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8年7月31日 / Ben Vickers

策展人角色:「參與,但不支配」

藍天之下,沙漠中有一隻黑色金屬製造的巨大機械蝎子。

內華達州的火人祭活動上,一隻會噴火的機械蝎子。照片 © radcliffe_photos (CC BY-NC-SA 2.0)

「時至今日,策展人的身分有何變化?」 倫敦蛇形畫廊首席技術總監Ben Vickers在本文分享他的見解。

互聯網和資訊科技不斷進步,催生了一個與主流藝術產業界平行的藝術世界,這個藝術世界並不遵循前者的規則。自DIY 創作文化正大行其道,DeviantArt 網站已經收到逾二億四千六百萬份藝術作品;在北歐,實況角色扮演遊戲(LARP)蓬勃發展;而參加火人祭(Burning Man)的人亦築起各式各樣的龐大動態雕塑,例如這個會噴火的機械蝎子。種種例子,都顯示藝術界以往的權威核心正逐步分散,傳統藝術機構和策展人不再是當代文化的唯一供給者。

黑白照片中,一群人穿着懷舊服飾,身處有黑白格子地板的房間。

赫爾辛基的LARP。照片Tuomas Puikkonen拍攝,經CC BY 2.0授權。

想了解這個現象,不妨先看看藝術家如何投入及運用數碼文化:

  • 在全新數碼服務、網絡平台和科技的配合下,個人及集體可輕易掌握自己的作品生產、散發和宣傳,令作品得以面向更多觀眾。
  • 許多藝術家已不再視畫廊為展現作品的首要場所。在眾多展示空間及模式並存的巨大網絡中,畫廊只是其中一個展示點。
  • 藝術家以個人品牌為靈活生產的工具,以這種方式建立的觀眾群之龐大,是歷史悠久的個別機構所不能及的。
  • 現時,從網絡視角著眼創作的作品,往往因應情況和環境而改變,不再只以風格、內容、訊息和學派為準則。
  • 許多藝術家都意識到互聯網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庸無趣。

同時,傳統機構和策展人似乎不是那麼接受網絡視角。這些機構察覺到是有不足之處,許多機構只會抓住「數碼」這個口號,以為只要成立一個「數碼空間」或「數碼部門」,就能走出脫節狀態,重新受到認可。他們通常會從中挑選一些具代表性的藝術家或藝術作品,彷彿「數碼」就是某類與繪畫相當的當代媒介。但這並不正確,而且忽略它實際的運作原則。

一群人身處空無一物的房間,裏面有木牆及髒髒的地面。大約有一半人躺在地面,其中一個站着的人正拿着綠色汽油罐,向地面的人倒出罐內液體。

赫爾辛基的LARP。照片Tuomas Puikkonen拍攝,經CC BY-NC 2.0授權

為何許多歷史悠久的機構和策展人不願意接受這些文化改變呢?以下是我的觀察所得:

  • 機構抗拒冒險。他們的改變速度慢、適應力低,而且不善於創新。
  • 他們依循階級制度。由上而下的結構,扼殺了他們與橫向網絡和社區接觸和合作的能力,妨礙他們採取主動,並且無法與這些網絡和社區產生共鳴。
  • 他們致力追求文化上的完美和原創性。他們並不認為失敗和重覆的過程有助於自我提升。
  • 他們喜歡集中的創作者身分。展覽、天才構思和個別化的藝術創作,多半都主張由單一創作者的原創性,而非把創作視為更廣大的合作項目的一部分。

若機構和傳統藝術界希望與這些平行藝術世界互動,並在巨變中維持生產力,便須進行深入而徹底的實驗和改革,顛覆我們對藝術、展覽製作和策展的固有設想。最重要的是應抱着「參與,但不支配」的態度向前,讓更多人可以受惠於這個正面的改變。

Ben Vickers 身兼策展人、作家、網絡分析師和科技專家的身份,亦是一名盧德主義者。他現於倫敦蛇形畫廊擔任首席技術總監,亦是新型開源社交平台unMonastery的創辦人。

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

緊貼最新消息!

  • 緊貼M+與西九文化區的最新情況
  • 探索M+雜誌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選擇你希望收取的內容
  • 隨時取消訂閲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