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幕牆 M+ Facade
關於M+幕牆 About the M+ Facade
面向維多利亞港的M+幕牆,是全球最大型的媒體幕牆之一。高 65 米、寬 110 米,從1.5 公里以外的港島依然清晰可見。 這幅龐大的光影畫布由數千個LED燈管鑲嵌而成,照耀着香港的天際,亦成為我們連繫觀眾的重要橋樑。
M+幕牆展出由不同作品組合而成的影像,為成千上萬的觀眾提供充滿趣味、幽默感、詩意、知性思考和靜觀的時刻。富展演性的影像及參與式的作品透過數碼平台接觸觀眾,而其他作品則以有趣的方式引起觀者思考時間的可塑性,呈現出緩慢與懸疑的、或充滿動感及瘋狂的連串影像。
委約作品 Commissioned Works
M+館藏流動影像作品 Moving Image Works from the M+ Collections
精選藏品 Collection Highlights
為配合鮑藹倫作品《光之凝》中對光與能量的演繹,M+從館藏中挑選了《大洪水後的早晨》和《自由基》,在7月於M+幕牆上展出。
保羅.法伊弗 | 2003 | 單頻道數碼錄像 | 彩色 | 17 分 55 秒
M+,香港
在《大洪水後的早晨》中,藝術家保羅.法伊弗以泰納1843年的畫作《〈光與色〉(歌德的理論)——大洪水後的早晨——摩西撰寫〈創世記〉》為出發點。法伊弗運用日出和日落的實時片段,融合太陽的兩半,展現一幅以假亂真的影像。染紅的天空中,一個熾烈炫目的太陽懸浮於畫面中央,一條墨藍的橫線則從上而下緩緩降落。法伊弗將固定不動的太陽配以移動的地平線,干擾觀者的感知,創造一個顛倒的景觀。這件作品強調數碼媒體能扭曲現實的特點,挑戰我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
保羅.法伊弗,《大洪水後的早晨》,2003年,M+,香港,© Paul Pfeiffer
保羅.法伊弗,《大洪水後的早晨》,2003年,M+,香港,© Paul Pfeiffer
保羅.法伊弗,《大洪水後的早晨》,2003年,M+,香港,© Paul Pfeiffer
保羅.法伊弗,《大洪水後的早晨》,2003年,M+,香港,© Paul Pfeiffer
保羅.法伊弗,《大洪水後的早晨》,2003年,M+,香港,© Paul Pfeiffer
保羅.法伊弗,《大洪水後的早晨》,2003年,M+,香港,© Paul Pfeiffer
保羅.法伊弗,《大洪水後的早晨》,2003年,M+,香港,© Paul Pfeiffer
保羅.法伊弗,《大洪水後的早晨》,2003年,M+,香港,© Paul Pfeiffer
保羅.法伊弗,《大洪水後的早晨》,2003年,M+,香港,© Paul Pfeiffer
保羅.法伊弗,《大洪水後的早晨》,2003年,M+,香港,© Paul Pfeiffer
保羅.法伊弗,《大洪水後的早晨》,2003年,M+,香港,© Paul Pfeiffer
保羅.法伊弗,《大洪水後的早晨》,2003年,M+,香港,© Paul Pfeiffer
連恩.萊 | 1958年攝製、1979年修改 | 單頻道16毫米菲林,經修復後轉高清數碼錄像 | 黑白 | 4 分 24 秒
M+,香港
連恩.萊創作《自由基》時,並沒有運用錄影機,反而利用牙科工具、釘子、針、鋼絲刷、密齒鋸以至箭頭,在已曝光的黑色菲林底片上刻鏤。微細刮痕經投影機放大並播放,轉化成栩栩如生的人物,在墨黑色畫格內翩翩起舞。
連恩.萊一生醉心鑽研動態藝術,以實驗電影及動能雕塑聞名。透過在菲林上直接繪畫、蝕刻、拼貼和鏤空模板的創新手法,奠定了他在藝術史的地位。
連恩.萊,《自由基》,1958年攝製、1979年修改,M+,香港。©Len Lye Foundation
連恩.萊,《自由基》,1958年攝製、1979年修改,M+,香港。©Len Lye Foundation
連恩.萊,《自由基》,1958年攝製、1979年修改,M+,香港。©Len Lye Foundation
連恩.萊,《自由基》,1958年攝製、1979年修改,M+,香港。©Len Lye Foundation
連恩.萊,《自由基》,1958年攝製、1979年修改,M+,香港。©Len Lye Foundation
連恩.萊,《自由基》,1958年攝製、1979年修改,M+,香港。©Len Lye Foundation
連恩.萊,《自由基》,1958年攝製、1979年修改,M+,香港。©Len Lye Foundation
連恩.萊,《自由基》,1958年攝製、1979年修改,M+,香港。©Len Lye Foundation
連恩.萊,《自由基》,1958年攝製、1979年修改,M+,香港。©Len Lye Foundation
連恩.萊,《自由基》,1958年攝製、1979年修改,M+,香港。©Len Lye Foundation
連恩.萊,《自由基》,1958年攝製、1979年修改,M+,香港。©Len Lye Foundation
連恩.萊,《自由基》,1958年攝製、1979年修改,M+,香港。©Len Lye Foundation
連恩.萊,《自由基》,1958年攝製、1979年修改,M+,香港。©Len Lye Foundation
連恩.萊,《自由基》,1958年攝製、1979年修改,M+,香港。©Len Lye Foundation
黑和白通常被認為存於對立面上,但正如真理一般,它們遠比我們認知中更為複雜和微妙。《黑白》一片中沒有斑斕的色彩 ──藝術家在粗糙的紙張上以水墨作畫,或調較相片的飽和度及色調,表達出各種情緒和時間洗煉的痕跡。
按此查看「黑白」展出的作品。
顏色對於我們在感知世界上擔當重要角色,並影響着我們的情緒。《色彩》中不停輪迴播放如彩虹般的豐富顏色,揭示了創意用色如何加強我們對點、線及動態的體驗。
按此查看「色彩」展出的作品。
《自然》與身處其中的我們是這齣影片的靈感來源,帶領我們穿越連綿不絕的風景,展開一趟奇妙之旅。沿途的起伏跌宕和停頓,協助我們解構個別作品中的重重隱喻,讓我們欣賞作品裹的自然美景及靈性精神。
按此查看「自然」展出的作品。
《生物》向我們展示了以動物作為靈感來源創作出的藝術和設計。片中的藝術作品種類繁多,從傳統中國藝術中常見的奔騰馬匹,到被賦予人類特徵的動物;有些作品甚至展望將來,預告人工智能生命體的誕生。
按此查看「生物」展出的作品。
《標誌與符號》是引導我們理解視覺藝術、圖像設計及流動影像的方式。透過九龍皇帝的手寫書法探索市區發展下的個人足跡,再從光亮的霓虹燈牌見證夜幕降臨的轉變──這些廣義的視覺文化符號,訴說着我們日常的生活故事。
按此查看「標誌與符號」展出的作品。
《畫》代表着動態與不同色調之間的相互影響,來定義畫作的特徵及傳遞含意。影片挑戰一幅畫作為靜態表達形式的固有觀念,透過將抽象作品動畫化,來表現出繪畫的生命力及其對抗先入為主的能力。
按此查看「畫」展出的作品。
家是香港──透過顏色、幾何圖案及質感展現香港視覺文化的活力,並以藝術、設計、建築和流動影像藏品,交織出一片古今香港文化光景,由街道走入尋常百姓家,乃至更遠。
按此查看「家是香港」展出的作品。
心靈之詩──運用水墨這個亞洲視覺藝術中主要的美學載體作為冥想媒介,結合直觀的線條、流動的對稱圖形、如符號般的書法和令人驚嘆的山水地景,影片從當代水墨藝術的物質和精神出發,在有形和無形之間,為觀眾帶來一刻寧靜的思考空間。
按此查看「心靈之詩」展出的作品。
物件──以視覺元素作為引旨,將M+藏品中的藝術、設計、建築以及流動影像作品,用趣味盎然的手法聯繫起來,透過並置各種物件來釋放觀眾的想像力。
按此查看「物件」展出的作品。
量產工業──從塑膠至紡織品、家用電器至數碼科技,影片敍述了香港和大灣區製造業的歷史,並以機械般的節奏,捕捉日常生活與全球資本力量交織的畫面。
按此查看「量產工業」展出的作品。
城市生活──探索現代亞洲都市的轉變和城市化現象,如何成為藝術家、建築師和電影製作人的靈感泉源。城市不止是社會發展的佈景,更是凝聚歷史、記憶以及歸屬感的強力催化劑。
按此查看「城市生活」展出的作品。
科技──模擬日常使用屏幕的方式,如上下捲動、左右撥動、掃描和縮放,探索藝術之於未來的願景。從早期的小型電子產品到近期的人工智能技術,影片展現出藝術家對新生活可能性的豐富想像力。
按此查看「科技」展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