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塑造香港
塑造香港
5:16
影片謄本

丁午壽:(粵語)這個是「Tic-toc鐘」,後面有個鐘擺,教導孩子要積極,不要只拆件,要學習安裝。它上鏈後大約可以運行8小時。

孫啟烈:這個不鏽鋼調酒器是建業自己設計的,(杯身)由雙層塑膠製成,中間夾層放滿烈酒標籤,而雙層設計亦有保溫功能。這些烈酒品牌,老一輩的酒友都耳有所聞。塑膠業大概在五十年代初開始萌芽,香港工業早期的技術基本上是由歐洲協助我們提升的。

丁午壽:我們於1948年進軍香港,一開始是做塑膠筷子,用以代替象牙(筷子)。但(筷子)模具使用日久,會出現披鋒而需要修模,便寄回美國修理。維修需時一年多,所以我們就決定自己做塑膠(模具),這就是香港塑膠業的開始。

孫啟烈:我父親是創辦人,於1953年購買了塑膠機,以「山寨廠」(小型工廠)的方式(生產),當時他並沒有從上海攜帶大量資金來香港。我想我們是最早使用兩種不同的材料,混合成為一件產品的企業。

黃鈺雯:我覺得香港塑膠產品設計很有趣的地方,在於同一個款式(的產品)有很多顏色選擇,或者模仿其他物料,例如木、象牙、金屬、珊瑚和玉石。

梁馨蘭:仿水晶系列,當時爸爸覺得與其只印刷圖案在表面,為何不嘗試利用不同角度或數據原理,把普通、看似一條直線的線條變出多元化的視覺效果?它們是用人手逐個逐個繪畫出來的。

丁煒章 1970年代,(香港)開始研發自行組裝的巨型家具,由塑膠和鋁管製作而成。(製造自行組裝家具)所需的啤機(注塑機)很巨型,而當時,香港沒有1600噸的啤機,要從德國運過來。我們的影像播放器約於1977年設計,菲林可循環播放30秒至2分鐘。

孫啟烈:最早的客戶一定是英國客戶。我們生產了梳子,銷售至非洲,而該客戶與我們仍有合作。

梁馨蘭:在爺爺的年代,除了工展會之外,他也會和塑膠商會到歐美、中東交流,推廣香港製造的產品、香港品牌或是香港的塑膠業。

利志榮:對於我來說,塑膠(產品)以低成本就能生產,可以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物品亦能普及化。我發現我之後的設計,都是希望有很多人能享用,所以我會選擇(使用)比較經濟實惠的材料,製作過程亦不會太複雜。

這件產品是為文化葫蘆的展覽而做的,該展覽關於香港家居發展。設計時,我想將懸吊式的街市燈轉化成另一個狀態。它可以變成家中的枱燈,或者座地燈。

歐陽偉航:塑膠以前是很耐用的,只不過現代人令其變得不環保。其實塑膠可以用很久,但(人們)使用的時間太短,很快就丟棄。我讀設計,發現原來香港在設計史中也有很精彩的一面。現在我介紹產品時,都會以設計的角度講解。我叫客人不要理會產品的年代,這些設計放諸現今社會仍然很實用、很特別。

這些設計放諸現今社會仍然很實用、很特別。

歐陽偉航

1950至1960年代是香港製造業的輝煌時期,香港塑膠工業在當時亦蓬勃發展。本土製造的塑膠產品饒富創意、價廉物美,亦深受歡迎,產品由筷子、肥皂盒、椅子到時鐘,應有盡有。時至今日,「Diana」相機、開達玩具及紅A塑膠水晶系列等已成為亞洲、歐洲,甚至更遠地區的家居必備品牌。

在《塑造香港》中,本地製造商與他們的接班人回想當初推動塑膠工業起飛的技術、工藝和氣魄,以及在海內外宣傳「香港製造」品牌的往事經歷。

製作人員

監製

M+

導演

范嘉恩

M+ 策展研究

黃鈺雯、張俊傑、商瑋霖、陳曉晴

M+ 製片

黃淑賢、蘇浚

特別鳴謝

梁馨蘭、孫啟烈、丁午壽、丁煒章、利志榮、歐陽偉航、朱榮記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