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7年9月28日 / 隈研吾

建築師隈研吾記憶中的東京Sony大樓

入夜後,Sony大樓亮起了燈光,紅、藍、黃色的燈光互相交替着。大樓頂部有Sony的霓虹燈標誌。

入夜後的Sony大樓,© Sony Corporation

在M+於Sony大樓拆卸前獲贈其部件的同時,M+故事邀請了著名日本建築師憶述有關東京Sony大樓的點滴

東京Sony大樓於1966年落成,由日本建築師蘆原義信(1918年─2003年)設計。 為了2020東京奧運,東京地標建築Sony大樓即將拆卸,並改建成公園,成為Ginza Sony Park Project(銀座Sony公園計劃)的一部分。故此,M+的策展人最近積極行動,並在Sony大樓清拆前收藏其部件。全賴Sony公司慷慨捐贈,M+得以在短時間內收藏了該大樓的多組部件,包括外牆的鋁製百葉窗、原有的一些六角形天花板組件,以及大樓中央位置的大理石芯柱。Sony大樓位於銀座的中心地帶,在過去五十年,一直是日本二戰後經濟復甦並快速增長的象徵。為了思考這座建築傳承了哪些傳統,在今期的M+故事,我們邀請到蘆原義信的學生、著名日本建築師隈研吾來分享他對這座建築的回憶。

隈研吾:丹下健三(1913年–2005年)大概是日本戰後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師。他為1964年東京夏季奧運會設計的國立代代木競技場,象徵着日本戰後的工業化與經濟騰飛。對於當時只有十歲的我來說,這座建築有着無法抗拒的吸引力,更啟發了我開始鑽研建築學。

大樓外牆其中一組鋁製百葉窗正被吊臂拆卸下來,工人扶着百葉窗的一邊。

一部分大樓外牆的鋁製百葉窗正被拆卸,© Ginza Sony Park Project

但實際上,當時我更常造訪出自蘆原義信手筆的Sony大樓。這座比國立代代木競技場晚兩年落成的建築,不但更有趣味,而且我在無意間從中學到了很多。

舉例說,大樓的螺旋式樓層恍如地面向上延伸,兩者產生極為有趣的關係。當時美國的現代主義建築師,如馬歇爾‧布魯耶(Marcel Breuer),亦有使用結構緊密的分層來建立螺旋動線,但蘆原先生在建造Sony大樓時,還額外加入帶有日式街道特色的人性化設計。

從大樓的一邊仰望,鋁製百葉窗垂直一路向上攀升,天空一片灰朦朦。

Sony大樓外牆上的鋁製百葉窗,© Ginza Sony Park Project

大樓外牆用上優雅的鋁製百葉窗,不但表現蘆原先生的獨特風格,更與丹下健三強而有力的混凝土結構形成強烈對比。在這設計上,蘆原先生亦糅合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柯比意式混凝土遮陽板的厚重,及和式木窗櫺的輕盈。百葉窗的角度同樣經過精密計算,確保其切面讓陽光充分透進大樓。這是我在大學時期從蘆原先生身上學到的。

M+雜誌

今天回想起來,丹下健三的建築體現了「工業化社會時期堅強剛毅的日本」,我們現今身處的則是「後工業化社會時期温文爾雅的日本」,而蘆原先生的建築則是兩者之間過渡的橋樑。因此,多虧蘆原先生,當代日本建築才得以邁進今天的新境界,這樣說當不為過。

或許當時仍時小學生的我,也是受到蘆原先生富有當代氣息的建築所吸引,才會經常流連銀座的Sony大樓,在那裏的「Do Re Mi」音樂階梯[1]遊玩。

俯瞰銀座巨大的十字路口,周遭都是高樓大廈。

位於銀座的Sony大樓,© Ginza Sony Park Project

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

隈研吾,日本建築師,是東京大學建築學系的教授。其建築作品包括東京三得利美術館根津美術館、北京近郊的竹屋,以及即將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而建的新國立競技場

  1. 1.

    Sony大樓內有一條音樂階梯,深受小孩歡迎。每當人們在這條樓梯上落,樓梯便會奏出「Do Re Mi」等音階。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