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23年7月21日 / 徐冰

藝術獎項與當下──致「希克獎2023」的入圍藝術家

一個身穿藍色外套的男人抱着雙手站在一個白色的小雕塑前,雕塑旁是一個罩上絲綢布料的金屬架子,男人的身後是另一個戴了淺藍色圍巾的男人。

「希克獎2019」評審委員會到M+展亭參觀展覽和評選作品期間,徐冰細味入圍藝術家胡曉媛的作品《石疑》(2019),圖片:M+,香港

睽違四年,第二屆希克獎的評選和展覽活動載譽歸來 ,並選出了六位入圍藝術家。身為「希克獎2023」評委之一的徐冰,撰文簡述在全球社會環境愈發複雜的當下,藝術獎項對激勵藝術家持續進行創作的重要性。

M+設立的希克獎今年已是第二屆了。此獎致力為當代藝術提供一個多元平台,來觀察、發現並推動大中華地區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在當今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這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令身上帶有多重文化基因的藝術家,能彰顯藝術工作的作用與價值。

宗教、社會制度、價值觀等人類文明,在當下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作為人類文明成果之一的藝術,在地緣政治、文化糾葛的大變局中,如何應對這新的世界現場?藝術能做甚麼,如何發揮作用,甚至如何自處?這是擺在每一位藝術家面前的課題。

在不少媒體為某種政治目的或資本利益,操控話語權而失去真實性的今天,藝術卻能凸顯出它的獨有特性──誠實。藝術家通過作品,最真實地呈現出自己的「全部」,而這「全部」反映出一個時代敏感又真實的資訊。反過來說,即使創作者不誠實,也因藝術的誠實特性,而令其「不誠實」暴露無遺。這是我們傾心創作藝術並信賴它的理由。

一個破損的金字塔形混凝土結構上面插有兩支木棒,整個結構放在地面上

于吉的創作多以雕塑為主,重新審視人體及其在空間中的存在。而她用建築材料創作而成的作品《Corners of Ta Jama No.1》( 2013–2016 ),凸顯人體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能量和張力。© 于吉,圖片由賽迪HQ畫廊提供

數碼動畫截圖中,有多組電腦伺服器在草原上。伺服器被布塊罩裹着,布上印上不同科技公司的標誌;附近有一排樹和獨角獸角。

苗穎關注技術和資本對全球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又如何在虛擬領域彰顯出來。她的數碼作品《硬核數據排毒》(截圖,2018),透過互聯網和「中式互聯網」的特質,生動地展示她對重要文化現象和政治制度的研究。M+委約創作,2018年,© 苗穎

近鏡拍攝由三個相同海螺交錯構成的雕塑,海螺被巧妙地釘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類似三芒星的形狀,並被放在玻璃櫃內一個黑色支架上。

楊沛鏗以轉瞬即逝的藝術手法表達人類普遍的慾望、野心和恐懼,喚起人類最私密的情感。在 《三人探戈》(局部,2014)中,他以三個一模一樣、互相穿刺的鳳凰螺隱喻人際關係,饒富趣味,令沉重的話題比往常更打動人心。M+,香港,© 楊沛鏗;圖片:M+,香港

一個破損的金字塔形混凝土結構上面插有兩支木棒,整個結構放在地面上

于吉的創作多以雕塑為主,重新審視人體及其在空間中的存在。而她用建築材料創作而成的作品《Corners of Ta Jama No.1》( 2013–2016 ),凸顯人體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能量和張力。© 于吉,圖片由賽迪HQ畫廊提供

數碼動畫截圖中,有多組電腦伺服器在草原上。伺服器被布塊罩裹着,布上印上不同科技公司的標誌;附近有一排樹和獨角獸角。

苗穎關注技術和資本對全球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又如何在虛擬領域彰顯出來。她的數碼作品《硬核數據排毒》(截圖,2018),透過互聯網和「中式互聯網」的特質,生動地展示她對重要文化現象和政治制度的研究。M+委約創作,2018年,© 苗穎

近鏡拍攝由三個相同海螺交錯構成的雕塑,海螺被巧妙地釘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類似三芒星的形狀,並被放在玻璃櫃內一個黑色支架上。

楊沛鏗以轉瞬即逝的藝術手法表達人類普遍的慾望、野心和恐懼,喚起人類最私密的情感。在 《三人探戈》(局部,2014)中,他以三個一模一樣、互相穿刺的鳳凰螺隱喻人際關係,饒富趣味,令沉重的話題比往常更打動人心。M+,香港,© 楊沛鏗;圖片:M+,香港

一個破損的金字塔形混凝土結構上面插有兩支木棒,整個結構放在地面上

于吉的創作多以雕塑為主,重新審視人體及其在空間中的存在。而她用建築材料創作而成的作品《Corners of Ta Jama No.1》( 2013–2016 ),凸顯人體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能量和張力。© 于吉,圖片由賽迪HQ畫廊提供

數碼動畫截圖中,有多組電腦伺服器在草原上。伺服器被布塊罩裹着,布上印上不同科技公司的標誌;附近有一排樹和獨角獸角。

苗穎關注技術和資本對全球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又如何在虛擬領域彰顯出來。她的數碼作品《硬核數據排毒》(截圖,2018),透過互聯網和「中式互聯網」的特質,生動地展示她對重要文化現象和政治制度的研究。M+委約創作,2018年,© 苗穎

近鏡拍攝由三個相同海螺交錯構成的雕塑,海螺被巧妙地釘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類似三芒星的形狀,並被放在玻璃櫃內一個黑色支架上。

楊沛鏗以轉瞬即逝的藝術手法表達人類普遍的慾望、野心和恐懼,喚起人類最私密的情感。在 《三人探戈》(局部,2014)中,他以三個一模一樣、互相穿刺的鳳凰螺隱喻人際關係,饒富趣味,令沉重的話題比往常更打動人心。M+,香港,© 楊沛鏗;圖片:M+,香港

一個破損的金字塔形混凝土結構上面插有兩支木棒,整個結構放在地面上

于吉的創作多以雕塑為主,重新審視人體及其在空間中的存在。而她用建築材料創作而成的作品《Corners of Ta Jama No.1》( 2013–2016 ),凸顯人體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能量和張力。© 于吉,圖片由賽迪HQ畫廊提供

數碼動畫截圖中,有多組電腦伺服器在草原上。伺服器被布塊罩裹着,布上印上不同科技公司的標誌;附近有一排樹和獨角獸角。

苗穎關注技術和資本對全球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又如何在虛擬領域彰顯出來。她的數碼作品《硬核數據排毒》(截圖,2018),透過互聯網和「中式互聯網」的特質,生動地展示她對重要文化現象和政治制度的研究。M+委約創作,2018年,© 苗穎

近鏡拍攝由三個相同海螺交錯構成的雕塑,海螺被巧妙地釘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類似三芒星的形狀,並被放在玻璃櫃內一個黑色支架上。

楊沛鏗以轉瞬即逝的藝術手法表達人類普遍的慾望、野心和恐懼,喚起人類最私密的情感。在 《三人探戈》(局部,2014)中,他以三個一模一樣、互相穿刺的鳳凰螺隱喻人際關係,饒富趣味,令沉重的話題比往常更打動人心。M+,香港,© 楊沛鏗;圖片:M+,香港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等科技呈現出裂變式發展,極大地改變人類的生活及思維方式。而科技增長愈強勁,就愈能顯示出藝術活動的重要性,因為藝術的本質是人類未被知識化的內在表達。無論多嚴密的邏輯、多強大的科技,都無法替代它;帶有明確目的,並以理性邏輯為主導的文明發展所缺失的部分,總是由它來補充和調節。正如人類必須在左右腦的完美配合之下,才能良好地發展。

而藝術進入當代後,與其他領域相互借鑒的程度加深。隨着它的破圈融合,加之其自我顛覆的性質及短暫的當代歷史,人類似乎進入了一個藝術概念最不清晰的時代。如何判斷藝術?它是怎麼回事?這成為一個無法迴避的燒腦問題。

藝術的本質是人類未被知識化的內在表達。

在如此背景下,由多位國際美術館館長、策展人、藝術家組成的「希克獎2023」評審委員會,通過分析提名委員推薦的四十位藝術家在過去兩年的作品,從中甄選出六位翹楚,並在M+展出他們的作品。這六位入圍者是范加(生於1990年,現工作於紐約及香港)、苗穎(生於1985年,現工作於紐約)、王拓(生於1984年,現工作於北京)、謝南星(生於1970年,現工作於北京及成都)、楊沛鏗(生於1988年,現工作於香港),以及于吉(生於1985年,現工作於上海及紐約)。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華裔藝術家如何以創作應對當下的全球性問題。

油彩布本畫作以魚眼視角呈現一個簡陋的房間。房間後方的沙發上坐着三個人,沙發後站着一個人。坐在中間那人把右臂伸向畫作中景,從前方一張白色椅上近乎無物的籃子中取出一個水果。一塊布搭在椅背上。

謝南星曾現實主義繪畫學院訓練,創作出實驗意味極強、融合具象與抽象的肖像畫。這幅油畫《家庭主題之四重奏二號》(1992)採用的扭曲視覺,可見他試圖超越表現主義繪畫的衝動。近年,他以更寫實的表現方式探討公共空間中複雜的社會習俗。M+希克藏品(捐贈),香港,© 謝南星;圖片:M+,香港

一個男人閉上雙眼照着鏡子,鏡子反映出他背面的影像,上面重疊了另一個他用紙巾遮住他臉孔的影像

王拓富含詩意和內省意味的影片,展示了他説故事的超凡技巧,以細緻入微的手法思考人對於調和過去及現在的需要。在《審問》(2017)中,他僅用硬照和畫外音來呈現兩段看似無關的故事, 引導觀眾思考何謂客觀和實話實說。M+,香港,M+新藝術委員會購藏基金購置,2020年,© 王拓

一個淺綠色的金屬架子上面有一個看上去像布料一樣的結構

范加長期在創作中運用身體和天然物料創作,探索性別、性慾、種族和物種等複雜概念。其《Bivalve II》(2023)等生物形態雕塑,反映了他以心思縝密的手法探討了受性別約束的身體,以及其在社會文化和生物層面的面貌。© 范加,攝影:Pierre Le Hors,圖片由藝術家、Empty Gallery 及 Andrew Kreps Gallery提供

油彩布本畫作以魚眼視角呈現一個簡陋的房間。房間後方的沙發上坐着三個人,沙發後站着一個人。坐在中間那人把右臂伸向畫作中景,從前方一張白色椅上近乎無物的籃子中取出一個水果。一塊布搭在椅背上。

謝南星曾現實主義繪畫學院訓練,創作出實驗意味極強、融合具象與抽象的肖像畫。這幅油畫《家庭主題之四重奏二號》(1992)採用的扭曲視覺,可見他試圖超越表現主義繪畫的衝動。近年,他以更寫實的表現方式探討公共空間中複雜的社會習俗。M+希克藏品(捐贈),香港,© 謝南星;圖片:M+,香港

一個男人閉上雙眼照着鏡子,鏡子反映出他背面的影像,上面重疊了另一個他用紙巾遮住他臉孔的影像

王拓富含詩意和內省意味的影片,展示了他説故事的超凡技巧,以細緻入微的手法思考人對於調和過去及現在的需要。在《審問》(2017)中,他僅用硬照和畫外音來呈現兩段看似無關的故事, 引導觀眾思考何謂客觀和實話實說。M+,香港,M+新藝術委員會購藏基金購置,2020年,© 王拓

一個淺綠色的金屬架子上面有一個看上去像布料一樣的結構

范加長期在創作中運用身體和天然物料創作,探索性別、性慾、種族和物種等複雜概念。其《Bivalve II》(2023)等生物形態雕塑,反映了他以心思縝密的手法探討了受性別約束的身體,以及其在社會文化和生物層面的面貌。© 范加,攝影:Pierre Le Hors,圖片由藝術家、Empty Gallery 及 Andrew Kreps Gallery提供

油彩布本畫作以魚眼視角呈現一個簡陋的房間。房間後方的沙發上坐着三個人,沙發後站着一個人。坐在中間那人把右臂伸向畫作中景,從前方一張白色椅上近乎無物的籃子中取出一個水果。一塊布搭在椅背上。

謝南星曾現實主義繪畫學院訓練,創作出實驗意味極強、融合具象與抽象的肖像畫。這幅油畫《家庭主題之四重奏二號》(1992)採用的扭曲視覺,可見他試圖超越表現主義繪畫的衝動。近年,他以更寫實的表現方式探討公共空間中複雜的社會習俗。M+希克藏品(捐贈),香港,© 謝南星;圖片:M+,香港

一個男人閉上雙眼照着鏡子,鏡子反映出他背面的影像,上面重疊了另一個他用紙巾遮住他臉孔的影像

王拓富含詩意和內省意味的影片,展示了他説故事的超凡技巧,以細緻入微的手法思考人對於調和過去及現在的需要。在《審問》(2017)中,他僅用硬照和畫外音來呈現兩段看似無關的故事, 引導觀眾思考何謂客觀和實話實說。M+,香港,M+新藝術委員會購藏基金購置,2020年,© 王拓

一個淺綠色的金屬架子上面有一個看上去像布料一樣的結構

范加長期在創作中運用身體和天然物料創作,探索性別、性慾、種族和物種等複雜概念。其《Bivalve II》(2023)等生物形態雕塑,反映了他以心思縝密的手法探討了受性別約束的身體,以及其在社會文化和生物層面的面貌。© 范加,攝影:Pierre Le Hors,圖片由藝術家、Empty Gallery 及 Andrew Kreps Gallery提供

油彩布本畫作以魚眼視角呈現一個簡陋的房間。房間後方的沙發上坐着三個人,沙發後站着一個人。坐在中間那人把右臂伸向畫作中景,從前方一張白色椅上近乎無物的籃子中取出一個水果。一塊布搭在椅背上。

謝南星曾現實主義繪畫學院訓練,創作出實驗意味極強、融合具象與抽象的肖像畫。這幅油畫《家庭主題之四重奏二號》(1992)採用的扭曲視覺,可見他試圖超越表現主義繪畫的衝動。近年,他以更寫實的表現方式探討公共空間中複雜的社會習俗。M+希克藏品(捐贈),香港,© 謝南星;圖片:M+,香港

一個男人閉上雙眼照着鏡子,鏡子反映出他背面的影像,上面重疊了另一個他用紙巾遮住他臉孔的影像

王拓富含詩意和內省意味的影片,展示了他説故事的超凡技巧,以細緻入微的手法思考人對於調和過去及現在的需要。在《審問》(2017)中,他僅用硬照和畫外音來呈現兩段看似無關的故事, 引導觀眾思考何謂客觀和實話實說。M+,香港,M+新藝術委員會購藏基金購置,2020年,© 王拓

一個淺綠色的金屬架子上面有一個看上去像布料一樣的結構

范加長期在創作中運用身體和天然物料創作,探索性別、性慾、種族和物種等複雜概念。其《Bivalve II》(2023)等生物形態雕塑,反映了他以心思縝密的手法探討了受性別約束的身體,以及其在社會文化和生物層面的面貌。© 范加,攝影:Pierre Le Hors,圖片由藝術家、Empty Gallery 及 Andrew Kreps Gallery提供

這些六位藝術家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區,穿梭在不同文化之間,他們通過自己的作品,將自身對當下現實的思考,帶入到更廣大的當代文化場域之中。這使他們的創作實踐獲得更豐富的思維參照,而作品也體現了藝術家敏於思考複雜的切身問題,並反映在其全新的藝術語言中。他們的藝術,在文明的重疊與撕裂地帶發聲,彌補、修復文明在當下的盲點。

藝術就是要鬆動既有標準與規則,從而創造更多的思維與創造的契機。

在2019冠狀病毒病肆虐全球並帶來深遠影響的社會背景下,當代藝術怎樣回應近年的全球轉變,藝術家怎樣用藝術去探索當下。這是我們希克獎評審委員會思考的問題。我們知道藝術類獎項從來都不是一把「標尺」,用來衡量自由生長的藝術。因為藝術就是要鬆動既有標準與規則,從而創造更多的思維與創造的契機。評獎是為了鼓勵、表彰、支持抱有此藝術態度的優秀實踐者;在他們的創作遇到荊棘時,外界的激勵顯得尤為重要。

因為探索者的工作,多為未被前人證明過的實踐。愈具有開拓性的項目,藝術家在其實現過程中就愈容易產生自我懷疑,這時需要更宏觀的視野來回顧自己做過的事,也需要某種助力。我從事藝術創作實踐多年,也曾獲得過「美國麥克亞瑟獎」等獎項。這些獎項不僅給我帶來創作資金的支持,更是對我創作信心的鼓勵。

祝賀六位入圍藝術家!希望你們相信自己的判斷、愛護自己的才能。願希克獎與你的結緣,能伴隨你日後的藝術探索之路,與你共同生長。

徐冰
徐冰
徐冰

徐冰,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8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至今。他在語言學和符號學方面的創作廣受讚譽,被視為是當今重要的概念藝術家。1999年獲美國最高創造性人才獎項──麥克亞瑟獎;2004年獲首屆「Artes Mundi國際當代藝術獎」;2018年獲中央美術學院教育發展基金會頒發「徐悲鴻──藝術創作獎」。作品曾展出於中國美術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古根海姆美術館、大英博物館、威尼斯雙年展等,並被藝術機構廣泛收藏。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