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与差别邂逅

详情
节目: 再思博物馆
导演: 基斯马尔卡、阿伦雷奈、艾萨克朱利安、阿比查邦韦拉斯塔古
格式: 数码 / 48分钟
语言: 多种语言(辅以英文字幕)
观众: 公众
位置: 2院
通达安排:

与差别邂逅

无论是在博物馆的环境下,还是在电影中,要如实至诚地描绘他者都是一项难题。尝试掌握异地作品在文化或精神上的本质和精髓,容易落入沉迷异国风情或错误诠释的险地;然而,如欲理解复杂多样的世界艺术史,这种风险又避无可避。在过去一世纪,艺术家与电影人以自己的方式作出制度批判,跨越了民族主义、形象塑造和身份等局限的论述。流动影像作为一种媒介,自可激活时空中的物体,让纹风不动的雕像生出新意,其精神本质亦随之苏醒。

“与差别邂逅”由基斯马尔卡和阿伦雷奈的《雕像也死》(1953)拉开帷幕,这部开创性的论文电影由泛非洲文化杂志《非洲在场》委约制作。电影本是一部以非洲雕塑为题的纪录片,后来演变成对西方殖民主义的尖锐批评,质疑欧洲从古至今对这些作品的看法。两位导演强调,当雕像被移进博物馆后,便失去了原本作为灵性或信仰物体的意义。

艾萨克朱利安的《巴的摩》(2002)挪用“黑人剥削电影”的风格、语言与造像──那是1970年代初出现在美国的电影类型,以黑人主演来吸引都市观众。导演请来老牌黑人影星兼导演梅尔文范毕柏斯担任主角,并在巴的摩三座博物馆地标取景,包括华特斯艺术博物馆、当代博物馆和国立非裔伟人蜡像馆。这部录像作品充满反讽意味,却又自由奔放、既复古怀旧又前瞻未来,将博物馆化为边缘种族社群和同志身分展现的空间。

阿比查邦韦拉斯塔古的《烟花》(档案)(2014)运用烟火来反思泰国政治、记忆与历史之可塑性。录像取景于泰北的萨拉鬼窟佛像公园,呈现庙内动物塑像在夜色下的景像。在璀璨的烟花照耀下,雕塑承载了近年爆发的抗争行动的精神;导演任由演员的身影如鬼魅般穿梭其中,与塑像的倒影相互交叠。“Memento mori”(拉丁语片语,意为勿忘你终有一死)之警醒、个人政治与文化记忆,在鬼影幢幢的雕塑与烟花绽放时的闪烁光影中汇聚,缅怀这片土地曾经历的毁坏与解放,火爆得来令人难忘。

艾萨克朱利安《巴的摩》,2003,相片由艺术家提供

阿比查邦韦拉斯塔古《烟花》(档案) ,2014,相片由艺术家及马凌画廊提供

页顶图片:艾萨克朱利安《巴的摩》,2003,相片由艺术家提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