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文稿
当你站在香港岛,望向维港对岸,一眼便会看到对岸有一座别树一帜的简约建筑。这座建筑就是M+,它坐落在西九文化区。白天的时候,你可能会被它独特的倒T字外形所吸引;每日黄昏6点后,它就会变成一幅光影流动的大型户外画布,这就是M+幕墙。每晚,博物馆大楼的外墙上都会展出不同的流动影像作品。
M+幕墙是全球最大型的媒体幕墙之一,由超过5,600支LED灯管组成,高65米、阔110米。建筑师事务所Herzog & de Meuron设计M+大楼时,巧妙地将LED灯管镶嵌在外墙波浪型的陶瓦嵌板,令M+幕墙“隐身”融入在外墙当中。 M+幕墙采用最先进的节能技术,每晚向公众呈现出色彩鲜明,充满活力的影像。这个融合了建筑、创意工程和数码创新的策展空间兼数码展览平台,令大家在繁华闹市之中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流动影像及数码互动作品,令我们这个城市的视觉文化更丰富。
M+幕墙会定期展示全新作品,由不同的艺术家特意为这幅独特的公共萤幕而创作。受委约的艺术家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艺术范畴,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当中包括视觉艺术家、电影制作人、互动媒体设计师等。为配合变化万千的维港景致,这些委约作品种类广泛而多变,带来的观赏体验亦各有不同。
《雍雀》是艺术家杨福东创作的影片,这部黑白作品在香港取景,穿插着海边村庄和夜间城市街道的场景,而且运用了1970至1990年代经典香港电影的元素和质感,给人一种现实与过去交错的感觉。
《成长之柱》由印尼艺术家团体特罗拉马创作,他们从家庭档案及童年故居收集珍贵的个人物品、录影片段和图片,剪辑成流动的拼贴画。作品充满情感,流露关怀,而且带有一丝幽默感,邀请观众投入层出不穷的视觉体验,体会私密与公众的概念如何相互碰撞。
《摸鱼行大运》由荷兰设计工作室Moniker创作,是一个好玩又有趣的互动游戏。这件作品将玩家的手提电话变成游戏机与M+幕墙直接连系起来,每位玩家都会化成一条活泼可爱的鱼,在色彩缤纷的大鱼塘里畅泳。 《摸鱼行大运》不单为玩家带来美好的游戏时光,同时亦深入探讨社交媒体的诱惑,以及沉溺网络对我们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M+幕墙亦会展出M+馆藏中的流动影像作品,这些影像与香港的城市景观、文化、市民交流互动。
M+幕墙恍如通往艺术世界的窗口,让大家在这里探索艺术、城市空间、视觉文化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只要你身处维港两岸,远至1.5公里的范围都可以观赏到M+幕墙的影像作品。我们建议的最佳观赏地点包括太平山顶、中环码头、中山纪念公园、尖沙咀海港城“海运观点”,你亦可在M+网站收看M+幕墙的实时直播。当你来到香港,不妨花一个晚上在一片安静的环境,好好享受这个独一无二的视觉体验。
每晚6点过后,M+幕墙就会亮起,照耀香港的天际线。
矗立于维港海旁,这个高65米、宽110米的LED萤幕,将博物馆南面变成光影画布。由瑞士建筑事务所Herzog & de Meuron设计,M+大楼独特的陶瓦幕墙装嵌了5,600个LED灯管,这个汇集了建筑结构、创意工程与崭新数码科技的地方,形成一片策展空间。
M+幕墙是全球最大的媒体幕墙之一,当中放映的录像节目不时轮换,包括来自不同创作范畴和地域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创作的M+馆藏或委约作品。 杨福东在《雍雀》中漫游香港的城市街道和海边,以影像来一场有关时空的冥想。 特罗拉马的《成长之柱》将家族照片堆叠成感情洋溢的拼贴,承载着个人历史与文化记忆。在《摸鱼行大运》中,互动媒体设计工作室Moniker邀请观众利用手机化身为鱼儿,一同在M+幕墙的数码鱼塘中悠游探索。
从1.5 公里以外依然清晰可见,M+幕墙不只述说与这个城市相关的故事,更与这个城市对话。无论大家身处艺术公园、渡轮、天台,还是一张安静的长椅上,M+幕墙都邀请投来目光的公众稍停片刻,抬头重新认识香港。而身处香港以外的人,也可透过直播观赏幕墙。
制作人员
- 监制
M+
- 影片制作
Sunfullshine Productions
- 导演
林政安
- 制片
方嘉
- 撰稿
方嘉
- 摄影
梁崇诺、谭乐谦
- 灯光
卫思翰
- 摄影助手
曾颂然、陈嘉浚
- 灯光助手
刘国峰
- 制作助理
曾振豪
- 剪接
林政安
- 调色
陈颖霞
- 旁白
张妙妙
- 录音
DoubleDouble Creative & Production
- M+制片
张嘉琳、罗紫玲
- M+策展研究
苏筱琪、贝若兰、江千慧、黎耀文
- M+文本及字幕编辑
林立伟、梁仲汶、梁婉扬
- 特别呜谢
华安雅、郑道链、卡丝瑶、崔德炜、郑世媛、黄可瑜、赖柏圣、施而盈、林明欣、黎耀文、黄珮琪、陆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