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廣東摩登:
藝術與視覺文化,1900至1970年代

廣東摩登:
藝術與視覺文化,1900至1970年代

2025年6月28日
2025年10月5日

「廣東摩登」全面展現二十世紀廣東藝術與視覺文化的多元與複雜性,並視之為全球現代主義的重要一頁。廣州與香港這兩座港口城市,歷史上處於中國文化中心的邊緣,因語言與文化認同而緊密相連。作為中國現代革命的策源地,兩地在跨文化交流的激盪下徘徊於保守與前衛思潮之間,逐步塑造出獨特的藝術與視覺現代主義。廣東藝術家擺脫了含蓄和典雅的文人書畫傳統,轉而關注日常生活中的娛樂與勞動,以至戰爭與災難等題材,開拓出鮮明的寫實風格。他們身兼記者與出版商,靈活運用攝影、印刷、漫畫等媒介的即時性與傳播力,使視覺圖像以全新方式介入社會,甚至促成社會變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東藝術家透過宣傳畫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藝術,積極參與國家形象的建構,在國族敘事與地方風貌之間的拉鋸中尋求平衡與突破。戰後的廣州與香港走上了截然不同的政治道路,但兩地的藝術與視覺文化仍可追溯到共同的現代主義脈絡,而香港藝術家在吸納國際潮流的同時,往往對彼岸懷有錯綜複雜的情感和關懷。「廣東摩登」匯聚逾200件來自公共機構和私人收藏的作品,其中不少為首次公開展出,重新發掘這段深植本土並與當代全球相呼應的藝術歷程。

王少陵,《為君裁》,1941年,油彩布本,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方人定,《為人民服務》,約1966年,水墨設色紙本,© 方人定家屬,圖片由香港梅潔樓提供

高劍父,《雨中飛行》,1932年,水墨設色紙本,圖片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丁衍庸,《畫中畫》,1960至1970年代,油彩版本,© 丁衍庸家屬,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李樺,《怒潮組畫》之一:《掙扎》,1947年,木刻版畫紙本,© 李樺家屬,圖片由張頌仁提供

陳福善,《舞會》,1968年,塑膠彩紙本,M+,香港, © 陳福善信託,圖片: M+,香港

陳樹人,《嶺南春色》,1935年,水墨設色紙本,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邱良,《體操之一》,1960至1970年代,銀鹽照片, © 攝影畫報有限公司,圖片:M+,香港

黃新波,《碼頭》,1946年,木刻版畫, © 黃新波家屬,圖片由當代印藝 | 香港版畫工作室提供

梁世雄,《大寨花開五指山》,1973年,水墨設色紙本,© 梁世雄,圖片由香港梅潔樓提供

呂壽琨,《夏夜》,1961年,水墨設色紙本, © Helen C. Ting,圖片由香港梅潔樓提供

相關展覽

頁頂圖片:李樺和梁棟,《轉戰新油田》,1975年,木刻版畫、油墨紙本,© 李樺遺產管理人及梁棟遺產管理人,圖片由梅潔樓收藏提供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