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细谈“个体 · 源流 · 表现”展览:
姚嘉善与Noit Banai

详情
种类: 讲座
语言: 英语
参加者: 公众
位置: 会堂
通达安排: 轮椅

细谈“个体 · 源流 · 表现”展览:
姚嘉善与Noit Banai

当亚洲不单被视作为地理上的区域,而是一个凝聚多元历史、身分、记忆和观点的广阔文化场域时,这意味着什么?从亚洲的视角去诠释视觉艺术,将衍生出怎样的发展轨迹以及耳目一新的论述?


在是次讲座中,M+策展人姚嘉善将与艺术历史学家Noit Banai展开对谈,深入探讨M+首个聚焦于视觉艺术的藏品展“个体 · 源流 · 表现”背后的核心主题和策展方针,并揭示过去五十年亚洲内外姿采纷呈、融汇交错的视觉艺术故事、表达和创作。二人将综观不同时期和地域的艺术家如何运用多样的媒介和手法,回应自身所处的文化和社会政治背景,并剖析这些分散各地、风格迥异的艺术类同之处。讲座旨在扩阔观众对亚洲视觉艺术文化的想象,并将之延伸至国际面向,让大家能从崭新的角度观赏展览。讲座以英语进行,提供广东话即时传译。

点击“登记”免费参加。参加者可于活动后参观标准门票指定展览(不含特别展览),进入展厅前须出示活动登记证明。

于南展厅的“个体.源流.表现”展览现场,摄于2021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于南展厅的“个体.源流.表现”展览现场,摄于2021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于南展厅的“个体.源流.表现”展览现场,摄于2021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于南展厅的“个体.源流.表现”展览现场,摄于2021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于南展厅的“个体.源流.表现”展览现场,摄于2021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于南展厅的“个体.源流.表现”展览现场,摄于2021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于南展厅的“个体.源流.表现”展览现场,摄于2021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于南展厅的“个体.源流.表现”展览现场,摄于2021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于南展厅的“个体.源流.表现”展览现场,摄于2021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于南展厅的“个体.源流.表现”展览现场,摄于2021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讲者介绍

姚嘉善是M+视觉艺术主策展人。自2012年加入M+以来,她便积极在亚洲及其他地区搜罗视觉艺术藏品,在拓展M+视觉艺术馆藏方面担任核心角色。她曾参与策划的展览包括“南行觅迹:M+藏品中的东南亚”(与王蕾共同策划,2018)及“境遇——五个人” (2019),两者均于M+展亭展出。她亦为2021年M+开幕策划了「安东尼 · 葛姆雷:亚洲土地」展览,并带领策展团队筹备“个体 · 源流 · 表现”。她现为《国际艺术论坛》的撰稿人,而她有关亚洲当代艺术的文章亦遍见于多份展览图录、网上刊物及文集。

姚嘉善肖像,摄影:Winnie Yeung @ Visual Voices

Noit Banai是一名现代及当代艺术历史学家及艺评人,主要研究移民、流放、离散、边境政权和无国籍等议题。在加入香港浸会大学担任艺术及理论副教授之前,她曾任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艺术史系当代艺术教授及美国波士顿塔夫茨大学美术学院现代及当代艺术讲师。

她的著作包括《Yves Klein》(2014)和《Being a Border》(2021),其文章曾发表于《Third Text》、《Stedelijk Studies》、《Public Culture》、《 Performing Arts Journal》及《Texte zur Kunst》等期刊。她曾担任《Res: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的助理编辑,现为《国际艺术论坛》的撰稿人。

Noit Banai肖像,摄影:Niko Havranek,相片由讲者提供

相关展览

页顶图片:张奕满《被我们轻易遗忘者的纪念碑(我恨你)》(2008年)于“个体.源流.表现”展览现场,摄于2023年,M+,香港,© 张奕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