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21年10月29日 / 苏筱琪

足不出户看艺术:流动影像作品串流到家

录像截图中的客厅正在爆炸。

疫症大流行颠覆了人们对家的概念。袁广鸣的《栖居如诗》(2014)截图,图片由艺术家及TKG+提供

在全球疫症大流行期间,能连接互联网的人都已将自己的家变成了收发资讯的繁忙枢纽。我们在客厅看即时新闻、Netflix剧集,上导修课,观赏音乐影片,开会,甚至联谊;几乎任何事都可在网上完成。

那么,看博物馆展览呢?这个问题有点棘手。虽说收费影音串流平台急剧发展,不少博物馆的流动影像馆藏却依旧不见天日,网上亦只有寥寥数语作简介,配以几幅截图。我们应怎样将录像艺术从博物馆带到你家中?

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MMCA)策展人李智会想到解决办法。今年较早时间,她联络了三间位于亚洲的博物馆──香港的M+、马尼拉当代艺术设计博物馆和MAIIAM清迈当代美术馆的策展人,提议成立一个专门放映录像艺术的网上串流平台。这个订阅制的网站Watch & Chill遂于2021年8月推出,并持续至2022年2月。以下是M+流动影像主策展人苏筱琪与李智会的对谈,讲述合作策划网上与实体展览背后的策展策略。

插图中可见计划名称不断重覆,字型倾斜,放在红色、浅绿色和蓝色的色块之中。

Watch & Chill的视觉形象设计出自韩国设计工作室WORKS之手。图片由MMCA提供

苏筱琪:智会你好!几个月前,我们收到你的联络,听到有关「Watch and Chill:在家串流艺术」的构思时,已雀跃万分。这计划提出了艺术机构当前面对的几个难题,并以别具创意的方式去解决。

首先是突破场地限制,以崭新方式连系观众。在疫症大流行的情况下不能出游,令我们深深明白,要与观众保持紧密联系,就要透过网络与他们沟通。这场疫症令我们对网上活动的需求来得更快更迫切,但其实自踏进2000年代,如何才能适应数码化趋势,以具创意的方式呈现馆藏,令观众随时唾手可得,一直是博物馆的要务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其二,此计划开创了新的跨馆合作模式:亚洲四间重要博物馆交换流动影像藏品,在网上和各馆的实体空间展出。 Watch & Chill利用这些数码作品可以复制的特质,让它们再次自然地流通。这种流通平常很难做到,皆因它们跟其他博物馆馆藏一样,被视为独一无二的收藏品。

截图中可见一只手把一盆仙人掌放在白色桌子上。除了仙人掌,桌子上还有铅笔、杯子、一卷黄色线等物品,一行行整齐摆放。

吴旻的《ABA Video》(2016) 是MMCA呈献的作品,她在此作中以日常物品「作曲」,将音乐结构转化成视觉图案。图片:MMCA馆藏

李智会:其实,在这个媒体节目和资讯泛滥的年代,艺术馆在促进公众参与方面的确备受考验,在疫下尤其如此。然而,因应观赏习惯的改变,我们希望透过建造数码平台,让艺术变得易于接触,名副其实地将艺术送到观众家中。 Watch & Chill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让博物馆、艺术家和观众聚头,促进彼此的交流。

这个计划由韩国政府资助。 MMCA是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辖下的国立美术馆,任务之一是开展名为「艺术韩流」的环球外展计划,向海外推广韩国文化。在此前提下,我立刻想到将串流计划变成多方交流,而不只是向人们展示本馆馆藏。这次交流的重点在于资源共享,指的不单是藏品,也涉及人力、行政和每间博物馆的实体基建。

为了好好保存藏品,使之能传之久远,博物馆倾向以较保守的方式处理物品,这点我很欣赏。可是,大部分录像藏品实际上只是烧在硬碟里的数码档案,长年封存于藏品库内。博物馆网页上的作品仅有简单的描述和一幅截图,并未能让人全面了解作品。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赋予这些仿佛沉睡了的藏品生气,令它们活跃起来,让更多观众看到?我们能借镜共享经济的某些做法吗?

有赖艺术家和伙伴博物馆的支持,Watch & Chill这个实验空间顺利诞生,跨越时地限制,令流动影像作品能如水般流动。

照片中的男人将十多个涂成西瓜模样的玩具球从纸箱倒在住宅大厦的走廊上。

曹斐的《霾》(2013)是M+呈献的作品,这是一部丧尸电影,呈现日常家居生活的超现实时刻。图片:© 曹斐;M+,香港;图片由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及Sprüth Magers提供

苏筱琪:我认同博物馆在收藏和保存流动影像创作时,应抱持跟对待其他艺术品一样专业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这不只为了妥善保存作品,让作品流芳,也是为了肯定艺术家的录像作品是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视觉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每间艺术机构来说,令藏品活现观众眼前是重要使命。 Watch & Chill正是绝佳的契机,让我们在无边无际、流于主观、可随意浏览的网上内容和思研精深、千锤百炼的馆藏论述之间加以探索。我们常夹在两端之间,而每端都有其作用和意义。

过去十年,Netflix这家原本是提供DVD租赁服务的公司进军数码世界,提供包罗万象、可随时随地观赏的娱乐和精心炮制的内容,此等网上影视平台填补了市场缺口。我们的计划也在发掘这片空隙中的无限可能,将引人入胜的艺术带入每个人家中,让他们在崭新又熟悉的场景,以自己喜欢的步伐观赏作品。

录像截图中,放映师在晚间于森林中操作一台大型电影放映机。

Chai Siris的《500,000 Years》(2016)讲述在泰北南邦府户外放映电影的故事。当地在1990年代曾发现直立人化石,电影就是供其鬼魂观看。图片由艺术家及MAIIAM提供

还有,计划名称也明显在呼应「Netflix and chill」,诘问由Netflix造就的这种在家中观赏影片,或是把它们当成消费品囫囵吞枣地看的习惯。 Watch & Chill跟其他串流平台有何不同?我对它的策展手法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如何将流动开放的内容,扣连于博物馆一贯严肃的学术研究和诠释方式。

李智会:Watch & Chill平台有别于OTT串流媒体服务,它只会对公众开放一段时间。自今年推出后,我们会在未来数年跟不同艺术机构合作,发布第二和第三版。此平台限时放映的特质,跟博物馆定期轮换藏品展出如出一辙,可说永远在测试中,让我们精益求精,开拓策展深度。

我们将「家」设定为观赏Watch & Chill影片的地方,因此,我们以「家居生活」这一概念的变迁作为策展研究的起点。频繁的资讯传输将无数家居紧密相连,我们的家已由纯粹作居住之用的私人场所迈入公共场域。这次挑选的二十二个录像作品,正反映「家」这个已延伸扩大的概念,并以特定的论述将它们组合起来。

照片中可见一件在展览现场的装置。前景可见苹果公司的桌上型电脑;背景有一个大型投影,画面中可见一只灰色鹦鹉站在栖木上。

录像作品会在网上和每间博物馆的实体空间中展出。图中是Wantanee Siripattananauntakul的《Everyone is . . .》(2017)在MMCA展出的情况,此作由MAIIAM清迈当代美术馆呈献。图片:Hong Cheolki;由MMCA提供

串流平台上的内容,亦会在博物馆实体展出:包括在首尔及清迈的展览,马尼拉的汽车电影院,香港的放映会、讲座及在多媒体中心播放。我认为网上与实体并行,令展览不拘一格,也造就独一无二的观赏体验。

苏筱琪:这种混合模式的确是开创先河,也彰显了博物馆对彼此的信任和好奇。每间机构都可自由地从馆藏或其艺术群体中,挑选切合展览形式及跟四个与「家」相关的主题的作品。

计划首部分是「客厅的事物」,聚焦于家居物品及其替换、摆放和流通。第二个部分是「我身边的人」,将焦点从物件扩大至家中的伙伴,如动物、植物、机械人和入侵者等。 「家的共同体」重塑社群的概念,带出在这个全球化社会,社群已不限于左邻右舍,而变成一个无远弗届、由虚实关系构成的网络。最后的「元-家」,从诗意的角度探索家的实体概念和灵性意涵。

黑白录像截图中可见一只手向外伸展,动作像是正尝试飞起来。背景中可见一道门和一些柜子。

蒋志的《飞吧,飞吧》(1997)属于「元-家」这一主题,作品中一只手在挤迫的家居随着古典音乐飞舞。图片:© Jiang Zhi;M+ 希克藏品(捐赠),香港

你觉得以主题划分参与作品,能否将迥异的策展品味和艺术风格结合,从而变成这个计划的特色?策划这样一个涉及众多地域视角和机构宗旨的展览,有什么困难和精彩之处?

李智会:首先,所有参与机构一听到这个计划都非常雀跃。在疫情的阴霾下,大家都面对众多未知之数,而这计划就像是困苦中的一线曙光。

这四个主题均捕捉了日常生活中变幻莫测的现实。一开始,当我浏览MMCA的多媒体藏品,脑海已浮现这几个主题。 吴旻在《ABA Video》(2016) 重新摆放家中一堆物品,车在民在《Fog and Smoke》(2013) 拍摄变幻中的地区社群,具东熙在《CrossxPollination》(2016) 探讨公私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这些录像是我们发展四个主题的切入点,启发我们探索愈见广阔的「家居生活」概念。

黑白录像截图中,身处森林的男人在一棵巨树前摆姿势。

希林.施诺的《摘取一朵花》(2021)属于「我身边的人」这一主题,讲述一块木头从一棵树变成家中桌子的旅程。图片由艺术家及马尼拉当代艺术设计博物馆提供

宽松的策展架构让所有策展人都可提议增删和修改入选藏品。 M+藏品网页上的藏品清单非常详尽,对策展过程大有帮助。当时,我向你提议一些切合展览的作品,你也提议一些,然后我们便一同交流,讨论这些作品为何及如何能丰富某个主题的论述。

同样,我亦跟马尼拉当代艺术设计博物馆的Joselina Cruz和清迈当代美术馆的Kawita Chareeprasit交谈,讨论每件作品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如何回应那四个关于家的概念。过程十分愉快,亦花了不少脑力。

录像截图可见海上一只载满汽车的货船。天空充满雾霾,呈一片浅棕色。背景中另一艘船向上空中排出黑烟。

CAMP的《水手与海湾》(2013)属「家的共同体」部分,艺术家将摄影机交予在印度货船上生活的水手,邀请他们自行拍摄。图片:© CAMP;M+,香港;由艺术家提供

苏筱琪:M+藏品网页是我们网上内容的重要一环,亦符合我们致力将藏品资料与大众分享的目标。这个网页能为你带来策展灵感,并成为一个切入点,展开有关参展艺术家的讨论,着实令我们十分兴奋。曹斐袁广鸣CAMP最后全都入选了。曹斐的作品一向关注人与空间的关系与互动,以及城市现代化所带来的各种疏离感,纳入她的作品是顺理成章。 CAMP与不同社群合作,创作出独树一格的跨领域作品,亦非常切合展览主题。

另外,我们希望能借王功新蒋志的作品与开幕展览的主题建立连系。王功新的作品《布鲁克林的天空—在北京打井》呼应「个体 · 源流 · 表现」中探讨移居和全球关系的主题。蒋志的《飞吧,飞吧》 则描绘一段关于改变的个人经历,并与「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展览中不少作品一样,让你想起日常生活之中的剧变。这些连系让我们进一步扩大有关展出流动影像的讨论,并凸显这种媒介与现代性之间固有而不断演变的关系。

照片中可见铺了砖的地面上有一个大洞,洞内放了一台电视机,电视机正播放天空的画面。

王功新在其开创先河的录像装置作品《布鲁克林的天空—在北京打井》(1995)中,于家中客厅挖出一个大井,其灵感源自美国俚语「挖一个洞去中国」,© 王功新;M+,香港

我们与袁广鸣讨论过后,挑选了其作品《栖居如诗》参展,此作并不在M+馆藏之内,却更切合展览主题。我们亦与武雨蒙和曹斐就作品在实体与网上展览的不同展示方式达成了一致看法。你与艺术家的交流,又如何影响你挑选参展作品?

李智会:我跟艺术家谈起网上串流和实体展览并行的形式时,他们有些建议把一些不在馆藏之列的新近创作也包括在内。 金喜天提议加入嵌入游戏引擎的单频道录像《Watching ‘Mumbling in Hell, Tumbling down the Well’ alone》;车知亮想为展览创作新作,于是重拍十年前的展演《New Home》,当年记录展演的录像是MMCA馆藏之一。

计划进展到这阶段,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展示馆藏,还要思考如何打破原有想像,用更多样化的手法展示馆藏以外的作品。

录像截图中,一个女人在享受泡泡浴,只有鼻子以上的脸部可见,其余身体部分都浸在水里。她戴上了透明的眼罩,眼罩上缀以紫色珠珠。

具东熙的《CrossxPollination》(2016)模糊了私人和公共的界线,片中一个女人在公共陈列室洗澡,而光顾社区中一家酒吧内正是一群熟客的私人时刻。图片:MMCA馆藏

参与计划的录像艺术家大多抱持开放态度,并对订阅制的串流平台和在四间博物馆举行的展览相当好奇。对艺术家来说,他们关注的是为何要让作品如斯流动?适切管制和保护作品的界线又划在哪里?

考虑以上问题,有些艺术家将作品的网上版本稍作修改,例如,金喜天为《Sleigh Ride Chill》的串流平台版本录制访问短片,讲解作品的重要元素,实体展览则按博物馆收藏作品时随附的手册展示。具东熙偕同2016年演出《CrossxPollination》的演员拍摄评论短片,而这只会在网上播放。

苏筱琪:Watch & Chill以趣味盎然的方式思考时空,这是流动影像这种媒材的重点。这个网上实体兼备的展览讲究网上内容的铺陈时序,以及实体展出的弹性、规模和时长。可否分享一下策划实体展览时有何考虑?

照片中可见一个展览的现场情况。房间中央有一张巨大的圆圈状椅子,左后方墙壁上有一块镜子,反映对面墙壁上一排细小萤幕。右后方墙壁上有一个大型投影,画面中一人在荒野道路上向远方走去;另外还有一面镜子,反映坐在椅子上的一个女人。

车在民的《Fog and Smoke》拍摄人们因为一个现代房屋发展项目而被迫迁移的情况。此作在MMCA展览展出时,投影在圆圈状观影区后方的墙壁上。图片:Hong Cheolki;由MMCA提供

李智会:在MMCA的展览,我们邀请了建筑农场(崔壮源)来当参与艺术家,为展览的四个主题设计场地。他设计了一间模型屋来播放Watch & Chill平台上的作品,模拟家居转化成媒体观赏场地的情况。在每个部分,建筑师均以悉心设计的空间来表现四个截然不同的居所概念:利用长凳和萤幕等来展现家的零碎事物;以漂浮舱作为观影室;加入圆形的座位,贯穿所有空间;最后,建构倾斜的墙壁,描绘未来家居戏院的模样。

明年2月展览结束时,我们计划出版一本犹如白皮书的小册子,当中不只辑录策展人策划此项目的理念和作品清单,还有记录订阅者数目、分析订阅者观看模式的数据,以及每场实体演讲和相关活动的纪录。另外,我们也在进行《The tales I tell》文字项目,委约作家根据观众在Watch & Chill平台的观影经验撰写文本。

录像截图中可见一个男子的背影,他身穿白色外套,头戴帽子,站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上。远处可见一群群人。天空灰蒙蒙的。

武雨蒙的《未完成的归途》(2019)属「元-家」部分作品,艺术家想像那名在香港与深圳边境失踪的男孩重回香港后的经历。图片:© Cici Wu;M+,香港,M+新艺术委员会购藏基金购置,2021年;图片由艺术家及香港Empty Gallery提供

苏筱琪:M+则选择以两种不同形式展示作品。 2022年1月到2月,观众可于多媒体中心舒适的观影间随意选看Watch & Chill上所有单频道录像作品。每逢周末,这些作品更会在大台阶放映。活动的最后一炮将为明年2月的「M+寰游」讲座,我们会与全球观众一同讨论这个集体观影经验,并分享当中的丰富历程。贯彻Watch & Chill的流动精神,讲座将在网上举行,让参加者安坐家中参与。

按此登记Watch & Chill串流平台。想在现场观赏?是次参展录像将在2022年1月7日至2月28日于M+多媒体中心开放浏览,并在2022年1月14至30日于大台阶放映。你亦可在网上参与2022年2月15至17日举行的「M+寰游」系列讲座,听听策展人现身说法。

苏筱琪是M+的流动影像主策展人。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