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保存明日的歷史

藏品修復員Natalie Harding及前藏品修復實習生吳佩悅正在清潔從梁鉅輝的塔狀作品《城》中拆下的部分結構。

藏品修復員Natalie Harding(右)與前藏品修復實習生吳佩悅(左)清潔從梁鉅輝2003年的作品《城》中拆下的部分結構

2003年的「廣東快車」項目現於M+展亭展出,M+的策展人和三位藏品修復員分享了他們如何合作重現該展覽

中國策展人侯瀚如2003年策劃的「廣東快車」項目,是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中「緊急地帶」展覽的一部份,此前珠江三角洲的藝術從未在任何重大的國際展覽中亮相。「廣東快車」展出了14個藝術家及藝術機構的作品,探索中國急速的全球化進程,對高度且快速工業化的珠三角地區之影響,聚焦概念及場域特定藝術與以往中國當代藝術具象化風格的迥異之處。

這個項目隨後有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發展。雙年展後,極具遠見的中國藝術收藏家管藝收藏了整個「廣東快車」項目。十年後,管藝於2013年將其捐贈予M+,讓「廣東快車」現時得以在M+展亭完整重現。這是一項令人振奮、意義重大且富挑戰性的工作,推動M+的策展及藏品修復團隊重新思考他們在重現該展覽的過程中所擔當的角色。

重現這個展覽,最大挑戰是什麼?這個項目於2003年之初已具自發性與創意,但當時的策展團隊並不清楚作品在展覽後的命運,亦未考慮到應如何妥善保管及記錄。結果,14年後,某些作品受到損壞,缺乏完整紀錄,很多組件甚至已經遺失了。

為了重現這紀錄不足且作品極需修復的展覽,M+的策展及藏品修復團隊決定展開一次最宏大且廣泛的合作,讓「廣東快車」重現公眾眼前。

參與者:皮力(希克資深策展人,視覺藝術)、Christel Pesme(資深藏品修復員)、Natalie Harding(副藏品修復員,物件)及黃若凡(藏品修復員,紙類)。

馮倩鈺的作品《難產——表皮病症》於2003年展覽的現場,作品包括了兩件巨大的昆蟲狀塑膠結構,表面有照片覆蓋。一件作品置於地上,而另一件則懸掛起來。

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中馮倩鈺的作品《難產——表皮病症》。如你害怕昆蟲,別怕;這兩件昆蟲狀結構的作品已遺失。© Feng Qianyu; M+,香港,管藝捐贈,2013年版權

這是策展及藏品修復團隊首次就一個展覽的製作進行如此廣泛的合作。這次合作如何,為何會有這次合作呢?

皮力: 人們總是難以理解藏品修復員在一所當代藝術館中的角色,因為他們總假定這裏所有的作品都是全新的。但我們是一所保存及保護藝術遺產的機構。當代就是明日的歷史,而我們正在保存這歷史。這個概念在是次展覽中表達得尤為清晰。

這是一次很有趣的經歷。我們與藏品修復員的交流對話,在這次展覽中尤其重要。原「廣東快車」是在短時間內完成的,連最基本的紀錄都缺乏。我們雖然有一些照片及刊物,但無一載有正式的紀錄。因此,當作品捐贈至我們手上時,我們對它一知半解,需要打開木箱,探索各種可能,去考慮應從何入手。

於是,我提出了藏品修復團隊與策展團隊合作的建議。我們一起進行研究,建立基本的紀錄,再想辦法保存物件,最後重現展覽。每個在M+展亭舉辦的展覽均有M+的藏品修復員參與其中。而這個項目,除了保存和保護作品,檢查作品的狀況之外,他們亦參與到展覽的概念設計及展示中。

Natalie: 由於原項目創作之時並未考慮到未來的保存問題,作品並沒有經過細心包裝或處理。存放在倉庫達10年之久,亦未經檢查。當我們收到作品時,已有部分破損及遺失。若我們不修復作品,某些結構甚至不能立起來。

我想,一個極佳的例子便是馮倩鈺的作品《難產——表皮病症》中的帶狀照片,照片原先覆蓋於兩件昆蟲狀的塑膠結構上,但它們已遺失。我們不得不從另一個角度入手,想想如無完整的作品,應該如何展示這些照片。於是,我們想到了裝裱的方式。雖然作品的展示略有不同,但照片的內容仍能展現出來。

重組再裝置
重組再裝置
0:33

2017年,馮倩鈺的作品《難產——表皮病症》以一個新的形式重現在M+展亭的展覽中

Christel: 值得強調的是,雖然倉庫的條件並不完美,但仍保存了作品。可惜原項目在創作時未有預料到這是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因而欠缺紀錄。

皮力: 特別是原「廣東快車」乃極具概念性的場域特定項目。很多作品均以珠三角特有的時間、脈絡及文化為本。所以,就我們而言,這是一個對策展工作的重大挑戰。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是,要重現它嗎?重現到哪個程度?

若凡: 空間是這個展覽的重要一環,展覽每次的重現亦必須重塑空間。2003年的展覽有兩條長巷,像街道一樣,兩旁有色彩繽紛的房間及「商店」。由於展亭的空間比威尼斯雙年展的空間小,形狀亦較為四方,因而這些街道需要「轉彎」。所以,展覽的每次重現都會有所不同。

「廣東快車」在M+展亭的展覽現場,展示了呈直角排列、色彩繽紛的「街市檔口」。

2017年「廣東快車」在M+展亭的展覽現場,鳴謝:香港M+。其中展示了呈L形排列、色彩繽紛的「街市檔口」

皮力: 要取得平衡是很難的。在策展層面上講,一方面希望保留原有的質感,但另一方面,藏品修復員需要確保作品的安全穩固。因此我們要找到合作的基點,並透過物件及修復重現歷史,而這個過程是很有趣的。

Natalie: 我認為,策展及藏品修復團隊之間達到相互理解的契機是:當時我們提及該展覽下一次重現時的情況,以及相應的準備工作。我想此前策展人主要考慮的是2017年的展覽,並未有想到日後展覽再次重現時會發生的情況。那次對話改變了大家的想法,亦令整個合作過程變得更順暢。

藏品修復員黃若凡在清潔鄭國谷的作品《街道的軟件及硬件》。這是個色彩繽紛「街市檔口」微小模型,將眾多展覽中的裝置排成一列,顯示了原展覽空間彷如一條直街。

藏品修復員黃若凡在清潔鄭國谷的作品《街道的軟件及硬件》(2004年)。這是個色彩繽紛「街市檔口」微小模型,將眾多展覽中的裝置排成一列,顯示了原展覽空間彷如一條直街

若凡:說到底,最重要的是要明白這個展覽是獨特的。就像考古學一樣;我們回到過去,嘗試去了解它。對我來說,該展覽並不在於傳統修復方法,而着重如何理解原展覽的設計、藝術家的原意,以及策展人對展覽的考量。而當我們有了將藝術品的「概念」保存下來的視野後,提出修復方案就不是難事。然後我們按部就班完成即可。

當你走進這個展覽空間時,你可以見到牆上那些2003年的拼貼圖像。開幕當日,有人走到那堵牆前,指着說:「對,我在那裏」。我幾乎有記錄下來的衝動,細問他們當年的情境,以及我們的展覽能否保留原本的藝術視野。我訪問了其中一位參展藝術家段建宇,她創作了《藝術雞》,她回答說:「是的」。我們做到了,這是對我們極大的肯定。

除另有標註外,所有圖片:M+,香港。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