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與藝術家傅丹、策展人鄭道鍊和Dakin Hart對談
與藝術家傅丹、策展人鄭道鍊和Dakin Hart對談
6:03
影片謄本

(原文:英語)

傅丹:野口勇的作品均體現了其靈慧獨特的心思,著實令我著迷。

鄭道鍊:「對位變奏:野口勇之於傅丹」是一個雙人展覽,一位是美國籍日本裔藝術家野口勇,另一位是丹麥籍越南裔藝術家傅丹。展覽以「對位法」的概念為框架,這個音樂術語是指兩段不同的旋律,時而相互交織和鳴,時而保持獨立而互不相干。

DAKIN HART:我們嘗試透過文士園林的意念,以野口勇的作品創造一個世界、一個宇宙,讓傅丹置身其中沉思和棲息,這可說是一個連結兩者的貼切隱喻。野口勇是生於洛杉磯的美國籍雕塑家,其父親是日本籍詩人、母親則是美國籍編輯和作家。他是舞台佈景設計師、工業設計師,曾與許多不同領域的創意工作者合作。如他所說,其事業生涯的基礎,正在於他處處無家,卻又處處為家。他亦嘗試踏足世界各地,從不同文化中汲取靈感。當然,他的混血身分和多元文化背景,也造就了他處世和創作的態度。

他非常重視遊戲。我們藉着遊戲來學習如何連繫世界、相互交流。他也提倡一種所謂「不受拘束的遊戲」,創作出像大自然那樣的遊樂場,而非像軍訓場地,這就是他最初所構思的遊樂場面貌。大自然不會告訴你該做甚麼,大自然是一個開放空間,可以有無限的詮釋方式,讓人親身去體驗。

鄭道鍊:傅丹在他的創作生涯早期是以發掘自己的家族史而揚名。他們早年逃離受戰亂蹂躪的越南,以難民身分抵達歐洲。他是一位鑑賞家,以獨到的眼光廣納各種形式、技巧和工藝。傅丹的創作實踐有一個面向,那就是深入探討不同人物的故事、歷史和敘事。他們並不一定是藝術家,但都各有動人、雋永的人生故事。

傅丹:我最初創作《我們人民》,重製自由女神像的外殼,其實是想打破他人加諸我身上的框框。當時很多人常說我用個人歷史來創作,我並不同意這種看法,希望用這件作品來反駁。我認為藝術家須探索不同的創作方式。而發現自由女神像的外殼只得兩毫米厚,實在非常有意思。這件作品的重點,在於此圖像符號大部分人都接觸過,我也藉此擺脫了「個人歷史」之類的刻板印象。

DAKIN HART:野口勇畢生遊走於典範的邊緣,而今傅丹所做的,也如出一轍。傅丹試圖從藝術世界以外另闢蹊徑,思考另類的問題,從另一種視角審視舊故事。野口勇的心思超越了人類的時間尺度。人類的時間轉瞬即逝,所以他鍾愛石頭,藉此思考綿長悠遠的時間軌跡。而傅丹則愛將一種文化視野注入到另一種之中,他們的創作動機,同出於一種流徙心態,關乎如何散播種子,助其扎根,由此孕育出新的事物。

鄭道鍊:傅丹不單是以學術態度研究和探討野口勇這位前輩的藝術創作,他視野口勇為榜樣,去審視自己持續演變的藝術創作。

歸根究柢,這個展覽所要闡述的就是藝術家之間如何相互啟發。

「對位變奏:野口勇之於傅丹」是在M+展亭舉行的最新展覽,展期為2018年11月16日至2019年4月22日。以下是有關展覽的重要資訊

展覽簡介

這個展覽是兩位藝術家的對話,兩人分別是現代藝術史上及當今藝壇舉足輕重的人物,美籍日裔藝術家野口勇(1904至1988年),以及丹麥籍越南裔藝術家傅丹(生於1975年)。

兩位藝術家素昧平生,來自不同世代、地域和社會背景;然而,傅丹近年深入探究野口勇的生平和藝術。參觀者不僅可在展覽目睹這些探究成果和由此而生的對話,也能看到兩位藝術家各自的作品。

兩位藝術家

石器雕塑的形狀猶如狗頭;呈扁平的長方形,有兩隻眼睛、兩隻圓耳朵及張開的嘴巴,狗頭連接到一根長方形木棒。

野口勇,《犬》,1952年,笠間石器,© 紐約野口勇博物館 / ARS,攝影:Kevin Noble

兩位藝術家均在跨文化的背景下成長,別具國際視野,促使他們有志於以藝術探索不同文化和傳統,是連繫二人的共通之處。

野口勇是美籍日裔藝術家、雕塑家、景觀建築師,創作生涯長達六十年,作品跨越不同範疇,包括藝術、工業設計、景觀建築等。野口勇也曾設計和建造不少現代庭園和紀念碑,致力創造能移易人心的公共空間──包括「遊戲地景」,希望藉此讓大眾的身心得以昇華、振奮和解放。

傅丹於1975年在越南出生,四歲時隨家人逃離越南,最終在丹麥安身落戶。其作品往往以饒富詩意的手法,運用蒐集得來的物件和文物,呈現鮮為人知的歷史和人生事跡。例如,他曾展出一組水晶燈,其原先所在地,正是1975年北越、南越跟美國簽署和平條約的場所;還有他祖母的電視、雪櫃和木十字架,這些家具是她剛以難民身分抵達德國時獲基督教慈善組織贈送。傅丹不斷接觸、採納和挪用前人的生命軌跡,而野口勇正是其中之一。

兩位藝術家均挑戰了「藝術」的傳統意義。野口勇的創作經常模糊「藝術品」與「設計品」的界線,而傅丹則透過利用甚至轉化現成物件,重構和質疑物件本身的語境。二人都在作品中突破界限,尋找既定假設以外的意義。

展覽內容

兩張圖片左右並排。左圖的花園中,有一件銅雕塑放在石牆上,雕塑的形狀猶如一隻耳朵。右圖是凹版印刷紙本作品;黑白影像中有五名身穿長袍的男人,他們眼看鏡頭擺姿勢,表情嚴肅。

左起:傅丹,《我們人民》(局部),2011至2016年,銅,圖片由藝術家提供。傅丹,《拜拜》,2010年,凹版印刷紙本,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你可在展覽中欣賞到野口勇和傅丹的作品,包括野口勇近五十年間的作品,如紙本作品、工業設計品,以及以石材、金屬等不同物料創作的雕塑。而傅丹不僅為展覽精選了自己2010至2018年間的作品,還為野口勇的作品設計裝置。

肺腑之交:園林間的狂放與奇癖
肺腑之交:園林間的狂放與奇癖
82:26

藝術家及教授官綺雲挑戰對園林的傳統想像,探求文人的狂放、奇癖和殊異情誼逾越傳統文人世界常軌時,所開闢出躁動不定的方寸之地,並揭示男性的肺腑之交、愛石成痴和思憶故人等議題。

影片謄本

附註:這是不加潤飾的錄音謄本。為了讓大眾能更快觀看M+的講座,我們希望能盡早發佈謄本。因此,儘管我們力求準確,但這些謄本可能未臻完美。


官綺雲:(英文)當鄭道鍊跟我說他要做這個展覽時,我必須承認我有點傷腦筋,我心想,這兩位藝術家的組合有點不尋常。要怎樣才能說得通?要用甚麼主題才恰當?我很高興去看了展覽,作品的呈現非常優美,但也的確讓我思考了「對位變奏」這個概念。如果我把這個概念拉回到中國明清兩代藝術,尤其是以中國水墨畫來說,會是甚麼光景?所以我今天談論的基礎是比較早期的中國藝術傳統,然後我會把「對位變奏」當作切入點,來思考我今天要討論的一些問題。

對位變奏指的是兩道不同的聲音互相交織和鳴,但旋律保持獨立而互不相干,所以有兩道並列的不同聲音。我想把這個字詞的定義,或這個定義的一個變奏,帶入水墨畫的世界和早期的文人畫意象……抱歉,是文士園林的意象,這些園林通常被視為文人畫家頤神養性的場所,而這些文人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是所有藝術家的典範,至少在現代時期之前是如此。我想展示畫家如何不直接使用園林,而是用園林的意象,也就是繪畫語言,以及這種語言如何演變至讓其他人亦能將之加以轉換,以談論一些超出我們今日對中國藝術和藝術家的既定想像的事情。

我或許應該先提醒你們,這場演說會和你們熟悉的中國藝術史解說很不一樣,也不是一場關於藝術風格或藝術影響的解說。事實上,我會不斷在不同的時間段之間跳躍,但我也不是要討論園林的歷史,所以你們如果對此有所期待的話,可能這場講座就不適合你了。我或許也該提出我的演講主題有點誤導人,我這樣說真是在幫自己倒忙,因為我要談論的並非真的是藝術家之間的肺腑之交,我所舉的多數例子都或多或少是單向的,是關於一位藝術家會如何吸收、借用或引用許多不同藝術家的作品。你們也可看到我是從M+在西九舉辦的展覽中擷取靈感。我的演講就是如此鋪排。

我儘量想調節你們的期望﹝咯咯笑﹞,我要做的是解說繪畫透過不同形式向我們傳達的訊息,同時思考其中的語言,不只是在於描述的對象,也在於描述的方式。我要講的是關於藝術的運作,藝術如何透過主題、對象和描繪手法溝通,甚至去探究被描繪的對象否會回頭凝視我們。在我進入正題之前,我想先讓你們看看……如我之前所說,我今天會展示許多圖片,但我會先讓你們看文人畫的標準語言是甚麼,它們怎麼運作,還有怎麼讓觀者了解繪畫語言中的社會面向。繪畫語言有其獨立的本質,然後社會語言又和藝術家尋找個人和主觀意義的獨立節奏交會。我們應該視園林和其中的事物為這些不同聲音聚集的舞台。透過仔細觀看藝術創作的形式語言,我們會看到對位變奏是藝術家本質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十六到十八世紀,擁有這些怪異瘋狂的特質和行徑,你才能真正成為藝術界的一員。

我們也會探討中國園林的概念,尤其是石頭,延伸到二十世紀的野口勇作品中。雖然我知道做這種穿越歷史脈絡的籠統歸納有其不穩當之處,但我會在這個簡報裏展示野口勇的作品圖片,讓你們看到園林和其中的各種概念是如何被汲取、轉化和再現。雖然時間和空間各異,但他們都把園林當作展演的舞台。這是一個有各種展演的舞台,在這裏,各式各樣的身分、主體性,尤其是身體經驗,產生了不同的關係模式。這就是我所說的交流,是超越了我們對藝術形式的體驗。也正是這點讓我們談論到中國藝術論述從未提及的事情,也就是狂放、奇癖和以各種面貌呈現的愛。

我不會照稿講。一般當我演講時,我喜歡隨興而談,不喜歡用演講稿,但因為我們有翻譯人員,所以我一開始才會小心照稿唸。但我接下來會自由發揮,希望你們聽得懂,那我就開始介紹這些圖像了。我要從這幅畫開始,一幅明朝的畫。這是明朝最早期的園林畫作,我想展示在這幅畫作之中建立起來的符號語言,還有這種語言在十五世紀有何意義。畫中的是一個宴會,園林間的宴會,在1437年的4月6日舉辦,是農曆三月的第一天。宴會上聚集了九位全國最有名的人士,知名的士大夫,可以說是一群中國明朝的精英。宴會由一位名叫楊榮的人所舉辦,他的名字就列在下面第三位。這三楊皆是很重要的士大夫,他們被譽為鞏固明太祖開國江山的一組人馬。你們也會注意到,這幅畫仿自謝環這位畫家。謝環是一名畫家,一名宮廷畫家,也就是說是全國頂尖的畫家。我說「仿」謝環,是因為這幅畫可能不是他親筆所繪,其實還有另一個版本由另一間博物館收藏。通常在這些宴會中,他們會邀請一位畫家前來紀錄宴會過程,然後將這些畫作送給赴宴的來賓。所以這幅畫至少有三個版本,因為有三位貴賓參加了這場宴會。上面的圖像是畫的一部分,在原版本中,左右兩端應該更長一點,我們現在只看到畫作的一部分。

下面是我們要討論的細節。可以看到這個宴會有很多不同的來賓,我通常會說……我應該由這裏開始:宴會中有各種不同的活動,亦是這種聚會的重要之處,就是為了讓人參與一些典範文士應當做的文化活動。這裏有人在欣賞畫作。有雷射筆嗎?好,後面可以看到幾位僕役;他們指着一些畫作;他們在幫忙擺桌子。那邊有人在欣賞畫作;有人在泡茶。茶是這種宴會的重要一環。而這個宴會則在北京一個非常精巧的園林中舉行。所有園林、所有聚會其實都是來自這個園林、這個聚會,所有優雅的聚會都可以回溯到這個歷史事件:這是蘭亭,可能是所有同類聚會的原型,這是非常有名的蘭亭園林,聚會是在353年的3月3日舉辦。蘭亭聚會之所以如此知名,是因為這場宴會由王羲之舉辦,王羲之是中國書法鼻祖。他的真跡沒有流傳下來,但那不要緊。他為蘭亭寫下《蘭亭序》,那是我們今日擁有最珍貴、最有價值的書法作品。

你可以在這幅作品中看到這種園林派對很有樂趣。你可以看到,這裏有一道河流過園林。河流蜿蜒而過,而其中盛載一些杯子。這其實是一個比賽。眾人吟詩作對,互較詩藝高下,贏家或輸家就必須喝酒。看宴會有多狂放而言,到最後大家都喝得醉醺醺,至少根據王羲之所言是如此。喝酒是吟詩作對時絕不可少的,而且這種宴會也歷時不短,你可以看到……這種宴會後來有許多不同的變化,各種優雅的文士聚會都可以追溯到這一次。但如果你仔細看這幅畫,可能會注意到奇怪之處,這只是個宴會,為何大家都要盛裝打扮?他們穿着自己最貴重的衣飾,身穿綾羅綢緞,戴着顯示官階的徽章,當然還得戴上他們的官帽。所以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部分原因是,所有園林聚會的畫作都不是真的關於宴會本身或園林本身,而是赴會的人,這裏其實是更加……這顯示了來賓的身分地位,當時全中國九位最知名的官員都參加了這場宴會,他們想要彰顯這一點,因此來賓要穿着最……或說至少有些來賓要穿着他們的官袍。


通常我一邊解說,一邊讓我的學生看這幅圖時,我會請他們猜猜誰是誰。我其實為這些人的重要性排了名次。頂排第一位是內閣首輔,那是中國當時最高階的職等。楊榮是宴會主人,他是太子少傅,所以也坐在一個重要的位子,他同時也是一個較次要的內閣大學士。下面的是楊溥,他也是另一個較次要的內閣大學士,所以……但他的官階也是很高。當我們看着這些畫卷……畫卷這種形式,讓觀者永遠無法一次看完整幅畫,只能看到一部分,可能只能看到這裏,然後你捲動畫卷,繼續捲,就會看到第二個部分,然後第三個部分。所以這裏可以說是中央場景,我們能觀察有甚麼來賓參與這場宴會中的重要事件。

我還想說,你們能否指認出哪位是畫家?因為通常畫家本人也會被畫進這種畫中。這一個區域可能是最重要的地方,因為這是畫卷的中央,而因為這裏是畫卷的中央,也是整個敘事的重心。我們看看這裏有三個人,紅色是最高的……是其中一種高階的官服顏色,所以我們知道這是位重要人物。我們也知道這位是重要人物,所以三楊中已經找到兩位,剩下就要找出第三位。我們從這幅畫的題字中得知這個人其實是宴會主人。因為他是宴會主人,所以第三位應該就是這個人,因為主人通常會坐在最重要的賓客旁邊,所以這個人理應就是最重要的賓客。雖然他穿得並不是最正式,他穿的不是最高階的官服……從官服顏色看不出他的官階最高。但正因為他不是如此穿着,還有他在畫中一種文風不動的神態,讓人感覺非常崇高,他以正面示人,直視觀者,是這幅畫中唯一直視觀者的人物。換言之,他嘗試和我們互動。在中國繪畫中,當畫中人物直視觀者時,那通常表示這就是那幅畫希望被觀看的角度。這是他眼中的宴會。所以這可能是要贈送給他的畫,但更有可能是因為他擁有最高的官階,所以他直視着觀者,因為這是他的宴會。然後這邊是第二個人……抱歉,這才是最高官階的人。這是第二高的。然後第三高官階的人站在尾端這個位置,第三部分。

至於誰是畫家,如果我們要玩找畫家的遊戲,我想最明顯的答案可能是這個人,因為他手上就拿着畫筆,前面還有一塊絲綢。但他其實不是畫家,畫家是這位,因為他是唯一一位獨處的人。其他人都屬於各自的圈子,這也是這幅畫的關鍵。為了讓這個聚會顯得高雅,聚在一起的人,或是正跟別人聯繫、被畫在一起的人,就是赴宴的賓客。所以畫家本人,雖然他有幸能參加這場宴會,但他由始至終都是獨自一人。

所以這幅畫的其中一個涵義是社交關係有多麼重要。畫中人物處身的位置是怎麼布局、他們是如何被描繪,其實就能讓我們理解符號語言在繪畫中如何運作。但這是中國北方的園林。中國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區,才是中國園林蓬勃發展的重地。這實在非常有趣,尤其是在蘇州。這個地區之所以這麼重要,部分是因為蘇州或江南地區成為了諸多文人名士薈萃之地。所謂文人名士,就是通過科舉考試的那一群人。在中國,人必須通過考試才能成為文士,和今天差不多,必須通過三階段的考試。基本上就像參加高級程度會考、上大學,然後拿到哲學博士,競爭非常激烈。因為當你獲得國家官員身分,你不只能享用做官的特權,受到鄰里敬重,你還會得到終身的俸祿,連退休後也還能領,是聲望極高的職位,所有受教育的男士都想成為士大夫。這就是為何所有人想考科舉,成為藝術家的原因,那是當時中國男性重要的身分象徵。但江南地區有一個特別的情況,江南地區吸引了 ……或者說江南有很多優秀的學校,出了很多優秀的學生。當時中國每個地區也有通過考試的人數限制,以致優秀的學生很多,卻沒有足夠的職位。因此,最後會留下很多無法進一步成為官員的文人,這是當時的一個問題。

這裏可以看到一個考場。這裏則是貼榜單的地方,這天是放榜的日子,有一大群男士前來查看自己是否上榜,因為競爭真的非常激烈。

我放了這幅圖只是為了好玩,這其實是小抄。要通過考試,考生必須默記大量的書籍內容,要遍讀各大經典,全得背下來。因為你必須引經據典,一字不差。所以許多人會這麼做,他們會寫這些很細小的字在手帕上,可以寫得下整部《論語》,考試時就把手帕打開來看。考場的人察覺到這個情況,所以會在進場前搜身,於是新的方法就發展出來了,他們開始做內衣小抄。我不知道他們怎麼偷看,要怎麼把衣服拆開,找到你要看的地方,但當時他們就會這樣做小抄。這也顯示了在這個地區,要成為士大夫的競爭有多激烈。

我們再回到園林和蘇州。蘇州在許多層面上,是一個浴火重生之地。當明朝的首位君主登基,蘇州原本支持錯了人……我們可以說,他們支持的那個人沒有成為皇帝,因此由於蘇州人沒有支持明朝的開國皇帝,他就懲罰他們,以兩種方式懲罰他們。第一個懲罰是把富有精英人士的土地全收歸國有,他沒收了他們所有土地。第二個懲罰是對蘇州徵收重稅,因此在蘇州生活非常昂貴。然而蘇州還是蓬勃發展,因為它成為了一大物產的樞紐,這個物產就是絲綢,品質極佳的絲綢。直到今日,蘇州仍是絲綢的重要樞紐。蘇州同時也是以出產水果和花卉而聞名,其實這也是園林變得如此重要的部分原因。花卉和水果是市場經濟的重要一環。

所以,蘇州蓬勃發展。但造成它蓬勃的原因,這兩件事情,包括稅……徵收重稅,和因為蘇州豐饒的土地可以生產高價值的經濟作物,令蘇州城開始擴張到郊區,那裏的土地比較便宜和寬裕。因此許多早期的園林其實往外移,建在郊區。有些還在城裏。商人也因為絲綢市場集中到此。因此這個時期的經濟發展非常蓬勃。隨着經濟蓬勃發展,此地也出售了大量藝術品。事實上,蘇州也是其中一個最大的藝術產地。另外還有贗品市場,這通常會跟隨着藝術市場出現。所以這裏是個繁華的中心。因此也衍生出許多書籍和文本,關於如何成為……關於鑑賞、何謂品味的書籍。擁有好品味的其中一個指標,就是要知道如何建造一個好的園林。這是其中一本教授造園的書,提到了好一些概念,我在此引用了一部分園林應該具備的特質,例如大小的比例就非常重要。大小的概念、隱藏景觀的概念——不能一次展示整個園林,而必須讓人去體會每個部分的空間和時間,這些都非常重要。另外,動靜的對比亦同樣重要,所以園裏必須有水,有了水就要有石頭。

這是其他園林的圖片。這是一個典型園林的設計圖,這個園林其實還在,今日還可以去參觀。這個園林目前的狀況……它名叫網師園,是在清朝命名的,並不算是明朝的園林。典型的園林大概就是這個模樣。大門在底部的A點,從這裏進去,進去後可以看到書屋,就在……這裏是大廳,這個是書屋。最遠這個小空間是書齋所在,因為園林中一定會有書齋。

那就是典型園林的概念。看了這些教你如何建造園林的書,就知道一個人之所以要有園林,是為了表示這個人有文學涵養,顯示自己很有品味,投資園林也非常有經濟效益。但提到園林的意象,呈現園林的意象便從來不是那麼直截了當。事實上,園林畫從來就不真的是關於園林,也從來不真的像園林本身。看到這幅畫,你絕對不會覺得它是一個園林。其實這是一個尚未建成的園林,這是要為劉麟先生設計的園林,他是文徵明的好友。文徵明是明代知名的文人畫家。他畫了這一幅假想的畫給這朋友,他朋友打算退休,計劃建一座園林,這就是他想像中的園林。你常會看到這種園林……所謂的風景畫,其實畫的就是園林。因為他們想表達一個概念,就是園林是一個隱遁之所。就像來到山間,感覺能遠離塵囂。

當然還有涼亭——我摻和了不同的東西。在這些園林的書齋之中,文人可以與朋友相聚、可以鑑賞藝術、可以吟詩作對、可以作畫,各種文人雅士會做的文藝活動。在這個年代,還有一點很有趣的,就是常以四種風雅之事——琴、棋、詩、畫,來評定一位文人雅士。但從這個時代起,我們就很少看到畫中人物作畫。你不會看到文人畫家或文士在作畫。你會看到女人作畫,會看到宮廷畫家作畫,但絕不會看到文人作畫。其實作畫逐漸被視為一種勞動,如果你要這樣畫,如果你要畫某人在作畫,那個人必定是專業畫家。因此在參與文化活動方面,繪畫這部分就變成賞畫,所以懂得評畫才是文人雅士的特質,就像畫中這位男士所做的。

所以如果你是畫家,而且是文人雅士,你想要……因為你參加了考試,但你沒通過、沒有工作,該怎麼辦?你會出售和繪畫文人畫。肖像畫其實最昂貴,但因為肖像畫講求工藝技巧,而且似乎需要勞心勞力,所以被當成次等的作品。所以你不能直接畫肖像,也不能被人看到你在作畫,至少要裝作你是在展示一幅畫作,或你只是作畫怡情,不是為了錢。這其中充滿非常複雜的折衷與妥協。所以你要怎麼做?

我會聚焦在《樓居圖軸》的畫家文徵明身上,我選擇他的原因是他代表了所有文人畫家的想望,所有人都想像文徵明一樣。文徵明其實非常有趣,他被認為是個學識淵博的文人,所有人都認為他是最出色的詩人和書法家,也是才華洋溢的畫家。但他考了九次科舉考試,最後一階段的考試每三年舉辦一次。他考了九次,九次都沒考上,到了第十次,他還是沒考上,但是……

﹝笑﹞

官綺雲:所以我的意思就是,他費盡三十年歲月參加科舉考試。第十次他還是失敗,但剛好他有一位知己和皇帝非常親近,在其手下工作。那朋友跟皇帝說:「這個人很厲害。」所以,基於朋友的推舉,他能到朝廷去做事。但因為他不是靠考科舉去的,這也表示他在朝廷裏其實常被說「只是個畫家」,他因此受到冷落。他當時其實還入錯黨派,當時黨爭激烈,政治環境非常嚴峻,因此他三年後就離開了。他回到蘇州,成為當代廣受歡迎的畫家。我們接着要看的畫作,其實很多是他的作品。

但在那之前,我們先回到肖像畫。像文徵明這樣很想賺錢的人該怎麼做?文徵明畫了很多這樣的畫,但他不能畫肖像畫,所以他畫園林畫。在這個時期興起一種新的繪畫類型,稱為「別號圖」。中國文士都不只有一個名字,通常都會說「字甚麼、號甚麼」,比方說我可以被稱作「網師」,我可以自號……例如「竹」……「鶴友」這稱號很受歡迎,也有不少以鑑賞古玩而起的別號。通常你的園林或書齋也會取同樣的名字。換句話說,你自己房產的名號,這些私密的院落空間,也成為你自己的一個代名詞。當你是一個文人畫家,想賺很多錢時該怎麼做?你知道這是觀者想要的,於是用別號來作畫。這類型只在中國藝術史上流傳很短一段時間,在蘇州尤其盛行,蘇州有很多商人想建園林,他們也想擁有文壇地位,於是他們請畫家用號作畫。

這是最早期的別號圖,這是北溟先生……《北溟圖》,是一幅很超卓的海景圖,還有園林書齋。當你看到一間小屋,周圍有石頭包圍,那就是一個園林。你可能看不出來,但基本上就是一個園林。但只有小畫卷是如此,因為這些都是很私密的作品。文徵明畫了很多這種畫。這是給他好友的——他的畫都為好友而畫。因為正如我所說,你必須和會贊助你的人建立良好關係,而且你不能顯得是為錢而畫,所以有很多事要磋商。文徵明經常為了茶葉議價,茶葉非常重要。事實上,他寫過一封很妙的信,抱怨他收到的茶葉品質很差,不像之前那批品質好,基本上就是在抱怨「這不夠,你得給我更多錢」的意思。這就是整個環境的一個小節。這個作品是屬於他一位好友的,我放這張圖,是想讓你們看看這個時期典型的蘇州風格的畫和別號圖是甚麼模樣。這幅畫也非常小,打開後可以看到極多的石頭。這些是太湖……太湖的石頭,太湖石。我們認得出是太湖石,是因為它們有很多孔洞。太湖石是最昂貴的石頭,所以這位園林主人肯定相當富有。但看着這幅畫,你不會覺得他是個有錢人。事實上,這幅圖畫非常低調,非常乏味,顏色非常局限,色彩非常單調,大多是藍色和很淺的紅色,只有輕輕塗刷。這是他的書齋。

這位先生……我等一下會想起主人的名字,當時這位真賞齋先生[華夏]在蘇州的書齋藏有諸多名畫與書法字帖,但只看這幅畫,他好像一無所有,這是有意為之的。就像你要刻意表現得謙虛,以符合文人雅士的地位。你必須掩飾自己的富有。如果你是文徵明,也只能用這種方式作畫,因為這幅畫也……你會找文徵明是因為他是文人學士。因為他是文人學士,他的畫風也是淡薄悠遠,彰顯出一人的學藝專精,而不是富有錢財。這幅畫不炫耀他的財富或閒暇。如果你擁有這些書齋圖畫,那就意味着會不斷有人來拜訪你,和你一起賞畫,畢竟這一切都是為了聚會,和大家一起賞畫。這是比較近的……可看得出這就是他,就是他本人,他們正一起欣賞畫卷。如我之前所說,茶在這種場合非常重要。總會有年輕的僕役——你必然會在這類畫作中看到僕役,因為僕役是社會階級的指標。這些畫最終都關於畫主,也就是園林主人的社會地位。

繼續讓你們看看另一種文士園林的風格有多不同。這是蘇州另一種流行的畫風,由專業畫家所畫。他沒有……他沒有受過教育,我們對他所知甚少,原因是他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錄。只有那些受過教育的人會留下自己的文字記錄,因此我們對他幾乎一無所知。但他和文徵明一樣都是當時蘇州最受歡迎的畫家。當時的人並非不喜歡專業畫家,只是他們邀請專業畫家作畫時,是為了截然不同的理由。你不會請專業畫家畫你的書齋,也就是替你畫一種肖像畫,請專業畫家通常都是畫這種眾人聚會賞畫的畫。而且可以看到這幅畫是畫在絲綢上,而不是紙上。文徵明就只會以紙作畫。絲綢本身就非常昂貴,我之前也提到過。作品也很鮮艷,用了許多不同的顏色,每個地方都塗滿了顏色,每個角落都有不同的活動。我們知道這是園林而不是荒郊野外,因為旁邊有圍籬,讓我們知道是在園林裏。他還放置了美麗的屏風,當然四周還有他們正在鑑賞的古董。所以這是兩種不同的視覺語言。

我要用這個例子,來為典型文士園林的整個概念做個總結,因為這幅畫稍微有點特別。這幅畫也是文徵明作品,園林的名稱很棒,叫做……拙政園,取「拙者之為政也」之意。很精妙的名稱。這個園林今日仍在,外觀跟這批畫非常不同。園林主人是王獻臣,是明朝的監察御史。他是文徵明的老朋友,也是個大收藏家。說朋友其實就是他的贊助人。他其實還讓文徵明在晚年住在他的園林裏,把書齋當作自己的家,所以文徵明基本上變成駐園畫家。文徵明本來是政府官員,可以看到這些……名稱取得相當好。他其實做了兩本冊頁,第一冊包含了34頁畫作和詩作,包括31頁畫作,及三頁詩作。他以這本冊頁建立了王御史這個園林的名聲。王獻臣實際上在1515年建造拙政園。在這個年代,我之前也說過,土地非常不易取得,因為土地都被沒收了。為了取得土地,必須付高額稅金,給……必須給政府付租金和稅金。所以為了取得土地,尤其是市區裏的土地來蓋拙政園,他花了一大筆錢。

這法規在1547年有所修改。1547年之後,政府歸還土地。只要付土地稅,就可以擁有私人土地,但當時並沒有私人土地這回事。在許多方面,當年的蘇州就像今日的香港。你無法真正擁有土地,只能租賃土地,然後購買土地上的建築物。他這座園林其實是建在寺廟的土地上。當初這個寺廟遭逢祝融之災,但寺廟沒有重建,寺廟裏的人也都離開了,因此他才能在這個被燒毀的地方重建,建了一個非常廣大的園林。我們從紀錄中得知這個園林有六十二英畝,不,沒那麼大,是三十英畝,非常可觀。其中三分之一是湖泊,所以此處會有魚,也就是說可以在此釣魚,魚也成為經濟作物,用以賺取金錢。更重要的是園林其他部分都種植了樹木。蘇州當時的橙很有名,是非常重要的經濟作物,因為可以長途運送。當時已經修建了大運河,因此可以運送到很多地方。所以橙很重要,另外是有很多蘋果,尤其是酸蘋果,可以醃漬、做成蘋果粉、做成調味品,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水果。所以雖然土地很昂貴,但其實很實用,也是很穩健的投資。不只如此,由於文徵明第一本34頁圖冊非常出名,拙政園也及登了園林指南。民眾能付錢參觀這些園林,園林成了觀光景點。

但我現在介紹的其實是文徵明去世前不久的作品,是1533年畫的,只分成八頁。可以看得出這幅畫的園林畫風比較低調,這種圖冊的形式對於欣賞園林來說很實用,因為它的做法其實是把園林分割,讓它變成小的單位空間,讓人無法一眼看盡園林全貌。而觀者本來也不會想一眼看盡園林全貌,因為這有違觀賞園林的法則。將這物業分為不同部分,也壓制了讓人視園林為……這去除了將園林視為圖利空間的想法。

這個園林也有很奇怪的地方。我們看看,還有這些。這個園林其中一個特別之處是從高處往下看,這一點很不尋常。它不至於從天空俯瞰,但往下看的角度已經相當高。所以是怎麼回事呢?因為這個視角在園林畫中是非常罕見的。當你想讓人置身於園林時,你會讓他們身處地面的高度,讓他們能夠親歷其境。但當你將視角抬高時,其實是將這種身在園林中的體驗提升到不同的狀況。在歐洲有這樣的傳統文化,當你位於制高點,用俯瞰的角度眺望時,你其實愈可以看到整片廣闊的土地,對吧?一眼望去全是自己的物業。但我們不這麼做,因為剛才說過了,那不是我們習慣的做法。所以如果重點不在於土地有多遼闊,那麼這是和高度有關嗎?其實有位學者柯律格曾提出一項理論,他說高度正是重點所在,這裏是在把玩文士這個詞的概念。文士與高士相通,指的是高高在上的人。所以高度這個概念非常重要,凸顯你比庸庸碌碌的市井小民高尚。因此文徵明在另一幅畫作《樓居圖軸》中也把主角的位置抬高。所以這種制高點的視角就是說明一個人地位崇高、高尚的一種方式。

這幅畫還有其他寓意,因為這個書齋的描繪其實非常特別,這是個空的書齋,裏頭沒有人。但這樣的作品其實會讓人聯想到更加早期的茅草屋圖,這其實是關於退休、年老的意象。這種低調的水墨畫完全沒有任何色彩,但卻能讓人想到過去或回顧過去,藉由欣賞或借用早期傳統的繪畫風格作出聯想。尤其是在這種畫中,帶出茅草屋這樣的主題也是一種思考退休生活的方式。但這個園林還有一個很奇特的地方,如果你想把這幾頁圖拼合在一起,其實是無從入手的。它們其實並不是相連的地點,無法互相連接。這些地點上上下下分散,無法拼湊成……無法連接成一個完整的空間。而正是這種強烈的隔斷令畫作有異於理想文人的穩重和表現。我們所看到的這種隔斷其實帶來兩個效果:其一是分割整個園林,讓我們不把其視為物業,我們也不……而藉由不把園林視為物業的觀點,我們應該問,文徵明是多少在逐走園林主人的主權,並由自己取而代之。因為藉由隔斷園林,他也分離了園林主人。我想說的是這些連結、這些隔斷讓文徵明得以和園林主人開展對話,讓我們思考我們觀看的是園林主人,還是文徵明這位也是官場失意的官員。

好,接下來談到狂放這個主題。我想強調正是由於這些隔斷,這些文徵明畫中呈現的映照自我的裂縫,讓我們變得愈來愈……它愈來愈趨向一個畫家可以流露其主體性的地方,讓其遊走於表面形象與記憶、夢、熱情和奇癖的社會矛盾之間。正是這些事情讓畫家能更深入探討狂放、奇癖與愛。而且也正是這些焦慮產生了所謂的對位變奏。

誰是米芾?聽過米芾的人請舉手。有些人聽過,好。米芾是十二世紀非常知名的書法家和畫家,也是鑑賞家,他還獲得一個名號,叫「米癲」。他之所以被稱為米癲是因為他是最極端的石頭鑑賞家,他對石頭非常癡迷癲狂,這個怪癖為他贏得這個名號。故事是在1105年,當時米芾任安徽的地方官員,他遇到……我很喜歡這些奇聞軼事的細緻。他有天見到一顆奇形巨石。他一看到這顆石頭,便令左右拿出他的官袍,然後他穿上官袍,令左右遞給他笏板。笏板是上朝晉見皇帝時拿的手板。他馬上拿了笏板,穿着官袍,就這麼恭敬地鞠躬起來。他稱這顆石頭為兄,稱「石丈」。真個是個怪人。這幅圖正是畫了這個行為。

等下會再講到,我之前說過米芾也是畫家,但沒有作品留下來。他為人所知的是一種稱為「米點皴」的繪畫技巧,基本上就是一種點畫法。這有些……這是他兒子畫的,非常朦朧,就是用畫筆筆尖點描出這些筆劃,這被稱為米點皴。這是他特別聞名之處,但他也是皇帝的顧問、收藏家,他擅長很多事情。在十二世紀這個年代,雖然他獲取了米石……我是說米癲這個稱號,但這種獨特的人格特質要到很久之後才成形。其實米芾拜石的這個想法部分來自儒家思想。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忠君愛主的概念,這是固定的秩序。而這個對兄長行禮之人,正是在仿效這個行為,這就是米芾所做的,以這種方式稱其為「石丈」。

這幅畫最近來香港展覽時,你們有多少人看過?這幅畫的價格高得荒唐,我不記得……我不應該說荒唐,它的價格很高,我相信佳士得不會覺得這個價格很荒唐,我不記得價格是多少,大概是數百萬元吧,這是蘇軾的畫。他們兩位身處的年代差不多,米芾是石頭收藏家,蘇軾也是。但蘇軾並沒有……事實上,蘇軾覺得米芾應該收斂一下對石頭的熱愛,因為……我會慢慢說關於癖的概念。因為當你過度熱愛某件事物,非常想要得到某些東西,那就一定會成為一種病態,因此必須去控制這種慾望,慾望被認為是不好的事情。對蘇軾而言,人必須控制自己的慾望。所以他從未……他不是為人所知的石頭收藏家,但如果你讀他的詩詞,就會發現他也收藏石頭。而石頭收藏在這個年代才剛開始盛行。

我會放上這兩幅作品是因為蘇軾……而且這幅畫精彩的原因是可以看到他描繪石頭時,筆觸間迸發的能量。而線條的能量繼續延伸到樹木上。事實上,這兩者的線條非常相似,使這兩個不同的事物連結起來,彷彿融為一體。其中流動的氣從畫家身上竄流到死物上,賦予它生命。但當我們看到描繪米芾和石頭的畫作時,看到的是石頭強烈的形象。可以看到畫家在這裏賦予石頭更多顏色、密度和粗厚的線條。換句話說,石頭比人物的存在更加強烈。而正是石頭這種充沛的能量和活力才讓其獲得「石丈」的稱號。從十七世紀開始,米芾拜石的主題繼續入畫。畫家經常會將他和石頭描繪得互相呼應,以表現石頭和米芾之間的連繫,藉此了解他對石頭的癡狂和瘋癲。畫作中的線條非常相似,就連他腰帶上提的樣子都充滿能量,這些小小的高聳之處可以說和我們看到的高聳與能量相互呼應。他的官袍帶着充沛的能量,和石頭身上的能量如出一轍。但石頭永遠才是主角。而正是由於石頭精彩的墨色表現,我們才能了解到眼前的這個角色才是這幅畫中最有力量的事物。

米癲的故事從十五世紀開始,尤其是從十七世紀開始又被大家談論的部分原因,乃是因為這時再度流行石頭收藏和書寫。而這些書寫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不把石頭當作山的替代象徵,在中國關於石頭的記載中,石頭就像宇宙的縮影。換句話說,石頭就是山。石頭不是用來取代山,石頭本身就是迷你的山,石頭和山的功用是一模一樣的。這部分又回溯到石頭和盆景石的概念,還有盆景石為何今日仍這麼有價值的原因,這全可以追溯至漢朝的香爐。石頭……眼前的並不是石頭,而是看起來像石頭的山。這是座神奇的山,山腳下是波濤洶湧的海,裏頭有洞。這是個香爐,將香放進去,當你點燃香爐裏面的香,便會使繚繞的煙霧從洞裏冒出來,感覺整個山都淹沒在煙霧裏。因為這是座仙山,是連接天界與人世的山,也涉及人對人世創始的詮釋,因此我們將其視為長生不老的仙境。但此處之重在於它轉化的能力,而不是連結的能力。重點不在於山如何連接天界與人世,而是在那個旅程中所發生的轉化。這個過程比較像煉金術,不是物理學能解釋的。因為它的能量,或說內在能量,我們暫且稱之為「氣」,氣存在於一種能夠轉變和創造的能量之中。我們必須認清事物變動不居,而非恆常不變。

現在,跟任何一位學者相比……我現在要舉另一個例子,是差不多的概念。中國藝術史學者中無出其右的是韓莊(John Hay)對供石和其與山的關係研究深入。他甚至說中國畫中對石頭的描繪就像西方畫中的裸體人像。抱歉,剛看過了。這是更多石頭的圖片。他獲邀寫一篇文章,探討為何中國畫中沒有裸體畫。他的回答是:「有的,石頭就是。」他的理據就是,如果我們了解這個時期的人怎麼描寫石頭,就知道他們幾乎都用與身體相關的術語來理解石頭。石頭有脈動、有形體,還有氣。關於身體……人也會用「瘦」這個字來形容石頭,到今日還會這麼用。這個概念……石頭不一定都是瘦的,重點不在石頭有多瘦,而是在石頭的豐厚質感,還有石頭往往是向上伸展,而不是往橫發展。有「縐」,也就是皮膚。還有「透」,是能穿刺進去的點。所以必須有能往內看的空間。在展示下張前,我再繼續講一下這張圖。

要了解不同類型的石頭,外表的形狀並非最重要,重要的是線條的不同特質。線條不是對形體質量的描寫,那能讓我們了解存於空間中的石頭,可說是把石頭當作心物二元的軀體。但這裏所指的軀體是指內在的結構,線條的特質讓我們得以窺見其內裏。我要強調石頭的材質和體形特徵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皮膚和骨頭,軀體的存在,導引進一個中央神經系統……姑且這麼說。那讓我們進入內在世界。畫家永遠都想要捕捉這種形體的存在。在這個時期,除了有很多關於石頭的繪畫,還自然而然,有很多關於石頭的故事,像是石頭有了生命、石頭會自燃,因為它選擇自我毀滅,也不願意落入不值得擁有它的人手中。換句話說,米芾的故事要能說得通並流行至今,石頭必須也自詡為兄長。只有米芾尊敬石頭是不夠的,石頭還必須回過頭來,回應米芾。而這也可說是所有畫家都想做的事,他們想創造出讓石頭真實存在的畫,讓石頭變成真的……就像一個真的人物。我再……所以……稍微再談談為何線條很重要,如何了解線條……我在此展示野口勇的畫。這是他在北京時畫的作品,他當時跟齊白石學畫,畫了一系列美麗的水墨畫。可以看到他使用線條的方式和早期中國畫家的方式非常不同。早期中國畫家使用線條的做法其實是比較……比較內向的方式。他想嘗試的……野口勇想嘗試的,是透過形態和空間來了解形狀。所以你可以看到動態,看到事物在空間內轉動,順理成章地仿如雕塑,重點在於其形態。明清畫家想做的事情,其實就是捕捉這種更內在的神韻。他們成功與否,則端看讀者或觀者的解讀。但這是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他們其實對石頭自身真正的形態沒那麼感興趣,對石頭在空間中的姿態也不感興趣,他們並不在意石頭有多寬。你可以留意到他們畫的石頭通常沒有背景,通常也很平面。他們更在乎石頭內在的神韻,它讓石頭擁有實體經驗,讓它擁有生命。某方面來說,我們行走其上的土地如果能感受到痛苦,如果我們站在其上的石頭會感到痛苦,那我們也會痛苦的這個概念,我認為具有相當現代的涵義。但這個概念在那個年代經常出現在關於石頭的討論和論述之中。

這引向了「癖」這個話題。癖之所以這麼盛行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癖乃一種減輕事物被商業主義玷汙的方式。因為現在所有人都收集石頭,所以我可以說是因為我迷戀石頭才收集石頭,因為我是在效法米芾。他是癲狂的,我也是。當時是這麼一回事。但還有非常有趣的一點,癲狂和奇癖的概念其實有悠久的歷史。但當然到了十六世紀,有這份醫學文獻,我全部翻譯出來了。有些人對某事非常專注,最後成為一種癖。這是醫學疾病的字典,這是「癖」的註解。各位看得懂中文字的觀眾應該已經看到,我應該指出來:「癖」是病字旁,所以癖當時已經是一種病態的概念。當它發展成一種疾病,會使腸子打結、變硬並成石。有時候這種改變是從軟變硬,就像海水變成海鹽結晶那般。有時候是從動態變成靜態,就像植物變成化石那般。當鳥類、動物變成石頭,這種轉變就是動態變成靜態。雖然礦物看似是堅固的物質,但其中有無限的轉化。「癖」於文人世界的演變中,其病理性質是不可或缺的。因為這暗示了:「我無法停止,這是深深烙印在我內心的,這不是我想要或選擇去做的事,這不是慾望,這是我罹患的一種疾病,我無法控制。」這是一種脫身的好藉口。另外很有趣的是,癖這概念有部分也發展成這些出色的畫作。

這裏的一些作品,都是同一位畫家所畫,他其實不是很厲害的畫家。他是位優秀的書法家,但不是優秀的畫家。不過他這個人很有趣。他是位忠誠的軍人,他是位忠誠的士大夫,但也是一名軍人。當滿族前來佔領中國之後,他自殺了,因此他在中國歷史上佔有一席位。有一樣事物他畫得很好,並非畫風景或其他的,,而是石頭,得相當好。那是因為他很迷戀石頭。如你們所見,他畫了很多張不同類型的石頭。這是他對石頭的想法,我讓你們自己看。可以看到他嘗試用各種不同特質的線條,以創作各塊不同的石頭,就好像在畫石頭的肖像。這有一部分……關於奇癖和狂癲的這一切……這一切的根本都是和個體的重要性有關,還有就是畫家必須有作為個人存在的空間。我們在十七世紀看到一些重大轉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畫家就是石濤,他談論個人主義、主張個人主義。他說過最有名的話就是:「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古之鬚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腸,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鬚眉……非我故為某家也。」這觀點突破了時人思考創造力的常規。創造力突然之間變成個人所有,而不是繼承自古人。

我很喜愛這幅畫,《萬點惡墨》。我說過米芾﹝咯咯笑﹞創造了米點皴技法,所以石濤創作了這幅畫。這就是我所說比傑克遜.波洛克作品還傑出的畫作。在這張超卓的潑墨畫中,他的確捕捉了個人主義的本質。還有一件事我們必須意識到的……雖然這是有關個人主義,畫家的個性和奇癖,現在可以說個人無法控制的疾病。這是有關藉由身體去思考創作。我想提出兩件事,一是石頭乃一種男性的身分認同,我們在此看得很清楚,因為它非常剛陽。另一件事情是石頭總是很穩重,這也是其剛陽之氣的一部分。這是一組的畫,可以看到它有些奇怪,但仍然在水墨畫的常規之內;它雖然有石濤作品中可見的自由奔放,但仍在常規之內。

這一組畫是高鳳翰所畫,這一幅也是。可以看到我說的意思,這捕捉了石頭的概念和供石穩重如山的模樣。還有這幅畫的石頭其實就像地面。高鳳翰這畫家也很有趣,因為除了在這裏,你很少看到不穩的石頭。他開始畫不穩的石頭是因為……我們不能太肯定原因,但那時他正在坐牢。他被關……他是個小官員,做了一些事,被關入監牢服刑三年。我們不確定……我們不清楚他這三年的處境,但那段期間,他的右手失去了功能。有人說是關節炎,他病得很重。有人說他是受傷,可能是牢裏的行刑導致。我們不是很確定。不管發生甚麼事,總之他必須學習用左手畫畫。我們罕有地看到關於繪畫這種創作方式的描述。如我之前所說,人們很少談論怎麼畫畫。你就只管去畫,畫出來的結果才重要。但我們可讀到他寫的描述,說他必須扭曲身體,讓身體轉往一邊,左手轉往另一邊,創造出這種動態的效果。我放這張圖是想展示,雖然他的畫中有許多動態,畫了非常多這樣的畫,他也成為非常受歡迎的畫家。如果用當代的說法,他的作品其實非常熱賣。因為這也成為他用畸形的手所做的展演,這也是一種……怪異和癲狂。

我想讓你們看看這一系列的石頭,這些都是同一顆石頭的精彩肖像。我再讓你們看看,這是我的版本。﹝笑﹞我只是拍着覺得好玩。這就是那顆石頭,我讓你們慢慢欣賞。因為它真的是非常美麗、引人入勝。這全都是同一顆石頭的肖像。

這一顆石頭,應該是同一顆,他所畫的是一位贊助人覓得的石頭,或者說是來找他的石頭。因為我們要記得所有石頭都……不是由你去找石頭,而是石頭來找你。因為當時如果那些石頭有靈性,也就代表人覺得它們有生命。所以這顆石頭找到了他,他非常喜歡,這顆石頭讓他收藏的其他石頭都相形失色,他也就只愛這顆石頭,就只想要這顆石頭的畫。這樣做也是為了展示他的奇癖。如果你畫這顆石頭畫了十次,以不同角度不斷地畫同樣的石頭,就顯示出畫家的奇癖,也顯出贊助人的奇癖。不過這顆石頭也有怪異之處,你無法將它視成同一顆石頭,它不太像一顆石頭。因為你會想,「那是甚麼角度?」所以這些畫作不能連結為一體,有時候可以,但有時候又不能將它們合為一體。

部分是和他挑選來畫這顆石頭的畫家有關,畫家是吳彬。吳彬以奇幻的山水畫知名。他創作過最奇異的山水畫。這裏看似是長生的仙人所棲息的靈山。所以他選的這位畫家並不畫真實的景象,而是如夢似幻的山水。這不禁讓人揣想,這顆石頭能如何變得奇幻?這顆石頭很有趣的一點是它看起來很像真正的石頭,感覺有體積,感覺幾乎像是用西方的寫實主義風格畫出來的,感覺是真的東西。但事實上,這幅畫的確在奇幻畫風之中融入寫實主義。所以與其說是寫實主義,描繪雙眼所見的事實,不如說是把玩寫實主義,實在創造出奇幻之物。你不能相信雙眼所見。然後成就這樣的體驗,怪異、奇特又變化萬千。因為事物的永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流動轉化。

我想以女性作品收結。因為我剛才說過,石頭本身是屬於男性的世界、男人的世界、男性文人的世界。那麼女人在哪裏?女性描繪園林的方式跟男性文人一定不一樣,因為女性無法擁有土地。就這麼簡單。女性不能擁有園林也表示她們無法擁有園林中的書齋,所以她們為何要描繪這些?但也因為關於園林和石頭的詮釋太過根深蒂固於男性文人的社交世界,根本沒有女性涉足的空間,她們無法去做類似的創作。但當然,我們的確看到女性創作。因為園林還有其他功用,也就是提供私密感。園林經常是幽會和性接觸的場所,現在所見的這幅畫正是描繪這種場景,這其實是一場美人計的設局,有人想拉下畫中這個人的地位,因此找了這名美艷的交際花來引誘他。在這個年代的畫中,只要看到彈着琵琶的中國女人,她就是一名妓女。所以他們找了這名妓女來引誘他。如果他是位真正的文人君子,他會拒絕,但他當然是陷入了這晚的艷遇。我們知道這是晚上,因為可看得到蠟燭和屏風上的月亮,但還有這種窺視園林的視角。可以看到這位畫家把一顆大石頭擺在那裏,讓我們無法一窺究竟。就連茶僮都被放置在一角,彷彿也在偷窺內裏。這就是一種偷窺園林內裏的概念。他們就是這麼呈現性關係的奇想,或者在這幅畫中的一場美人局。

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這類畫作,描繪文人、美人,還有他們之間的性接觸。這並不表示女性就不畫石頭,只是如這裏所見,她們畫的石頭非常不同。這是文淑,她是文徵明第四代後人。文徵明就是那個考了十次科舉試都落榜的人。這是文淑的畫作,可以看到石頭的描繪中包含了一種不同的能量。石頭看來有點柔軟,並不像剛才看到的石頭那麼剛陽,尺寸比較小,重點更在於花和石頭的關係。另一個常見的特點是顏色的處理,色彩更加鮮艷。還有色彩呈現的方式,四散在各處。這其實比較像刺繡,而不太像畫。但有教養的女性時興描繪的園林,是以地面上的角度呈現。

當然如果你不是一般女性就另當別論。如果你是交際花,就可以扮演奇怪一點的角色。你可以做一些異乎尋常的事,用男人的風格作畫。我稱之為藝術之中的變裝。這是其中一例。她[薛素素]是知名的交際花。她的名聲基於幾個原因,她的文學造詣很高,她會作詩,也是厲害的書法家。但她還以精湛的馬術聞名,她騎在馬背上時還能射擊,她非常擅長此道。此為引用:「能以兩彈丸先後發,使後彈擊前彈,碎於空中。又置一彈於地,以左手持弓向後,以右手從背上反引其弓,以擊地下之彈,百不失一。」她是技藝高超的騎手,也是一名非常成功的交際花。她結過五次婚,都是當人家的妾室。娶妾之後她們可以終止合約,和娶妻不同。她曾至少終止過一次合約。通常她都跟比較年長的人交際。有一位比她大五十歲,留給她大筆遺產。她很厲害。

﹝笑﹞

官綺雲:她畫的園林之所以是一種變裝,是因為她作畫的方式就像男人。她畫的是水墨畫,我們在這幅畫中有的是……這幅畫中沒有很多,這幅畫也沒有,這幅絕對沒有,這幅有一點,但她畫中有一種動態。她的畫作有能量、有動態,還有流動。女性把墨當作能量和流動來用,是被視為很怪異的。所以她這麼做部分也等於是扮裝成男性,像男性一樣作畫。而且她不是唯一一位。

認識較深的觀眾,應該知道她在模仿誰。她曾真正扮過男裝。她也是一位交際花,雖然不如薛素素般是蘇州當時最有名的交際花,但她是非常聰明的交際花。她知道自己想要甚麼。她想見一位文人,她知道他會出版很多女性的作品,她希望自己的詩能被出版。她也想成為他的妾室,所以就女扮男裝。她扮男裝去見他,當她見到他時,她說希望他收她為徒。所以他們的關係就開始了。就像木蘭從軍的變裝故事。他也答應了,後來把她收為妾室,在那段期間她……我們不知道她的名字,我們覺得我們知道她的名字,但我們對多數女性畫家都所知甚少,包括名字等等。但她被賦予一個別號「柳隱」。我們常用花街柳巷來指妓院,所以這是取從妓院退隱之意。她後來成為全職畫家,這是她的其中一幅作品。可以看出她是在模仿文徵明這位地位崇高的文人,模仿得非常好。這是另一幅作品。可以再次看出兩幅之間的相似。

但這幅很奇怪。這是很有趣的事情。整本圖冊不會讓人感到奇怪,但當你看到其中一兩幅,會覺得困惑。這幅畫會讓人困惑是它的鶴。你會說,鶴有甚麼特別呢?中國的畫作中常出現鶴,我們都看過。到處都可以看到鶴的身影。不過這些鶴在做一些很不同的事情。你經常可以在園林中看到鶴,因為鶴被認為是很自我的動物,被視為禽鳥之中的長者。

鶴的叫聲是如此尖銳和有穿透力,被視作智慧之聲。因此我們能明白為何人會讓鶴出現在園林中。牠們是長壽的象徵。而且通常這些鶴都有某些特定的姿勢。最常見的姿勢可能就是這樣,或是在啄自己的羽毛。牠們是相當自制的動物。而這幅畫中,不尋常的不只是空空如也的畫面裏只有鶴,這些鶴竟然在跳舞。有人看過鶴跳舞嗎?可以在影音平台上搜尋,很精彩。鶴的大部分姿勢都有命名,但鶴的舞姿則沒有。我上Youtube搜尋了跳舞的鶴,牠們跳起舞來非常怪異。首先,牠們會先向對方敬禮。畫中的牠們就是在敬禮,稍微鞠個躬。然後牠們會像這樣上下點着頭。﹝笑﹞我在學鶴跳舞,也剛剛意識到你們在錄影。﹝笑﹞上下點頭之後,接着是拍動翅膀。然後繼續跳下去。鶴舞一點都不優雅,跟芭蕾是兩回事。比起芭蕾,這些鶴舞絕對更像是的士高舞蹈。

﹝笑﹞

官綺雲:很美妙,但更美妙的是鶴跳舞其實不為了甚麼,只是為了快樂。正是這種為了快樂而跳舞的概念……我的時間快到了……才讓這件事這麼重要,正如有人扮演怪人的角色一樣。

愛。最後了,真的是最後了。這幅畫,這裏有兩幅畫,我要請你們找出不同之處。一幅是金農畫的,他是很有名望的畫家,另一幅是愛慕他的學生所畫。他的學生愛慕他是因為把他當成另一個父親。羅聘……金農其實不是很傑出的畫家,但他是很傑出的書法家。那是他畫的;那是他老師幫他畫的……應該說是他學生幫他畫的自畫像。這位金農的學生羅聘其實是更傑出的畫家,也是金農的代筆畫家。金農有名的事跡是和他的學生發生同性戀情。同性戀情當時並沒那麼不尋常。他只是剛好有很多學生,很多都很年輕。他會書寫這些事情,也不隱諱自己的同志身分。這件事本身也不……在這時期,這件事並不異常。事實上人也經常聽聞許多同性的戀情。異常的是他會談論這些事,還會作畫。這裏看到的就是這樣的畫作。在金農死後,羅聘做的其中一件事就是模仿他老師的畫,以緬懷他的老師。

你發現哪幅畫是他畫的了嗎?或是哪幅有點不同呢?這兩幅畫有甚麼不同之處?我快速總結一下。我想談這個話題的部分原因是兩性之間的幽會和性關係是非常普遍,而且總是在園林間發生。在這個圖冊中的畫作其實是一段回憶,一段私人的回憶。金農在他快要……在他年老時才畫這個冊頁,以紀念以前某位他特別喜歡的學生,他在懷緬他們當時在園林裏的幽會。換句話說,這是對某個所愛之人的親密回憶。而羅聘畫這幅畫,他不只是在模仿老師的畫,他在這裏所做的其實是留住對老師的回憶。而他也實際上留住了對老師的回憶。在中國畫當中,模仿其他人的作品通常是為了超越本來的回憶。不要那麼做便必須表現一種尊重。那麼他是怎樣表示尊重?他這麼做其實是為了思念他的老師,而不是為了超越他老師的畫功。他用了兩種方式。一是他沒有模仿金農有名的書法文字,另外就是他加了一名僕僮。可以看到其中一幅畫中有僕僮。就如同我之前說過,僕僮通常是一種……看得到嗎?這一個男人在回顧過往,思念他失去的愛人。這是他所畫的老師思念故人的畫。在許多方面,他把自己視為另一個追憶過往的年輕男子。這幅畫超越各種有關奇癖的畫作。這幅畫沒有踰越任何事情,也不屬於任何一種慣常的藝術社會語言。這裏的園林,由我們經常所見的舞台,眾人在內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轉化為私密之至的空間。人物背對着我們,被推到畫面底部,使我們無法一窺究竟。這幅畫描繪的是珍重的回憶與失落的愛。謝謝各位。

﹝觀眾拍掌﹞

展品散佈於M+展亭內外。室內展廳的佈置靈感源於中國傳統水墨畫中常見的主題──文人雅士的亭榭園林。展廳中央是傅丹的《無題(為 Akari PL2 而建構)》,以多盞野口勇設計的《Akari》PL2型紙燈裝飾。這些可摺疊的紙燈由紙和竹製成,野口勇視之為人人皆可擁有的雕塑。這個明亮的休憩區四周擺放了三十多件野口勇的作品,跨越1920年代至1980年代。傅丹親自佈置這些作品和物件,可謂「園林」中的「文士」。

傅丹其餘大部分作品於M+展亭後方展出,而野口勇設計的《遊玩雕塑》也在室外展出。這件雕塑由六節彎曲的大型污水管接合而成,組成波浪形的環狀結構,表面噴塗成鮮紅色。這是雕塑家為其烏托邦「遊戲地景」設計的遊樂設施之一,讓觀眾與之互動玩耍。

其他相關資訊

椅子的座位和椅背均呈圓弧形,以編織竹籃的技術用木和竹編成。椅子的骨架和椅腳則以鐵棒屈曲而成,形態優雅。

野口勇,《竹籃椅》,1950年設計(2010 年製造),障子木、竹、鐵,M+,香港,© 紐約野口勇博物館

請密切留意展覽的活動!活動包括講座、教師特別導覽和各類導賞團。另設有通達服務可供預約。

配合這次展覽,我們亦將於展亭地下開設M+商店(你可在這裏了解M+首家限定店)。屆時商店將出售多種由傅丹精選或改裝的產品,以及由野口勇設計或源自於他的作品(包括上項所述的《Akari》紙燈雕塑),藉此延續於展覽中呈現的對話。

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