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网页已自動翻译成简体中文。

2019年11月4日 / Ellen Oredsson

细说藏品:仓俣史朗的《灯(Oba-Q)》(1972)

附有亚加力灯罩的灯具,形态犹如覆盖了一幅白布。灯具在黑暗的空间中亮着,发出温暖的黄光。

仓俣史朗(设计师),《灯(Oba-Q)》,1972年,有色亚加力、涂装金属,M+,香港,© 仓俣设计工作室

仓俣史朗的《灯(Oba-Q)》(1972)是M+馆藏之一。它是什么样的作品,由谁创作,M+又为何将它纳入馆藏?

关于《灯(Oba-Q)》

这对形态有如幽灵的灯具是日本设计师仓俣史朗1970年代初的作品,他将加热后软化的亚加力胶片覆盖在杆子上,任其自然垂挂并变硬,制成Oba-Q灯的灯罩。然后,把完成的灯罩覆盖于装上灯泡的落地底座上,营造飘浮的错觉。这盏灯充分体现仓俣史朗对于化实为虚及流动性质之钟爱。

附有亚加力灯罩的灯具,形态犹如覆盖了一幅白布。灯具放在白色的空间中,灯光已关掉。

仓俣史朗(设计师),《灯(Oba-Q)》,1972年,有色亚加力和涂装金属,M+,香港,© 仓俣设计工作室

这种借着无法预测的自然力量决定形状和设计的过程,反映仓俣史朗对随「机缘」而创作的浓厚兴趣,这亦是当时前卫创作者热衷尝试的做法。

这些灯具亦是仓俣史朗将流行文化融入其设计的绝佳例子。艺术家石冈瑛子以藤子不二雄于1960年代创作的流行卡通Q太郎为这些灯具命名,昵称它们为Oba-Q。 Q太郎是一只鬼怪(日语是「お化け」,读音为obake),又称作Oba-Q或Q仔(Qちゃん),是漫画《小鬼Q太郎》的主角,以其改编的动画在香港名为《Q太郎》。

1972年3月,《灯(Oba-Q)》在东京千駄谷Gallery Fujie举办的仓俣史朗个展中首次公开展出。

关于仓俣史朗

透明塑胶椅子备有紫色的椅脚,坐位和扶手中封存了红色的玫瑰花。

仓俣史朗(设计师),《布兰奇小姐》,1988年设计,2013年制造,亚加力树脂、塑胶、环氧树脂涂层铝件,M+,香港,© 仓俣设计工作室

仓俣史朗(1934–1991)可说是二十世纪末最具影响力及最广为人知的日本家具和室内设计师。他自1960年代中起终其一生探索物料和形状,其对物件与空间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更生出独特的设计语言。他的作品融合了流行文化、日本美学观念和西方前卫设计。

仓俣史朗是当时日本艺术界的核心领军人物之一,他的朋友和合作者包括三宅一生、横尾忠则、矶崎新和安藤忠雄,他也是创立意大利孟菲斯设计集团的成员之一。仓俣史朗致力打破当时主宰设计界的西方现代主义话语框框,地位殊为重要,并同时将其对日本设计语言的演绎推及国际。

《布兰奇小姐》椅子设计于1988年,是仓俣史朗最知名的作品。椅子以田纳西·威廉斯剧作《欲望号街车》的女主角命名,其特点在于悬浮在透明亚加力椅身和扶手里的仿真玫瑰花。椅子捕捉了时间凝定的刹那,以凸显脆弱性和无常之感。以当时的技术达到如此效果,要克服巨大的技术困难。

仓俣史朗设计的另一件代表作是1988年的《清友寿司吧》 ,它是一个720平方呎的餐饮空间。客户要求设计能契合餐厅所供应的食物,于是仓俣史朗就以日本茶室「数寄屋造」的建筑风格为灵感,参照其重视简洁和采用天然物料的设计传统。长长的矩形室内空间设有不对称的拱顶,日本柳杉墙身邻接花岗岩地板,还有形如长刀的花岗岩寿司吧台。这是M+藏品中最大的作品。

《灯(Oba-Q)》对M+馆藏的重要性

清友寿司吧:从东京到香港
清友寿司吧:从东京到香港
7:42

策展人、修复员和工匠是如何将整座寿司吧迁到博物馆的?来了解他们为仓俣史朗的清友寿司吧所下的工夫

视频文稿

RICHARD SCHLAGMAN:﹝英语﹞当你走进清友寿司吧,就会立刻知道只有仓俣才能做出这样的设计。这是他的巅峰之作。处处都是他的风格。

IKKO YOKOYAMA:﹝英语﹞仓俣以其家具作品在国际上享负盛名,包括他为孟菲斯设计集团设计的作品和其他产品。他也设计了超过350个室内空间,但只有少数保留至今。

陈伯康:﹝英语﹞仓俣这位设计师提出了一些概念:有形与无形、轻盈感、透明感,存在与不存在的物品,以及它们保存记忆、说故事的功能。他是其中一位把这些概念带进全球设计的设计师,从1960年代起,一直到1980年代。

郑道炼:﹝英语﹞从一开始,我们已很清楚清友寿司吧是他少数仅余的建筑作品,它独一无二,并且会是M+一件重要收藏。

IKKO YOKOYAMA:清友寿司吧是仓俣较后期的作品,在1988年设计而成。和其他较为梦幻的空间不同,清友寿司吧比较平实。他利用石头、木材和其他自然物料营造出有剧场气氛的用餐体验。

五十岚久枝:﹝日语﹞清友寿司吧黄昏才开始营业,不提供午餐。附近的街道灯光昏暗。寿司吧的入口是一条又窄又暗的隧道,直至你拉开门才有光线。仓俣先生尝试凸显光暗之间的对比。

三保谷友彦:﹝日语﹞仓俣总在作品中展现日本人的身分。他也喜欢魔术。他会制造视觉幻象,人称「仓俣魔法」。例如洗手间的门,它的大小便足以令人惊叹。他就是调皮,喜欢给别人惊喜。

RICHARD SCHLAGMAN:原来的店主因日本经济泡沫爆破而陷入财务困难,被业主收回物业。我当时冲动地说我想接手这个地方,即使我当时完全没想过可以怎样处置它。后来我遇上了M+。

IKKO YOKOYAMA:Ishimaru是1988年建造寿司吧的承建商。Ishimaru曾建造并实现了很多仓俣的室内设计。

胜俣震一:﹝日语﹞第一次看到设计图时,我心想,这真是非比寻常,即使以仓俣来说也不寻常。那很难形容,但好像突然间踏入了一个「和」的世界。这个空间有种轻轻漂浮的感觉,那正是仓俣这个寿司吧的特点。然后有YaYaHo灯(Ingo Maurer设计)在空间里游过。我觉得这是很巧妙的平衡。

矶崎新:﹝英语﹞木匠从没处理过这样的接驳方式。每次,他都要自己设计每个细节。他仔细研究如何避免使用传统的接驳系统,或尝试混合不同的系统,将它改良。

岛崎洋行:﹝日语﹞情况就像是他为我们准备了一个挑战。所有工匠在成功解决难题时都有种畅快的感觉,好像:「我做到了!至少这次做到。」

山下喜左荣:﹝日语﹞其中特别艰巨的任务是拆卸柜台。当年他们制造柜台时,将石板压在与柜台一样长的金属板上,并以胶水固定位置。如今我们去掉石头上的胶水时要小心翼翼,慢慢来,否则石头就会裂开。

IKKO YOKOYAMA:两年半前,我们认为时机已到,因为我们开始筹备博物馆准备,准备好安装清友寿司吧。

胜俣震一:第一次建造寿司吧时,我们首先处理石地板,然后才建造框架,封上木板。但这次,我们先建造基底,封上木板,才放入石地板。程序完全是倒过来的。我想那才是最困难的部分。

IKKO YOKOYAMA:另一位造就这个项目的关键人物是梅笑凤,她是M+第一位藏品修复员。

梅笑凤:﹝英语﹞2014年当M+刚将寿司吧纳入馆藏时,我已开始处理这个项目。我断断续续地进行它的修复工作,直至进入安装阶段。藏品修复就像做侦探。你要调查某样东西是怎么制作的,这样你才能认识它所用的物料,或了解它的状况。每件藏品背后都有其历史。

IKKO YOKOYAMA:例如入口处那道蓝色墙,我们发现上面涂了三层色调不一的蓝色油漆。我猜仓俣不喜欢第一种蓝色,才在安装时作出更改,而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岛崎洋行:直到昨天,我们还一直铺着蓝色的苫布 。然而,当拿走苫布,看到这件艺术作品出现在博物馆的地板上时,我很意外自己居然有点激动,有种「终于完成了」的感觉。

胜俣震一 :我安装墙板时,从头到尾都能在板与板之间保留两毫米的间隔。我认为这一定是奇迹。没错,这就像仓俣从天上下来帮助我们一样。

华安雅:﹝英语﹞我视这个博物馆为滋养灵魂、启发思想、吸收知识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感受到日常体验的特别之处。我们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人思考自己和物件的关系,当中包括我们和日常物件、日常经验,以及建筑体验的关系。

仓俣史朗是M+馆藏重点关注的设计师之一,在1970和1980年代对于改变和奠定设计概念至关重要。

在那段期间,国际设计界掀起一股反对「优良设计」的浪潮,冲击二十世纪中期主宰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与功能」理念,即为今日所谓的「后现代设计」运动。后现代主义设计以标新立异的造形、鲜艳浮夸的色彩,以及对具历史重要性的作品的模仿,肆意颠覆当时社会推崇的「好品味」。这些设计表面看似荒诞不经,有人视若珍宝,亦有人视如草芥,但影响却极之深远。

然而,从日本后现代主义倡导者的作品,我们却看到不同的诠释。仓俣史朗等设计师的创作不仅充满玩味,还带有诗意和故事。

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设计还有另一条发展轨迹,即仓俣史朗所谓的「魅力也应被视为功能」。

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

Ellen Oredsson是M+的网络编辑。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