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Allen Lam at the M+ Pavilion
Allen Lam at the M+ Pavilion
0:17

我们参观展览时,总会记住当中对自己最有启发、让心灵有所触动的作品。 是次「似重若轻:M+ 水墨藏品」展览,我们邀请了M+以外的人士,选一件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作品,在「M+故事」里分享。 率先登场的是香港资深编舞家兼舞者林伟源,他从展览取得灵感,编创了全新的舞蹈,并在展期内于M+展亭演出。

为配合林伟源的舞蹈演出,我们邀请他以网志形式回应展览。 请阅读下文,了解林伟源所选的作品,如何启发他编创舞蹈、了解自身,以及与身体对话。

林伟源:我挑选了郑重宾的《人的另一种状态》系列中两件作品来回应。 在舞蹈的开首部分,我亦是与《人的另一种状态19号》和《人的另一种状态24号》展开对话。

展览空间中挂着两幅长而窄的直幅画作,当中粗阔的黑、白、灰笔触勾画出蒙胧的人体轮廓。

《人的另一种状态24号》(右)及同系列另一作品《人的另一种状态19号》(左),现于M+展亭举行的「似重若轻:M+ 水墨藏品」中展出。 © 郑重宾,图片:香港M+

这两件作品将黑墨和白色塑胶彩混合使用。起初,我很惊讶画作是由两种不同的物料绘成,尤其当你从未想过两者可以配搭。这两种材料的渊源迥异,特性却很接近,共存不悖又水乳交融,深深启发了我以同样的形式编创舞步。

郑重宾两件作品置于展览的中心作品——吕寿琨的《禅》对面。我十分喜欢这个布局,看上去两组作品仿佛在对望交谈。

Allen Lam at the M+ Pavilion
Allen Lam at the M+ Pavilion
0:19

林伟源于M+展亭的舞蹈演出节录,摄于10月28日。 © 香港M+

这布局映照了我跟自己身体的对话,当我在M+展亭演出期间,亦继续塑造自己与身体之间的关系。演出时往往有很多出乎意料的元素,例如我无法预计观众站立的位置、风向可能突然转变、地面或许不如想像般平坦,所以我常要因应环境的变化,顺势而行。身为舞者,我力求靠反覆排练来掌握以上种种突发情况,使演出看来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将放在表演的努力、失误的风险与脆弱的状态呈现出来,有时候也不是坏事。说到底,演出是随环境而动。

我开始筹备这次舞蹈演出时,脑海中浮想联翩,想像水墨流动的画面。水墨宛如有自己的生命,是人无法完全控制的材料。然而,凭借经验和知识,你可以预计它的流动方向。纵使你必须让水墨依循自身的路径而行,但仍能引导其轨迹,这是一个双向的对话。

我在编创舞步时也是如此。我心中虽有清晰的方向,但同时亦会感受身体的自然倾向。我对此沉思不已──这是一次自身、思想与身体间的对话。在这过程中,我领悟到我可以完全信赖身体。很多时候,我们的思想仿佛主宰了生命,但事实上,身体亦有其生命和气息,值得我们信赖。

我所有的经历、承传的传统和接受过的训练,无一不长留我身。我的舞蹈训练,不论是古典芭蕾舞还是现代舞,都极富西方色彩。我的老师都是来自美国,我亦在纽约生活多年,各种因素都影响了我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怎么跳舞,以及我举手投足的节奏。但随着我回流香港,现在香港就成为了我的家,我亦与之紧密相连。虽然无论我在哪里都自觉与身边的人有所不同,但我始终以华人自居。

因此,我认为这次舞蹈演出的意义,就在于接纳所有这些经历,好让我继续向前。放弃自己熟悉的东西殊不容易,但我深知踏出这一步至关重要。我对郑重宾画作的回应,就是让自己处于那种境界之中,目的不是要忘记从前的种种,而是活在当下。

水墨塑胶彩纸本,以粗阔的黑、白、灰笔触构成模糊的人体轮廓。

郑重宾,《人的另一种状态24号》,1988年,水墨塑胶彩纸本,香港M+,© 郑重宾

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此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