CAMP創辦成員Shaina Anand和Ashok Sukumaran的對話,集中討論遊記長片《水手與海灣》的製作過程。

現今世代,人類與大海和古老的製船和航灖技術緊密連結,這是人類不同群體之間互相連結的平台,讓我們從內而外體驗到基礎設施、運輸和貿易的要求和潛力。在這個處境下,船既成為了複雜的權力象徵,亦是匯聚社會的工具,將人、貨物和思想盛載到不同地方,有時還會帶上歌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